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层拉平技术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以济阳坳陷东营地区为例
被引量:
10
1
作者
李家强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31-32,36,共3页
古地貌恢复是沉积体制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地貌恢复的方法有很多,层拉平方法是近年来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新物探应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简易直观,被广泛应用。
关键词
层拉平技术
古地貌恢复
东营凹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构造定量恢复的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
4
2
作者
荆克尧
陈霞
金晓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4-359,共6页
应用地震资料解释数据,通过层拉平技术、古地层厚度计算可以实现古构造恢复和构造演化的精细研究。该技术是在研究地层及地震波组反射特征基础上,通过对多口探井制作合成记录,从而准确标定出主要目的层的反射波组,再利用地震剖面层拉平...
应用地震资料解释数据,通过层拉平技术、古地层厚度计算可以实现古构造恢复和构造演化的精细研究。该技术是在研究地层及地震波组反射特征基础上,通过对多口探井制作合成记录,从而准确标定出主要目的层的反射波组,再利用地震剖面层拉平技术研究不同层的构造剖面演化,利用目的层底、顶的三维地震解释数据恢复关键沉积构造期的古构造形态并进行立体显示,在平面上精细刻画出关键构造期的构造变化特征。利用该技术恢复的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的古构造特征合理解释了该区现今的油气分布规律。侏罗系沉积前,该区已经发育多个鼻状隆起,且其后的沉积地层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在经历了中侏罗世晚期的热事件后进入生烃门限,并开始排烃,于早白垩世中晚期达到生油高峰时,油气有利聚集区已经形成,主力烃源岩在生烃增压作用下产生的石油就近运移进入延长组长81、长9段等油层组河道砂岩,形成自生自储自盖型油藏。对该区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为下一步的有利圈闭优选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资料
层拉平技术
古构造恢复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HJQ地区古地形地貌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霍元媛
袁建国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0年第5期20-22,27,共4页
由于HJQ地区晚古生界沉积之前先后遭受了多次长时间的风化剥蚀作用,前上古生界顶面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对上古生界的沉积起到控制作用,并影响天然气的聚集成藏。利用上覆地层厚度分析、地震反射层拉平、波组特征分析等方法技术,对HJQ地...
由于HJQ地区晚古生界沉积之前先后遭受了多次长时间的风化剥蚀作用,前上古生界顶面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对上古生界的沉积起到控制作用,并影响天然气的聚集成藏。利用上覆地层厚度分析、地震反射层拉平、波组特征分析等方法技术,对HJQ地区前上古生界古地形地貌进行了分析,认为前上古生界古地形总体上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态势,西部、北部古地形起伏变化大,潜山、残丘、洼地相对发育,向东、向南地形相对较平缓。在古地形高差较大的东北部,在古地形高带的控制下,上古生界形成多条鼻状隆起带,并在鼻状隆起带局部高点形成披覆构造。这些披覆构造成为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形成披覆构造圈闭型或构造+岩性(物性)型天然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形
地
层
厚度
层拉平技术
波组特征分析
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古地貌恢复与储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
6
4
作者
苏海
段淑远
+3 位作者
高棒棒
杜中东
李宏伟
李爱荣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31-1037,共7页
古地貌的分布特征是天然气富集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古地貌恢复对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古生界的地质资料分析后发现,该地区钻井资料较少,依托钻井资料恢复古地貌的方法难以实现对古地貌的精细刻画.针对这一难...
古地貌的分布特征是天然气富集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古地貌恢复对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古生界的地质资料分析后发现,该地区钻井资料较少,依托钻井资料恢复古地貌的方法难以实现对古地貌的精细刻画.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结合地震资料采用残余厚度法和层拉平技术,进行靖边气田东侧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古地貌恢复.为了准确划分地貌单元,通过联井正演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古地貌单元划分,识别出岩溶高地、残丘、洼地等古地貌单元以及在研究区内分布特征,最后得到了靖边气田东侧岩溶古地貌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厚度不均一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古地貌单元对储层分布的影响,经钻井试气验证,发现岩溶残丘和岩溶斜坡为天然气成藏极佳的古地貌单元,为靖边气田东侧地区的储层预测和井位优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厚度法
层拉平技术
古地貌恢复
古地貌单元划分
原文传递
题名
层拉平技术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以济阳坳陷东营地区为例
被引量:
10
1
作者
李家强
机构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出处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31-32,36,共3页
文摘
古地貌恢复是沉积体制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地貌恢复的方法有很多,层拉平方法是近年来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新物探应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简易直观,被广泛应用。
关键词
层拉平技术
古地貌恢复
东营凹陷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构造定量恢复的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
4
2
作者
荆克尧
陈霞
金晓辉
机构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4-359,共6页
基金
中国石化科技部项目(P18055-2)
中国石化油田事业部项目(G5800-19-ZS-YTB001)联合资助。
文摘
应用地震资料解释数据,通过层拉平技术、古地层厚度计算可以实现古构造恢复和构造演化的精细研究。该技术是在研究地层及地震波组反射特征基础上,通过对多口探井制作合成记录,从而准确标定出主要目的层的反射波组,再利用地震剖面层拉平技术研究不同层的构造剖面演化,利用目的层底、顶的三维地震解释数据恢复关键沉积构造期的古构造形态并进行立体显示,在平面上精细刻画出关键构造期的构造变化特征。利用该技术恢复的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的古构造特征合理解释了该区现今的油气分布规律。侏罗系沉积前,该区已经发育多个鼻状隆起,且其后的沉积地层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在经历了中侏罗世晚期的热事件后进入生烃门限,并开始排烃,于早白垩世中晚期达到生油高峰时,油气有利聚集区已经形成,主力烃源岩在生烃增压作用下产生的石油就近运移进入延长组长81、长9段等油层组河道砂岩,形成自生自储自盖型油藏。对该区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为下一步的有利圈闭优选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三维地震资料
层拉平技术
古构造恢复
鄂尔多斯盆地
Keywords
3D seismic data
bedding flattening technique
paleo-structure restoration
Ordos Basin
分类号
TE12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HJQ地区古地形地貌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霍元媛
袁建国
机构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0年第5期20-22,27,共4页
基金
HJQ地区中部二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解释(中石化油田事业部油气勘探先导项目)
文摘
由于HJQ地区晚古生界沉积之前先后遭受了多次长时间的风化剥蚀作用,前上古生界顶面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对上古生界的沉积起到控制作用,并影响天然气的聚集成藏。利用上覆地层厚度分析、地震反射层拉平、波组特征分析等方法技术,对HJQ地区前上古生界古地形地貌进行了分析,认为前上古生界古地形总体上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态势,西部、北部古地形起伏变化大,潜山、残丘、洼地相对发育,向东、向南地形相对较平缓。在古地形高差较大的东北部,在古地形高带的控制下,上古生界形成多条鼻状隆起带,并在鼻状隆起带局部高点形成披覆构造。这些披覆构造成为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形成披覆构造圈闭型或构造+岩性(物性)型天然气藏。
关键词
古地形
地
层
厚度
层拉平技术
波组特征分析
技术
分类号
P53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古地貌恢复与储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
6
4
作者
苏海
段淑远
高棒棒
杜中东
李宏伟
李爱荣
机构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
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长庆物探处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31-1037,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140)
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项目(YCS18112017)联合资助.
文摘
古地貌的分布特征是天然气富集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古地貌恢复对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古生界的地质资料分析后发现,该地区钻井资料较少,依托钻井资料恢复古地貌的方法难以实现对古地貌的精细刻画.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结合地震资料采用残余厚度法和层拉平技术,进行靖边气田东侧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古地貌恢复.为了准确划分地貌单元,通过联井正演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古地貌单元划分,识别出岩溶高地、残丘、洼地等古地貌单元以及在研究区内分布特征,最后得到了靖边气田东侧岩溶古地貌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厚度不均一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古地貌单元对储层分布的影响,经钻井试气验证,发现岩溶残丘和岩溶斜坡为天然气成藏极佳的古地貌单元,为靖边气田东侧地区的储层预测和井位优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残余厚度法
层拉平技术
古地貌恢复
古地貌单元划分
Keywords
Residual thickness method
Bedding flatting technology
Palaeogeomorphological restoration
Partition of palaeogeomorphological units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层拉平技术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以济阳坳陷东营地区为例
李家强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8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古构造定量恢复的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及应用
荆克尧
陈霞
金晓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HJQ地区古地形地貌分析
霍元媛
袁建国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古地貌恢复与储层特征分析
苏海
段淑远
高棒棒
杜中东
李宏伟
李爱荣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
6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