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8
1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31,共8页
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有必要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向。本文从理论基础、方法论、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回顾了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述评与展望。研究... 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有必要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向。本文从理论基础、方法论、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回顾了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述评与展望。研究首先厘清了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从通勤行为、就业可达性测度等方面总结了职住关系测度的方法论,并对居住—就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国内外职住关系研究内容进行比较与述评,并展望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 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下载PDF
广州市过剩通勤的相关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50
2
作者 刘望保 闫小培 +1 位作者 方远平 曹小曙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85-1096,共12页
在不改变目前城市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模拟居民的居住与就业区位的最优组合获取理论上的最小通勤,过剩通勤是实际通勤成本与最小通勤成本之间的差值,它反映了城市通勤效率和潜力。利用线性规划函数,以广州市为例,利用2001年和2005年家庭... 在不改变目前城市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模拟居民的居住与就业区位的最优组合获取理论上的最小通勤,过剩通勤是实际通勤成本与最小通勤成本之间的差值,它反映了城市通勤效率和潜力。利用线性规划函数,以广州市为例,利用2001年和2005年家庭调查问卷数据,计算两年的过剩通勤分别为58.41%和44.74%,这部分通勤是可通过优化居住与就业的区位组合而理论上可节约的。过剩通勤与家庭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尤其与家庭收入、户籍类型、住房产权和类型等密切相关,家庭结构分化和收入分化是产生过剩通勤的重要原因。除受模型假设产生的误差影响外,过剩通勤的产生还受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城市规划与建设及个人的居住与就业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住房、国企和土地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导致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重组、城市规划较少关注小区域范围内居住与就业的平衡、个人的择居和择业偏好的变化,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对过剩通勤的产生和扩大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剩通勤 线性规划 居住与就业平衡 广州市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基于空间信息的职住平衡评价指标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郭燕宾 王淼 +2 位作者 杨伯钢 刘博文 李静茹 《北京测绘》 2018年第11期1267-1271,共5页
本文基于北京市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和其他空间信息数据成果,首先,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GB 05442-2008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从就业-居住人口比、就业-家庭比、职住用地比、职居空间匹配指数(SMI)、人口规模、交... 本文基于北京市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和其他空间信息数据成果,首先,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GB 05442-2008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从就业-居住人口比、就业-家庭比、职住用地比、职居空间匹配指数(SMI)、人口规模、交通设施、教育以及医疗卫生等构建职住平衡评价指标。然后,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反映职住平衡现状并进行分析评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的职住平衡现状并不乐观,与城市规划目标和规划规范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人口分布、教育和医疗是影响北京城市副中心职住平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市副中心 职住平衡 居住与就业 分析 评价指标
下载PDF
上海市人口分布与空间活动的动态特征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索 被引量:114
4
作者 钟炜菁 王德 +1 位作者 谢栋灿 晏龙旭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2-984,共13页
对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动态把握是了解人口活动规律、认识城市空间结构、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制订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方案的重要依据。由于目前国内缺少系统的人口动态变化统计数据,城市内部层面的人口空间分布和活动的... 对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动态把握是了解人口活动规律、认识城市空间结构、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制订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方案的重要依据。由于目前国内缺少系统的人口动态变化统计数据,城市内部层面的人口空间分布和活动的动态特征方面的相关研究难以开展,研究成果较为有限。移动电话是目前普及率最高的通讯终端设备,其用户的动态分布信息可以准确地反应整个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与活动的动态特征。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以上海市为例,构建"人口—时间—行为"关系的人口空间动态分析框架,分析上海市人口分布和活动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上海整体人口密度呈单中心的圈层空间分布结构,昼夜空间分布经历"白天向中心集聚、夜晚向郊区分散"的流动过程;人的各类活动(如通勤、消费休闲)会产生人口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职住关系的不匹配和活动对中心的高度依赖使得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形成向心流动模式。消费休闲行为对中心城区的依赖度明显高于就业活动,且集中体现在紧邻中心城区的外围近郊呈圈层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信令数据 昼夜人口 居住与就业 土地利用强度 上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