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荀子“尽伦尽制”的家国一体结构探析
1
作者 陈光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5,共9页
荀子“尽伦尽制”的“家国一体”结构主要表现为以礼为中心的对人伦、人臣、人君的涵养和制约,以分定伦、以礼侍君、以义治国,在人之情欲与社会人伦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冲突中,以实现正理平治的公共善为根本旨归。其在内容上表现为援义入礼... 荀子“尽伦尽制”的“家国一体”结构主要表现为以礼为中心的对人伦、人臣、人君的涵养和制约,以分定伦、以礼侍君、以义治国,在人之情欲与社会人伦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冲突中,以实现正理平治的公共善为根本旨归。其在内容上表现为援义入礼,以义显礼,礼义连用,用礼之分来维系家庭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伦理秩序,并继承孔子移孝作忠的思想,在君臣关系上突破了孟子的“义之于君臣”的内转倾向,以“从义不从父”“忠顺而不懈”维护君臣关系的稳定尤其是国家之安危,在治国策略上也是在义之价值凸显的义利冲突中奠定了礼治的伦理基础。荀子“尽伦尽制”的伦理政治思想融“血缘-伦理-政治”为一体,从而把孔子的思想在外王的治国理路上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尽伦尽制 之分 礼义
下载PDF
尽伦尽制,由圣入王——荀子对孔子圣人观的继承与改造
2
作者 宫浩然 郑治文 《中国文化论衡》 2022年第2期144-156,共13页
“圣人”是儒家的重要观念,儒学即一套以希圣、成圣为最高精神追求的修身治世之学。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圣人”是德行完满、“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至高理想人格,一般人难以企及,故其本人不敢以“圣”自居。孔子之后,孟荀分别从仁... “圣人”是儒家的重要观念,儒学即一套以希圣、成圣为最高精神追求的修身治世之学。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圣人”是德行完满、“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至高理想人格,一般人难以企及,故其本人不敢以“圣”自居。孔子之后,孟荀分别从仁学和礼学不同哲学进路深化发展了孔子的圣人思想。孔荀之间,荀子以礼学为本,继承和改造了孔学:一方面继承了孔子对圣人“内圣外王”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又强调“尽伦尽制”“由圣入王”,从圣人之德通向圣王之制,将圣人之德与圣人之制统一,使儒家圣人观在先秦历史中呈现越来越现实化、政治化的外在权威趋向。由是,荀子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构了儒家圣人观内圣与外王的统一,道德与政治的统一,由此确立了其道德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相统一的精神特质。荀子对孔子圣人观的这种政治化改造,为汉代以后儒学实现官学化发展做了思想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荀子 圣人观 圣王合一 尽伦尽制
下载PDF
治教分离视域下人性善恶问题之勘定
3
作者 陈赟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55,281,共8页
欧阳修对"三代以上"与"三代以下"的区分为先秦儒学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从"治出于一"到"治教为二"的结构性变化中,君师合一的结构被"德有天下"的圣者与"位有天下"... 欧阳修对"三代以上"与"三代以下"的区分为先秦儒学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从"治出于一"到"治教为二"的结构性变化中,君师合一的结构被"德有天下"的圣者与"位有天下"的君主二分结构所替代,圣王的分职关联着治教的分域,正是这种分域导致了"独善其身"的修身可以在政治性的礼法秩序之外成为独立的自我确证方式。治、教二域遵循不同的原则,即"王者尽制"与"圣者尽伦":"尽制"遵循下行性的防御原则,不直接以导人向善为目的,但却必以止恶为首要目标;"尽伦"遵循上行性的引导性原则,借助教化激发人的向善、向上的激情,圣贤生命人格的榜样示范作用就是教化的基本形式。在以上视域中,性善论作为内在而先天的原则,应当被勘定为教统的人性论原则;而性恶论针对的是人性的经验性表现,则当勘定为治统的人性论原则。唯有合孟子、荀子人性之论,基于"治出于二"的格局,方能使性善、性恶之说各得其所。以教统——性善为内,以治统——性恶为外,以内外去"结构"教统与治统,才是内圣外王的根本指向,也是中国思想在"治出于二"之后的基本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者与王者 尽制尽伦 性善与性恶 内圣外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