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修正层级模型的诞生和演化
1
作者 胡青青 吴诗玉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37-41,共5页
修正层级模型作为双语研究领域中的主要模型之一,在双语词汇心理表征以及语言加工等问题上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模型阐述了双语者的二语词汇概念表征模式随二语水平提高而动态发展的过程;该模型认为,低水平学习者主要通过一语翻... 修正层级模型作为双语研究领域中的主要模型之一,在双语词汇心理表征以及语言加工等问题上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模型阐述了双语者的二语词汇概念表征模式随二语水平提高而动态发展的过程;该模型认为,低水平学习者主要通过一语翻译来通达到二语词汇的概念信息,而高水平学习者则可以从二语词汇直接通达概念系统。修正层级模型的提出,催生了大量探索双语者二语词汇语义通达路径的实证研究。尽管有学者提出,修正层级模型已经不再适用,但本文认为,先前的相关研究确实发现了一些该模型无法解释的问题,但要彻底摒弃它仍然为时尚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层级模型 双语者 心理表征 概念中介
下载PDF
不同熟练程度汉-英双语跨语言重复启动的不对称性实证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马恒芬 贾丽萍 +1 位作者 耿峰 白学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95,122,共6页
采用前、后掩蔽的启动范式,在短SOA(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的条件下对不同熟练程度的双语者的跨语言启动现象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汉语(第一语言L1)作为目标语言时,语言内的启动效应显著于跨语言的启动效应;英语(第二语言L2)... 采用前、后掩蔽的启动范式,在短SOA(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的条件下对不同熟练程度的双语者的跨语言启动现象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汉语(第一语言L1)作为目标语言时,语言内的启动效应显著于跨语言的启动效应;英语(第二语言L2)作为目标语言时,语言间的启动效应则显著于语言内的启动效应;该实验结果显示出了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高、低熟练程度的受试者均是如此,可以用双语加工的修正层级模型加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者 双语表征 跨语言重复启动 不对称 修正层级模型
下载PDF
非平衡双语者口译语义加工路径探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雪梅 柴明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1-130,共10页
非平衡双语者因双语习得背景和双语水平不对称性,更容易在口译语义加工中受到干扰,并出现翻译的不对称现象以及"脱壳"与代码转译并存等现象。现行的口译语义加工理论,如释意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语用模型研究,无法解释... 非平衡双语者因双语习得背景和双语水平不对称性,更容易在口译语义加工中受到干扰,并出现翻译的不对称现象以及"脱壳"与代码转译并存等现象。现行的口译语义加工理论,如释意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语用模型研究,无法解释非平衡双语学员口译语义加工的不对称及并行激活现象。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提供借鉴:修正层级模型可以解释B语水平欠缺的非平衡双语学员在译入A语和B语时的翻译不对称现象以及双语表征对口译语义加工路径的影响;而联结主义的并行分布加工模型具有并行分布、权重激活、网络互动等特点,可以解释非平衡双语者语义加工的"脱壳"和代码转译的并存现象及不同程度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译 语义加工路径 非平衡双语者 修正层级模型 并行分布加工
下载PDF
口译中的“翻译非对称”性——基于英语本科生和MI学员的交传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雪梅 陈丽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81-85,88,共6页
双语水平的不对称性,引发口译中的"翻译非对称"现象,表现为译入A语时翻译速度更快,更易出现代码转译,而译入B语时反而更倾向意义翻译,加工速度较慢。本文在口译的交传情境下,运用修正层级模型对MI(口译专业硕士)和英语本科大... 双语水平的不对称性,引发口译中的"翻译非对称"现象,表现为译入A语时翻译速度更快,更易出现代码转译,而译入B语时反而更倾向意义翻译,加工速度较慢。本文在口译的交传情境下,运用修正层级模型对MI(口译专业硕士)和英语本科大三口译学员进行实证对比研究,发现"翻译非对称"现象在合成双语口译学员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而随着双语水平和释意意识的提高,不对称现象也随之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非对称 口译 双语记忆表征 修正层级模型 合成双语者
下载PDF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与概念表征发展研究:来自混合效应模型的证据 被引量:14
5
作者 吴诗玉 马拯 胡青青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7-779,共13页
本研究以修正层级模型为理论框架,研究了不同学习阶段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和概念表征发展模式。初、中和高三组共130名受试参加了从英语到汉语的翻译判断任务,采用混合效应的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数据。结果发现:1)初级学习者显著受词形... 本研究以修正层级模型为理论框架,研究了不同学习阶段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和概念表征发展模式。初、中和高三组共130名受试参加了从英语到汉语的翻译判断任务,采用混合效应的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数据。结果发现:1)初级学习者显著受词形干扰,但不受语义干扰,说明他们主要通过二语与母语的词汇联接通达二语词汇,无法直接建立单词与概念的联接;2)中级组既受明显的词形干扰也受语义干扰,但词形干扰大于语义干扰,说明他们仍主要依赖与母语的词汇关联来通达二语词汇,但已能以概念为中介,利用概念信息进行词汇通达;3)高级组既受词形干扰,也受语义干扰,语义干扰强度大于词形干扰,说明他们已经建立了较强的词形与概念的直接关联,可直接激活概念信息通达语义。总体看,词汇联接始终是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语义加工的一条重要通道,不会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消失。从教学上看,应鼓励使用能够整合词形与概念信息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如"词汇-图片"关联法),便于从一开始就建立词形与概念的直接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层级模型 翻译判断 词汇联接 概念中介
原文传递
翻译过程中语义加工路径的模糊译语释意模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胡珍铭 邓忠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2年第1期170-177,共8页
释意三角模型解释了理想双语者的语义加工路径,修正层级模型则描述了非平衡双语者的心理词汇加工路径。为了探讨非平衡双语者翻译过程中的语义加工路径,本文将修正层级模型带入释意三角模型进行融合,分析非平衡双语者词汇表征上升为意... 释意三角模型解释了理想双语者的语义加工路径,修正层级模型则描述了非平衡双语者的心理词汇加工路径。为了探讨非平衡双语者翻译过程中的语义加工路径,本文将修正层级模型带入释意三角模型进行融合,分析非平衡双语者词汇表征上升为意义“脱壳”的过程,发现修正层级模型同释意三角模型存在脱节地带。针对这一脱节,本文引入模糊译语表征概念,试图构建模糊译语释意模型,以解释非平衡双语者翻译过程中的非平衡语义加工路径。模糊译语表征是二语借助一语暂时固定下来的模糊意义表征,是非平衡双语者进行反向翻译时的必经环节。反向翻译时,译者经由模糊译语表征进行意义“脱壳”;正向翻译时,译者直接对源语文本进行意义“脱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译语表征 释意理论 修正层级模型 非平衡双语者 语义加工
原文传递
双语词汇表征类型及其翻译通达(方向/质量)效应研究——一项基于不同二语水平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绍龙 操维维 王柳琪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41,共8页
本文旨在探索中国不同水平二语者的双语词汇表征类型及其对翻译词汇通达的影响效应。为此,研究者设计了两项实验并根据其数据归纳出以下结论:(1)双语间的联系类型和联系强度有赖于双语者的二语水平:低水平二语者倾向词汇联结型,高水平... 本文旨在探索中国不同水平二语者的双语词汇表征类型及其对翻译词汇通达的影响效应。为此,研究者设计了两项实验并根据其数据归纳出以下结论:(1)双语间的联系类型和联系强度有赖于双语者的二语水平:低水平二语者倾向词汇联结型,高水平二语者倾向概念调节表征型;(2)双语词汇心理表征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连续体"状态:低二语水平者则靠近"连续体"的始端位置,高水平二语者趋向"连续体"的终端位置;(3)双语词汇表征类型的词语翻译通达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基于不同翻译方向的翻译质量的显著影响;(4)不同翻译方向上所呈现的速度和准确度的非对称性诠释了层级修正模型词名和概念之"联系"和"发展"的具体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表征类型 层级修正模型 词语翻译通达 方向 质量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