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颈部肌肉功能及屈曲放松现象研究
1
作者 曹蕾 黄雨琴 胡静 《湘南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80-85,共6页
利用表面肌电设备观察屈曲放松现象和颈部肌肉收缩时的表现,揭示大学生颈椎疾病风险,从而引起重视,加强颈椎疾病的预防.研究结果表明:(1)对平均肌电值(AEMG)的表现发现,一周出现一次疼痛组别的胸锁乳突肌较其他组别、其他肌群更易劳损;... 利用表面肌电设备观察屈曲放松现象和颈部肌肉收缩时的表现,揭示大学生颈椎疾病风险,从而引起重视,加强颈椎疾病的预防.研究结果表明:(1)对平均肌电值(AEMG)的表现发现,一周出现一次疼痛组别的胸锁乳突肌较其他组别、其他肌群更易劳损;(2)对平均功率频率(MPF)与中位频率(MF)的表现研究发现,频域指标比时域指标更适合颈椎问题的筛查;(3)患有颈部疼痛的受试者出现屈曲放松现象的概率比较小;(4)对照组斜方肌的屈曲放松比(FRR)较其他组别、其他肌肉小,在疼痛频率为一周两次的人群中出现左右侧胸锁乳突肌FRR值较大差值.大学生颈部表面肌电表现说明年轻群体可能暴露在颈椎疾病的风险当中,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加强颈部肌肉训练,特别是劣势边颈部肌肉的训练,防止颈椎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表面肌电 颈部肌肉功能 屈曲放松现象
下载PDF
肌肉能量技术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动态姿势控制和腰神经肌肉功能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2
作者 赵建斌 姚英策 +4 位作者 吴菁 薛博士 杨晓巍 周志鹏 郑亮亮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2-1098,共7页
目的 探讨肌肉能量技术(MET)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动态姿势控制能力以及腰部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2年3月至6月,于山东体育学院招募非特异性腰痛在校大学生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干预组(n=15)。对照组进行健康宣教,干预组采... 目的 探讨肌肉能量技术(MET)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动态姿势控制能力以及腰部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2年3月至6月,于山东体育学院招募非特异性腰痛在校大学生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干预组(n=15)。对照组进行健康宣教,干预组采用MET进行干预,共4周。干预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DI)、Y平衡测试和躯干屈曲-放松测试评定腰部神经肌肉功能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两组VAS评分(|t|> 2.449,P <0.05)均下降,干预组VA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t=-5.068,P <0.001);干预组ODI评分下降(t=4.785,P <0.001),干预组ODI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t=-2.895,P=0.007);干预组Y平衡测试成绩明显提高(t=-3.662,P=0.003);干预组多裂肌屈曲放松比增加(t=-2.460,P=0.029)。结论 MET能有效改善非特异腰痛患者的疼痛、腰部功能障碍、动态姿势控制和腰部多裂肌屈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腰痛 肌肉能量技术 动态姿势控制 屈曲-放松现象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悬吊运动疗法核心控制训练对下背痛患者屈曲-放松现象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许志强 林丕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探讨腰痛患者经过悬吊运动疗法(SET)核心控制训练后屈曲-放松现象的变化。方法招募年龄在41~50岁的健康无腰痛受试者15例作为健康组,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腰痛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例。对照组接受常... 目的探讨腰痛患者经过悬吊运动疗法(SET)核心控制训练后屈曲-放松现象的变化。方法招募年龄在41~50岁的健康无腰痛受试者15例作为健康组,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腰痛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每次训练45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训练3周;治疗组接受SET核心控制训练,每次训练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训练3周。使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分析比较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治疗后)的竖脊肌屈曲-放松比值(FRR)、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Roland-Morris问卷(RMQ)、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ROM)的变化,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①健康组竖脊肌的FRR值为(21.82±3.06),2组患者竖脊肌治疗前的FRR值[对照组(5.50±2.19)、治疗组(5.44±2.37)]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竖脊肌FRR值[对照组(13.36±2.09)、治疗组(22.77±2.84)]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竖脊肌的FRR值更接近健康组(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的ODI、RMQ和VAS评分[对照组(9.53±2.77)、(7.53±2.33)、(1.07±0.59)分和治疗组(2.00±1.13)、(1.67±1.18)、(0.40±0.51)分]较组内治疗前[对照组(15.53±4.98)、(12.13±3.07)、(4.13±1.13)分和治疗组(14.33±3.33)、(12.80±2.34)、(4.67±1.35)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③治疗前,2组患者腰椎各项活动时的ROM值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2组患者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腰椎各方向ROM指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ROM指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竖脊肌的屈曲-放松现象测量的FRR比值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可以作为临床判断慢性腰痛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运动疗法 核心训练 腰痛 屈曲-放松现象
原文传递
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后站立位腰屈伸运动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被引量:39
4
作者 于瑞 王楚怀 +1 位作者 潘翠环 许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43-946,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前后站立位腰屈伸运动时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 30例CNLBP患者接受SET治疗,每周3次,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站立位做腰屈伸运动时双侧竖脊...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前后站立位腰屈伸运动时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 30例CNLBP患者接受SET治疗,每周3次,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站立位做腰屈伸运动时双侧竖脊肌(L1/2水平)和多裂肌(L4/5水平)在站立位、前屈运动、最大屈曲及回到直立位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平均肌电值(AEMG),计算屈伸比(FRR)。结果治疗前患侧竖脊肌和多裂肌FRR均小于对侧(P<0.05);治疗后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FRR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ET治疗后,CNLBP患者患侧竖脊肌、多裂肌的主动活动机能得到改善,屈曲-放松现象部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悬吊运动疗法 表面肌电图 屈曲-放松现象 屈伸比
下载PDF
慢性腰痛患者站立位躯干屈伸运动时腰背肌的功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冯能 李跃红 +1 位作者 缪芸 吴德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0-604,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腰痛(CLBP)患者在站立位矢状面屈伸运动时腰背肌功能状况的变化,揭示其改变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25例和健康人25例,在站立位进行躯干的屈曲伸展运动,运用表面肌电图(sEMG)仪和摄像系统同步采... 目的:研究慢性腰痛(CLBP)患者在站立位矢状面屈伸运动时腰背肌功能状况的变化,揭示其改变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25例和健康人25例,在站立位进行躯干的屈曲伸展运动,运用表面肌电图(sEMG)仪和摄像系统同步采集记录双侧L2/3、L4/5水平最长肌、多裂肌在站立位、前屈运动、完全屈曲及回到直立位不同运动时相的sEMG值。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站立位时,最长肌及多裂肌均方根(RMS)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屈运动时,最长肌及多裂肌RMS值增大,完全屈曲时,最长肌及多裂肌RMS值减小,腰痛组在前屈运动和完全屈曲时,最长肌和多裂肌RMS值较健康对照组增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由屈曲位回至直立位时,腰痛组最长肌和多裂肌的RMS值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组最长肌和多裂肌的屈曲-放松比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时相对两组受试对象的最长肌和多裂肌RMS值影响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躯干屈伸运动中,健康人腰背肌存在屈曲-放松现象(FRP),腰痛患者腰背肌功能发生疼痛适应性改变,表现为屈曲-放松反应缺如和主动活动机能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腰背肌 表面肌电图 屈曲-放松现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