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析反演法静校正在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1
作者 杨新光 万佳 +1 位作者 徐梅 孙莹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03X期254-256,共3页
黄土塬地区沟壑交错,地表起伏频繁,高差变化大,地表高程差有时可达几百甚至上千米,低降速层速度极不稳定,导致原始地震资料中存在严重的静校正问题。为实现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处理,研究出一套适用于... 黄土塬地区沟壑交错,地表起伏频繁,高差变化大,地表高程差有时可达几百甚至上千米,低降速层速度极不稳定,导致原始地震资料中存在严重的静校正问题。为实现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处理,研究出一套适用于黄土塬地区表层地震地质特征的静校正方法。利用GMSeis静校正软件中的折射模型法静校正和层析反演法静校正对黄土塬地区静校正问题进行处理,效果比常规静校正要好,相比来说层析反演法静校正效果最为理想,效果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至时间 层析反演法静校正 黄土塬地区
下载PDF
几种静校正方法的研究与比较 被引量:29
2
作者 罗英伟 段卫星 +1 位作者 徐维秀 杨晶 《油气地球物理》 2010年第1期34-39,共6页
本文针对高程静校正、模型法、沙丘曲线法、折射波近地表校正法、层析反演法以及初至波剩余静校正6种常用的静校正方法做了详细的研究。分别论述了几种静校正方法的原理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研究了每种静校正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了... 本文针对高程静校正、模型法、沙丘曲线法、折射波近地表校正法、层析反演法以及初至波剩余静校正6种常用的静校正方法做了详细的研究。分别论述了几种静校正方法的原理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研究了每种静校正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了不同的近地表条件下静校正方法适应性和流程,并用3个工区的实际资料,做了几种静校正方法的处理效果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前述理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程 模型 沙丘曲线 折射波 层析反演法 初至波剩余 静校正
下载PDF
几种静校正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罗英伟 杨晶 +1 位作者 段卫星 徐维秀 《石油仪器》 2010年第5期41-43,100,共3页
文章针对高程静校正、模型法、沙丘曲线法、折射波近地表校正法、层析反演法以及初至波剩余静校正等六种常用的静校正方法做了详细的研究。分别论述了几种静校正方法的原理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研究了每种静校正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 文章针对高程静校正、模型法、沙丘曲线法、折射波近地表校正法、层析反演法以及初至波剩余静校正等六种常用的静校正方法做了详细的研究。分别论述了几种静校正方法的原理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研究了每种静校正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了不同的近地表条件下静校正方法适应性和流程,并用3个工区的实际资料,做了几种静校正方法的处理效果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前述理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程 模型 沙丘曲线 折射波 层析反演法 初至波剩余 静校正
下载PDF
柴北缘地区地震静校正技术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海 赵瑞培 +2 位作者 吴明生 李松楠 聂凯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1期150-153,共4页
柴北缘地区表层及地下地质结构极其复杂多变,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存在着严重的静校正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利用交互迭代折射静校正、层析静校正与反射波静校正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复杂构造地区地震成像问题。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这一思路能够解... 柴北缘地区表层及地下地质结构极其复杂多变,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存在着严重的静校正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利用交互迭代折射静校正、层析静校正与反射波静校正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复杂构造地区地震成像问题。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这一思路能够解决该地区近地表低、降速带的纵、横向变化大的难题,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表层结构 折射静校正 层析反演法静校正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Tomographic inversion of near-surface Q factor by combining surface and cross-hole seismic surveys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国发 郑浩 +2 位作者 祝文亮 王明超 翟桐立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93-102,219,220,共12页
The estimation of the quality factor Q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enhancing seismic resolution via absorption compensation in the near-surface layer.We present a new geometry that can be used to acquire field data by... The estimation of the quality factor Q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enhancing seismic resolution via absorption compensation in the near-surface layer.We present a new geometry that can be used to acquire field data by combining surface and cross-hole surveys to decrease the effect of geophone coupling on Q estimation.In this study,we drilled number of receiver holes around the source hole,each hole has different depth and each geophone is placed geophones into the bottom of each receiver hole to avoid the effect of geophone coupling with the borehole wall on Q estimation in conventional cross-hole seismic surveys.We also propose a novel tomographic inversion of the Q factor without the effect of the source signature,and examine its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using synthetic data.We estimate the Q factors of the near-surface layer in two different frequency bands using field data acquired in the Dagang Oilfield.The results show that seismic absorption in the nearsurface layer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subsurface strata.Thus,it is of critical practical importance to enhance the seismic solution by compensating for near-surface absorption.In addition,we derive different Q factors from two frequency bands,which can be treated,to some extent,as evidence of a frequency-dependent 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 surface Q factor tomographic inversion spectral ratio method frequency depende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