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青藏高原东南缘深部多参数属性变化与中强震孕育响应关系
被引量:
4
1
作者
刘冠男
柳存喜
王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48-3969,共22页
本研究通过反演294,777高质量纵-横波震相走时数据对,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及上地幔的高分辨率P波、S波速度和泊松比多参数三维结构图像,同时结合多参数的梯度场,分析了深部多参数属性变化与近50年来强震(震级≥5.0,M 5+)孕育之间...
本研究通过反演294,777高质量纵-横波震相走时数据对,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及上地幔的高分辨率P波、S波速度和泊松比多参数三维结构图像,同时结合多参数的梯度场,分析了深部多参数属性变化与近50年来强震(震级≥5.0,M 5+)孕育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东南缘多参数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性,松潘—甘孜块体的中下地壳为低速和高泊松比异常,反映了具有塑性特征的物质存在,该属性特征对强震的触发具有较显著的影响;(2)通过对过去50年内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强震(M 5+)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强震发生在地震层析成像边界带(Tomographic Edge Zone,TEZ).本研究结果表明,63.3%~78.4%的强震事件发生在P波速度和泊松比TEZ上,而8.4%~20.1%和11.7%~16.7%的强震事件分别发生在参数高异常带(High-Value Zone,HVZ)和参数低异常带(Low-Value Zone,LVZ)上.S波速度参数的TEZ孕震构造特征比例与P波相比有一定的下降(45.7%~46.3%),相应的HVZ和LVZ孕震构造特征比例稍有上升趋势(36.4%~36.7%、17.3%~17.6%).以上两个特征表明,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强震触发的主要控制因素可能是块体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同时,孕震区流体侵入在地震诱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本次及作者前期的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内绝大多数强震事件与TEZ之间的正相关的响应关系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可能是地震孕育和地壳构造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性.本研究所揭示的地震孕育特征为青藏高原东南缘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中长期防灾减灾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多参数属性变化
层析成像边界带
强震触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23年土耳其双重地震不同破裂过程与地震结构的关系
2
作者
王志
伏毅
裴顺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64-2877,共14页
大地测量和地震学观测揭示了2023年土耳其双重地震破裂的初始过程和扩展模式,然而,沿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深部结构变化在双重地震破裂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阐明该双重地震破裂过程与深部构造的关系,通过收集到的大量高质量P波和S波...
大地测量和地震学观测揭示了2023年土耳其双重地震破裂的初始过程和扩展模式,然而,沿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深部结构变化在双重地震破裂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阐明该双重地震破裂过程与深部构造的关系,通过收集到的大量高质量P波和S波走时数据对,采用地震双差重定位和非线性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双重地震破裂带的高分辨率速度(V_(P)、V_(S))和泊松比(σ)结构.研究结果显示,该双重地震具有明显不同的诱发机制,并与断裂带强烈对比的地震结构属性变化以及不同板块构造过程密切相关.第一个7.8级地震发生在死海断裂带最北端的岩石强度强-弱变化的刚性过渡区,而第二个7.6级地震则起始于地震孕震层的塑性带,该孕震带以低地震波速度和高流体饱和度为特征,并且沿着?ardak断层左右延伸.研究认为,沿着7.8级地震破裂带所观察到的显著地震结构差异主要是由东安纳托利亚板块弱化部分与阿拉伯块体的脆性部分之间强烈倾斜碰撞造成的,而7.6级地震破裂带则是因为塞浦路斯板片向北俯冲以及随后拆沉引起的流体侵入,提高了震源区流体应力而导致的塑性变形.此外,第一次地震(E1)的发生有助于减轻第二次地震(E2)断层上的剪切应力,从而可能减缓E2事件的破裂.但与此同时,由于两个大走滑断层交汇形成的三角区域内存在双左旋走滑结构,第一个地震显著降低了东安纳托利亚板块作用在E2断层上的正应力,这种正应力减少不仅降低了?ardak断层面的有效摩擦力和增加断层内岩石孔隙度,而且导致应变力下降和库仑应力的重新分布,进而有助于E2事件发生.这一解释很好地阐明了第二次地震发生在大约9个小时之后的原因,即流体从深部渗入到震源区,需要积累足够长时间以达到诱发断层失衡所需的应力.本研究所提出的双震破裂模式与控制单个地震破裂的模型不同,为减轻土耳其或欧洲潜在地震灾害提供重要信息.同时,从这次事件中汲取的经验教训也有助于重新评估中国南北地震带或全球其他具有类似地质构造地区发生灾难性地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土耳其双震地震
层析成像
联合反演
层析成像边界带
地震破裂过程
强断层耦合
原文传递
题名
青藏高原东南缘深部多参数属性变化与中强震孕育响应关系
被引量:
4
1
作者
刘冠男
柳存喜
王志
机构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48-3969,共2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0740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91955204,92058210)
+1 种基金
第二批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计划(2019QZKK2704)
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csxdz2020yb03)联合资助.
文摘
本研究通过反演294,777高质量纵-横波震相走时数据对,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及上地幔的高分辨率P波、S波速度和泊松比多参数三维结构图像,同时结合多参数的梯度场,分析了深部多参数属性变化与近50年来强震(震级≥5.0,M 5+)孕育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东南缘多参数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性,松潘—甘孜块体的中下地壳为低速和高泊松比异常,反映了具有塑性特征的物质存在,该属性特征对强震的触发具有较显著的影响;(2)通过对过去50年内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强震(M 5+)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强震发生在地震层析成像边界带(Tomographic Edge Zone,TEZ).本研究结果表明,63.3%~78.4%的强震事件发生在P波速度和泊松比TEZ上,而8.4%~20.1%和11.7%~16.7%的强震事件分别发生在参数高异常带(High-Value Zone,HVZ)和参数低异常带(Low-Value Zone,LVZ)上.S波速度参数的TEZ孕震构造特征比例与P波相比有一定的下降(45.7%~46.3%),相应的HVZ和LVZ孕震构造特征比例稍有上升趋势(36.4%~36.7%、17.3%~17.6%).以上两个特征表明,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强震触发的主要控制因素可能是块体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同时,孕震区流体侵入在地震诱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本次及作者前期的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内绝大多数强震事件与TEZ之间的正相关的响应关系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可能是地震孕育和地壳构造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性.本研究所揭示的地震孕育特征为青藏高原东南缘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中长期防灾减灾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多参数属性变化
层析成像边界带
强震触发
Keywords
Southeastern(SE)Tibetan plateau
Multi-parameter variations
Tomographic edge zone(TEZ)
Large earthquake initiations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23年土耳其双重地震不同破裂过程与地震结构的关系
2
作者
王志
伏毅
裴顺平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64-2877,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41206、92058210、42074047、U2039203、42130306)资助。
文摘
大地测量和地震学观测揭示了2023年土耳其双重地震破裂的初始过程和扩展模式,然而,沿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深部结构变化在双重地震破裂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阐明该双重地震破裂过程与深部构造的关系,通过收集到的大量高质量P波和S波走时数据对,采用地震双差重定位和非线性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双重地震破裂带的高分辨率速度(V_(P)、V_(S))和泊松比(σ)结构.研究结果显示,该双重地震具有明显不同的诱发机制,并与断裂带强烈对比的地震结构属性变化以及不同板块构造过程密切相关.第一个7.8级地震发生在死海断裂带最北端的岩石强度强-弱变化的刚性过渡区,而第二个7.6级地震则起始于地震孕震层的塑性带,该孕震带以低地震波速度和高流体饱和度为特征,并且沿着?ardak断层左右延伸.研究认为,沿着7.8级地震破裂带所观察到的显著地震结构差异主要是由东安纳托利亚板块弱化部分与阿拉伯块体的脆性部分之间强烈倾斜碰撞造成的,而7.6级地震破裂带则是因为塞浦路斯板片向北俯冲以及随后拆沉引起的流体侵入,提高了震源区流体应力而导致的塑性变形.此外,第一次地震(E1)的发生有助于减轻第二次地震(E2)断层上的剪切应力,从而可能减缓E2事件的破裂.但与此同时,由于两个大走滑断层交汇形成的三角区域内存在双左旋走滑结构,第一个地震显著降低了东安纳托利亚板块作用在E2断层上的正应力,这种正应力减少不仅降低了?ardak断层面的有效摩擦力和增加断层内岩石孔隙度,而且导致应变力下降和库仑应力的重新分布,进而有助于E2事件发生.这一解释很好地阐明了第二次地震发生在大约9个小时之后的原因,即流体从深部渗入到震源区,需要积累足够长时间以达到诱发断层失衡所需的应力.本研究所提出的双震破裂模式与控制单个地震破裂的模型不同,为减轻土耳其或欧洲潜在地震灾害提供重要信息.同时,从这次事件中汲取的经验教训也有助于重新评估中国南北地震带或全球其他具有类似地质构造地区发生灾难性地震风险.
关键词
2023年土耳其双震地震
层析成像
联合反演
层析成像边界带
地震破裂过程
强断层耦合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青藏高原东南缘深部多参数属性变化与中强震孕育响应关系
刘冠男
柳存喜
王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023年土耳其双重地震不同破裂过程与地震结构的关系
王志
伏毅
裴顺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