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世界“搬”来《椅子》
1
作者 俄客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9-70,共2页
今年11月中旬,美国亚特兰大七重舞台剧团如愿以偿地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了荒诞剧《椅子》。这种海外演出的设想,是该剧导演普罗登·迪摩夫最早提出的。该剧团艺术指导戴勒·哈弥尔顿曾说:“他(迪摩夫)是个保加利亚人,想要导演... 今年11月中旬,美国亚特兰大七重舞台剧团如愿以偿地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了荒诞剧《椅子》。这种海外演出的设想,是该剧导演普罗登·迪摩夫最早提出的。该剧团艺术指导戴勒·哈弥尔顿曾说:“他(迪摩夫)是个保加利亚人,想要导演一出罗马尼亚人用法语写的剧本,这个剧本后来被译为英文,参与制作的有中国(舞台)设计师和非洲裔美国演员。我觉得,如果他狂热得足以跨越各种不同文化间的障碍,那么我们会同他一起去经历这番旅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亚特兰大七重舞台剧团 上海国际艺术节 荒诞剧 《椅子》 编剧 尤金·尤奈斯库 导演 普罗登·迪摩夫 艺术风格
下载PDF
“美美与共”的荒诞新谈:以《伊丽莎白·巴姆》与《秃头歌女》为比较中心
2
作者 魏丹妮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0-140,共11页
俄国剧作家丹尼尔·哈尔姆斯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先锋剧作《伊丽莎白·巴姆》在40余年后与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产生强烈的美学共振,该文学现象不仅为“荒诞派戏剧”开辟新的阐释空间,亦推动对“荒诞”的认知边界。在二者的... 俄国剧作家丹尼尔·哈尔姆斯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先锋剧作《伊丽莎白·巴姆》在40余年后与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产生强烈的美学共振,该文学现象不仅为“荒诞派戏剧”开辟新的阐释空间,亦推动对“荒诞”的认知边界。在二者的相互凝视中,被解放的语言以寓于自身的超越力量破除“荒诞”与“上帝”“理性”之间的二元对立,以“理性之外”的更高视角审视“荒诞”背后的生存危机。源自不同精神文化土壤的荒诞文本共同指向审美的敞开之域,无可限定的审美“空虚”充当弥合裂隙、承载差异的同一背景,现代主体对生存意义的想象返归源初的空白,不断重获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荒诞 审美 丹尼尔·哈尔姆斯 尤金·尤奈斯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