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125)I-2′脱氧尿嘧啶核苷杀伤大鼠C_6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金问森 季其仁 +3 位作者 姚涌病 徐师国 徐生新 肖林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 研究在不同放射性浓度下, 5 125I 2′ 脱氧尿嘧啶核苷(125I UdR)对大鼠C6 神经胶质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在大鼠C6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放射性浓度 125I UdR培养 24h后,通过细胞形态学变...  目的 研究在不同放射性浓度下, 5 125I 2′ 脱氧尿嘧啶核苷(125I UdR)对大鼠C6 神经胶质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在大鼠C6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放射性浓度 125I UdR培养 24h后,通过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存活实验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进行观察。结果 在加入 74MBq/L放射性浓度的 125IUdR培养 24h后,细胞形态上表现出皱缩、变圆、脱落现象,贴壁细胞数目减少。不同放射性浓度的细胞存活分数 (SF)随着浓度升高明显下降,同一浓度下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随着 125I UdR的升高,细胞凋亡率增加, 24h细胞凋亡率最高接近 20%。结论 125I UdR对大鼠C6 神经胶质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效应,并随着浓度的提高而增强,其发生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嘧啶核苷酸类 杀伤细胞
下载PDF
BrdU体外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40
2
作者 冯善伟 姚晓黎 +3 位作者 李中 柳太云 黄文 张成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最佳标记时间、剂量。方法差速贴壁法对SD鼠MSCs进行体外传代培养;第6代细胞行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的表面抗原;以终浓度分别为5、10、15μmol/L的BrdU检测最佳标记剂... 目的探讨连续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最佳标记时间、剂量。方法差速贴壁法对SD鼠MSCs进行体外传代培养;第6代细胞行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的表面抗原;以终浓度分别为5、10、15μmol/L的BrdU检测最佳标记剂量;在细胞生长融合前72、48、36、24、12、3h加入BrdU,使终浓度为10μmol/L,并分别孵育至细胞融合,测定BrdU的标记率,找出最佳标记时间;免疫组化分析BrdU标记率。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标记的细胞表达CD29和CD44,不表达CD11b和CD45;终浓度为10μmol/L和孵育48hBrdU标记率均>98%,并且连续传5代均可检测到。结论传代后贴壁生长的梭形细胞为MSCs,终浓度为10μmol/L和孵育48hBrdU标记率均>98%,且可以连续检测到,提示BrdU标记可用于MSCs移植入体内后存活、生长和分化的动态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嘧啶核苷酸类 流式细胞术 细胞 培养的 细胞分离 造血干细胞 骨髓细胞
下载PDF
BrdU标记家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黎洪棉 高建华 +1 位作者 鲁峰 李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通过采用BrdU标记连续培养的家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stem cells,ADSCs),检测其最佳标记时间、标记剂量及毒性作用,探讨其作为干细胞标记示踪方法的可行性。方法8~12周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只,雌雄不限,体... 目的通过采用BrdU标记连续培养的家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stem cells,ADSCs),检测其最佳标记时间、标记剂量及毒性作用,探讨其作为干细胞标记示踪方法的可行性。方法8~12周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只,雌雄不限,体重1.5~2.0kg。切取腹股沟皮下1~2mL脂肪组织,采用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ADSCs,并进行鉴定。取第3代细胞以终浓度分别为5、10、15和20μg/mL的BrdU进行标记,分别记为A、B、C及D组;另1孔不含BrdU,作为空白对照(E组)。标记12、24、48和72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细胞阳性率,苔盼蓝排染法行细胞计数观察标记后细胞活性。结果原代培养的ADSCs形态主要为宽大、扁平、短梭形细胞;传代后细胞形态主要为长梭形;第3代ADSCs经诱导均能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第3代ADSCs经BrdU标记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胞核呈绿色荧光。孵育12h,A、B、C、D组细胞标记阳性率逐渐增高,分别为30.6%±2.3%、32.4%±1.9%、45.8%±1.8%、50.8%±3.1%,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h,A、B、C及D组标记率分别为45.9%±2.0%、87.9%±3.3%、90.6%±2.9%及91.7%±3.2%;48h和72h,A、B、C、D组标记情况与24h相似;E组各时间点细胞标记阳性率为0。孵育24、48及72h,B、C及D组细胞阳性率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孵育12、24、48及72h细胞计数,各组细胞活性均在90%以上,A、B、C、D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dU标记ADSCs的最佳时间为48h,最佳浓度为10μg/mL;BrdU对细胞标记率及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 组织工程 尿嘧啶核苷酸类 干细胞标记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IgA肾病大鼠肾脏中的定位与分布 被引量:11
4
作者 彭伟 刘郑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189-4193,共5页
背景: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乏特异性表面抗原,常根据其贴壁生长、成骨成脂分化等生物学特点来鉴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IgA肾病大鼠肾脏中的定位与分布情况。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葡萄球菌肠毒素B+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的改良法... 背景: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乏特异性表面抗原,常根据其贴壁生长、成骨成脂分化等生物学特点来鉴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IgA肾病大鼠肾脏中的定位与分布情况。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葡萄球菌肠毒素B+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的改良法建立SD大鼠IgA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分别经尾静脉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生理盐水,并设立不造模的正常对照组。移植后1,4周观察各组大鼠的尿蛋白、肾功能、肾脏病理变化、IgA荧光沉积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肾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尿蛋白、血肌酐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移植后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肾脏病理变化、IgA荧光沉积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可促进大鼠IgA肾病的修复,并可定位于肾小球系膜区及少数肾小管间质区,但随时间延长,BrdU标记的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肾组织中分布却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骨髓细胞 IGA肾病 尿嘧啶核苷酸类 细胞因子
下载PDF
BrdU标记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对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德绘 黎洪棉 +1 位作者 梁自乾 柳大烈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506-511,共6页
目的:通过用5-溴脱氧尿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探讨BrdU作为干细胞标记示踪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取胎兔骨髓组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BMSCs。取P3代细胞以... 目的:通过用5-溴脱氧尿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探讨BrdU作为干细胞标记示踪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取胎兔骨髓组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BMSCs。取P3代细胞以终浓度分别为5,10,15,20mg/L的BrdU进行标记,分别记为A,B,C,D组;另1孔不含BrdU,作为空白对照(E组)。标记12,24,48,72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细胞阳性率,苔盼蓝排染法细胞计数观察标记后细胞活性。结果:细胞培养观察:原代培养的细胞形态主要为宽大扁平短梭形细胞;传代后细胞形态为长梭形;第3代BMSCs经诱导均能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第3代BMSCs经BrdU标记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胞核呈绿色荧光。孵育12h,A,B,C,D组细胞标记阳性率逐渐增高,分别为(33.2±4.3)%、(34.5±3.9)%、(47.9±4.8)%、(52.8±5.1)%,对照组细胞标记阳性率为0,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h,A,B,C,D组标记率分别为(48.1±4.0)%、(83.4±5.3)%、(91.7±4.9)%、(92.6±4.2)%,对照组细胞标记阳性率为0。48h和72h,A,B,C,D,E组标记情况与24h相似。孵育24,48,72h,10,15,20mg/L组细胞阳性率与5mg/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计数:孵育12h,各组细胞活性均在90%以上,A、B、C、D组与对照组(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孵育24,48,72h,各组细胞活性情况与12h情况相似,A,B,C,D组与对照组(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标记时间的延长和BrdU剂量的增加,标记率逐渐增高,BrdU终浓度为10mg/L以上,且标记48h后细胞标记率>90%,活细胞数>90%。结论:BrdU标记BMSCs的最佳时间为48h,最佳浓度为10mg/L;BrdU对细胞毒性小,标记率及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尿嘧啶核苷酸类 细胞标记 细胞毒性
下载PDF
GPR17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壮 魏尔清 卢韵碧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5-359,共5页
G-蛋白偶联受体17(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17,GPR17)原是一种孤儿受体,曾被鉴定为新型尿嘧啶核苷酸/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2011年国际药理学联合会认为,将GPR17归类于白三烯受体条件尚不成熟。GPR17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脑损伤、... G-蛋白偶联受体17(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17,GPR17)原是一种孤儿受体,曾被鉴定为新型尿嘧啶核苷酸/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2011年国际药理学联合会认为,将GPR17归类于白三烯受体条件尚不成熟。GPR17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少突胶质细胞发育及成熟,这提示GPR17可能成为相关疾病新的治疗靶点。文中就GPR17的配体和拮抗剂、GPR17和其他受体的相互作用及GPR17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 受体 G-蛋白偶联 白三烯 受体 白三烯 半胱氨 尿嘧啶核苷酸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