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尖角突脐孢菌与化学除草剂混用防治稻田稗草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勇 倪汉文 +2 位作者 张宏军 李晓晶 李健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04-1107,共4页
用平板表面萌发法测定化学除草剂对尖角突脐孢菌菌株X27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在温室研究该菌分生孢子干粉与化学除草剂的相互作用,在田间评价其混剂的除稗效果.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和苄嘧磺隆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影响不明显,其它除草剂均有... 用平板表面萌发法测定化学除草剂对尖角突脐孢菌菌株X27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在温室研究该菌分生孢子干粉与化学除草剂的相互作用,在田间评价其混剂的除稗效果.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和苄嘧磺隆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影响不明显,其它除草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菌X27干粉与二氯喹啉酸混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与敌稗混用具有加成作用;在水田条件下,单用菌X27干粉防除稗草效果差,防效只有60%,而与低量的二氯喹啉酸混用,防效明显提高,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角突脐孢菌 稗草 化学除草剂 增效作用 水稻
下载PDF
尖角突脐孢菌侵染过程及稗草反应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勇 倪汉文 +1 位作者 李晓晶 张宏军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8-91,共4页
为了解尖角突脐孢菌侵染稗草植株的致病机理,应用电镜观察了该菌侵染稗草植株过程和寄主细胞的超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尖角突脐孢菌分生孢子于接种8h后从突脐孢的基部开始萌发菌丝,接种13h后菌丝直接穿透稗草叶表面细胞连接处或经气... 为了解尖角突脐孢菌侵染稗草植株的致病机理,应用电镜观察了该菌侵染稗草植株过程和寄主细胞的超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尖角突脐孢菌分生孢子于接种8h后从突脐孢的基部开始萌发菌丝,接种13h后菌丝直接穿透稗草叶表面细胞连接处或经气孔侵入,接种后24-26h完成侵染过程。被侵染的寄主,膜结构发生变形,同时细胞线粒体的嵴变形膨大,叶绿体内的淀粉粒消失,寄主细胞内有大量酚物质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稗草 尖角突脐孢菌 超显微结构
下载PDF
尖角突脐孢菌在温室环境下侵染稗草的致病体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敏 李健强 +1 位作者 倪汉文 王琦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1-224,共4页
The effects of inoculum concentration,leaf stages of host plant,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infection of Exserohilum monoceras isolate X-27 to barnyardgras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sion wa... The effects of inoculum concentration,leaf stages of host plant,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infection of Exserohilum monoceras isolate X-27 to barnyardgras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sion was visibly appeared on the leaf when inoculum concentration above 1.00×105 conidia· mL-1,1-2 leaf stage of barnyardgrass was most sensitive for infection of E.monoceras.The data also indicated that dew period was the key factor for E.monoceras infection.Almost 90% of barnyardgrass plants were killed when dew period prolonged to 48 h.Temperature and illumination period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infection of E.monoceras,25-28℃ and 12 h dark period after inoculation were enough for inf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角突脐孢菌 温室环境 稗草 致病 侵染 农产品安全 施药技术 生防因子
下载PDF
稗草致病菌——尖角突脐孢菌菌株RAPD指纹图谱的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勇 倪汉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9-416,共8页
以我国主要稻区的稗草植株上分离的 1 7株尖角突脐孢菌菌株为试验材料 ,采用改良的SDS法提取其基因组DNA ,并运用优化的RAPD分析体系对其进行了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研究。从 2 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2 0个扩增效果好的引物 ,对全部试验材料... 以我国主要稻区的稗草植株上分离的 1 7株尖角突脐孢菌菌株为试验材料 ,采用改良的SDS法提取其基因组DNA ,并运用优化的RAPD分析体系对其进行了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研究。从 2 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2 0个扩增效果好的引物 ,对全部试验材料进行了RAPD扩增 ,共得到 2 39条有效带 ,其中多态性带 2 2 9条 (占 95 .8% )。依据扩增结果建立了 1 7株尖角突脐孢菌基因型的DNA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了有效区分。根据RAPD分析结果计算了菌株间的遗传距离 ,分析了它们的遗传差异并进行了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RAPD分子标记技术是能够用于杂草致病菌资源的鉴定的 ,并可以进一步应用于特定性状的基因标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稗草 致病 尖角突脐孢菌 RAPD指纹图谱 遗传差异 株鉴定
下载PDF
稗草致病菌——尖角突脐孢菌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勇 倪汉文 +4 位作者 万方浩 李晓晶 张宏军 李健强 黄美莲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4-268,共5页
从稗草病株上分离到一尖角突脐孢菌。对该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其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2℃,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4~6,对光照无要求;碳、氮、磷和硫等元素是该菌菌丝体生长的必需元素,钾和镁对菌丝体的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稗草病株上分离到一尖角突脐孢菌。对该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其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2℃,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4~6,对光照无要求;碳、氮、磷和硫等元素是该菌菌丝体生长的必需元素,钾和镁对菌丝体的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入少量的铁和锌对菌丝生长有利,铜元素抑制该菌的生长;缺碳和氮素明显影响菌落的生长。该菌生长最合适的速效碳源是葡萄糖,缓效碳源是玉米粉,最适无机氮源是硝酸铵,最适有机氮源是酵母粉;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合温度范围为20~30℃;分生孢子快速萌发的酸碱条件为初始pH4~7,最佳初始pH值为5;光照不利于分生孢子快速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角突脐孢菌 稗草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尖角突脐孢菌粗毒素对稗草生理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郑伟 陈勇 +3 位作者 崔海兰 张宏军 谭卫军 余特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71-1575,共5页
以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 X27)菌株的粗毒素为材料,通过滤纸法、离体叶片法和盆栽喷雾法,测定了粗毒素对稗草萌芽及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2叶期稗草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 以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 X27)菌株的粗毒素为材料,通过滤纸法、离体叶片法和盆栽喷雾法,测定了粗毒素对稗草萌芽及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2叶期稗草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等4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粗毒素浓度为5g·L-1时,强烈抑制稗草种子的萌芽及胚根胚芽的伸长;4叶期以下稗草的离体叶片全部枯黄;显著影响1、2叶期稗苗的生长,喷施毒素后第7天苗高抑制率均超过20%,第28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质量抑制率均分别超过40%和70%;7d内,2叶期稗叶的上述4项生理指标受到显著影响:叶绿素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MDA含量升高和相对电导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角突脐孢菌 粗毒素 稗草 生理活性
下载PDF
大批量生产尖角突脐孢菌分生孢子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勇 倪汉文 +1 位作者 李晓晶 崔海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0-536,共7页
通过研究光照、培养温度、培养时间、酸碱度和培养基等因素对尖角突脐孢菌孢子形成的影响,从而探明大批量生产该菌分生孢的条件和方法。结果显示,在适合的温度(25—30℃)、pH4—5、一定的培养时间(2—3周)和适当的产孢介质下,能... 通过研究光照、培养温度、培养时间、酸碱度和培养基等因素对尖角突脐孢菌孢子形成的影响,从而探明大批量生产该菌分生孢的条件和方法。结果显示,在适合的温度(25—30℃)、pH4—5、一定的培养时间(2—3周)和适当的产孢介质下,能够诱导尖角突脐孢菌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该菌产孢需要元素N和S,没有元素P显著降低产孢量,高C/N比和Fe不利产孢,缓效碳源玉米粉产孢效果好,缓效碳源可溶性淀粉次之;有机氮源大豆粉产孢效果最好,无机氮源中NH4NO3的产孢效果好;对合成培养基,在PDA培养基上产孢良好,沙氏和YSC(淀粉、豆粉、胡萝b汁)培养基不宜作产孢介质;该菌产孢对稗草叶汁和玉米叶汁无依赖;对农基介质,大米、稻谷、稻壳、小麦粒、高梁籽、玉米粉、玉米粒、大豆籽和大豆粉均能产孢,稻谷介质产孢效果最好,其次为大米,麦麸不能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稗剂 尖角突脐孢菌 分生
下载PDF
农药及不同萌发因素对尖角突脐孢菌菌株X27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8
作者 陈勇 倪汉文 +4 位作者 张宏军 李晓晶 李健强 王琦 黄美莲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8-393,共6页
试验采用平板表面萌发法测定了温度、pH值、光照、湿度及农药对尖角突脐菌菌株X27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尖角突脐孢菌其离体干燥贮藏在约4℃下至少18个月还能保持活性;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高于35℃或低于15℃... 试验采用平板表面萌发法测定了温度、pH值、光照、湿度及农药对尖角突脐菌菌株X27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尖角突脐孢菌其离体干燥贮藏在约4℃下至少18个月还能保持活性;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高于35℃或低于15℃,对分生孢子的萌发不利;分生孢子快速萌发的初始酸碱条件为pH4~7;适合该菌分生孢子萌发的相对湿度范围为80%~100%;光照不利于分生孢子快速萌发;低剂量敌稗使分生孢子开始萌发时间推迟4h,并使部分萌发的菌丝生长不良;丁草胺明显推迟分生孢子萌发时间;二氯喹啉酸和苄嘧磺隆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影响不明显;用低剂量的多菌灵和代森锰锌处理,分生孢子至少24h内不萌发;稻瘟灵和恶霉灵混剂、三环唑推迟分生孢子开始萌发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稗剂 尖角突脐孢菌 分生 子萌发
下载PDF
尖角突脐孢菌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上附着胞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 被引量:3
9
作者 廖慧萍 陈勇 沈雪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7-734,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的化学组成对尖角突脐孢菌在侵染其植株中附着胞形成的不同影响及原因。[方法]以3~4叶期的稗草及水稻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氯仿提取和去除叶片表面层蜡质及人工制备叶表层蜡质膜等方法,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的化学组成对尖角突脐孢菌在侵染其植株中附着胞形成的不同影响及原因。[方法]以3~4叶期的稗草及水稻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氯仿提取和去除叶片表面层蜡质及人工制备叶表层蜡质膜等方法,研究不同蜡质表层病原真菌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情况,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计算及分析其叶片表面蜡质组成及含量。[结果]去蜡稗草叶片上尖角突脐孢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降低,去蜡水稻叶片附着胞形成率显著增加;稗草叶片表面蜡质膜对病原真菌附着胞形成有显著促进作用,水稻叶片表面蜡膜相对于玻璃表面对真菌附着胞形成无显著影响。稗草及水稻叶片表面蜡质晶体结构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各组成成分相似,均检测到脂肪酸、初级醇、醛及烷烃类物质,但其相对含量差异显著。稗草叶片表面蜡质组分中烷烃类占总含量的29.99%,极显著高于水稻(20.05%),而水稻中醛类的相对含量为22.72%,极显著高于稗草(15.17%)。叶片表面蜡质中不同长度的碳链化合物相对含量不同,稗草叶片表面蜡质中主要碳链化合物为:C32醇18.87%,C18醛14.61%,C33烷烃14.83%;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主要碳链化合物为:C30醇32.71%,C18醛21.58%。稗草叶片表面蜡质组成中没有检测到C24醇以及C24醛类物质,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组成中没有检测到C35烷烃。[结论]稗草叶片表面蜡质对尖角突脐孢菌附着胞形成有促进作用,水稻叶片表面蜡质对该菌附着胞形成存在抑制作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烷烃类及醛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异极显著,其中C30醇、C32醇及C33烷烃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角突脐孢菌 附着胞 稗草 水稻 叶片表面蜡质
下载PDF
尖角突脐孢菌紫外光诱变及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朝霞 钟锦 +2 位作者 俞雯雯 洪鑫发 陈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目的]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是生物防治中防治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的病原真菌之一。本研究通过紫外光诱变并筛选出对稗草高致病力的尖角突脐孢菌诱变株。[方法]通过紫外光诱变获得诱变菌株并检测诱变... [目的]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是生物防治中防治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的病原真菌之一。本研究通过紫外光诱变并筛选出对稗草高致病力的尖角突脐孢菌诱变株。[方法]通过紫外光诱变获得诱变菌株并检测诱变株产孢量、离体叶片致病力和稗草植株病情指数,筛选出对稗草高致病力的尖角突脐孢菌诱变株;对筛选出的高致病力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对其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根据不同紫外光照射时间处理后菌株的死亡率,确定最佳诱变时间为25 min;检测诱变株产孢量、离体叶片致病力和活体稗草植株病情指数,筛选出4株高致病力诱变菌株,提取4株诱变菌株基因组DNA,对其ITS序列比对分析表明,4株诱变得到的菌株与尖角突脐孢菌的序列相似度为98%;出发菌株和诱变株仅对高粱有轻微的侵染,一段时间后,高粱恢复正常;但对其他7种作物安全。[结论]紫外光诱变尖角突脐孢菌的最佳时间为25 min;诱变株X27-UV148、X27-UV48、X27-UV45和X27-UV286为高致病力尖角突脐孢菌,为生物防治提供了优异的新材料;紫外光诱变提高了尖角突脐孢菌耐紫外线、耐高温和耐低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角突脐孢菌 稗草 紫外光诱变 致病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