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副高控制下两次局地短时暴雨的中尺度对比分析
1
作者 黄艳 杨旺文 夏晓丰 《浙江气象》 2023年第2期1-6,共6页
利用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MICAPS数据、卫星云图及双偏振雷达等多源气象观测数据,对2021年8月16日和9月6日浙中两次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两次短时暴雨均为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控制背景下的准正压型强对流天气,... 利用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MICAPS数据、卫星云图及双偏振雷达等多源气象观测数据,对2021年8月16日和9月6日浙中两次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两次短时暴雨均为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控制背景下的准正压型强对流天气,其触发系统为流场强迫的地面中尺度辐合中心/辐合线;从10 min雨量随时间表现可见,前者为持续时间约为0.5 h的类双峰型分布,后者则呈单峰型分布;两者都是受维持时间为2~3 h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影响,前者由多个中γ尺度对流云团先后影响造成,前后两个强降水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不同,后者是由单个中γ尺度对流云团引起,强降水时段与云顶黑体亮度温度(TBB)的低值区对应,呈现出低质心降水,降水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短时暴雨 副高控制 准正压 中尺度特征 对比分析
下载PDF
2009年7月辽宁3次局地短时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陈传雷 阎琦 +3 位作者 吴艳青 乔小湜 魏红 方斌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4期12-16,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EP1°×1°资料,对2009年7月辽宁省3次局地短时暴雨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垂直速度场、sθe场和水汽通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局地暴雨过程中,辽宁西部和北部的暴雨落区...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EP1°×1°资料,对2009年7月辽宁省3次局地短时暴雨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垂直速度场、sθe场和水汽通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局地暴雨过程中,辽宁西部和北部的暴雨落区与上升速度中心对应,而辽宁东南部暴雨落区位于上升区边缘;露点锋、中α尺度低压和暖式切变线对三次短时暴雨过程起到触发作用;当T639降水产品预报降水时段内有大范围的小雨天气,说明将有弱的天气尺度强迫出现,此时应重点分析水汽辐合、高能舌和上升速度大值中心叠加的区域;如果该区域存在中尺度系统触发机制,则该区域可能是局地暴雨的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短时暴雨 对比分析 露点锋 中α尺度低压 T639数值预报产品检验
下载PDF
单要素雨量站与多普勒雷达监测分析左云局地短时暴雨
3
作者 徐志海 胡桃花 +1 位作者 张贵明 徐卫丽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年第21期132-133,共2页
介绍了短时局地暴雨的监测和左云县气象站点要素演变,对天气形势、加密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短时局地暴雨 单要素雨量站 多普勒雷达资料 左云县
下载PDF
锦州地区一次短时局地暴雨V-3θ图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温舟 张放 +4 位作者 杨桂娟 史虹婷 胡明 陈传雷 赵苗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6期37-42,共6页
利用MICAPS 3欧阳位温分析图,运用V-3θ图结构分析法,对2013年7月1—2日锦州东部地区短时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锦州地区短时局地暴雨过程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常规天气学角度预报短时局地暴雨难度较大,V-3θ... 利用MICAPS 3欧阳位温分析图,运用V-3θ图结构分析法,对2013年7月1—2日锦州东部地区短时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锦州地区短时局地暴雨过程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常规天气学角度预报短时局地暴雨难度较大,V-3θ图结构分析法利用特性层信息的非均匀性和不连续性,反映垂直方向的涡旋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暴雨预报能力的不足。在短时局地暴雨发生前12—24 h,锦州及其上游地区的V-3θ图上有超低温存在;从暴雨开始至暴雨结束,锦州地区逐渐从"顺滚流"转为"逆滚流";θ、θsed和θ*曲线有多处左倾转为平缓右倾,不稳定能量逐渐减少;水汽条件从有干层侵入至整层湿层,最后转为整层干层,这些特征对锦州地区短时局地暴雨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分析雷达速度资料可以判断不同高度的风向风速,进而判断"滚流效应",弥补V-3θ图时空分辨率低的不足;不同下垫面分布可以改变边界层的风向风速,从而影响"滚流效应",这也是局地暴雨落区预报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3Θ图 短时局地暴雨 超低温 滚流效应
下载PDF
承德市两次局地性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宏 王丛梅 +4 位作者 高峰 高艳春 王万筠 胡赛安 吴显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07-1516,共10页
2014年6月17日和7月15日,同样在冷涡系统影响下,河北省承德市区先后出现了两次局地性短时暴雨天气过程(小时雨强分别为39.6和66.1 mm·h^(-1),最大10 min雨强分别为15和18 mm)。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5~10 min加密自动站资料、多... 2014年6月17日和7月15日,同样在冷涡系统影响下,河北省承德市区先后出现了两次局地性短时暴雨天气过程(小时雨强分别为39.6和66.1 mm·h^(-1),最大10 min雨强分别为15和18 mm)。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5~10 min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数据、卫星云图数据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两次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钟级降水观测显示,"6·17暴雨"过程10 min雨量随时间表现为持续时间分别约为半小时的双峰型分布;"7·15暴雨"过程降水呈单峰型,持续时间不足1 h;两场局地暴雨是在高空冷涡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其触发系统均为地面中尺度辐合中心(辐合线),降水峰值与东南风或风速增大相关联,6 m·s^(-1)的东南风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卫星资料显示,"6·17暴雨"过程直接影响系统为β中尺度对流系统,强降水与TBB低值区对应,"7·15暴雨"强降水对流系统则表现为γ中尺度,与TBB大梯度区对应。"6·17暴雨"过程对应水平尺度近20 km,生命史约半小时,回波强度达65 dBz对流单体回波的合并增强。"7·15暴雨"过程则表现为多个水平尺度不足5 km,生命史不到1 h,回波强度达55 dBz的对流单体回波依次经过承德市区,因"列车效应"造成。两次降水过程中逆风区的出现时间都与强降水时段有很好的配合,且逆风区的持续时间越长,产生的降水强度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短时暴雨 中尺度特征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副高控制下鹤壁局地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邢用书 陈海明 +3 位作者 陈静 赵斐苗 孙仲毅 徐朝晖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B09期153-158,共6页
常规情况下副高控制区域多为晴好天气,2007年8月25日在副高控制下的鹤壁浚县东南部却出现了短时局地特大暴雨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稳定控制下592 dgpm线西... 常规情况下副高控制区域多为晴好天气,2007年8月25日在副高控制下的鹤壁浚县东南部却出现了短时局地特大暴雨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稳定控制下592 dgpm线西南侧大范围、持续性偏东南气流提供了水汽输送条件;副高脊线北侧高空辐散、中低层辐合的流场是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强对流产生的触发机制;700 hPa上呈SW-NE向的sθe高能舌从西南地区经河南伸向山东,且低层处于sθe>346 K的高能值区域,对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45dB z的强回波区具有一定范围和厚度、垂直方向呈塔状分布及速度图上有气旋性切变存在,会产生无冰雹的强对流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尺度云团 强对流 物理量场 副热带高压 局地短时特大暴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