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海北部海洋对局地生成热带气旋的响应
被引量:
20
1
作者
孙璐
王东晓
+1 位作者
胡建宇
高荣珍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18,共9页
应用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距平(SSHA)资料以及TMI的逐日海表温度数据,对两个局地生成的热带气旋(1999年台风LEO和2000年台风WUKONG)引起的南海北部海洋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影响下,海面高度显著降低,SSHA...
应用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距平(SSHA)资料以及TMI的逐日海表温度数据,对两个局地生成的热带气旋(1999年台风LEO和2000年台风WUKONG)引起的南海北部海洋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影响下,海面高度显著降低,SSHA平均减少30cm,流场上出现气旋型环流,海表温度显著降低,降低幅度为2℃左右,在其尾迹上出现冷涡;相对于降温过程,海表温度的恢复过程非常缓慢;热带气旋强度突变或移行较缓时易引起海洋的强烈响应,这种响应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较大,持续时间至少1周,发生响应的海域范围也很广,甚至可以跨越3个纬度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局地生成
热带气旋
卫星高度计资料
响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9年成都市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的成因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潘伟鋆
张小玲
+4 位作者
龚山陵
陆克定
卢宁生
党莹
雷雨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98-106,共9页
2019年8月22-29日成都市双流区发生了一次典型的臭氧持续污染事件,本文利用在成都市双流西航港开展的臭氧及其前体物的综合观测资料,探讨此次臭氧污染的成因机制。采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对局地臭氧的敏感性和收支进行解析,利用正矩阵因子...
2019年8月22-29日成都市双流区发生了一次典型的臭氧持续污染事件,本文利用在成都市双流西航港开展的臭氧及其前体物的综合观测资料,探讨此次臭氧污染的成因机制。采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对局地臭氧的敏感性和收支进行解析,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模型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进行来源解析,并识别重要的VOCs物种。结果表明,此次污染事件主要是由于有利的气象条件下强局地光化学生成的结果。较优良日,在污染期间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臭氧的生成:温度更高、太阳辐射更强、相对湿度和风速更低,风向在180°~270°,前体物浓度更较高,VOCs日均浓度总和为227×10^(-9);局地臭氧生成能力更强,日间最大生成速率为78.2×10^(-9)/h,且夜间出现静风的频率更大,更容易积累前体物;局地臭氧的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烯烃对臭氧的生成影响显著且最为敏感,其中乙烯的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占比为52.6%;机动车排放源(+燃烧源)是VOCs的首要来源,在污染发生前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基于观测的模型
局地生成
来源解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江苏省沿江地区一次臭氧重污染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楚翠姣
梁进
+2 位作者
余进海
蔡哲
刘祎
《四川环境》
2022年第6期76-83,共8页
近年来,江苏省沿江地区臭氧污染逐渐加重,开展臭氧污染特征和成因分析研究对该地区臭氧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年5月9~10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江苏沿江地区一次典型臭氧重污染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天气形势和...
近年来,江苏省沿江地区臭氧污染逐渐加重,开展臭氧污染特征和成因分析研究对该地区臭氧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年5月9~10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江苏沿江地区一次典型臭氧重污染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天气形势和WRF-CMAQ模式模拟,探讨了此次重污染过程的成因,并通过设计敏感试验,量化了区域输送对臭氧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9日和10日沿江城市日最大8小时平均臭氧浓度均超过160μg/m^(3),最高值为251μg/m^(3),城市超标率在18.2%~56.9%之间。WRF-CMAQ模式模拟试验结果显示,此次沿江地区臭氧污染的形成受到局地光化学生成和区域传输的共同影响。在偏南风或东南风条件下,上风向浙江和上海地区排放源对沿江地区臭氧浓度传输贡献明显,影响范围可达江苏全省,在此次过程中对苏州、无锡和常州3市的臭氧传输浓度超过40μg/m^(3)。因此,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减少区域传输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将有利于城市臭氧污染防治与空气质量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重污染
成因分析
局地
光化学
生成
区域传输影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北部海洋对局地生成热带气旋的响应
被引量:
20
1
作者
孙璐
王东晓
胡建宇
高荣珍
机构
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物理海洋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市气象局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18,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6015,40576015)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0304)
文摘
应用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距平(SSHA)资料以及TMI的逐日海表温度数据,对两个局地生成的热带气旋(1999年台风LEO和2000年台风WUKONG)引起的南海北部海洋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影响下,海面高度显著降低,SSHA平均减少30cm,流场上出现气旋型环流,海表温度显著降低,降低幅度为2℃左右,在其尾迹上出现冷涡;相对于降温过程,海表温度的恢复过程非常缓慢;热带气旋强度突变或移行较缓时易引起海洋的强烈响应,这种响应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较大,持续时间至少1周,发生响应的海域范围也很广,甚至可以跨越3个纬度的距离。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局地生成
热带气旋
卫星高度计资料
响应
Keywords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locally-generated tropical cyclone
altimeter data
response
分类号
P73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9年成都市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的成因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潘伟鋆
张小玲
龚山陵
陆克定
卢宁生
党莹
雷雨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成都平原城市气象与环境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宁市气象局
出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98-106,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8YFC0214002)
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资助项目(2018SZDZX002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21 KJ028)。
文摘
2019年8月22-29日成都市双流区发生了一次典型的臭氧持续污染事件,本文利用在成都市双流西航港开展的臭氧及其前体物的综合观测资料,探讨此次臭氧污染的成因机制。采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对局地臭氧的敏感性和收支进行解析,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模型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进行来源解析,并识别重要的VOCs物种。结果表明,此次污染事件主要是由于有利的气象条件下强局地光化学生成的结果。较优良日,在污染期间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臭氧的生成:温度更高、太阳辐射更强、相对湿度和风速更低,风向在180°~270°,前体物浓度更较高,VOCs日均浓度总和为227×10^(-9);局地臭氧生成能力更强,日间最大生成速率为78.2×10^(-9)/h,且夜间出现静风的频率更大,更容易积累前体物;局地臭氧的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烯烃对臭氧的生成影响显著且最为敏感,其中乙烯的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占比为52.6%;机动车排放源(+燃烧源)是VOCs的首要来源,在污染发生前的贡献较大。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基于观测的模型
局地生成
来源解析
Keywords
ozon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 observation-based model
local generation analysis
source resolution
分类号
X5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江苏省沿江地区一次臭氧重污染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楚翠姣
梁进
余进海
蔡哲
刘祎
机构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南京创蓝科技有限公司
出处
《四川环境》
2022年第6期76-83,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1505059)
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2111)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与运行专项(CM2021-01898)。
文摘
近年来,江苏省沿江地区臭氧污染逐渐加重,开展臭氧污染特征和成因分析研究对该地区臭氧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年5月9~10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江苏沿江地区一次典型臭氧重污染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天气形势和WRF-CMAQ模式模拟,探讨了此次重污染过程的成因,并通过设计敏感试验,量化了区域输送对臭氧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9日和10日沿江城市日最大8小时平均臭氧浓度均超过160μg/m^(3),最高值为251μg/m^(3),城市超标率在18.2%~56.9%之间。WRF-CMAQ模式模拟试验结果显示,此次沿江地区臭氧污染的形成受到局地光化学生成和区域传输的共同影响。在偏南风或东南风条件下,上风向浙江和上海地区排放源对沿江地区臭氧浓度传输贡献明显,影响范围可达江苏全省,在此次过程中对苏州、无锡和常州3市的臭氧传输浓度超过40μg/m^(3)。因此,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减少区域传输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将有利于城市臭氧污染防治与空气质量改善。
关键词
臭氧
重污染
成因分析
局地
光化学
生成
区域传输影响
Keywords
O3
heavy pollution
cause analysis
local photochemical generation
transport influence
分类号
X5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海北部海洋对局地生成热带气旋的响应
孙璐
王东晓
胡建宇
高荣珍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2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019年成都市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的成因与来源解析
潘伟鋆
张小玲
龚山陵
陆克定
卢宁生
党莹
雷雨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江苏省沿江地区一次臭氧重污染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楚翠姣
梁进
余进海
蔡哲
刘祎
《四川环境》
202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