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介入联合局部振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齐宏伟 苏倩倩 +1 位作者 马明祥 罗文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57-0060,共4页
本研究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超声介入联合局部振动治疗的应用效果,归纳总结出该疾病症状的优势治疗方案。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时间为2023年2月~2024年2月,选取120例在本院康复科治疗的肩手综合征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选取的患者... 本研究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超声介入联合局部振动治疗的应用效果,归纳总结出该疾病症状的优势治疗方案。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时间为2023年2月~2024年2月,选取120例在本院康复科治疗的肩手综合征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选取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超声介入联合局部振动)各60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情况。结果 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更具优势,并且上肢肿胀情况与运动功能水平均有所改善,该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水平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脑卒中后发生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合并应用超声介入与局部振动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改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方面均具有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超声介入 局部振动治疗 康复训练
下载PDF
重复性经颅磁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疗效研究
2
作者 李明娣 梁冠军 +3 位作者 张大力 张何威 王维 顾琴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6期515-520,共6页
目的:探讨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局部振动(LVB)治疗对偏瘫型脑性瘫痪(HCP)儿童下肢痉挛、平衡功能和步态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HCP儿童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rTMS组和rTMS联合... 目的:探讨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局部振动(LVB)治疗对偏瘫型脑性瘫痪(HCP)儿童下肢痉挛、平衡功能和步态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HCP儿童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rTMS组和rTMS联合LVB组(联合组),每组2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痉挛肌牵伸训练、体位转移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3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治疗12周。rTM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低频rTMS治疗,频率5 Hz、强度35%运动阈值(MT)、刺激时间10 s、序列间隔20 s,2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治疗12周。联合组在rTMS组基础上接受LVB,振动频率15~20 Hz,位移<7 mm,1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估患儿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FM-B)评估患儿平衡功能;采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估患儿三维步态参数(步速、患侧步长、患侧髋关节屈曲、患侧膝关节屈曲和患侧踝关节屈曲)。结果:与治疗前比较,rTMS组和联合组治疗后MAS评分均明显降低,FM-B评分和步态参数(步速、患侧步长、患侧髋关节屈曲、患侧膝关节屈曲、患侧踝关节屈曲)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rTMS组和联合组治疗后MAS评分均明显降低,FM-B评分、患侧步长和步速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rTMS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MAS评分明显降低,FM-B评分和步态参数(步速、患侧步长、患侧髋关节屈曲、患侧膝关节屈曲、患侧踝关节屈曲)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联合LVB可有效改善HCP儿童下肢痉挛、平衡功能和步态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型脑性瘫痪 重复性经颅磁刺激 局部振动治疗 痉挛 平衡功能 步态功能 儿童
下载PDF
局部振动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痉挛及自理能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黄亚琴 何成奇 +1 位作者 杨永红 宗慧燕 《中国康复》 2015年第4期271-273,共3页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系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双下肢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系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双下肢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2组MBI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振动治疗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肌痉挛,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转移能力改善证据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局部振动治疗 痉挛
下载PDF
局部振动治疗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人龙 张洪蕊 +2 位作者 刘陵鑫 朱保亮 张强 《中国康复》 2022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治疗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卒中后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与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局部振动疗法。2组患者分别...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治疗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卒中后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与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局部振动疗法。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膝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感知被动运动阈值角度、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患者的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膝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感知被动运动阈值角度、MAS、FMA-LE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与感知被动运动阈值角度均较治疗前减小(均P<0.05),MAS、FMA-L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各评定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局部振动治疗结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急性期 偏瘫 局部振动治疗 本体感觉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局部振动治疗仪对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三维步态参数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师昉 李福亮 吕泽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29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究局部振动治疗仪对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三维步态参数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偏瘫患者(病情稳定且处于康复期)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进... 目的探究局部振动治疗仪对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三维步态参数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偏瘫患者(病情稳定且处于康复期)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而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局部振动治疗仪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估两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三维步态参数,同时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MAS评分、三维步态参数、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三维步态参数(步速、步频、跨步长)、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振动治疗仪应用于偏瘫患者中,在改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促进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效果,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局部振动治疗 下肢痉挛 三维步态参数
下载PDF
局部振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苏光 何中伏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5期73-74,共2页
目的分析局部振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均采取局部振动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SHS评分为(12.2±4.5)分,治疗后为(5.0±1.5)分,治疗后SH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目的分析局部振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均采取局部振动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SHS评分为(12.2±4.5)分,治疗后为(5.0±1.5)分,治疗后SH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SHS患者采取局部振动治疗,能有效缓解SHS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振动治疗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局部振动治疗预防重症患者ICU获得性衰弱效果评价
7
作者 祁芳园 林浙兵 李之诉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S3期352-353,共2页
目的探讨局部振动治疗预防重症患者ICU获得性衰弱效果。方法选取EICU收治的重症患者7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预防,治疗组局部振动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机械通气时间、VAP、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率等情况显著优... 目的探讨局部振动治疗预防重症患者ICU获得性衰弱效果。方法选取EICU收治的重症患者7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预防,治疗组局部振动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机械通气时间、VAP、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率等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振动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肌力并减少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振动治疗 机械通气 ICU获得性衰弱
下载PDF
局部振动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8
作者 苏倩倩 齐宏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09-0012,共4页
本次调查目的为选择脑卒中后并发症的患者,探讨不同的康复方案对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应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期间在我院应用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本研究的时间为2023年2月~2024年2月,调查对象为患有... 本次调查目的为选择脑卒中后并发症的患者,探讨不同的康复方案对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应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期间在我院应用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本研究的时间为2023年2月~2024年2月,调查对象为患有脑卒中并且临床表现出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共计120例,60为观察组,60为对照组,对比不同的康复方案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较低,手肢体肿胀评分相对较低,上肢运动功能水平较高并且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局部振动联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恢复水平,促进患者的功能康复,并且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与肿胀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局部振动治疗 作业疗法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对脊髓损伤并发下肢痉挛患者康复效果及血清BDNF、PDGF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黄荷 李翔 +4 位作者 韦朝阳 赵春艳 钟格兰 江杨洋 韦梦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5期2948-2951,2956,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经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90例,根据乱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患者给予常...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经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90例,根据乱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系统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相关量表评分、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以及血清BDNF、PDGF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1%(41/45),高于对照组的64.44%(29/45)(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血清BDNF、PDGF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均扩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下肢痉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可有效改善血清BDNF、PDGF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局部振动治疗 脊髓损伤 下肢痉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局部振动治疗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患者痛性强直痉挛的短期疗效研究
10
作者 李琴英 程冰苑 +2 位作者 杨军 刘迟 王蓓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0年第2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讨局部振动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NMOSD)患者痛性强直痉挛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14例NMOSD合并痛性强直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予局部振动治疗,干预时间为120min,频率600Hz。治疗前,治疗后60h、240h均采用Penn痉挛频率量表(PSFS)及... 目的探讨局部振动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NMOSD)患者痛性强直痉挛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14例NMOSD合并痛性强直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予局部振动治疗,干预时间为120min,频率600Hz。治疗前,治疗后60h、240h均采用Penn痉挛频率量表(PSFS)及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对患者下肢痛性强直痉挛的痉挛发作频率及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局部振动治疗后60h,痛性强直痉挛频率及疼痛程度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0h,痛性强直痉挛频率及程度仍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振动治疗对于NMOSD患者合并的痛性强直痉挛症状改善具有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 痛性强直痉挛 局部振动治疗
原文传递
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偏瘫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11
作者 席建明 门薇 +1 位作者 刘承梅 李青敏 《中国康复》 2019年第8期411-413,共3页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训练前给予局部肌肉振动治疗对偏瘫患者的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常规康复组(对照组,n=25)和振动结合常规康复组(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每周5次...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训练前给予局部肌肉振动治疗对偏瘫患者的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常规康复组(对照组,n=25)和振动结合常规康复组(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每周5次,每次30min,共4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前给予局部肌肉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和最大步行速度(MWS)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步行及平衡能力的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间BBS、TUGT及MWS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2组BBS、MW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5),TUGT评分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的BBS、MW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TUGT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局部肌肉振动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偏瘫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其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振动治疗 脑卒中 步行 平衡
下载PDF
局部脉冲振动疗法与俯卧位整脊疗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疗效比较
12
作者 曹书源 肖登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第18期121-123,共3页
目的观察局部脉冲振动和俯卧位整脊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应用俯卧位整脊手法治疗,观察组应用局... 目的观察局部脉冲振动和俯卧位整脊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应用俯卧位整脊手法治疗,观察组应用局部脉冲振动法治疗.治疗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在半年后进行回访,比较两组患者胸椎小关节紊乱治愈率.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的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脉冲振动和俯卧位整脊手法均能改善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的疼痛,但局部脉冲振动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优于俯卧位整脊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脉冲振动治疗 胸椎小关节紊乱 俯卧位胸椎整脊疗法
下载PDF
胫神经局部振动对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的影响及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付娟娟 王红星 +4 位作者 王培 周停 冯慧 周修五 潘化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1-395,共5页
目的观察胫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及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 目的观察胫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及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阵挛分级法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肌张力和痉挛程度,并对胫神经运动与感觉传导、F波、H反射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MAS、Clonus分级评分、胫神经H反射的H/M比值、Hmax、Hmax刺激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MAS[(0.62±0.63)分]、Clonus分级评分[(1.05±1.02)分]、胫神经H反射的H/M比值(0.48±0.28)、Hmax[(3.75±2.09)mV]、Hmax刺激强度[(38.18±12.79)mA]较对照组改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胫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可通过抑制神经反射通路的兴奋性,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降低肌肉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振动治疗 脑卒中 肌张力 H-反射 F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