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 被引量:108
1
作者 马世忠 孙雨 +1 位作者 范广娟 郝兰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2-639,共8页
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因规模小、薄、不稳定、参数与分布难于确定等,致使覆盖盆地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研究较少且难度很大,为此,本文以曲流河道沉积、建筑结构模式为指导,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密井网等油田现有资料,提出了‘一整... 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因规模小、薄、不稳定、参数与分布难于确定等,致使覆盖盆地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研究较少且难度很大,为此,本文以曲流河道沉积、建筑结构模式为指导,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密井网等油田现有资料,提出了‘一整套地下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特别是以‘侧积泥、侧积面、废弃河道的识别、恢复、测算;河道几何学、河流工程参数计算;建筑结构理论模式为基础的‘单一侧积泥岩薄夹层建筑结构参数(倾角、倾向、规模)三类13种提取方法’及薄夹层分布密度与河道侧积轨迹研究技术,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的思路与方法。并以杏南油田PⅠ31b单元为靶区,应用该方法确定了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理论模式和研究区实际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盆地 曲流河道 单砂体 侧积体 层内非渗透薄夹层 建筑结构
下载PDF
河道单砂体“建筑结构控三维非均质模式”研究 被引量:58
2
作者 马世忠 吕桂友 +1 位作者 闫百泉 范广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4,共8页
单砂体平面、层内(小层韵律性)非均质性已不能满足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的需求,其既不能揭示单砂体内部物性空间变化及分布,更忽略了单砂体内非渗透薄夹层(多<30cm)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按反映单砂体成因、形成微过程及... 单砂体平面、层内(小层韵律性)非均质性已不能满足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的需求,其既不能揭示单砂体内部物性空间变化及分布,更忽略了单砂体内非渗透薄夹层(多<30cm)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按反映单砂体成因、形成微过程及内部结构的储层建筑结构(architecture)研究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的思想,并结合曲流点坝单一侧积体沉积模式及其侧叠模式,建立了"渗透率向凸岸、向上减小的新月形楔状侧积体,逐一斜列侧叠,其间被非渗透侧积薄夹层隔开"的曲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控三维非均质模式",揭示了以往忽视的、但对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至关重要的不渗透薄夹层及其遮挡-阻流格架;也由此客观地揭示了单砂体内部物性基本单元(侧积砂体)及其三维分布规律,从而真正反映了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的本质,并由此对单砂体内部渗流场、注入剂驱油和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这将对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及其以后的剩余油研究、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结构 三维均质性 曲流河道 单砂体 层内非渗透薄夹层 侧积泥岩
下载PDF
油气区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31
3
作者 马世忠 王一博 +2 位作者 崔义 葛政俊 郝兰英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共3页
地下单砂体的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对注入剂驱油及剩余油形成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具体的结构模式难以确定.提出了以水下河道沉积模式为指导,采用岩心、近距离对子井等建立河道内部结构体及界面级次垂向序列,确定4级界面产状;根据平面微... 地下单砂体的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对注入剂驱油及剩余油形成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具体的结构模式难以确定.提出了以水下河道沉积模式为指导,采用岩心、近距离对子井等建立河道内部结构体及界面级次垂向序列,确定4级界面产状;根据平面微相、河流工程参数预测河宽,并结合密井组解剖预测4级结构体及薄夹层规模;按薄夹层密度与频数确定其发育程度;由此建立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的研究方法.以杏南油田PⅠ33b及PⅠ21a单元为靶区,应用该方法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理论模式和研究区实际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单砂体 建筑结构 层内非渗透薄夹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