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肌肉振动对男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 被引量:16
1
作者 葛瑞东 白硕 +8 位作者 郭京伟 王家玺 郑鑫鑫 刘佳琦 李致衡 雷思艺 缪培 石晨怡 肖宇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7-292,共6页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探讨局部肌肉振动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方法:16例CNSLBP患者进行Biering-S?rensen测试(BST)。前后进行三阶段...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探讨局部肌肉振动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方法:16例CNSLBP患者进行Biering-S?rensen测试(BST)。前后进行三阶段测试,每阶段测试含2次BST(分别记作BST1、BST2)。第一阶段测试(空白对照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休息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间隔1周后,进行第二阶段测试(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使用深层肌肉刺激器(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第二阶段测试后再间隔1周,进行第三阶段测试(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先进行BST,间隔充气状态医用橡胶手套下,俯卧位使用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观察三种不同干预下BST维持时间及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的sEMG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 MPF)。结果:①三个阶段BST维持时间比较: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三个阶段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MPF比较: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对侧多裂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7),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双侧腰竖脊肌间/多裂肌间比较:BST1中,痛侧均显著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BST2中,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腰竖脊肌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多裂肌间比较P=0.042,其他阶段痛侧均显著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肌肉振动对缓解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具有良好的即刻效应,并可有效平衡双侧腰背肌的易疲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局部肌肉振动 疲劳 腰背肌
下载PDF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和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封常美 魏然 +1 位作者 徐菲 张维娜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0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1例。... 目的探讨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训练。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手功能和上肢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BBS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imple test for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评分和Fugl-Meyer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 < 0.05),手指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finger movement,AROM)、最大屈曲角度和最大伸展角度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均P < 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BBS评分、STEF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5),AROM、最大屈曲角度和最大伸展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 < 0.05)。结论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手功能和上肢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 虚拟现实康复训练 脑卒中偏瘫 手功能 上肢功能
下载PDF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 被引量:24
3
作者 袁小敏 琚红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38-941,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46例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3)。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复局... 目的观察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46例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3)。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分别作用于患者的掌心、前臂桡侧腕伸肌腱、肱二头肌及肩胛周围肌肉;对照组接受相同时长的安慰刺激。每天1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力指数上肢部分(MI-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MI-UE及FTHUE-HK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F>2.577,P<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153,P<0.05)。结论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有助于提高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 上肢 康复
下载PDF
局部肌肉振动在脑卒中后痉挛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蒋留军 华艳 白玉龙 《中国康复》 2020年第9期492-495,共4页
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阳性症状之一。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痉挛[1]。Urban等[2]报道缺血性脑卒中后6个月肢体痉挛的发生率达42.6%,崔利华等[3]报道脑卒中后6个月肢体痉挛的发生率达6... 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阳性症状之一。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痉挛[1]。Urban等[2]报道缺血性脑卒中后6个月肢体痉挛的发生率达42.6%,崔利华等[3]报道脑卒中后6个月肢体痉挛的发生率达65.7%。轻中度的肢体痉挛有助于患者的站立和转移,使患者的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减轻水肿,预防深静脉血栓。但同时它可能会限制肢体的活动能力,从而掩盖肢体恢复的潜力[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肌肉振动 脑卒中 痉挛
下载PDF
局部肌肉振动治疗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符卫卫 杨景达 马启寿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6期572-575,共4页
目的:探讨局部肌肉振动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局部肌肉振动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的Fugl-M... 目的:探讨局部肌肉振动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局部肌肉振动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的Fugl-Meyer下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leg estimate,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起立-步行”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时长及10 m步行测试跨步长。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FMA-LE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与跨步长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TUGT时长均较治疗前缩短,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前应用局部肌肉振动刺激可有效提高肢体康复效率,增强肢体运动控制能力,改善步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局部肌肉振动 步行功能 平衡
下载PDF
脑性瘫痪患儿肌肉深部刺激联合肢体模块化训练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韦登飞 李银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4期2462-2465,共4页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患儿在深部肌肉刺激基础上强化肢体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102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训练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纯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和试验组(单纯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基础上进行肢体...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患儿在深部肌肉刺激基础上强化肢体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102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训练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纯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和试验组(单纯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基础上进行肢体模块化训练),每组51例。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FMA-UE)评分、运动力指数(MI)、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量表(FTHUE-HK)评分、Barthel指数、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和步行能力(步宽、10 m步行时间)。结果干预后,试验组MI、FTHUE-HK、GMFM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步宽大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性瘫痪患儿在使用深部肌肉刺激仪理疗的基础上强化上下肢功能训练,有助于促进上下肢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儿童 功能锻炼计划 肌肉深部刺激 局部肌肉振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