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就业空间模式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振波 朱传耿 孙峰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2期131-135,共5页
利用2000年山东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山东省139个县(市、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得出连续型圈层、非连续型圈层、跳跃式圈层、混合型圈层、母子型圈层、核心转移型、双核非连续型、带状等8... 利用2000年山东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山东省139个县(市、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得出连续型圈层、非连续型圈层、跳跃式圈层、混合型圈层、母子型圈层、核心转移型、双核非连续型、带状等8种就业空间模式,并从中心城市、交通、城市间关系3个方面总结出各种模式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就业空间模式 动力机制
下载PDF
省际边缘区的就业空间结构模式及动力机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朱传耿 王振波 于涛方 《世界地理研究》 2006年第3期99-106,共8页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典型的省际边缘区,通过对淮海经济区118个县(市)、市区的就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省际边缘区7种就业空间模式:连续型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非连续型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跳跃式同心圆圈层...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典型的省际边缘区,通过对淮海经济区118个县(市)、市区的就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省际边缘区7种就业空间模式:连续型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非连续型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跳跃式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混合型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母子型同心圆圈层就业模式、核心转移型就业空间模式、带状空间就业模式,并从边界、中心城市、交通、城市间关系4个方面总结出各种模式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缘区 就业空间模式 动力机制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