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屈光参差性弱视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
1
作者 王家凤 万茜茜 +2 位作者 赵云徽 鲍宁 陶黎明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研究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方法:收集2018-01/2022-12于我院确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715例715眼作为弱视组,另选取矫正视力正常儿童745例74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最佳矫正... 目的:研究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方法:收集2018-01/2022-12于我院确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715例715眼作为弱视组,另选取矫正视力正常儿童745例74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一阶光栅锐度和(或)二阶纹理敏感度,并分析不同程度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结果: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一阶光栅锐度(11.58±6.10 vs 20.27±3.47,P<0.001)、二阶纹理敏感度(0.33±0.16 vs 0.12±0.04,P<0.001)均有明显差异,且轻中度弱视患者与重度弱视患者一阶光栅锐度(12.10±6.23 vs 8.13±3.70,P<0.001)和二阶纹理敏感度(0.32±0.16 vs 0.37±0.17,P<0.05)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大脑皮层一阶视觉通路和二阶视觉通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重度弱视患者较轻中度弱视患者损伤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视觉发育敏感期 一阶光栅锐度 二阶纹理敏感度 视觉通路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
2
作者 王亚明 赵雯 唐凯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8期1339-1343,共5页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治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184例,其中弱视眼184只、对侧眼184只。其中男94例,女90例;年龄4~12(...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治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184例,其中弱视眼184只、对侧眼184只。其中男94例,女90例;年龄4~12(8.10±1.72)岁。测量弱视眼和对侧眼BCVA、黄斑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参数,以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弱视眼和对侧眼黄斑区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参数,以及治疗前后BCVA、黄斑10°范围内平均光敏感度和固视点落在直径2°内的百分比;t检验分析弱视眼和对侧眼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弱视眼BCVA高于对侧眼[0.5(0.4,0.6)LogMAR比0.1(0,0.2)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54,P<0.05);弱视眼黄斑10°范围内平均光敏感度、固视点落在直径2°内的百分比分别为25.40(23.10,28.00)dB、49.98(42.30,61.10)%,低于对侧眼[28.40(26.10,29.60)dB、70.40(58.29,7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463、-3.182,均P<0.05);弱视眼黄斑区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参数、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均与BCVA无相关性(均P>0.05);下方黄斑区厚度与下方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r=0.443,P<0.05),鼻侧黄斑区厚度与鼻侧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r=0.401,P<0.05)。弱视眼治疗后BCVA、黄斑10°范围内平均光敏感度、固视点落在直径2°内的百分比分别为0.3(0.1,0.5)LogMAR、27.65(25.51,28.93)dB和62.50(51.54,70.02)%,均优于治疗前[0.5(0.4,0.6)LogMAR、25.40(23.10,28.00)dB、49.98(42.30,6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32、-3.332、-2.993,均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光敏感度及2°范围内的固视稳定性有所降低,黄斑区厚度与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存在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黄斑 光敏感度 固视稳定 最佳矫正视力 儿童
下载PDF
多元化视功能训练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张志琴 白宁艳 +1 位作者 杜燕 姜振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期48-51,共4页
目的:探究多元化视功能训练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9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两组均采取遮盖疗法,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 目的:探究多元化视功能训练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9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两组均采取遮盖疗法,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观察组实施多元化视功能训练,均持续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视力、视觉诱发电位、立体视功能、对比敏感度。结果:干预前,两组视力、视觉诱发电位、立体视功能、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高于对照组,1°、15°空间频率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振幅均高于对照组,立体视锐度小于对照组,1.5、3、6、12、18 c/d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视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力、立体视功能,提高对比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多元化视功能训练 视力 视觉诱发电位 立体视功能 对比敏感度
下载PDF
视觉功能训练结合综合疗法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王亚娥 廖鹏慧 翁春瑜 《健康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27-231,共5页
目的 观察视觉功能训练结合综合疗法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治疗方法将12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疗法,研究组应用视觉功能训练和综合疗法。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双眼... 目的 观察视觉功能训练结合综合疗法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治疗方法将12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疗法,研究组应用视觉功能训练和综合疗法。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双眼融合功能、立体视、双眼调节滞后量(Lag)、调节幅度(AA)、调节灵敏度(AF)和正/负相对调节(PRA/NRA),统计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40)。治疗6个月后,两组双眼融合功能异常率、立体视异常率均低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F=18.735)和时间(F=47.159,)对双眼Lag均有影响(P<0.05),但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F=0.795,P=0.454)。组别和时间对AA、AF、PRA/NRA均有影响(P<0.05),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80,P<0.001)。结论 视觉功能训练结合综合疗法治疗有助于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视功能和调节功能,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儿童 视觉功能训练 综合疗法 视功能
下载PDF
调节训练加入传统疗法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闫静 赵敬聪 +4 位作者 李兴双 周世杰 李兴茹 王卉 陈肖肖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5期2290-2293,共4页
目的探讨调节训练加入传统疗法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3~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254例(254眼),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27例(127眼)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观察组127例(127眼)... 目的探讨调节训练加入传统疗法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3~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254例(254眼),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27例(127眼)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观察组127例(127眼)在此基础上加入调节训练。比较12个月后2组患儿弱视眼视力提升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弱视眼调节功能的变化,双眼屈光状态及近立体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弱视眼的矫正视力达“进步”、“基本治愈”所用平均时间[(5.28±2.17)月、(8.58±1.63)月]短于对照组[(6.36±2.09)月、(9.60±1.6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后,观察组患儿弱视眼矫正视力提升的有效率(88.19%)高于对照组(71.65%)(P<0.05);按年龄、程度、屈光分类比较,观察组10~12岁、重度弱视、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弱视眼矫正视力提升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2组调节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均无差异,训练12个月后观察组调节幅度[(15.39±0.72)D]及调节灵敏度[(9.03±1.20)cpm]均高于对照组[(13.08±0.70)D、(7.46±0.90)cpm],调节滞后量[(0.53±0.35)D]低于对照组[(0.98±0.38)D],双眼近立体视的存在率(78.74%)及正常率(35.43%)均高于对照组(66.14%、23.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屈光原因分类,治疗前2组患儿双眼等效球镜度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远视性、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值的绝对值[(1.91±0.96)D、(3.81±1.69)D]低于对照组[(2.79±1.01)D、(5.02±1.6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疗法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基础上加入调节训练可以加快提升弱视眼视力,改善弱视眼调节功能,减少双眼等效球镜度的差异,促进双眼立体视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调节训练 传统疗法 等效球镜度 立体视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与正常眼SD-OCT参数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杨杨 罗红 +3 位作者 何炯 杜娟 罗晓燕 顾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3-1056,共4页
目的:比较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与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差异。方法:选取2021-01/2022-10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就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62例124眼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就... 目的:比较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与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差异。方法:选取2021-01/2022-10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就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62例124眼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就诊的正常视力儿童60例60眼(右眼)作为对照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检测两组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儿童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周围RNFL厚度均厚于对照组,且多数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试验组儿童对侧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周围RNFL厚度多较对照组变薄,但多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和对侧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与正常眼存在一定差异性,且对侧非弱视眼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正常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黄斑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对侧眼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
下载PDF
虚拟现实的视感知觉平台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应用研究
7
作者 刘宗顺 郝更生 +2 位作者 熊瑞 张燕 喻谦 《生命科学仪器》 2023年第S01期290-291,共2页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采用虚拟现实的视感知觉平台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遵循患者自愿选择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在屈光矫正和遮盖优势...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采用虚拟现实的视感知觉平台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遵循患者自愿选择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在屈光矫正和遮盖优势眼的基础上,再对双眼进行传统弱视治疗方法,而观察组则行基于虚拟现实的视感知觉训练,对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近视力与BCVA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CVA和近视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的屈光度和立体视锐度对比无区别(P>0.05);观察组的立体视锐度和屈光度均在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P1波振幅和P100潜伏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P100潜伏时间和P1波振幅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的视觉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虚拟现实的视感知觉平台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视力水平,获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立体视 近视屈光参差性弱视 视感知觉平台 虚拟现实
下载PDF
97例学龄期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SD-OCT参数分析
8
作者 谢元春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5期128-130,共3页
目的:分析97例学龄期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参数。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97例学龄期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屈光参差性弱视类型,将弱视患儿分为远视组(n=56... 目的:分析97例学龄期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参数。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97例学龄期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屈光参差性弱视类型,将弱视患儿分为远视组(n=56)和近视组(n=41)。对患儿两眼进行SD-OCT检查,比较患儿双侧眼睛以及远视组和近视组组间SD-OCT参数(黄斑中心凹、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内环下方、内环鼻侧、外环上方、外环颞侧、外环下方、外环鼻侧等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结果:患侧眼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内环鼻侧、外环上方、外环颞侧、外环下方等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厚于健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眼和健侧眼的黄斑中心凹、内环下方、外环鼻侧等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组内环下方、内环鼻侧、外环上方、外环颞侧、外环下方等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薄于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组和近视组黄斑中心凹、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外环鼻侧等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期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患侧眼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内环鼻侧、外环上方、外环颞侧、外环下方等区域的SD-OCT参数水平均增高,且远视与近视患儿黄斑视网膜SD-OCT参数水平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期 单眼 屈光参差性弱视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 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临床分析
9
作者 郭美超 于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0053-0056,共4页
基于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加以观察。方法 研究时间范围在2021年11月到2022年11月,研究对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儿童数量主要在50例,在治疗的前后,对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出现的变化加以观察。结果 基... 基于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加以观察。方法 研究时间范围在2021年11月到2022年11月,研究对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儿童数量主要在50例,在治疗的前后,对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出现的变化加以观察。结果 基于中心注射组,在对儿童进行测量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下,观察黄斑中心凹,其与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在厚度方面,各项数据P<0.05,且两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12mo分别两两对比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6、12mo经对比存在差异(P<0.05);当治疗时间增加的情况下,观察中心凹,其和内环鼻侧的视网膜后均发现了变薄的情况,P<0.05;(2)结合旁中心注视组,在对儿童进行测量的时间存在不同的情况下,观察黄斑中心凹,其与内环鼻侧视网膜在厚度的数据方面,P<0.05;且治疗前与治疗后6mo、12mo分别两两比较后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6mo与12mo经过对比后数据存在差异(P<0.05),在长期治疗中,能够发现,针对中心凹,其与内环鼻侧视网膜一样,在厚度方面变薄,P<0.05;(3)针对测量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在两组的患者中,观察黄斑中心凹,其与内环鼻侧视网膜,在厚度方面加以对比,P<0.05,中心注视组治疗前、治疗后6、12mo上述指标明显低于旁中心注视组(P<0.05)。结论 围绕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后,观察中心注视、旁中心注视,能够发现针对黄斑区中心凹,其与内环鼻侧视网膜,在厚度方面均变薄。可以此作为依据,对该疾病患儿治疗进展进行观察,及时对患儿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有效保障患儿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 弱视儿童 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初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3 位作者 刘洪婷 李志超 甘露 刘伟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63-967,共5页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达1 a的8岁以上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注...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达1 a的8岁以上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注视性质、眼位、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等数据。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等重复测量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的Repeated Measures过程进行方差分析,比较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度变化情况;同时对治疗效果的持久性进行评估。结果经过1 a的联合治疗,弱视眼视力平均提高了(3.9±1.8)行LogMAR视力(P<0.01),最佳矫正视力改善≥2行者达100.0%,基本治愈率达25.8%;联合治疗终止后1 a,87.0%的患者保持了治疗效果,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下降0.03行LogMAR视力;对侧眼在联合治疗前后始终保持在正常视力水平。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前后,弱视眼和对侧眼的等效球镜值均缓慢降低:轻度弱视眼的等效球镜值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弱视眼的等效球镜在治疗中和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均为P<0.05);对侧眼的等效球镜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和治疗中降低(均为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可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并能使治疗效果长期保持,但其基本治愈率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知觉学习 遮盖 屈光参差性弱视 最佳矫正视力 屈光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fMRI评价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权 张云亭 +2 位作者 郭明霞 李威 张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3-495,共3页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功能状况,讨论立体视觉功能障碍的可能神经机制。方法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1例,正常对照组10例,对两组进行组块设计的fMRI实验。刺激内容为计算机生成的随机点平面图和立体图,要求被试通过...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功能状况,讨论立体视觉功能障碍的可能神经机制。方法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1例,正常对照组10例,对两组进行组块设计的fMRI实验。刺激内容为计算机生成的随机点平面图和立体图,要求被试通过红蓝滤光镜片观察图案,识别平面或立体图。采用SPM2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随机效应组分析方法获得弱视组及对照组在平面刺激和立体刺激下的平均图,并采用组间分析获得两组在立体视觉刺激下的差异图。结果两种图形刺激下,两组均见双侧枕叶激活;立体图刺激下对照组还可见双侧顶叶激活,弱视组仅见右顶叶激活。立体图形刺激下,对照组减患者组的差异图显示右侧枕叶和双侧顶叶后部激活。结论双侧顶叶后部激活下降或消失是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障碍的一种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立体视觉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皮层功能损害fMRI视网膜脑图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黄伟 卢光明 +10 位作者 张志强 郑罡 邵晓丽 黄振平 马飞 尹婕 邵庆 李兴峰 吕彬 王中秋 何晖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1-725,共5页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视网膜脑图技术(retinotopic mapping),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皮层功能损害的发生机制。资料与方法以1.5TMRI系统采集8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枕叶视觉皮层对于视网膜脑图刺激和6cpd空...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视网膜脑图技术(retinotopic mapping),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皮层功能损害的发生机制。资料与方法以1.5TMRI系统采集8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枕叶视觉皮层对于视网膜脑图刺激和6cpd空间频率黑白光点刺激的功能数据,比较弱视眼和健眼在初、高级视觉皮层功能区功能反应;对初、高级皮层间功能损害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弱视眼在V1、V2、V3、VP、V7区反应T值低于健眼(P<0.05),在V3a、V4、V8区弱视眼与健眼T值无统计学差异;V1区与V2、V3、VP、V7区之间反应减低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患者初、高级视觉皮层均存在功能损害,两者之间无明显因果关系;在高级视觉皮层,背、腹侧传导通路均有功能损害;fMRI视网膜脑图技术为深入研究弱视初、高级视觉皮层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功能磁共振成像 视网膜脑图 皮层损害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黄斑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1 位作者 甘露 罗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厚度与形态特点。方法自身对照设计。在广西视光中心招募不伴斜视的中度和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5例,其中儿童组46例、成人组39例,同时招募与儿童组年龄匹配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5例为对...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厚度与形态特点。方法自身对照设计。在广西视光中心招募不伴斜视的中度和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5例,其中儿童组46例、成人组39例,同时招募与儿童组年龄匹配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5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的屈光度、矫正视力、眼底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轴长度等指标,定性评估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内外节(photoreceptor inner and outer segment,IS/OS)形态,进行各指标在双眼间(弱视眼与对侧眼)的比较、组内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儿童组除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眼轴长度3项指标在双眼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均为P <0. 001),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比对侧眼厚(7. 54±14. 42)μm(P=0. 001,95%可信区间为3. 26~11. 83μm)。对照组已治愈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比对侧眼厚(1. 94±4. 65)μm(P=0. 019,95%可信区间为0. 35~3. 54μm)。成人组双眼间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 05)。儿童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与其等效离焦度呈负相关(r=-0. 338,P=0. 008)。成人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与其等效离焦度呈正相关(r=0. 447,P=0. 004)。黄斑中心凹IS/OS形态:已治愈弱视患者的IS/OS正常形态比例为80. 0%,明显高于儿童与成人弱视患者比例(58. 8%,χ2=9. 774,P=0. 002)。结论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高于对侧眼,仅见于中重度弱视儿童及已治愈弱视儿童;成人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呈正相关性;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呈欠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屈光参差性弱视 儿童 成人 黄斑 等效离焦度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的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晓璇 周珺 +3 位作者 王肖 高敬 刘瑞芬 赵琪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96-101,共6页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的视觉诱发电位(VEP)与对比敏感度(CS)的特征性变化,并探讨2种弱视不同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德国罗兰公司RETI scan 3.15系统对2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9例斜视性弱视和18例非弱视性儿童的双眼行VEP和C...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的视觉诱发电位(VEP)与对比敏感度(CS)的特征性变化,并探讨2种弱视不同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德国罗兰公司RETI scan 3.15系统对2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9例斜视性弱视和18例非弱视性儿童的双眼行VEP和CS检查,进行弱视眼、对侧眼及非弱视眼之间的对比研究。结果与对侧眼或非弱视眼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在高空间频率条件下潜时延长,而斜视性弱视眼在全空间频率条件下潜时延长。2种弱视眼的振幅在低频时均下降。屈光参差性弱视对侧眼与非弱视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斜视性弱视对侧眼的潜时在低频下较非弱视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和对侧眼的CS与非弱视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性弱视眼表现为全空间频率上的CS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侧眼的CS则优于非弱视眼。结论本研究结果支持斜视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拥有不同神经机制的观点。斜视性弱视的对侧眼并非"健眼"。VEP与CS检查对弱视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斜视弱视 视觉诱发电位 对比敏感度
下载PDF
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0
15
作者 布娟 刘峰 +1 位作者 庞宏蕾 刘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2眼)与观察组(44眼)。对照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视知觉...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2眼)与观察组(44眼)。对照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灵敏度、Titmus立体视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弱视眼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2行以上的患者为24眼。观察组则为36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2,P〈0.01)。训练后两组患者对比敏感度均有所提高。观察组对比敏感度的升高以低、中空间频率升高表现突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频区对比敏感度升高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灵敏度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训练3个月后,拥有〉80″~200″黄斑立体视12眼,〉400″~800″周边立体视18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恢复≤60″正常立体视6眼,对照组为4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在提高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力、对比敏感度、调节力以及立体视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视知觉学习 调节灵敏度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Brodmann17、18、19区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传明 王健 +4 位作者 余琼武 汪辉 周杨 谢兵 邱明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87-989,共3页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 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m 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 I)技术,探索屈光参差性弱视对不同级别大脑视觉皮层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10例屈光参...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 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m 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 I)技术,探索屈光参差性弱视对不同级别大脑视觉皮层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1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及8例正常志愿者枕叶视皮层兴趣区BOLD-fMR I数据,比较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与对侧眼,及弱视眼屈光矫正前后皮层神经元活动范围的不同,并与正常组对比,分析其改变特点及机制。结果弱视眼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范围在B rodm ann17、18、19区均明显小于对侧眼。弱视眼矫正屈光不正后皮层活动水平明显增高,激活范围明显增大。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正屈光不正可部分提高弱视眼所属视觉皮层的活动能力,但其应高级别纹周皮层、纹旁皮层及低级别纹状皮层仍存在明显的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Brodmann17 18 19区 皮层损害 功能磁共振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高阶像差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3 位作者 罗妍 李志超 甘露 刘伟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差异以及双眼间波前像差模式的特征。方法 85例非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并被分成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近视组。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按照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再...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差异以及双眼间波前像差模式的特征。方法 85例非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并被分成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近视组。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按照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再分为弱视眼和对侧眼亚组,屈光参差性近视组按照屈光度的高低再分为高度数眼和低度数眼亚组。所有患者均接受Wave Scan波前像差检测。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各组内双眼间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分析各亚组内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配对t检验与形态分析结果显示:(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者的弱视眼与对侧眼在等效离焦度、最佳矫正视力、总像差、总高阶像差以及三阶像差均方根值等指标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形态上双眼间高阶像差呈非对称模式;(2)屈光参差性近视组患者中,仅发现等效离焦度、总像差均方根值两项指标在高度数眼与低度数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形态上双眼间高阶像差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对称性。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19,P=0.000)、三阶像差均方根值(r=-0.315,P=0.048)存在相关性,对侧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76,P=0.000)亦存在相关性;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2.275+1.066x(R2=0.668,F=76.447,P=0.000),对侧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462+1.214x(R2=0.721,F=98.170,P=0.000)。(2)屈光参差性近视组高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52,P=0.000)、四阶像差均方根值(r=-0.313,P=0.037)存在相关性,低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903,P=0.000)亦存在相关性;高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671+1.206x(R2=0.794,F=166.005,P=0.000),与四阶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0.314-0.024x(R2=0.117,F=5.709,P=0.021),低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013+1.209x(R2=0.851,F=244.957,P=0.000)。结论双眼间高阶像差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中呈非对称模式,在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中则呈相似和对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屈光参差近视 等效离焦度 高阶像差
下载PDF
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莹莹 吴九菊 +2 位作者 田密 谢琳辉 许鑫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56-2058,共3页
目的:探讨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8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均为单眼弱视,随机分为训练组(44例44眼)和对照组(39例39眼)。所有患儿常规配镜,定量遮盖,均采用... 目的:探讨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8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均为单眼弱视,随机分为训练组(44例44眼)和对照组(39例39眼)。所有患儿常规配镜,定量遮盖,均采用家庭+诊室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对照组训练内容为:弱视训练仪(光刷、红闪、光栅等)及电脑软件精细+刺激训练。训练组除完成对照组训练项目以外,当患儿弱视眼矫正视力已经提高到0. 6以上后进行单眼调节功能训练、脱抑制训练、双眼调节功能训练及双眼集合、融像功能训练。随访6mo后,对两组的视力疗效及远近立体视功能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两个组间视力改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两个组间整体的视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加入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后训练组远、近立体视功能改善的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弱视治疗中加入脱抑制训练及双眼视功能训练后,能够增强弱视眼的竞争力,消除抑制,不但能提高视力,还能建立良好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脱抑制 视功能训练 弱视治疗
下载PDF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fMRI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谢兵 王健 +4 位作者 李传明 余琼武 周杨 邱明国 张绍祥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55-1058,共4页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大脑视觉皮层功能受到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以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8例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枕叶视皮层兴趣区BOLD-fMRI数据,比较其弱视眼与健眼,及弱视...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大脑视觉皮层功能受到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以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8例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枕叶视皮层兴趣区BOLD-fMRI数据,比较其弱视眼与健眼,及弱视眼屈光矫正前后皮层激活强度及范围的不同,分析其改变特点及机制。结果弱视眼皮层神经元的反应水平及激活范围在Brodmann17、18、19区均明显小于对侧眼,并且这种差别在Brodmann181、9区更加明显。弱视眼矫正屈光不正后皮层活动水平明显增高,激活范围明显增大。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各级视觉皮层均发生了明显的功能损害,高级别纹外皮层可能比低级别纹状皮层损害更加明显;弱视眼矫正屈光不正可部分提高皮层活动能力及活动范围,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应尽早手术或配镜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枕叶皮层 损害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面孔刺激大脑皮质激活特征的fMRI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扬 张久权 +5 位作者 余琼武 李传明 谢兵 陈伟 黄学全 王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874-1877,共4页
目的探索屈光参差性弱视面孔及物体认知的大脑皮质功能有无损害及其损害特点。方法采用组块(BLOCK)设计的BOLD-fMRI研究方法,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0例及正常对照组11例,分别接受面孔和物体(家具、工具及建筑物)图片的视觉刺激对比,用AFN... 目的探索屈光参差性弱视面孔及物体认知的大脑皮质功能有无损害及其损害特点。方法采用组块(BLOCK)设计的BOLD-fMRI研究方法,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0例及正常对照组11例,分别接受面孔和物体(家具、工具及建筑物)图片的视觉刺激对比,用AFN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确定参与面孔及物体认知的脑功能区,选取腹侧颞叶的梭状回作为兴趣区(ROI),计算其激活体积,并对弱视眼戴镜矫正前、后的数据及其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分别进行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梭状回面孔加工区和物体加工区位置不同。梭状回面孔加工区,弱视眼矫正前后的比较、弱视眼矫正前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弱视眼矫正后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与对侧眼在梭状回物体区激活体积的比较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弱视眼观察时大脑皮质激活范围明显小于对侧眼和正常眼,面孔加工区皮质明显受损,但物体加工区未见明显损害。患眼矫正后可以提高大脑皮质激活的范围和强度,戴镜有益于视力的提高及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孔认知 屈光参差性弱视 功能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