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5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OL Master与A超生物测量屈光结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梁四妥 孙靖 +3 位作者 张红 田芳 步少翀 崔壮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145-148,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与接触式A超测算IOL度数的精确性,以评价IOL Maste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的临床研究,80例(97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术前分别用IOL Maste... 目的:对比分析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与接触式A超测算IOL度数的精确性,以评价IOL Maste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的临床研究,80例(97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术前分别用IOL Master、接触式A超联合手动角膜曲率计测量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使用SRK-Ⅱ(眼轴≤26.00mm)或SRK/T(眼轴>26.00mm)公式计算IOL度数。术后随诊3个月检查患者的屈光状态。结果:IOL Master和接触式A超所测眼轴分别是(24.07±2.37)mm、(23.99±2.32)mm,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3,P=0.005<0.05)。IOL Master和手动角膜曲率计所测角膜曲率分别是(44.74±1.67)D、(44.69±1.58)D,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0,P=0.398>0.05)。术后3个月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AE):IOL Master和接触式A超联合手动角膜曲率计分别是(0.48±0.36)D和(0.58±0.52)D。将IOL Master和A超联合角膜曲率计的MAE以1.00D为界做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P=0.004<0.05)。结论:与接触式A超相比,IOLMaster对眼轴长度的测量精确性较高,IOL度数测算更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 接触式A超 人工晶状体度数 屈光结果
下载PDF
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后屈光结果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苏敏 李庚营 +1 位作者 杜丽玲 何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1929-1930,共2页
目的:通过对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后眼的屈光结果分析,为临床提供一种此类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修正可以借鉴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08/2010-12白内障手术患者术中发生后囊破裂并Ⅰ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25例25眼,根据眼轴长度... 目的:通过对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后眼的屈光结果分析,为临床提供一种此类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修正可以借鉴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08/2010-12白内障手术患者术中发生后囊破裂并Ⅰ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25例25眼,根据眼轴长度(A-Scanlength,AL)分为<22mm,22~25mm和>25mm三组,分别比较术后3mo的实际屈光值与术前预测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屈光度数的差别。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mo视力平均0.49±0.21,术前预测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屈光值分别为-0.43±0.34D(AL<22mm),-0.36±0.22D(AL:22~25mm)和-1.16±0.80D(AL>25mm);术后3mo三组患者眼实际屈光度数分别为-1.25±0.98D(AL<22mm),-1.22±0.82D(AL:22~25mm)和-2.4±1.39D(AL>25mm),各组间预测与实际屈光值比较,AL=22~25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实际屈光值较预测偏近视0.8D,其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0.061)。结论:为纠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后近视漂移,人工晶状体度数应根据AL做相应的调整。建议AL=22~25mm睫状沟植入人工晶状体度数应比预测囊袋内植入晶状体度数减0.8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睫状沟 白内障 后囊膜破裂 屈光度数
下载PDF
LASEK和TransPRK及FS-LASIK术后角膜屈光力及视觉质量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方薇 孙冉 +1 位作者 张伟 陈旭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870-875,共6页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三种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屈光力及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1/2022-12在我院择...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三种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屈光力及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1/2022-12在我院择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232例464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ASEK组70例140眼、TransPRK组76例152眼、FS-LASIK组86例172眼。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3 mo时裸眼视力(UCVA)、视觉质量、生物力学稳定性、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3 mo三组患者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改善,全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均升高,生物学稳定性均降低(均P<0.05)。术后3 mo, TransPRK组、LASEK组生物学稳定性均高于FS-LASIK组(均P<0.05),TransPRK组生活质量评分较LASEK组及FS-LASIK组高(P<0.05)。手术前后三组患者BUT、SⅠt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LASEK、TransPRK、FS-LASIK三种角膜屈光手术治疗屈光不正疗效确切,在改善裸眼视力和提高视觉质量方面结果相似,但TransPRK、LASEK较FS-LASIK具有更稳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且TransPRK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 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 角膜屈光手术 角膜屈光 视觉质量
下载PDF
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患者屈光改变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的临床观察
4
作者 朱俊英 王骞 +2 位作者 杜敏 肖燕 陈鹏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8期3312-3317,共6页
目的研究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患者屈光改变及人工晶状体的位置。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65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均接受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根据囊膜切口长度分为小孔径组(3.... 目的研究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患者屈光改变及人工晶状体的位置。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65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均接受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根据囊膜切口长度分为小孔径组(3.5~4.5 mm,33例33眼)、大孔径组(4.6~5.5 mm,32例32眼)。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等效球镜(SE)、眼压、前房深度和黄斑厚度、人工晶体倾斜度、偏心量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BCVA均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孔径组、大孔径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孔径组、大孔径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和黄斑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孔径组、大孔径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人工晶体倾斜度、偏心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孔径组并发症发生率[9.38%(3/32)]与小孔径组[3.03%(1/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切开孔径3.5~5.5 mm,不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屈光改变及人工晶状体位置改变,不影响前房深度、黄斑厚度、眼压,其中4.6~5.5 mm大孔径切开在术后未见明显的远视漂移,两者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YAG激光 后囊膜切开术 屈光 人工晶状体位置
下载PDF
基于列线图建立儿童双眼屈光不均衡的风险因素模型及应用价值探讨
5
作者 邱明忠 邹美波 +1 位作者 赵晨皓 钱汉良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双眼屈光不均衡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接受视力检查的156例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屈光正常组82例和屈光不均衡组74例。收集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 目的探讨儿童双眼屈光不均衡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接受视力检查的156例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屈光正常组82例和屈光不均衡组74例。收集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睡眠时间、用眼时间、阅读距离、眼部家族病史等资料;采用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和角膜地形图仪等仪器检测两组儿童的视力测试指标,包括眼压、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力、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瞳孔直径、功能性光学区、球差和彗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儿童双眼屈光不均衡的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屈光不均衡组儿童的用眼时间更长(P<0.05),眼部疾病家族史比例、双眼眼压、屈光力、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和瞳孔直径的差值及高阶像差均高于屈光正常组(P<0.05),而每日睡眠时间、阅读距离和功能性光学区均低于屈光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眼部家族病史[OR=13.523(95%CI:3.358,54.461)]、睡眠时间[OR=0.064(95%CI:0.023,0.179)]、用眼时间[OR=21.424(95%CI:6.121,74.983)]、阅读距离[OR=0.087(95%CI:0.036,0.211)]、眼压差值[OR=86.960(95%CI:14.687,514.897)]、角膜屈光力差值[OR=1.736(95%CI:1.043,2.890)]、等效球镜度差值[OR=12.937(95%CI:4.300,38.925)]、眼轴长度差值[OR=29.077(95%CI:10.166,83.170)]、瞳孔直径差值[OR=14.179(95%CI:4.880,41.198)]、功能性光学区差值[OR=0.495(95%CI:0.291,0.844)]、球差[OR=68.843(95%CI:16.304,290.687)]、彗差[OR=2.085(95%CI:1.007,4.318)]均是儿童双眼不均衡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的用眼习惯和眼部检测指标均是影响其双眼屈光不均衡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儿童屈光异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不均衡 列线图模型 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 等效球镜度 多因素分析
下载PDF
囊袋张力环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视力、房水中细胞因子、屈光状态及眼表状况的影响
6
作者 郑艳珍 相琳 +1 位作者 柴建廷 翟俊涛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11期1265-1268,共4页
目的观察囊袋张力环(CTR)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视力、房水中细胞因子、屈光状态及眼表状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目的观察囊袋张力环(CTR)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视力、房水中细胞因子、屈光状态及眼表状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CTR。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房水中γ干扰素诱生蛋白10(IP-10)、白介素(IL)-4、IL-12、IL-1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细胞因子的水平,泪膜破裂时间(BUT)、干眼症状评分、结膜充血评分,以及术后屈光状态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BCVA均明显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房水中IP-10、IL-4、IL-12、IL-13、MCP-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房水中IP-10、IL-12、MCP-1水平明显高于术前,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而IL-4、IL-13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且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BUT、干眼症状评分、结膜充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UT明显短于术前,且对照组明显短于观察组,而干眼症状评分、结膜充血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人工晶状体平均度数、预期屈光度数、屈光偏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2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TR可改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及眼表状况,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且对屈光状态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 囊袋张力环 视力 屈光状态
下载PDF
4~14岁儿童青少年睫状肌麻痹散瞳前后屈光度变化的分析
7
作者 刘佳 董慧 +1 位作者 赵天祺 赵海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6-38,43,共4页
目的 研究睫状肌麻痹散瞳验光对4~14岁儿童青少年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023年1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近视眼激光中心的屈光不正儿童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218眼,根据年龄分为4~8岁组(70... 目的 研究睫状肌麻痹散瞳验光对4~14岁儿童青少年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023年1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近视眼激光中心的屈光不正儿童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218眼,根据年龄分为4~8岁组(70眼),9~14岁组(148眼)。分析不同年龄组间睫状肌麻痹散瞳(以下简称散瞳)验光后其屈光状态的改变。结果 在不同年龄组间散瞳均能改变受试者的屈光度。4~8岁组散瞳前等效球镜、球镜分别较散瞳后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瞳后柱镜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4岁组散瞳后等效球镜、柱镜值均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瞳前后组比较,球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散瞳验光能为屈光不正儿童青少年提供有效的验配方案。4~8岁儿童采用硫酸阿托品散瞳能明显改变屈光度,降低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的绝对值,更趋近于正视状态,9~14岁青少年采用美多丽散瞳可以降低等效球镜与散光度值,改善儿童青少年的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不正 儿童青少年 散瞳验光 屈光
下载PDF
安徽省某地区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流行病学调查
8
作者 马茹君 王法艳 纪艳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对安徽省某地区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我省皖南某市12所学校、937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视力筛查,根据教室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与教学环境卫生的关系。结果该地区的儿童... 目的对安徽省某地区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我省皖南某市12所学校、937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视力筛查,根据教室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与教学环境卫生的关系。结果该地区的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患病率为46.74%,与年级、城乡分布具有统计差异(P<0.05);小学、乡镇教室的黑板反射比、黑板面平均照度、课桌面表面照度合格率显著高于高中、城市教室,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时间、课桌面照度均匀度、课桌椅型号分配符合率、黑板距离、教室照明、黑板反射比、课桌面照度均匀度均为该地区儿童青少年的屈光不正患病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安徽省某地区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受教室环境卫生因素和运动时间的影响,应根据上述可控因素干预,降低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屈光不正 流行病学
下载PDF
3~17岁儿童屈光参数分布与等效球镜的相关性
9
作者 曾亚薇 王智 王可以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48-253,共6页
目的分析3~17岁儿童屈光参数分布情况与等效球镜相关性。方法选择湖南省妇幼保健院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间在幼儿园及高中小学就读的3~17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选择待调查对象;检测受试儿童屈光状态、角膜曲率半径(curv... 目的分析3~17岁儿童屈光参数分布情况与等效球镜相关性。方法选择湖南省妇幼保健院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间在幼儿园及高中小学就读的3~17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选择待调查对象;检测受试儿童屈光状态、角膜曲率半径(curvatureradius,CR)、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并计算AL/CR。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AL、CR、AL/CR与球镜度数(sphere equivalent,SE)的相关性,采用Forward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屈光参数联合应用预测SE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屈光参数单独及联合应用预测SE的价值。结果本组研究共实际入组儿童791例,其中屈光不正检出率共674例,占比85.21%,其中近视104例(13.15%),远视570例(72.06%)。13~17岁组近视发生率最高(25.00%),8~12岁组次之(15.70%)3~7岁组最低(8.99%)。3~7岁组正视发生率最高(16.85%),8~12岁组次之(12.40%),13~17岁组最低(11.54%)。不同年龄组屈光状态检测结果、近视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17,P<0.05);不同年龄组正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76,P>0.05);不同年龄组远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94,P>0.05)。随着年龄增长,研究对象SE数值逐渐变小,而AL和AL/CR数值则逐渐增大。不同年龄组SE、AL和AL/C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3~7岁组SE值高于8~12岁组和13~17岁组(P<0.05),8~12岁组SE值高于13~17岁组(P<0.05);3~7岁组AL和AL/CR值低于8~12岁组和13~17岁组(P<0.05),8~12岁组AL和AL/CR值低于13~17岁组(P<0.05)。依照屈光度分组,不同组别儿童AL及A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与SE及AL/CR与SE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其相关模型分别为SE=-1.6893×AL+39.835及SE=-6.0592×AL/CR+17.823,但CR与SE无显著相关关系。采用屈光参数联合应用预测等效球镜模型为Log(P)=3.851-0.726×AL-0.602×AL/CR,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屈光参数联合应用预测等效球镜模型预测儿童近视及远视的价值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3~17岁85.21%儿童存在屈光不正问题,且屈光参数分布与等效球镜呈显著相关相关性,屈光参数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单参数预测屈光不正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屈光参数 等效球镜 相关性
下载PDF
早产儿学龄前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
10
作者 夏萍 胡婷欣 陈晓桦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2期48-50,共3页
目的:分析早产儿学龄前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6月于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眼科检查的学龄前早产儿2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形式统计其临床资料。统计儿童的屈光正常、屈光不正发生情况,比较屈光正常组、屈光不正... 目的:分析早产儿学龄前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6月于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眼科检查的学龄前早产儿2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形式统计其临床资料。统计儿童的屈光正常、屈光不正发生情况,比较屈光正常组、屈光不正组屈光状态情况,分析早产儿学龄前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结果:屈光正常组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前房深度高于屈光不正组,晶状体厚度低于屈光不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屈光正常组胎龄、出生体质量高于屈光不正组,每天近距离学习时间短于屈光不正组,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长于屈光不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娩出方式、体质量、胎龄、父母屈光状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每天近距离学习时间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短是早产儿学龄前屈光不正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山地区早产儿学龄前屈光不正表现为角膜屈光力弱、前房浅、晶状体厚、眼轴长度短。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每天近距离学习时间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短是早产儿学龄前屈光不正的危险因素,应重视相关情况,早期治疗早产儿屈光状态发育相关眼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屈光不正 危险因素 学龄前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佩戴对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屈光度数、裸眼视力影响及安全性观察
11
作者 王江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分析轻中度近视青少年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对其屈光度数、裸眼视力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从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医院诊治的轻中度近视患者中选择66例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3)... 目的:分析轻中度近视青少年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对其屈光度数、裸眼视力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从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医院诊治的轻中度近视患者中选择66例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对照组佩戴框架眼镜,观察组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比两组佩戴前及佩戴1年后的视力和眼表泪膜功能,统计两组安全性。结果:佩戴后,观察组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且屈光度、角膜曲率低于对照组(P<0.05);佩戴后,两组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基础泪液分泌量、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泪膜破裂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轻中度近视青少年佩戴角膜塑形镜具有确切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其裸眼视力和屈光度数,且不会额外增加并发症,但对眼表泪膜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轻中度近视 屈光度数 裸眼视力
下载PDF
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与SMILE手术对屈光不正患者视觉质量及泪膜稳定的影响
12
作者 韩宝军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26-28,共3页
目的 探究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F-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手术对屈光不正患者视觉质量及泪膜稳定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诊治的屈光不正患者60例(120只眼)作为研究对... 目的 探究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F-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手术对屈光不正患者视觉质量及泪膜稳定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诊治的屈光不正患者60例(120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WF-LASIK组(30例,60只眼)与SMILE组(30例,60只眼),比较2组裸眼视力、屈光度、视觉质量、泪膜稳定及并发症。结果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裸眼视力、球镜、柱镜、等效球镜的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WF-LASIK组术后1、3mo裸眼视力高于SMILE组(P<0.05);两组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总高阶像差、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WF-LASIK组术后1、3mo球差大于SMILE组(P<0.05),水平彗差、垂直彗差、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低于SMILE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屈光不正患者通过WF-LASIK与SMILE手术均能获得良好视力效果,其中WF-LASIK手术在视觉质量方面具有较明显优势,SMILE手术在泪膜稳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前像差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屈光不正 视觉质量 泪膜稳定性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对不同类型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控制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锦卉 解瑞 +1 位作者 袁自由 王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7-301,共5页
目的 探究角膜塑形镜对不同类型近视性患儿屈光参差的控制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9月至2022年11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并且资料完整的8~16岁近视患儿99例。分为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单眼近视,双眼屈光度差值≥1.... 目的 探究角膜塑形镜对不同类型近视性患儿屈光参差的控制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9月至2022年11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并且资料完整的8~16岁近视患儿99例。分为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单眼近视,双眼屈光度差值≥1.00 D)39例和复合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双眼近视,双眼屈光度差值≥1.00D)60例。将两组中双眼间屈光参差量较高(双眼屈光度差值≥2.50 D)的患儿设为高屈光参差亚组(分别为18例和29例),较低(1.00 D≤双眼屈光度差值<2.50 D)的设为低屈光参差亚组(分别为21例和31例)。各组内将屈光度数较高眼设为高度数眼,对侧屈光度数较低眼设为低度数眼。检查并记录两组患儿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眼压、角膜内皮、眼轴长度等。比较两组患儿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及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长度的变化,分析屈光参差程度与双眼眼轴长度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两组患儿双眼眼轴长度均增长,且均表现为高度数眼的眼轴长度增长量低于低度数眼;在戴镜前及戴镜1年后,两组患儿高度数眼眼轴长度均大于低度数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儿均表现为戴镜1年后双眼间眼轴长度差值缩小;在戴镜前及戴镜1年后,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患儿双眼间眼轴长度差值较复合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03、2.670,均为P<0.05)。单纯近视性高屈光参差亚组患儿与单纯近视性低屈光参差亚组患儿戴镜前后双眼眼轴长度差值变化量均分别大于复合近视性高屈光参差亚组与复合近视性低屈光参差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组与复合近视性屈光参差组中,屈光参差程度与戴镜前后1年双眼间眼轴长度变化量均呈正相关(r=0.423、0.510,均为P<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可有效减少近视性屈光参差患儿双眼眼轴长度的差异,且对于单纯近视性患儿屈光参差的控制效果优于复合近视性屈光参差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屈光参差 近视 眼轴长度
下载PDF
2022年美国眼科学会屈光不正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被引量:1
14
作者 童浩海 刘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7-371,共5页
2022年9月,美国眼科学会发布了最新版的屈光不正临床实践指南(PPP),该PPP基于最佳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屈光不正的诊断和矫正提供权威的指导意见。新版PPP延续了2017版严谨、全面、精细的特点,在屈光不正的定义、流行病学、分类以及诊断和... 2022年9月,美国眼科学会发布了最新版的屈光不正临床实践指南(PPP),该PPP基于最佳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屈光不正的诊断和矫正提供权威的指导意见。新版PPP延续了2017版严谨、全面、精细的特点,在屈光不正的定义、流行病学、分类以及诊断和矫正等多方面进行更新。如新版PPP将高度屈光不正定义为近视≥-6.0 D;远视≥+3.0 D;散光≥-3.0 D;增加关于近视防控的内容,建议每天户外活动至少2 h,选择恰当的光学防控手段,并可考虑点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以期延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等;丰富了近视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强调了未来高度近视的大流行趋势,延缓近视进展具有全球公共卫生意义。此外,新版PPP首次强调近视可引起不可逆性视力损伤,提示要推迟儿童近视发生时间,延缓近视进展速度等。笔者就新版PPP的主要内容和更新的近视防控部分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不正 诊断 疗法 美国眼科学会 临床实践指南
下载PDF
儿童近视发生前后的屈光度和眼生物参数变化:安阳儿童眼病研究
15
作者 石梦海 黄瑛 +8 位作者 李翯 屠永芳 李蕾 康梦田 魏士飞 孙芸芸 尹磊 王宁利 李仕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3-461,共9页
目的分析小学生5年间的屈光度和眼生物参数变化趋势,探讨其在近视发生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安阳儿童眼病研究”中的1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986人,其中男生1126人,女生860人,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每年采... 目的分析小学生5年间的屈光度和眼生物参数变化趋势,探讨其在近视发生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安阳儿童眼病研究”中的1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986人,其中男生1126人,女生860人,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每年采用1%环戊通滴眼液进行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获得等效球镜度(SE),采用眼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平均角膜曲率(Km)等,采用Bennett公式计算晶状体屈光力(LP)。根据随访时近视发生情况将受检者分为持续近视组、非近视组和新发近视组,又根据发病年龄将新发近视组细分为8岁近视组、9岁近视组、10岁近视组、11岁近视组和12岁近视组,比较各组屈光度和眼生物参数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差异。结果随着年龄增加,所有儿童的屈光度均逐渐向近视漂移、眼轴逐渐增长,各组内相邻随访年龄间SE和A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相同随访年龄下,近视发生越早,其近视屈光度数越高,AL越长;各相邻组间S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12岁随访年龄下各相邻组间A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非近视组,屈光度以缓慢均匀的速度向正视漂移,5年平均SE变化速度为(-0.23±0.27)D/年,AL亦缓慢均匀增长,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18±0.13)mm/年;在新发近视组中,近视发生前第3年、第2年和第1年的SE年变化量分别为(-0.32±0.25)、(-0.45±0.33)和(-0.98±0.44)D,AL年增长量分别为(0.25±0.12)、(0.32±0.15)和(0.48±0.19)mm,SE和AL变化速度均在近视发生前开始加快,并于近视发生后变缓,各近视前后不同时间段SE和AL变化速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新发近视组中发生近视时男生的AL为(24.11±0.70)mm,明显长于女生的(23.60±0.6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1,P<0.001)。LP随年龄增加而下降,9岁前下降速度较快,9岁后下降速度变缓。持续近视组和8~11岁近视组的LP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0.48±0.19)、(-0.44±0.20)、(-0.49±0.16)、(-0.51±0.18)、(-0.48±0.19)D/年,明显快于12岁近视组的(-0.42±0.17)D/年和非近视组的(-0.37±0.15)D/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不同随访年龄K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L在儿童近视发生的前3年内开始加速增长,在近视发生后增长速度逐渐变缓,但仍明显快于非近视儿童;在此过程中,LP下降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Km无显著变化。相同年龄下男生发生近视时的AL比女生长。AL是近视防控的重要指标,评估时要考虑性别差异,更要关注AL的增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屈光 眼生物参数 眼轴长度 晶状体屈光 儿童 纵向研究
下载PDF
儿童屈光状态及眼生物参数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朝霞 杨朝政 李岱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对咸宁市咸安区6~12岁儿童眼球屈光状态及眼生物参数进行初步研究,为咸宁市儿童视力低下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性意见。方法对咸宁市咸安区的10969名6~12岁儿童进行眼健康筛查,并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检查裸眼视力、扩瞳前屈光度、眼轴长度... 目的对咸宁市咸安区6~12岁儿童眼球屈光状态及眼生物参数进行初步研究,为咸宁市儿童视力低下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性意见。方法对咸宁市咸安区的10969名6~12岁儿童进行眼健康筛查,并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检查裸眼视力、扩瞳前屈光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儿童的屈光状态及眼生物参数差异。结果咸宁市咸安区6~12岁儿童筛查性近视的检出率分别为10.3%、13.3%、17.0%、22.7%、28.1%、35.7%、45.6%,总体检出率为24.8%。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长度由(22.85±0.73)mm增至(23.78±0.98)mm,前房深度由(3.51±0.22)mm增至(3.70±0.26)mm,扩瞳前屈光度由(+0.22±0.78)D增至(-0.86±1.54)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角膜曲率由(43.03±1.41)D降至(42.95±1.4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屈光状态儿童的眼轴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屈光状态儿童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咸安区6~12岁儿童筛查性近视的总体检出率为24.8%,主要为低度近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眼轴长度、前房深度逐渐增加,角膜曲率无明显变化,屈光状态趋向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状态 儿童 角膜曲率 眼轴长度
下载PDF
不同屈光状态儿童青少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分析
17
作者 张金玲 廖宇洁 +5 位作者 于晓彦 杨琪 康佳青 陆佳雯 陈晨 朱皓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83-886,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不同屈光状态儿童青少年人群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方法跟踪观察171例儿童青少年,根据受试者入组时年龄分为小学低年级组(6~8岁)、小学高年级组(9~11岁)、初中组(12~14岁),...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不同屈光状态儿童青少年人群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方法跟踪观察171例儿童青少年,根据受试者入组时年龄分为小学低年级组(6~8岁)、小学高年级组(9~11岁)、初中组(12~14岁),均进行屈光相关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和SFCT),完成半年两次(初查及半年后复查)的数据收集,比较各组间受试者眼球参数和半年前后各眼球参数的变化。结果各年龄组受试者间眼轴长度、SFC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儿童青少年随年龄增长,眼轴长度逐渐延长,SFCT逐渐增厚;而眼压、角膜曲率与年龄增长均无关(均为P>0.05)。无论初查还是半年后复查,各年龄组不同屈光状态受试者眼压、角膜曲率及SF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年龄组近视受试者较非近视受试者眼轴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半年后复查,小学低年级组及小学高年级组非近视受试者SFCT均明显增厚(P<0.001、P=0.003),而各年龄组近视者SFCT与半年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受试者初查和半年后复查,眼轴长度与SFCT均呈正相关(r=0.354、0.228,P<0.05)。结论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近视会影响SFCT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屈光状态 近视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
18
作者 王家凤 万茜茜 +2 位作者 赵云徽 鲍宁 陶黎明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研究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方法:收集2018-01/2022-12于我院确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715例715眼作为弱视组,另选取矫正视力正常儿童745例74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最佳矫正... 目的:研究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方法:收集2018-01/2022-12于我院确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715例715眼作为弱视组,另选取矫正视力正常儿童745例74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一阶光栅锐度和(或)二阶纹理敏感度,并分析不同程度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结果: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一阶光栅锐度(11.58±6.10 vs 20.27±3.47,P<0.001)、二阶纹理敏感度(0.33±0.16 vs 0.12±0.04,P<0.001)均有明显差异,且轻中度弱视患者与重度弱视患者一阶光栅锐度(12.10±6.23 vs 8.13±3.70,P<0.001)和二阶纹理敏感度(0.32±0.16 vs 0.37±0.17,P<0.05)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大脑皮层一阶视觉通路和二阶视觉通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重度弱视患者较轻中度弱视患者损伤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视觉发育敏感期 一阶光栅锐度 二阶纹理敏感度 视觉通路
下载PDF
角膜屈光手术中眼压波动对眼后段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苏日也·艾合买提 易湘龙 +2 位作者 李瑶 张莉言 焦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927-1931,共5页
角膜屈光手术作为矫正屈光不正的常用方法,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得到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验证。有研究表明手术过程中眼压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而术中一过性眼压波动因手术方式、设备、技术及患... 角膜屈光手术作为矫正屈光不正的常用方法,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得到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验证。有研究表明手术过程中眼压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而术中一过性眼压波动因手术方式、设备、技术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可能会对眼后段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尽管在大多数患者术后的短期随访中并未发现视功能障碍,但术中一过性高眼压是否存在对眼后段结构和功能的长期影响和潜在风险仍不明确。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角膜屈光术后眼后段并发症的评估至关重要。文章将探讨角膜屈光手术中眼压波动的特点以及对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眼后段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探讨其对于当前临床治疗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屈光手术 眼压 眼后段 机制
下载PDF
巩膜镜矫正屈光不正的安全性
20
作者 闻郁 刘东伟 陶黎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19-723,共5页
目的 探讨硬性巩膜接触镜在矫正屈光不正方面的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96例(192眼)近视患者(度数-20.00~0 D,散光度数0~3.50 D)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配戴硬性巩膜接触镜)和对照组[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RGP)],每组48例,分别于戴... 目的 探讨硬性巩膜接触镜在矫正屈光不正方面的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96例(192眼)近视患者(度数-20.00~0 D,散光度数0~3.50 D)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配戴硬性巩膜接触镜)和对照组[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RGP)],每组48例,分别于戴镜前、戴镜当天、戴镜后1周、戴镜后1个月及戴镜后3个月时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眼部相关参数指标[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泪膜破裂时间(BUT)、眼压、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膜充血及睫状充血评分],观察是否出现眼部异常改变。结果 戴镜前至戴镜3个月期间,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1.00;戴镜后3个月时,与戴镜前比较,试验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轻微下降,六角形细胞比率轻微上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3个月时,试验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比率均较对照组稍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前、戴镜当天、戴镜后1周、戴镜后1个月及戴镜后3个月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BU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前、戴镜当天、戴镜后1周、戴镜后1个月及戴镜后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角膜荧光染色评级、结膜充血及睫状充血评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后3个月时,试验组患者均未出现结膜及角膜水肿等异常改变。结论 硬性巩膜接触镜与RGP具有一致的安全性与矫正屈光不正的有效性,值得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性巩膜接触镜 硬性角膜接触镜 屈光不正 安全性 眼表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