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烟草青枯病危害对烟株根际土壤螨类和弹尾虫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白耀宇 庞帅 +1 位作者 李石力 丁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共6页
为了明确烟草青枯病的危害对烟株根际土壤螨类和弹尾虫发生的影响,于2013年7-9月在重庆市彭水县烟区青枯病发病典型试验地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27 169头,其中螨类和弹尾虫共占86%~99%.研究结果表明,在发病初期,发病烟株(3级以下)... 为了明确烟草青枯病的危害对烟株根际土壤螨类和弹尾虫发生的影响,于2013年7-9月在重庆市彭水县烟区青枯病发病典型试验地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27 169头,其中螨类和弹尾虫共占86%~99%.研究结果表明,在发病初期,发病烟株(3级以下)根际土中螨类和弹尾虫的数量与健康植株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中期,仅3级以下烟株0~10cm根际土中的螨类和弹尾虫数量显著高于5~7级和9级(p<0.05);但在发病后期,无论是0~10cm还是10~20cm的3级以下烟株的螨类数量均显著高于5~7级和9级(p<0.05),而9级的弹尾虫数量显著高于3级以下和5~7级(p<0.05);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根际土中螨类和弹尾虫的比值随着青枯病危害程度的加剧而显著降低(p<0.05).青枯病危害强烈影响根际土壤螨类和弹尾虫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青枯病 螨类 尾虫 丰富度 螨类和弹尾虫比值
下载PDF
棘尾虫酸性磷酸酶的定位及诱导表达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瑛 邱子健 +1 位作者 隋淑光 史新柏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8-223,共6页
本文利用电镜对贻贝棘尾虫 (Stylonychiamytilus)体内酸性磷酸酶的定位进行了观察。发现其体内除含有溶酶体性的酸性磷酸酶 (ACPase)外 ,在纤毛内部还存在非溶酶体性的ACPase。另外 ,本文还利用光镜和酶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并比较了棘尾虫... 本文利用电镜对贻贝棘尾虫 (Stylonychiamytilus)体内酸性磷酸酶的定位进行了观察。发现其体内除含有溶酶体性的酸性磷酸酶 (ACPase)外 ,在纤毛内部还存在非溶酶体性的ACPase。另外 ,本文还利用光镜和酶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并比较了棘尾虫年轻态和衰老态个体体内ACPase在食物诱导下的表达量随时间发生的动态变化和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虫 酸性磷酸酶 衰老 酶活性 酶含量 酶细胞化学 定位 诱导表达
下载PDF
长春市不同土地利用生境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9
3
作者 吴东辉 张柏 陈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0-184,共5页
对长春市郊区天然次生林、农田、防护林和市区公园绿地等典型土地利用生境进行土壤弹尾虫调查,研究土地利用差异对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春市土地利用差异对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影响明显,地表凋落物移除和耕作活动是影... 对长春市郊区天然次生林、农田、防护林和市区公园绿地等典型土地利用生境进行土壤弹尾虫调查,研究土地利用差异对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春市土地利用差异对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影响明显,地表凋落物移除和耕作活动是影响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地表凋落物移除显著减少弹尾虫的个体数量和群落多样性,耕作活动影响弹尾虫个体数量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地表植物群落类型对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虫 群落结构 土地利用 长春市 凋落物
下载PDF
转Btcry1Ab基因水稻对稻田弹尾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白耀宇 蒋明星 +1 位作者 程家安 王敦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03-906,共4页
以转Bt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KMD1)和克螟稻2号(KMD2)及其亲本非转基因水稻秀水11(XS11)为材料,于2003年9月和翌春4月,调查了KMD1和KMD2对水稻灌浆期和收割后休田期稻田土表落叶层中弹尾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MD植株表达的cry... 以转Bt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KMD1)和克螟稻2号(KMD2)及其亲本非转基因水稻秀水11(XS11)为材料,于2003年9月和翌春4月,调查了KMD1和KMD2对水稻灌浆期和收割后休田期稻田土表落叶层中弹尾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MD植株表达的cry1Ab杀虫蛋白可在稻田环境中残留160d以上;在水稻灌浆期采用吸虫器法在稻田落叶层中采集到灰橄榄长角跳虫(Entomobrya griseoolivata)和钩圆跳虫(Bourletiella christianseni)等2种弹尾虫,其中灰橄榄长角跳虫在KMD1和KMD2稻田中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XS11稻田;在水稻收割后休田期采用网袋法采集到灰橄榄长角跳虫、钩圆跳虫、球角跳虫(Hypogastrura matura)和等节跳虫(Isotoma monochaeta)等4种弹尾虫,其中转Bt基因水稻稻田中的灰橄榄长角跳虫和球角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XS11稻田,且其植株组织残体生物量损失率显著高于XS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水稻 尾虫 CRY1AB杀蛋白 种群 生物量损失率
下载PDF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 被引量:7
5
作者 丁程成 戴征凯 +5 位作者 李辉信 陈小云 成艳红 周静 张斌 胡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93-598,共6页
以退化红壤的侵蚀裸地、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类型及常绿阔叶林(对照)为研究对象,对各类型植被的土壤弹尾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弹尾虫2亚目7科23属,其中符跳属、类符跳属、小圆跳属等为优势类群.... 以退化红壤的侵蚀裸地、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类型及常绿阔叶林(对照)为研究对象,对各类型植被的土壤弹尾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弹尾虫2亚目7科23属,其中符跳属、类符跳属、小圆跳属等为优势类群.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植被类型对弹尾虫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项指标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裸地最低,基本没有弹尾虫存在;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4种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得到了一定恢复,但各类型之间土壤弹尾虫群落没有明显差异,均处于恢复的早期阶段;Bray-Curtis指数显示,侵蚀裸地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最大(0.99),其它植被恢复类型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也较明显,但各植被恢复类型间弹尾虫群落的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尾虫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吉林中、西部平原区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12
6
作者 吴东辉 张柏 陈鹏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35-942,共8页
2003年7月和9月对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天然次生林、农田、居民点园地、防护林和天然割草场等典型生境进行了土壤弹尾虫的调查,用Tullgren法提取弹尾虫,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量、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等指数,研究土壤弹尾虫群落... 2003年7月和9月对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天然次生林、农田、居民点园地、防护林和天然割草场等典型生境进行了土壤弹尾虫的调查,用Tullgren法提取弹尾虫,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量、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等指数,研究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特征,了解土地利用差异对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共捕获土壤弹尾虫2亚目8科12属5531头,优势类群为Onychiurus、Folsomia、Acanthocyrtus、Xenylla和Coloburella属,占总捕获个体数的90.3%。弹尾虫类群空间分布的广狭与个体数量的多寡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中部平原区与西部平原区土壤弹尾虫群落组成差异主要体现在优势类群个体密度方面;生境类型明显影响弹尾虫个体密度分布,其中农田、居民点园地和防护林土壤弹尾虫个体密度较低,在不同土层间分布比较均匀,但生境差异对弹尾虫类群数的影响不明显;同时农业生产活动也降低了弹尾虫群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虫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空间分布 生境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原生动物贻贝棘尾虫微管胞器的荧光标记与显示 被引量:21
7
作者 曾红 倪兵 顾福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6,共6页
采用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显示,原生动物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细胞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纤毛等纤毛器微管骨架、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其他皮层微管骨架... 采用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显示,原生动物贻贝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细胞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纤毛等纤毛器微管骨架、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其他皮层微管骨架组成。纤毛器微管骨架和基部附属微管按皮层纤毛模式定位;皮层左、右侧微管带和领肋壁微管等其他皮层微管构成细胞特定位置的皮层微管骨架,并可能为具有背腹分化的腹毛目纤毛虫所特有,对维持细胞背腹面的形态、支持附近纤毛器(如左、右缘棘毛)的运动起作用。本文较完整地阐述了其细胞骨架的三维构形,对于深入了解纤毛虫细胞微管骨架的结构和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微管类胞器的功能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棘尾虫 微管胞器 荧光标记
下载PDF
弹尾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捕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赵伟春 王光华 +1 位作者 程家安 陈正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694-3700,共7页
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针对弹尾虫的单克隆抗体2F10。该抗体的效价为1.024×108,只与灰橄榄长角跳虫、球角跳虫和钩圆跳虫等弹尾虫发生强烈反应而不与稻田常见的其它昆虫和蜘蛛发生交叉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建立了2F10、HRP-2F10和... 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针对弹尾虫的单克隆抗体2F10。该抗体的效价为1.024×108,只与灰橄榄长角跳虫、球角跳虫和钩圆跳虫等弹尾虫发生强烈反应而不与稻田常见的其它昆虫和蜘蛛发生交叉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建立了2F10、HRP-2F10和蜘蛛样品分别稀释4000倍(34.193ng/L)、1500倍(2.4624ng/L)和50倍(50ml/individual)的抗体夹心ELISA检测系统用于检测稻田常见蜘蛛对弹尾虫的捕食作用。其检测灵敏度为1/2头灰橄榄长角跳虫(4.49μg),拟环纹豹蛛捕食1头灰橄榄长角跳虫成虫后,在25℃下猎物的可测定时间为4.5h。应用该检测系统研究了不同稻区常见蜘蛛对2F10的阳性反应率。其中狡蛛、拟环纹豹蛛、纵条蝇狮和纵条蝇虎的阳性反应率显著高于食虫瘤胸蛛、八斑球腹蛛和锥腹肖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虫 蜘蛛 单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捕食作用
下载PDF
贻贝棘尾虫口器的结构 被引量:6
9
作者 隋淑光 陈瑛 +1 位作者 邱子健 史新柏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6-441,共6页
利用半薄连续切片和超薄切片对贻贝棘尾虫口器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澄清了口侧膜和口内膜的立体位置。它们均为纤毛膜。口侧膜发自内唇的边缘 ,由两排纤毛构成 ,口内膜发自口围右壁 ,紧贴口围顶壁向左伸展 ,由单排纤毛组成。... 利用半薄连续切片和超薄切片对贻贝棘尾虫口器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澄清了口侧膜和口内膜的立体位置。它们均为纤毛膜。口侧膜发自内唇的边缘 ,由两排纤毛构成 ,口内膜发自口围右壁 ,紧贴口围顶壁向左伸展 ,由单排纤毛组成。在口内膜的腹侧发现一非纤毛厚膜 ,暂定名为吞噬辅助膜 ,它由两层质膜夹一纵行微管束层构成 ,至口围后部口围带内收之处 ,此膜再向腹侧延伸出第二个膜 ,共同构成括号状 ,至胞口处此膜与口内和口侧膜互相包卷而成一包卷体 ,共同进入胞咽。经分析认为此膜及其与两纤毛膜形成的包卷体 ,对棘尾虫摄取大的固体食物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棘尾虫 口器结构 摄食功能
下载PDF
棘尾虫类神经肽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小云 卢丽 +1 位作者 邱子健 殷华 《实验生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4期483-491,共9页
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原生动物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体内发现多种哺乳动物神经肽、肽激素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物质:类P 物质(SP-Like),类神经肽Y(NPY-Like),类胆囊收缩素(CCK-8-Like),类生长抑素(SOM-Ljke),类β-... 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原生动物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体内发现多种哺乳动物神经肽、肽激素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物质:类P 物质(SP-Like),类神经肽Y(NPY-Like),类胆囊收缩素(CCK-8-Like),类生长抑素(SOM-Ljke),类β-内啡肽(β-end-orphin-Ljke),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Like)和类酪氨酸羟化酶(TH-Like)。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显示了这些肽类免疫阳性物质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虫 神经肽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贻贝棘尾虫休眠包囊胞质的电镜酶细胞化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顾福康 杜宝剑 +1 位作者 倪兵 季玲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7-91,共5页
该文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显示 ,贻贝棘尾虫休眠包囊中 ,在胞质嗜锇粒和拟糖原粒区 ,酸性磷酸酶反应颗粒聚集于具有消化泡作用的泡状体上 ,葡萄糖 6 磷酸酶反应也定位在自噬泡膜位置。作者据所得结果推测 ,嗜锇粒可能是棘尾虫休眠... 该文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显示 ,贻贝棘尾虫休眠包囊中 ,在胞质嗜锇粒和拟糖原粒区 ,酸性磷酸酶反应颗粒聚集于具有消化泡作用的泡状体上 ,葡萄糖 6 磷酸酶反应也定位在自噬泡膜位置。作者据所得结果推测 ,嗜锇粒可能是棘尾虫休眠包囊中用于自噬作用的主要结构成分 ,休眠细胞代谢过程中胞质膜结构也具有补充形成消化泡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棘尾虫 休眠包囊 电镜酶细胞化学
下载PDF
土栖弹尾虫环境指示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元 兰晓萍 邵红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3期6-9,共4页
弹尾虫是土壤中的优势类群,对环境变化反应灵敏。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环境对弹尾虫影响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弹尾虫作为指示生物的特点以及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全球变化等因素对弹尾虫的影响。指出弹尾虫作为指示生物缺乏长效... 弹尾虫是土壤中的优势类群,对环境变化反应灵敏。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环境对弹尾虫影响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弹尾虫作为指示生物的特点以及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全球变化等因素对弹尾虫的影响。指出弹尾虫作为指示生物缺乏长效性多因素研究,应采用新方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虫 全球变化 环境指示作用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富勒醇对γ射线辐照贻贝棘尾虫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群芬 李宇国 +2 位作者 刘瑞丽 徐晶莹 李文新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8-152,共5页
本工作测定了Coγ射线6个辐照剂量(100、300、500、800、1200、1500Gy)与贻贝棘尾虫存活率响应曲线;;发现辐照后第5d虫体的存活率分别下降到47%、18%、16%、8%、5%、3%左右。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在富勒醇存在下;;60Coγ射线对贻贝棘尾... 本工作测定了Coγ射线6个辐照剂量(100、300、500、800、1200、1500Gy)与贻贝棘尾虫存活率响应曲线;;发现辐照后第5d虫体的存活率分别下降到47%、18%、16%、8%、5%、3%左右。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在富勒醇存在下;;60Coγ射线对贻贝棘尾虫的辐射损伤;;结果表明在高、低剂量下富勒醇对虫体均产生保护作用;;能明显提高贻贝棘尾虫受照射后的存活率;;并且这种辐射防护作用与富勒醇浓度相关。富勒醇对贻贝棘尾虫的辐射防护可能基于其对自由基的清除反应;;因而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辐射防护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棘尾虫 Γ射线 富勒醇 辐射防护 存活率
下载PDF
贻贝棘尾虫形态及二分裂期间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邱子健 张大维 史新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19-322,共4页
于1986年在哈尔滨郊外水池采集赔贝棘尾虫标本,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及二分裂期间形态发生,在扫描电镜样品制备中,采用KMnO4代替常用的OsO4。研究表明,(1)口原基发生的位置在第一横棘毛的左前角,这与贪食棘昆虫相同,但不同于... 于1986年在哈尔滨郊外水池采集赔贝棘尾虫标本,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及二分裂期间形态发生,在扫描电镜样品制备中,采用KMnO4代替常用的OsO4。研究表明,(1)口原基发生的位置在第一横棘毛的左前角,这与贪食棘昆虫相同,但不同于鬃棘尾虫。参与后仔虫额、腹、横棘毛原基发生的老腹棘毛只有一个,这与前人在其他贻贝棘尾虫株系上的观察结果不同。这些表明,口原基起源的位置和参与形成额、腹、横棘毛原基的老腹棘毛的数目不适于作为这个属的分类特征。对Wirnsberger等提出的用参与新原基形成的老腹棘毛根数做为区分Stylonychia属和Oxytricha属的依据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2)第一额棘毛不是来自波动膜原基,而是独立发生,这与前人的光镜观察结果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发生 尾虫 贻贝 扫描电镜
下载PDF
棘尾虫接合生殖期间核对形态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史新柏 丘子健 +1 位作者 卢莉 徐振康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完成了四项实验,即1.促成棘尾虫无小核系与有小核系接合;2.诱导无小核系自系接合;3.在正常接合对上摘除全部大核或一个接合体的大核及小核;4.在正常接合后体上对老大核碎块和新大核胚基进行损伤实验。以改进过的黑色素法显示这些实... 本文完成了四项实验,即1.促成棘尾虫无小核系与有小核系接合;2.诱导无小核系自系接合;3.在正常接合对上摘除全部大核或一个接合体的大核及小核;4.在正常接合后体上对老大核碎块和新大核胚基进行损伤实验。以改进过的黑色素法显示这些实验的结果,发现第一次接合形态发生和小核的有性过程都主要是由大核支持的,小核在第一次形态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这些核产物可从一个有核接合体穿过细胞质桥去支持另一无核接合体的发育。本文还发现接合第二次形态发生由新大核胚基控制。损伤染色体和多线染色体时期的大核胚基,第二次形态发生消失或不正带。越过第二次形态发生的大核胚基显著增强耐受损伤的能力,这些结果符合Prescott等(1973)对棘尾虫大核遗传装置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虫 接合生殖 形态发生
下载PDF
碳纳米管(CNTs)与贻贝棘尾虫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诸颖 赵群芬 +2 位作者 蔡小青 李宇国 李文新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2-206,共5页
用显微技术观察了贻贝棘尾虫对碳纳米管(CNTs)的摄取以及虫体分裂时CNTs在其体内的分布,测定了0.1、0.5、1.0、5.0、10、50和200μg·mL?17个浓度的CNTs与贻贝棘尾虫存活率的响应曲线,发现加CNTs后第5天虫体的存活率分别为111%、107... 用显微技术观察了贻贝棘尾虫对碳纳米管(CNTs)的摄取以及虫体分裂时CNTs在其体内的分布,测定了0.1、0.5、1.0、5.0、10、50和200μg·mL?17个浓度的CNTs与贻贝棘尾虫存活率的响应曲线,发现加CNTs后第5天虫体的存活率分别为111%、107%、75%、70%、53%、43%、38%左右,表明高浓度的CNTs对细胞的生长有与浓度相关的抑制作用,而当浓度降至足够低时,CNTs对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用PI染色的方法初步探讨了高浓度CNTs对细胞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的原因,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CNTs损伤了贻贝棘尾虫大核和膜的正常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棘尾虫 碳纳米管 毒性 存活率 大核
下载PDF
模式原生动物浮萍棘尾虫纯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影 姚琳 +3 位作者 吴禹岐 李世宽 范金凤 陈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46-1352,共7页
浮萍棘尾虫(Stylonychia lemnae)是一种营动物性营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是研究细胞学、遗传学问题的重要模式原生动物,而实现浮萍棘尾虫纯培养是开展棘尾虫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研究以建立高效棘尾虫无菌纯培养体系为目的,参考嗜热四... 浮萍棘尾虫(Stylonychia lemnae)是一种营动物性营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是研究细胞学、遗传学问题的重要模式原生动物,而实现浮萍棘尾虫纯培养是开展棘尾虫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研究以建立高效棘尾虫无菌纯培养体系为目的,参考嗜热四膜虫无菌纯培养基,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氮源、碳源和磷酸氢二钾的组分配比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初步建立用于浮萍棘尾虫无菌培养的培养基,并分别对培养温度、初始pH、培养液添加量和起始接种密度等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起始接种量为100 cells,培养基10 mL,初始pH 7.0,温度25℃,静置培养168h,可获得最大细胞数量约为3.0×10^3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萍棘尾虫 纯培养基 响应面分析 培养条件优化
下载PDF
贻贝棘尾虫年轻与衰老无性系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邱子健 单志新 +1 位作者 史新柏 付桂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19-524,共6页
贻贝棘尾虫采自黑龙江省帽儿山南山水库附近水塘,于1995年9月在本系实验室通过接合生殖得到的接合后体,克隆培养作为年轻无性系;采用1988年9月以来实验室保存培养的去小核无性系为衰老无性系。测定了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的贻贝棘尾虫年... 贻贝棘尾虫采自黑龙江省帽儿山南山水库附近水塘,于1995年9月在本系实验室通过接合生殖得到的接合后体,克隆培养作为年轻无性系;采用1988年9月以来实验室保存培养的去小核无性系为衰老无性系。测定了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的贻贝棘尾虫年轻(约200代分裂)和衰老(约2000代分裂)无性系消除02和·OH的能力、脂质过氧化程度及脂褐素含量。结果表明,贻贝棘尾虫年轻无性系消除02和·OH的能力(P<0.01)显著高于衰老无性系,脂质过氧化程度(p<0.001)和脂褐素含量(p<0.001)显著低于衰老无性系,即年轻无性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衰老无性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棘尾虫 衰老 自由基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叉尾虫科Dorypygidae三叶虫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绣春 赵元龙 +3 位作者 王平丽 杨宇宁 张培兴 潘永金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9-45,共7页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清虚洞组"中产有包括软躯体化石在内的特异埋藏化石群,三叶虫是其中的主要类群。本文描述的叉尾虫科三叶虫有2属2种1相似种2未定种:副合格拟油栉虫Olenoides paraptus,湖北拟油栉虫O.hubeiensis,横宽拟油栉...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清虚洞组"中产有包括软躯体化石在内的特异埋藏化石群,三叶虫是其中的主要类群。本文描述的叉尾虫科三叶虫有2属2种1相似种2未定种:副合格拟油栉虫Olenoides paraptus,湖北拟油栉虫O.hubeiensis,横宽拟油栉虫(相似种)O.cf.transversus,库廷虫(未定种)Kootenia sp.1,K.sp.2.Olenoides的丰度、分异度较高,其中O.paraptus和O.hu-beiensis 2个种均见于上覆地层凯里组,O.cf.transversus与产于凯里组的O.transversus很相似,两者组合特征相似,说明凯里组叉尾虫科主要分子Olenoides层位已下延至"清虚洞组"。Ole-noides的出现,不仅为"清虚洞组"的三叶虫组合及生物地层提供了新信息,也为叉尾虫科三叶虫在"清虚洞组"至凯里组形成期间的分类及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油栉Olenoides 库廷Kootenia 尾虫科三叶 剑河八郎 清虚洞组
下载PDF
海洋尖尾虫对海洋卡盾藻的扰动摄食 被引量:3
20
作者 安鑫龙 李雪梅 申亮 《实验动物科学》 2014年第1期55-56,60,共3页
海洋尖尾虫是世界广泛分布的一种海洋浮游原生动物,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室内海洋生物实验的模式海洋浮游生物。采用连续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在共培养条件下海洋尖尾虫对海洋卡盾藻的摄食特征。结果表明,在共培养条件下,海洋尖尾虫摄食海... 海洋尖尾虫是世界广泛分布的一种海洋浮游原生动物,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室内海洋生物实验的模式海洋浮游生物。采用连续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在共培养条件下海洋尖尾虫对海洋卡盾藻的摄食特征。结果表明,在共培养条件下,海洋尖尾虫摄食海洋卡盾藻的方式为扰动摄食,这种摄食方式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报道。该研究结果为探讨赤潮演替和近海生物群落演替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尖尾虫 海洋卡盾藻 扰动摄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