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居民与游客民族文化补偿认知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军辉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14,共5页
民族旅游村寨的文化"公地悲剧"效应迫切需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而居民与游客的认知关系到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合理构建与有效实施。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居民与游客均支持民族旅游村寨实施... 民族旅游村寨的文化"公地悲剧"效应迫切需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而居民与游客的认知关系到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合理构建与有效实施。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居民与游客均支持民族旅游村寨实施民族文化补偿机制;居民与游客对民族文化补偿主客体认知较为一致,但补偿方式与意愿认知却存在显著差异;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受利益关系、认知水平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文化补偿 民族旅游 居民与游客 文化认同 旅游村寨
下载PDF
基于游客和居民不同视角的江南古镇景观地域特征感知研究——以同里古镇为例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琳 杨珂 +1 位作者 刘滨谊 刘苏燕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6,共7页
江南古镇是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不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全面认识古镇景观的地域特征价值是实现其保护和发展的基础。以地域景观保护较好、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同里古镇为例,采用问卷调研... 江南古镇是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不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全面认识古镇景观的地域特征价值是实现其保护和发展的基础。以地域景观保护较好、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同里古镇为例,采用问卷调研、照片识别、深度访谈和游览路径跟踪等方式,分别对游客和当地居民对同里古镇景观地域特征的感知度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对古镇物质景观的地域性(如建筑、街巷、景观)和非物质景观的地域性(生产生活、文化风俗、地方美食)感知度都较高。但同时,居民和游客对古镇景观地域特征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差异,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旅游的发展使同里古镇的景观空间和地域特征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古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互动性不足,导致古镇景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全面展现和有效传播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居民日常生活与游客观光活动双向交织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古镇景观地域特征保护的具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江南古镇 居民与游客 地域特征 景观感受
下载PDF
徽州古聚落街巷空间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
3
作者 王璟珺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90-96,共7页
徽州古聚落中的街巷空间承担着为居民提供交通往来、驻足停留、开展社交活动的使命。其空间结构清晰、有序并且等级分明,具有强烈的围和感,呈现出较强的私密性和包容性。在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推进下,古聚落中的街巷正面临着风... 徽州古聚落中的街巷空间承担着为居民提供交通往来、驻足停留、开展社交活动的使命。其空间结构清晰、有序并且等级分明,具有强烈的围和感,呈现出较强的私密性和包容性。在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推进下,古聚落中的街巷正面临着风貌异化、环境破坏、文化缺失、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徽州古聚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优化,应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力求通过完善空间连续性、优化街巷内部可达性、提高街巷空间辨识度、增强街巷空间包容性等方式,在保护街巷空间丰富尺度关系的同时,改善居民生活、出行、交往需求,提升游客在聚落中游玩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古聚落 街巷空间 文化传承 居民与游客
下载PDF
共同缔造视角下滨海广场地域特征感知研究--以青岛五四广场为例
4
作者 井丽丽 潘禹皓 +1 位作者 卢俊霖 孙旭光 《住区》 2022年第3期69-74,共6页
“共同缔造”是一种以人为核心,共同创造美丽人居环境的建设理念。本文采用问卷、图像识别、访谈、旅游路径追踪等方法,剖析外来游客和本地民众对五四广场景观地域特征的感知。通过多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海洋景观地域特征为媒介,研究本... “共同缔造”是一种以人为核心,共同创造美丽人居环境的建设理念。本文采用问卷、图像识别、访谈、旅游路径追踪等方法,剖析外来游客和本地民众对五四广场景观地域特征的感知。通过多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海洋景观地域特征为媒介,研究本地居民和游客对地域特征的感知度差异并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并为滨海广场地域特征感知的提升提出合理建议。以期能够为滨海广场地域景观建设、历史文脉延续和保持文化多样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缔造 海洋地域特征 五四广场 居民与游客 滨海广场
下载PDF
景村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社区冲突类型结构与形成机制——以肇兴侗寨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戬 赵振斌 +1 位作者 刘阳 李小永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6-224,共9页
景村融合发展使得乡村社区人地关系产生剧烈变化,社区内部冲突日益频繁,从主客视角解构社区冲突构成及其空间特征,有助于社区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文章以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地,利用参与式制图与半结构访谈方法对当地居民与游客进行调查,... 景村融合发展使得乡村社区人地关系产生剧烈变化,社区内部冲突日益频繁,从主客视角解构社区冲突构成及其空间特征,有助于社区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文章以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地,利用参与式制图与半结构访谈方法对当地居民与游客进行调查,综合质性分析与空间分析,通过双变量等值区域制图法,从主客视角出发识别景村融合背景下社区冲突的构成类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社区居民与游客反映的冲突可以归纳为管理冲突、文化冲突和环境冲突,但两个群体在冲突构成类目上存在差异,社区居民反映的冲突类目聚焦于旅游开发对其权益侵害而产生的不满情绪,游客反映的冲突类目聚焦于旅游期望无法满足而产生的负面体验;(2)各类型冲突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差异,管理冲突在空间上呈现沿主街道的多核心带状重叠分布与在社区边缘区域和旅游设施相对落后区域的未重叠分布模式,文化冲突呈现以景点等为高值核心的圈层式重叠分布模式,环境冲突在空间上呈现未重叠分布模式,社区居民反映的该类冲突主要沿河流分布,集中于河流上下游和人工湖,游客反映的该类冲突以主街上的十字路口和小巷为核心,沿道路呈条带状分布;(3)景村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社区冲突空间是以旅游开发为先决条件,在管理者以资源禀赋决定空间利用形式的基础上,主客群体基于差异化诉求并依赖空间物质载体开展实践所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 景村融合 社区冲突 居民与游客 空间结构 文化冲突 乡村旅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