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复杂地形下北京一次局地雷暴新生和增强机制初探
被引量:
39
1
作者
黄荣
王迎春
张文龙
《暴雨灾害》
2012年第3期232-241,共10页
利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结合多普勒雷达观测、地面自动站、风廓线仪、加密探空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2011年8月9日局地雷暴的新生和增强机制进行了较精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次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的局地强对...
利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结合多普勒雷达观测、地面自动站、风廓线仪、加密探空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2011年8月9日局地雷暴的新生和增强机制进行了较精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次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的局地强对流雷暴大风过程,环境场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CAPE达2 798 J.㎏-1),地面高比湿带(>20 g.kg-1)在山前聚集,城区西部山前存在一较强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前期大气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对流发生发展;上游移进北京的强雷暴受地形强迫作用影响,其产生的冷池出流被抬高,冷空气叠加在地面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之上,使山前局地大气层结更不稳定,另一方面,强冷池出流产生的边界层高层偏北风与近地面弱的偏南风构成有利于对流新生的垂直风切变,地面热辐合中心、边界层热力和动力不稳定的增强共同作用是局地雷暴新生的主要机制;上游冷池出流边界(阵风锋)伴有的强温度梯度和边界层辐合上升运动是原有局地新生雷暴显著增强的主要原因;多单体雷暴相互碰撞合并产生的辐合上升运动是局地雷暴得以持续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雷暴
新生
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
冷池出流
阵风锋
复杂地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热带沿海地区一次局地雷暴消散阶段的云内电场
被引量:
1
2
作者
余海
张廷龙
+3 位作者
陈阳
吕伟涛
赵小平
陈洁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61-370,共10页
利用球载电场探空仪于2019年8月12日在海南岛东北部海岸线附近获得的一次局地雷暴消散阶段的云内电场探空资料,结合S波段天气雷达、地面大气平均电场仪、地闪定位等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该雷暴的演变过程和电学特征.由电晕电流反演的垂...
利用球载电场探空仪于2019年8月12日在海南岛东北部海岸线附近获得的一次局地雷暴消散阶段的云内电场探空资料,结合S波段天气雷达、地面大气平均电场仪、地闪定位等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该雷暴的演变过程和电学特征.由电晕电流反演的垂直电场廓线可知,云内正、负电场最大值分别位于大约6.3和8.3 km处,垂直方向上,云内分布着6个电荷区,最下部为负电荷区,往上依次改变极性,且所有电荷区都位于零度层以上的混合相区域.由于数据中断,无法准确判断上部负电荷区上部边界以及其上方的正电荷区信息,其余四个电荷区分别位于海拔高度6.0—6.3 km,6.3—6.6 km,6.9—7.3 km以及7.3—8.3 km之间,电荷密度分别为-1.84,1.80,-1.46和1.04 nC/m^(3).由已有数据推算,最上部负电荷区电荷密度应大于-0.51 nC/m^(3),其电荷区相对强度仅次于靠近其下部边界的正电荷区,两者电荷区厚度都超过1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局地雷暴
电场探空
电荷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对一次后向传播雷暴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
31
3
作者
孙敏
戴建华
+1 位作者
袁招洪
陶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7-262,共16页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9月13日上海地区的一次以后向传播为主要特征、伴有强降水和大风的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等技术,对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后向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由于上海连续多...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9月13日上海地区的一次以后向传播为主要特征、伴有强降水和大风的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等技术,对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后向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由于上海连续多日处在副热带高压(副高)西北侧边缘,具备了充足的水汽和较强的不稳定条件,地面辐合线在上海北部触发了初始对流,其出流与地面风场的辐合在西南侧不断触发出新的对流单体,出现了与引导气流相反、指向西南方向的雷暴传播矢量,当单体的新生传播速率大于引导流速率时,雷暴整体产生了与引导气流相反的后向移动。针对该后向传播机制的研究表明:对流单体强下沉运动形成的阵风锋在其西南方向与环境西南风辐合,并与该处原有的地面辐合线碰撞造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流,触发新的单体生成,新单体发展成熟后产生强降水和强下沉运动,加强和维持了其西南侧的阵风锋,使得阵风锋向西南方向推进并继续触发新单体生成;风场反演的垂直运动分布和演变也显示了多个对流单体从东北向西南依次表现出消散、成熟和新生阶段的特征。因此,本次过程中形成了"雷暴单体新生发展—成熟后缓慢东北向移动—产生强降水、下沉运动和大风在其西南侧触发新单体"的循环;向西南方向推进的地面阵风锋与原有的地面辐合线共同形成了雷暴西南侧局地锋生区,与新生对流区的位置一致,是该次过程后向传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
强降水
雷暴
后向传播
阵风锋
冷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桂平机场大风预报
4
作者
周勇平
甘桂玉
《广西气象》
2005年第A02期70-70,共1页
主要考虑风速大于12m.-s 1已经危及轰六飞机飞行安全。强热带风暴,局地雷暴造成本站大风的形成比较直观,容易预报。但强冷空气入侵和冷空气变性高压中心东移入海造成本站东北大风主要在时间和强度上难以把握。为此着重讨论这两类天气系...
主要考虑风速大于12m.-s 1已经危及轰六飞机飞行安全。强热带风暴,局地雷暴造成本站大风的形成比较直观,容易预报。但强冷空气入侵和冷空气变性高压中心东移入海造成本站东北大风主要在时间和强度上难以把握。为此着重讨论这两类天气系统造成本站东北大风的原因及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强热带风暴
局地雷暴
强冷空气
变性高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复杂地形下北京一次局地雷暴新生和增强机制初探
被引量:
39
1
作者
黄荣
王迎春
张文龙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北京市气象局
出处
《暴雨灾害》
2012年第3期232-241,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5047)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2008BAC37B01)
文摘
利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结合多普勒雷达观测、地面自动站、风廓线仪、加密探空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2011年8月9日局地雷暴的新生和增强机制进行了较精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次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的局地强对流雷暴大风过程,环境场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CAPE达2 798 J.㎏-1),地面高比湿带(>20 g.kg-1)在山前聚集,城区西部山前存在一较强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前期大气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对流发生发展;上游移进北京的强雷暴受地形强迫作用影响,其产生的冷池出流被抬高,冷空气叠加在地面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之上,使山前局地大气层结更不稳定,另一方面,强冷池出流产生的边界层高层偏北风与近地面弱的偏南风构成有利于对流新生的垂直风切变,地面热辐合中心、边界层热力和动力不稳定的增强共同作用是局地雷暴新生的主要机制;上游冷池出流边界(阵风锋)伴有的强温度梯度和边界层辐合上升运动是原有局地新生雷暴显著增强的主要原因;多单体雷暴相互碰撞合并产生的辐合上升运动是局地雷暴得以持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局地雷暴
新生
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
冷池出流
阵风锋
复杂地形
Keywords
genesis local thunderstorm
warm meso- γ scale convergence centre
cold pool outflow
gust front
complex terrain
分类号
P457.9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热带沿海地区一次局地雷暴消散阶段的云内电场
被引量:
1
2
作者
余海
张廷龙
陈阳
吕伟涛
赵小平
陈洁
机构
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出处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61-370,共10页
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项目(批准号:2017CXTD01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批准号:2019LASW-B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775011)资助的课题.
文摘
利用球载电场探空仪于2019年8月12日在海南岛东北部海岸线附近获得的一次局地雷暴消散阶段的云内电场探空资料,结合S波段天气雷达、地面大气平均电场仪、地闪定位等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该雷暴的演变过程和电学特征.由电晕电流反演的垂直电场廓线可知,云内正、负电场最大值分别位于大约6.3和8.3 km处,垂直方向上,云内分布着6个电荷区,最下部为负电荷区,往上依次改变极性,且所有电荷区都位于零度层以上的混合相区域.由于数据中断,无法准确判断上部负电荷区上部边界以及其上方的正电荷区信息,其余四个电荷区分别位于海拔高度6.0—6.3 km,6.3—6.6 km,6.9—7.3 km以及7.3—8.3 km之间,电荷密度分别为-1.84,1.80,-1.46和1.04 nC/m^(3).由已有数据推算,最上部负电荷区电荷密度应大于-0.51 nC/m^(3),其电荷区相对强度仅次于靠近其下部边界的正电荷区,两者电荷区厚度都超过1 km.
关键词
热带
局地雷暴
电场探空
电荷结构
Keywords
tropics
local thunderstorm
electric field sounding
charge structure
分类号
P427.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对一次后向传播雷暴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
31
3
作者
孙敏
戴建华
袁招洪
陶岚
机构
上海中心气象台
上海市气象局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7-262,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5050)
气象行业专项(GYHY201006002
GYHY201306010)
文摘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9月13日上海地区的一次以后向传播为主要特征、伴有强降水和大风的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等技术,对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后向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由于上海连续多日处在副热带高压(副高)西北侧边缘,具备了充足的水汽和较强的不稳定条件,地面辐合线在上海北部触发了初始对流,其出流与地面风场的辐合在西南侧不断触发出新的对流单体,出现了与引导气流相反、指向西南方向的雷暴传播矢量,当单体的新生传播速率大于引导流速率时,雷暴整体产生了与引导气流相反的后向移动。针对该后向传播机制的研究表明:对流单体强下沉运动形成的阵风锋在其西南方向与环境西南风辐合,并与该处原有的地面辐合线碰撞造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流,触发新的单体生成,新单体发展成熟后产生强降水和强下沉运动,加强和维持了其西南侧的阵风锋,使得阵风锋向西南方向推进并继续触发新单体生成;风场反演的垂直运动分布和演变也显示了多个对流单体从东北向西南依次表现出消散、成熟和新生阶段的特征。因此,本次过程中形成了"雷暴单体新生发展—成熟后缓慢东北向移动—产生强降水、下沉运动和大风在其西南侧触发新单体"的循环;向西南方向推进的地面阵风锋与原有的地面辐合线共同形成了雷暴西南侧局地锋生区,与新生对流区的位置一致,是该次过程后向传播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局地
强降水
雷暴
后向传播
阵风锋
冷池
Keywords
Local severe rain thunderstorm, Back-propogating, Gust front, Cold pool
分类号
P458.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桂平机场大风预报
4
作者
周勇平
甘桂玉
机构
[
出处
《广西气象》
2005年第A02期70-70,共1页
文摘
主要考虑风速大于12m.-s 1已经危及轰六飞机飞行安全。强热带风暴,局地雷暴造成本站大风的形成比较直观,容易预报。但强冷空气入侵和冷空气变性高压中心东移入海造成本站东北大风主要在时间和强度上难以把握。为此着重讨论这两类天气系统造成本站东北大风的原因及预报着眼点。
关键词
大风
强热带风暴
局地雷暴
强冷空气
变性高压
分类号
P457.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V351.1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人机与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复杂地形下北京一次局地雷暴新生和增强机制初探
黄荣
王迎春
张文龙
《暴雨灾害》
2012
3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热带沿海地区一次局地雷暴消散阶段的云内电场
余海
张廷龙
陈阳
吕伟涛
赵小平
陈洁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对一次后向传播雷暴过程的分析
孙敏
戴建华
袁招洪
陶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3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桂平机场大风预报
周勇平
甘桂玉
《广西气象》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