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蒺藜状苜蓿尿卟啉原Ⅲ甲基转移酶基因MtSUMT1的克隆及分析
1
作者 王艳 李学东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5期40-43,共4页
利用RT-PCR的方法克隆了蒺藜状苜蓿尿卟啉原Ⅲ甲基转移酶基因MtSUMT1,(GenBank登录号:EF520735),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发现该基因的完整阅读框共1086bp,推测其编码361个氨基酸,由核苷酸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该蛋白与UPM1(Arabido... 利用RT-PCR的方法克隆了蒺藜状苜蓿尿卟啉原Ⅲ甲基转移酶基因MtSUMT1,(GenBank登录号:EF520735),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发现该基因的完整阅读框共1086bp,推测其编码361个氨基酸,由核苷酸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该蛋白与UPM1(Arabidopsis thaliana)、ZmSUMT1(Zea mays)的一致性分别高达70%和63%.对其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了结构域和功能预测.用半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组织,发现该基因是普遍表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蒺藜状苜蓿 尿卟啉原ⅲ甲基转移酶 西罗血红素 MtSUMT1基因
下载PDF
沼泽红假单胞菌砷(Ⅲ)S-腺苷甲基转移酶的初步晶体学分析
2
作者 黄麟飞 郁峰 +2 位作者 徐春艳 唐琳 何建华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26-330,共5页
含砷化合物有高毒性,一直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许多微生物能利用S-腺苷甲基转移酶(ArsM酶)催化有剧毒的无机As(Ⅲ)发生甲基化而解毒。为揭示酶促反应的真实机制,我们将来源于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anonas palustris)的ArsM酶(Rp... 含砷化合物有高毒性,一直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许多微生物能利用S-腺苷甲基转移酶(ArsM酶)催化有剧毒的无机As(Ⅲ)发生甲基化而解毒。为揭示酶促反应的真实机制,我们将来源于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anonas palustris)的ArsM酶(RpArsM)重组表达、纯化及结晶。在上海光源BL17U1线站收集蛋白晶体衍射数据,初步晶体学分析表明,RpArsM酶的晶体属于P212121空间群,晶胞参数分别是a=45.92,b=66.58,c=147.82,α=β=γ=90°,衍射分辨率达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红假单胞菌 砷()S-腺苷甲基转移(ArsM) 结晶
下载PDF
DNA甲基化转移酶3A调控心肌成纤维细胞活化过程中胶原的表达
3
作者 代晨 陶辉 +1 位作者 石开虎 徐盛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37-1241,共5页
目的目前关于甲基化对心肌纤维化形成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文章旨在探讨DNA甲基化转移酶3A(DNMT3A)对心肌成纤维细胞活化过程中胶原表达变化的调控。方法选取50只乳鼠,提取培养SD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进行细胞转染,根据CFs转染的试... 目的目前关于甲基化对心肌纤维化形成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文章旨在探讨DNA甲基化转移酶3A(DNMT3A)对心肌成纤维细胞活化过程中胶原表达变化的调控。方法选取50只乳鼠,提取培养SD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进行细胞转染,根据CFs转染的试剂分为5组:DNMT3A组(CFs转染重组的DNMT3A基因过表达质粒)、空载体组(CFs转染p EGFP-C3空载体质粒)、DNMT3A siRNA组(CFs转染小干扰DNMT3A siRNA)、DNMT3A siRNA NC组(CFs转染DNMT3A siRNA NC空载体质粒)、空白对照组(CFs不作转染处理)。ELISA检测空白对照组、DNMT3A组、DNMT3A siRNA组细胞上清液胶原变化。qRT-PCR检测5组相关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除DNMT3A siRNA NC组外其余4组CFs中ColⅠ、ColⅢ和DNMT3a蛋白的表达及CCK8法检测4组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DNMT3A组的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DNMT3A siRNA组的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DNMT3A组的ColⅠ、ColⅢ及DNMT3A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空载体组明显升高(P<0.05),而DNMT3A siRNA组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及空载体组(P<0.05)。DNMT3A组细胞活力(2.087±0.317)明显高于空载体组(1.063±0.223)、空白对照组(1.082±0.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NMT3A siRNA组(0.463±0.087)明显低于空载体组、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DNMT3A可以促进CFs的活化增殖,并且能够增加胶原的表达,从而对心肌纤维化产生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成纤维细胞 心肌纤维化 DNA甲基转移3A 增殖 ColⅠ Col
下载PDF
表达大肠杆菌谷氨酸-1-半醛氨基转移酶对红色荧光报告蛋白尿卟啉原Ⅲ甲基化酶的影响
4
作者 叶爱华 张宽亮 +3 位作者 陈宗梅 荣亮 汪苗 范军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17-1723,共7页
谷氨酸-1-半醛氨基转移酶(Glutamate-1-semiadhyde aminotransferase,GSAT)是尿卟啉原Ⅲ生物合成上游途径的一个酶,尿卟啉原Ⅲ是红色荧光报告蛋白尿卟啉原Ⅲ甲基化酶(Uroporphyrinogen Ⅲ methyltransferase,UPMT)的底物。为了探明大肠... 谷氨酸-1-半醛氨基转移酶(Glutamate-1-semiadhyde aminotransferase,GSAT)是尿卟啉原Ⅲ生物合成上游途径的一个酶,尿卟啉原Ⅲ是红色荧光报告蛋白尿卟啉原Ⅲ甲基化酶(Uroporphyrinogen Ⅲ methyltransferase,UPMT)的底物。为了探明大肠杆菌共表达GSAT对UPMT荧光强度的影响,通过PCR扩增玉米upmt基因,将其插入pETDuet-1质粒中第2个顺反子中,构建的载体命名为pETU,表达UPMT的N端含有组氨酸标签;通过PCR扩增大肠杆菌编码GSAT的hemL基因,定点突变去除hemL基因中NcoⅠ序列,亚克隆至pET-51b质粒,再将获得的hemL基因插入pETU质粒的第一个顺反子中,构建pETeGU载体。表达GSAT的N端含有Strep标签。和单独表达upmt基因相比,表达2个基因后,蛋白印迹分析表明没有明显改变UPMT表达量,光谱扫描分析显示没有改变荧光物质的组成,但是增强了重组细胞的红色荧光物质三甲基咕啉的含量,该物质在354nm有特异吸收。用2mmol/L的GSAT抑制剂3-氨基-2,3二羟基苯甲酸处理后,表达两种酶的菌落荧光消失,表明重组GSAT可能增加内源尿卟啉原Ⅲ水平,从而增强重组UPMT催化产生的红色荧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卟啉原甲基 红色荧光报告蛋白 谷氨酸-1-半醛氨基转移 共同表达 大肠杆菌
原文传递
荚膜红细菌尿卟啉原Ⅲ转甲基酶的纯化及其酶学性质 被引量:1
5
作者 康洁 房欢 +2 位作者 董会娜 宋文军 张大伟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67,共13页
S-腺苷-_L-甲硫氨酸依赖型尿卟啉原Ⅲ转甲基酶(S-adenosy-_L-methionine uroprophyrinogenⅢmethyltransferase,SUMT)催化尿卟啉原Ⅲ(UroprophyrinogenⅢ,urogenⅢ)的中心碳原子C-2和C-7位上甲基化生成前咕啉-2,是维生素B12生物合成途... S-腺苷-_L-甲硫氨酸依赖型尿卟啉原Ⅲ转甲基酶(S-adenosy-_L-methionine uroprophyrinogenⅢmethyltransferase,SUMT)催化尿卟啉原Ⅲ(UroprophyrinogenⅢ,urogenⅢ)的中心碳原子C-2和C-7位上甲基化生成前咕啉-2,是维生素B12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步关键酶,但大部分SUMT受其底物urogenⅢ和副产物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denosy-_L-homocysteine,SAH)的抑制作用。为了挖掘能耐受高浓度urogenⅢ的转甲基酶,文中从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 SB1003中克隆2个SUMT基因(RCcobA1,RCcobA2),经表达与纯化后,检测发现RCcobA1和RCcobA2的酶活分别为27.3 U/mg和68.9 U/mg,后者比VB_(12)工业生产菌株脱氮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s中内源的SUMT(PDcob A,27.9 U/mg)高2.4倍,并且当urogenⅢ浓度高达70μmol/L时都几乎不受抑制作用。因此,RCcobA2的发现可以为解除VB_(12)合成途径的瓶颈以及提高VB_(12)产量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12 尿卟啉原甲基 尿卟啉原 偶联法 荚膜红细菌
原文传递
三价砷甲基转移酶mRNA相对表达与砷甲基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述刚 陶勇 +2 位作者 刘开泰 钟近洁 王立杰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5-347,共3页
目的观察三价砷甲基转移酶[As(Ⅲ)MT]mRNA在砷中毒患者、病区对照和非病区对照人群中的表达及其与尿砷甲基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饮水型砷中毒中重度患者、轻度患者、病区对照和非病区对照各6例,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测定研究对象的... 目的观察三价砷甲基转移酶[As(Ⅲ)MT]mRNA在砷中毒患者、病区对照和非病区对照人群中的表达及其与尿砷甲基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饮水型砷中毒中重度患者、轻度患者、病区对照和非病区对照各6例,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测定研究对象的淋巴细胞中三价砷甲基转移酶As(Ⅲ)MTmRNA表达,采用原子荧光AFS-9130、形态分析SAP-10检测尿无机砷(iAs)、一甲基胂酸(MMA)、二甲基胂酸(DMA)、总砷(TAs)含量。按PMI=(MMA+DMA)/TAs,SMI=DMA/(MMA+DMA)分别计算一甲基化指数和二甲基化指数。结果中重度组,轻度组、病区对照组人群iAs、MMA、DMA、Tas、PMI、As(Ⅲ)MTmRNA均显著高于非病区对照人群(P<0.05);As(Ⅲ)MTmRNA分别与MMA%(r=0.485,P=0.041)和PMI(r=0.476,P=0.046)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砷暴露可能促进As(Ⅲ)MTmRNA高表达进而引起PMI水平增高导致MMA产生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甲基转移 基因表达 甲基 砷中毒 饮水卫生
原文传递
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7
作者 熊中奎 郎娟 王思本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4期55-58,共4页
胶质母细胞瘤(GBM)的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疗效预测和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GBM的生物标志物有以下4类:经典标志物、循环标志物、基因标签和其他。鉴于GBM的高度侵袭性和复杂性,临床上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可用于预后和预测的非侵入性... 胶质母细胞瘤(GBM)的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疗效预测和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GBM的生物标志物有以下4类:经典标志物、循环标志物、基因标签和其他。鉴于GBM的高度侵袭性和复杂性,临床上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可用于预后和预测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尤其是可用于早期诊断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生物标志物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变体 1p/19q共缺失 异柠檬酸脱氢突变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甲基
下载PDF
高甲硫氨酸血症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倩倩(综述) 陈志红(审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855-859,共5页
高甲硫氨酸血症是一组以血浆甲硫氨酸升高而定义的疾病组群,临床上较为罕见,其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甲硫氨酸代谢途径异常影响甲基转移过程,是高甲硫氨酸血症最常见的遗传因素。大多数患者无临床表现,或仅有生化异常,有临床... 高甲硫氨酸血症是一组以血浆甲硫氨酸升高而定义的疾病组群,临床上较为罕见,其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甲硫氨酸代谢途径异常影响甲基转移过程,是高甲硫氨酸血症最常见的遗传因素。大多数患者无临床表现,或仅有生化异常,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亦无特异性,如精神发育迟滞、认知障碍、中度肝肿大、肌张力低下、Marfans综合征样体型、骨质疏松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治疗上主要推荐低甲硫氨酸饮食,同时强调新生儿筛查的重要性。产前诊断可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但其必要性仍存在争议。远期预后尚不可知,需定期监测血浆甲硫氨酸水平,个体化随访是评估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甲硫氨酸血症 甲硫氨酸腺苷转移Ⅰ/缺陷 甘氨酸N-甲基转移缺陷 S-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缺陷 胱硫醚β合缺陷
原文传递
Complete biosynthesis of the potential medicine icaritin by engineer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Escherichia coli 被引量:10
9
作者 Pingping Wang Chaojing Li +8 位作者 Xiaodong Li Wenjun Huang Yan Wang Jiali Wang Yanjun Zhang Xiaoman Yang Xing Yan Ying Wang Zhihua Zhou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8期1906-1916,M0004,共12页
Icaritin is a prenylflavonoid present in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al plant Epimedium spp. and is under investigation in a phase Ⅲ clinical trial for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re, we report the biosynthesi... Icaritin is a prenylflavonoid present in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al plant Epimedium spp. and is under investigation in a phase Ⅲ clinical trial for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re, we report the biosynthesis of icaritin from glucose by engineered microbial strains. We initially designed an artificial icaritin biosynthetic pathway by identifying a novel prenyltransferase from the Berberidaceae-family species Epimedium sagittatum(EsPT2) that catalyzes the C8 prenylation of kaempferol to yield 8-prenlykaempferol and a novel methyltransferase GmOMT2 from soybean to transfer a methyl to C4’-OH of 8-prenlykaempferol to produce icaritin. We next introduced 11 heterologous genes and modified 12 native yeast genes to construct a yeast strain capable of producing 8-prenylkaempferol with high efficiency. GmOMT2 was sensitive to low pH and lost its activity when expressed in the yeast cytoplasm. By relocating GmOMT2 into mitochondria(higher pH than cytoplasm) of the 8-prenylkaempferol–producing yeast strain or co-culturing the 8-prenylkaempferol–producing yeast with an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expressing GmOMT2, we obtained icaritin yields of 7.2 and 19.7 mg/L, respectively. Beyond the characterizing two previously unknown plant enzymes and conducting the first biosynthesis of icaritin from glucose, we describe two strategies of overcoming the widespread issue of incompatible pH conditions encountered in basic and applied bioproduction research. Our findings will facilitate industrial-scale production of icaritin and other prenylflavono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素 期临床试验 晚期肝癌 合成生物学 异戊烯基转移 人工合成 甲基转移 从头合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