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合物层状组装膜 被引量:6
1
作者 沈家骢 孙俊奇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44-650,共7页
介绍了近几年来我们研究组在层状组装膜的构筑以及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最新进展.包括结合表面溶胶-凝胶技术与静电层状组装技术,实现了二阶非线性基团在层状组装多层膜中的非对称排列,制备了具有二阶非线性效应的膜材料;采用室温... 介绍了近几年来我们研究组在层状组装膜的构筑以及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最新进展.包括结合表面溶胶-凝胶技术与静电层状组装技术,实现了二阶非线性基团在层状组装多层膜中的非对称排列,制备了具有二阶非线性效应的膜材料;采用室温压印技术,发展了一种简便、经济和具有普适性的层状组装聚合物膜图案化方法;以轻度交联的聚合物微凝胶为构筑基元,制备了具有高负载量的聚合物层状组装膜;发展了一种基于离子剥离技术的层状组装自支持膜制备方法;基于层状组装技术,制备了具有超疏水和抗反射功能的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组装技术 聚合物膜 功能化薄膜
下载PDF
层状组装:先进药物控释涂层材料的新选择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婕衎 王雪飞 计剑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682-2688,共7页
先进的药物控释体系和医用植入体是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重要内容,将两者有机结合构成的装置为采用药物控释的手段有效解决医用植入体面临的挑战、提升医用植入体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可能。基于静电交替组装的层层组装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涂层... 先进的药物控释体系和医用植入体是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重要内容,将两者有机结合构成的装置为采用药物控释的手段有效解决医用植入体面临的挑战、提升医用植入体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可能。基于静电交替组装的层层组装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涂层组成、厚度可控,适用组装分子和组装基材种类广泛,利于保持药物活性等一系列优点,已成为先进药物控释涂层材料的新选择。本文从层状组装多层膜构建原位药物控释涂层的方法研究、对药物释放的调控和功能药物涂层研究三个方面对这一技术在生物医用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系统总结了层状组装作为先进药物控释涂层材料的优势;并针对将药物控释与医用植入体有机结合的要求,对现有层状组装涂层方法的不足和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层自组装 层状组装多层膜 药物控释
原文传递
表面印迹交替层状组装薄膜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志华 张希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50-955,共6页
在简要概述非常规交替层状组装这一进展后,重点总结了如何利用非常规交替层状组装以实现表面印迹膜的制备.模板分子与聚电解质在溶液中组装形成超分子复合物,然后以此超分子复合物为构筑基元,与感光性高分子,如重氮树脂,通过常规交替层... 在简要概述非常规交替层状组装这一进展后,重点总结了如何利用非常规交替层状组装以实现表面印迹膜的制备.模板分子与聚电解质在溶液中组装形成超分子复合物,然后以此超分子复合物为构筑基元,与感光性高分子,如重氮树脂,通过常规交替层状组装形成聚合物多层膜.利用聚合物多层膜之间的光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多层膜,然后去除模板分子得到分子印迹交替组装薄膜.该研究表明不同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均可用于分子印迹交替组装薄膜的制备,并且通过引入多点相互作用可以提高其选择性.以此为基础,交替层状组装分子印迹薄膜分别与微接触印刷和膜分离技术相结合,制备了具有正电荷选择性的印章材料和电荷选择性的膜分离材料,从而提供一种新的制备表面分子印迹材料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交替层状组装 分子印迹
原文传递
层状自组装方法制备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湘梅 蒋瑞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20-22,共3页
石墨烯因具有制备方法简单、比表面积大以及生物共溶性好等优点,很多研究者将其应用于生物领域。在本工作中,我们以高比表面积的三维石墨烯作为载体,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对其表面进行改性,然后负载银纳米粒子,制备出纳米银/石墨烯复合纳... 石墨烯因具有制备方法简单、比表面积大以及生物共溶性好等优点,很多研究者将其应用于生物领域。在本工作中,我们以高比表面积的三维石墨烯作为载体,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对其表面进行改性,然后负载银纳米粒子,制备出纳米银/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通过SEM,TEM以及Zeta电位仪进行一系列的表征和跟踪分析,摸索出制备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最佳条件。该复合材料在抗菌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纳米复合材料 层状组装
下载PDF
伴刀豆球蛋白-糖蛋白特异性识别作用构筑的多层膜及其在生物传感器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史立新 卢迎习 +2 位作者 张晶 刘俊秋 沈家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75-579,394,共6页
研究了伴刀豆球蛋白 -糖蛋白特异性分子识别作用构建的多层膜及其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制备中的应用 .结果表明 ,含有糖残基的葡萄糖氧化酶可以通过识别作用组装进入多层膜 ,不含糖基的过氧化氢酶经过化学修饰引入麦芽糖残基 ,也可以通过... 研究了伴刀豆球蛋白 -糖蛋白特异性分子识别作用构建的多层膜及其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制备中的应用 .结果表明 ,含有糖残基的葡萄糖氧化酶可以通过识别作用组装进入多层膜 ,不含糖基的过氧化氢酶经过化学修饰引入麦芽糖残基 ,也可以通过分子识别作用组装到多层膜中 .对于多层膜厚度研究的结果表明 ,膜的厚度随层数的增加呈线性关系 .研究了多层膜的表面形貌 ,并讨论了膜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伴刀豆球蛋白-酶多层膜修饰的金电极的电化学实验表明 ,多层膜中的酶具有催化活性 .过氧化氢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刀豆球蛋白 糖蛋白 层状组装 生物传感器
下载PDF
生物医用材料表面高分子基涂层的功能化构筑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鸣岐 黄威嫔 +2 位作者 胡米 任科峰 计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9,共13页
生物医用材料是为生物和医用相关领域使用而设计并制备的功能材料。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相应提高,并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高速发展,生物医用材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在过... 生物医用材料是为生物和医用相关领域使用而设计并制备的功能材料。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相应提高,并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高速发展,生物医用材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植入物的数量显著增加;血管支架、心脏瓣膜、血管移植物和其他植入装置被广泛用于挽救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种非植入的、短期使用的导管和固定螺钉等生物医用装置也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生物医用材料作为一种人类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功能材料,应当满足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具有一定的生物功能性,例如不会引起生理系统的严重排斥等。当生物材料与生命体例如细胞、组织、微生物等相接触时,材料的表面首当其冲,因此其在生物材料的综合性能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通过对材料表面做一定的处理或特定修饰,改变材料表面物理、化学或生物性能,就有可能在材料表面引发特殊的生物反应,促进或影响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的作用,从而有可能获得促进细胞活性、组织修复或再生的功能。因此,生物材料的表面功能化研究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和发展的一个热点和重要领域。近年来,抗菌功能、药物负载以及细胞行为调控等功能是生物材料表面功能化构筑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材料表面构筑各种功能涂层是重要的策略之一。在抗菌涂层方面,经典的研究集中在抗黏附、接触杀菌以及释放杀菌分子的设计上,但新型的抗菌策略也不断发展,例如光热杀菌以及动态响应抑菌等。在药物负载传递方面,层层组装技术是一种被用来制备各种药物涂层的重要技术手段,组装单元的多样性为层层组装构建药物控释涂层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细胞行为调控方面,基于层层组装的材料表面理化性能调控以及生物活性分子的固定,能够对包括黏附、铺展、迁移、增殖分化等细胞行为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本文归纳了当前生物医用材料表面功能化构筑的研究进展,分别从抗菌表面、药物负载传递、细胞行为调控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分析了在具体的功能化应用中生物医用材料表面面临的问题以及目前的功能化修饰方法,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以期为制备具有更优化、更高效实际应用的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用材料 表面 高分子基涂层 功能化 抗菌 药物传递 细胞调控 层状组装
下载PDF
石墨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层状自组装及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何光裕 王劲草 +2 位作者 侯景会 孙小强 陈海群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6-193,共8页
以三聚氰胺(MA)和甲醛为原料,添加氧化石墨烯(GO),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环境友好的石墨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GE/MF)纳米导电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X-射线衍射(XRD)及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 以三聚氰胺(MA)和甲醛为原料,添加氧化石墨烯(GO),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环境友好的石墨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GE/MF)纳米导电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X-射线衍射(XRD)及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通过高阻仪和热重分析仪研究了石墨烯对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导电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并检测了其甲醛含量.结果表明,超声剥离之后的GO与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自组装形成了"三明治"夹层结构的复合材料,在GO被还原成GE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产品中游离甲醛含量,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层状组装 纳米复合材料
原文传递
可控硬度多层膜对肿瘤细胞行为的影响
8
作者 赵义秀 任科峰 +2 位作者 李伯超 常皓 计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822-1827,共6页
以层状组装多层膜为基础,利用电化学方法精确可控的特点,构建了具有不同硬度的多层膜,并研究了该材料体系对细胞行为的影响规律.采用恒电流法,将聚吡咯(PPy)均匀复合进入聚赖氨酸/透明质酸(PLL/HA)多层膜内部,通过控制通电时间得到不同... 以层状组装多层膜为基础,利用电化学方法精确可控的特点,构建了具有不同硬度的多层膜,并研究了该材料体系对细胞行为的影响规律.采用恒电流法,将聚吡咯(PPy)均匀复合进入聚赖氨酸/透明质酸(PLL/HA)多层膜内部,通过控制通电时间得到不同交联度的(PLL/HA)n@PPy多层膜.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了多层膜在交联前后的硬度变化,并进一步研究了该多层膜体系对肿瘤细胞的黏附、增殖和迁移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组装多层膜 聚吡咯 电聚合 硬度 肿瘤细胞 聚赖氨胶 透明质酸
下载PDF
具有微纳复合结构的超疏水材料的制备
9
作者 郭永梅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15年第3期22-27,共6页
近年来,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模拟荷叶的表面制备具有超疏水自清洁功能的微纳米复合结构的表面成为了科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目前,利用层状组装技术制备具有微纳复合结构涂层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然而层状组装技术在制备微米厚度的组装... 近年来,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模拟荷叶的表面制备具有超疏水自清洁功能的微纳米复合结构的表面成为了科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目前,利用层状组装技术制备具有微纳复合结构涂层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然而层状组装技术在制备微米厚度的组装膜时非常耗时、制备过程也较为繁琐。以聚阳离子与聚阴离子在溶液中复合所形成的聚电解质复合物是一类基于静电、氢键、配位键、主客体相互作用等弱相互作用力而形成的聚集体。到目前为止,以聚电解质复合物作为构筑基元进行层状组装膜构筑的研究还是很少的。本文以聚电解质复合物PAH-PAA作为构筑基元,通过对影响(PSS/PAH-PAA)膜结构的因素进行研究,如复合物的复合比例,PSS中加入Na Cl离子、加热、氮气不干燥等,实现了具有微纳复合结构的超疏水表面的功能膜的快速构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复合物 层状组装 微纳复合 超疏水
下载PDF
光交联交替层状自组装(LBL)抗菌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学斌 薛源 +3 位作者 周耀武 陈声毅 包春燕 朱麟勇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针对静电超分子作用的交替层状自组装(LBL)膜稳定性差、易分解和难以实现应用的问题,设计合成了一种光交联型抗菌LBL多层膜.该LBL多层膜由修饰有光敏邻硝基苄醇分子的透明质酸(HANB)与季铵化的壳聚糖(ACS)通过静电作用在基片上交替沉积... 针对静电超分子作用的交替层状自组装(LBL)膜稳定性差、易分解和难以实现应用的问题,设计合成了一种光交联型抗菌LBL多层膜.该LBL多层膜由修饰有光敏邻硝基苄醇分子的透明质酸(HANB)与季铵化的壳聚糖(ACS)通过静电作用在基片上交替沉积而成.光照后,HANB上的邻硝基苄醇分子产生活性醛基,与邻近壳聚糖上的氨基发生亚胺偶联反应,实现了LBL多层膜的光交联.实验证明交联后的LBL膜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能在不同pH值盐溶液中长期保持膜的完整性.壳聚糖的抗菌特性赋予LBL膜良好的抗菌性能,亲水性生物大分子骨架的选取赋予LBL膜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其他化学交联方法相比,邻硝基苄醇光交联策略无需任何引发剂或添加剂的引入,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为医疗植入物表面抗菌涂层的构建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层状组装 抗菌涂层 光交联 细胞相容性
原文传递
Self-assembly and UV-curing Property of Polymerized Lyotropic Liquid Crystal Monomer of Sodium 3,4,5-tris(ll-acryloxyundecyloxy)benzoate 被引量:1
11
作者 白玉勤 郭金宝 +1 位作者 王影 魏杰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95-101,I0004,共8页
A polymerized lyotropic liquid crystal monomer of sodium 3,4,5-tris(11-acryloxyundecyloxy)- benzoate was synthesized by a convenient route starting from 3,4,5-trihydroxybenzoic acid via esterification followed by et... A polymerized lyotropic liquid crystal monomer of sodium 3,4,5-tris(11-acryloxyundecyloxy)- benzoate was synthesized by a convenient route starting from 3,4,5-trihydroxybenzoic acid via esterification followed by etherification, acylation and finally neutralization. The chemi- cal structure was confirm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and 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l analysis. The self-organization behavior of the monomer with deionized water in methanol at room temperature was also demonstrated. The assemblies were char- acterized by polarized optical microscope and X-ray diffra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solution containing 80:20 of the monomer to water was found to be able to self-organize into Lamellar (La) phase and 92:8 with inverted hexagonal (H]I) phase, which was in ac- cordance with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critical packing parameter. It suggests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monomer was the key factor to influence assembly structure. Addi- tionally, the acrylate conversion with different photoinitiators and nanostructure retention after polymeriz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acrylate conversion of the monomer with Darocur2959 could reach up to 78% when irradiated by 30 mW/cm2 UV light of 365 nm for 30 min characterized by Real-time FT-IR as well as the sol-gel method. Meanwhile, the La and HII phase nanostructures were both retained after polyme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ized lyotropic liquid crystal SELF-ASSEMBLY La phase HII phase UV-CURING
下载PDF
世界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高分子聚合反应统计理论创立者之一、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化学部原主任、吉林大学原副校长、吉林省终身省管优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家骢
12
作者 卢利平 周洪英 《功能材料信息》 2009年第1期2-8,共7页
沈家骢男,1931年10月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同年被分配到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化学系任教。1983年晋升为教授。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 实验室主任 高分子化学 超分子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奖 科技奖励 唐敖庆 高分子反应 有机电致发光 层状组装 化学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吉林 聚合反应 教育部 教育行政组织 科技委 校长 教育工作者 终身
下载PDF
有机纳米构筑与超分子组装 被引量:4
13
作者 沈家骢 孙俊奇 张希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6-242,250,共8页
由于分子聚集体尺寸通常在 1~ 10 0nm之间 ,这使得超分子组装成为纳米构筑和纳米器件制备的重要手段 .基于自己的研究工作 ,阐述了如何利用层状组装和界面组装技术来构筑组成和结构可控的纳米组装体 ,进而制备纳米器件的方法 .这有望... 由于分子聚集体尺寸通常在 1~ 10 0nm之间 ,这使得超分子组装成为纳米构筑和纳米器件制备的重要手段 .基于自己的研究工作 ,阐述了如何利用层状组装和界面组装技术来构筑组成和结构可控的纳米组装体 ,进而制备纳米器件的方法 .这有望提供一种从纳米构筑到功能组装的一种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纳米构筑 超分子组装 层状组装 界面组装 图案化 纳米器件 纳米科学
原文传递
层状材料及催化 被引量:18
14
作者 安哲 何静 段雪 《中国科学: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0-405,共16页
LDHs(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是一类结构可调的阴离子层状及插层结构功能材料,近些年来在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有关LDHs材料构筑原则的理论研究、组装方法及其在多相催化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阴离子层状材料催化构筑原则组装方法
原文传递
调控非共价相互作用实现聚电解质膜内多孔形成的研究
15
作者 黄威嫔 黄丹妮 +1 位作者 任科峰 计剑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78-986,I0003,共10页
静电层状组装聚电解质膜主要由静电作用为驱动力,带有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在基底表面进行交替沉积制得,其结构可以通过膜内分子运动性的改变来调控.本研究在静电作用基础上,通过在聚丙烯酸(PAA)上接枝偶氮苯基团(Azo),得到含有2种非共价... 静电层状组装聚电解质膜主要由静电作用为驱动力,带有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在基底表面进行交替沉积制得,其结构可以通过膜内分子运动性的改变来调控.本研究在静电作用基础上,通过在聚丙烯酸(PAA)上接枝偶氮苯基团(Azo),得到含有2种非共价相互作用的聚乙烯亚胺/偶氮苯修饰的聚丙烯酸(PEI/PAA-Azo)膜.利用光照和弱酸溶液对2种相互作用进行顺序调控,实现在PEI/PAA-Azo膜内区域、可逆地构建微孔结构.进一步地,利用该体系展开了区域负载功能分子以及局部调控生物膜的形成的研究.本研究为探究聚电解质膜内分子运动性对膜结构和动态性的影响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并且拓展了聚电解质膜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层状组装 聚电解质膜 动态结构 偶氮苯 微孔结构
原文传递
韩国:聚合物界面控制实现二维多孔无机“纳米硬币”作为锂硫电池的超薄多功能层
16
《金属功能材料》 CAS 2021年第5期110-110,共1页
据材料科学前沿9月6日消息,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Jinwoo Lee教授通过集成嵌段共聚物(BCP)自组装和聚合物-聚合物界面微域的取向控制,开发了一种垂直取向的层状组装(POLA)方法。POLA法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创建具有可调厚度、宽度尺... 据材料科学前沿9月6日消息,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Jinwoo Lee教授通过集成嵌段共聚物(BCP)自组装和聚合物-聚合物界面微域的取向控制,开发了一种垂直取向的层状组装(POLA)方法。POLA法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创建具有可调厚度、宽度尺寸和成分(例如铝硅酸盐、碳)的2D多孔无机"纳米硬币"(NCs)。酸性无机NCs可用作涂层材料,以制备锂硫电池(LSBs)的超薄轻质功能隔膜,其高表面积和丰富的酸性位点可有效阻止长链多硫化物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前沿 锂硫电池 层状组装 界面控制 嵌段共聚物 宽度尺寸 多硫化物 铝硅酸盐
原文传递
Self-assembly of Ophiopogonis polysaccharide-iron(Ⅲ) complex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solid state 被引量:4
17
作者 Chunxia Tan Yali Wang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9年第9期665-672,共8页
Ophiopogonis polysaccharide-iron(Ⅲ)(OPI)was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optimum condition for preparing OPI was as follows:OP and trisodium citrate were mixed at a weight ratio of 4:1 and reac... Ophiopogonis polysaccharide-iron(Ⅲ)(OPI)was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optimum condition for preparing OPI was as follows:OP and trisodium citrate were mixed at a weight ratio of 4:1 and reacted in a water bath at 70°C for 3 h within the pH range of 8.0–8.5.Aggregation morphology or structure of OPI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solid state was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mall-angle X-ray diffraction.In aqueous solution,OPI could self-assemble into micron vesicles with flower-shaped morphology.Results of X-ray diffraction showed OPI with layered structure.A core-shell model was proposed for OP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ramolecular complexes Ophiopogonis polysaccharide-iron(Ⅲ) SELF-ASSEMBLY Flower-shaped morphology Layered structure
原文传递
Self-assemblies of plasmonic gold/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with highly efficient antiviral effect against the hepatitis B virus 被引量:5
18
作者 Gabriela Carja Elena Florentina Grosu +1 位作者 Catalina Petrarean Norica Nichita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3512-3523,共12页
Engineering complex nanocomposites that specifically target the hepatitis B virus (HBV) and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therapies such as limited efficacy and serious side effects is very challenging. Here, ... Engineering complex nanocomposites that specifically target the hepatitis B virus (HBV) and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therapies such as limited efficacy and serious side effects is very challenging.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antiviral effect of engineered plasmonic gold an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self-assemblies (AuNPs/LDHs) is demonstrated, using HBV as a model virus and hepatoma-derived HepG2.2.215 ceils for viral replication, assembly, and secretion of infectious virions and subviral particles. AuNPs/LDHs were obtained by a simple, cost-effective procedure in which small AuNPs (-3.5 nm) were directly obtained and organized on the surface of larger LDH nanoparticles (-150 nm) by exploiting the capability of MgLDH, ZnLDH, and MgFeLDH to manifest their "structural memory" in the aqueous solution of Au(O2CCH3)3. The self-assembly approach of AuNPs and LDHs was assess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PXRD), and UV-Vis analysis (UV-Vis). All AuNPs/LDHs tested reduced the amount of viral and subviral particles released from treated cells by up to 80% and exhibited good cytocompatibility. AuNPs/MgFeLDH showed the highest antiviral HBV response with more than 90% inhibition of HBV secretion for the whole concentration range.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HBV inhibition reveals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AuNPs/LDHs, HBV particles are sequestered within the treated cells. The antiviral and low cytotoxic plasmonic properties of these Au/LDH nanocomposites indicate that they hold significant potential to be tailored as novel efficient therapeu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onic gol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LDH) antiviral effect HBV HEPATITIS CYTOTOXIC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