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坡笠屐图》故事及其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46,共11页
苏轼在海南谪居时戴笠穿屐的故事记载于南宋的笔记丛谈,并且有《东坡笠屐图》描绘情景,继而流传到日本和韩国,形成东亚共同的东坡文化意象。在周紫芝版本中,《东坡笠屐图》故事置于诗题,暗示其来有自,周紫芝引述,作为表达个体经验和东... 苏轼在海南谪居时戴笠穿屐的故事记载于南宋的笔记丛谈,并且有《东坡笠屐图》描绘情景,继而流传到日本和韩国,形成东亚共同的东坡文化意象。在周紫芝版本中,《东坡笠屐图》故事置于诗题,暗示其来有自,周紫芝引述,作为表达个体经验和东坡事迹的偶然重合。费衮版本增加东坡海南友人黎子云,强化故事的人物关系,在“戴笠”之外,还多“穿屐”,文字媒介和图像媒介共同参与了传播的工作。到了张端义版本,《东坡笠屐图》故事更为完整,甚至写东坡看过其笠屐图像,自为题咏,更固化了文字媒介和图像媒介联合,让《东坡笠屐图》故事深入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东坡笠 周紫芝 文图学 媒介
下载PDF
关于高齿屐
2
作者 郑敏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高齿 齿位置 拖鞋
下载PDF
吴地西施“响屐舞”的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符姗姗 冯程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126,共5页
西施"响屐舞"是吴地舞蹈史上的经典与代表,因其独特的舞蹈风格从古至今备受关注,该舞蹈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吴地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的影响。通过具体分析吴地民族文化、环境、图腾等对舞蹈动作、姿态、动律、节奏等民族风格形... 西施"响屐舞"是吴地舞蹈史上的经典与代表,因其独特的舞蹈风格从古至今备受关注,该舞蹈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吴地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的影响。通过具体分析吴地民族文化、环境、图腾等对舞蹈动作、姿态、动律、节奏等民族风格形成的影响,以及吴地地域环境对舞蹈表现形式、表演形式、舞蹈动作、舞蹈道具等同质性与异质性地域风格形成的影响,论述了西施"响屐舞"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地 西施响 民族风格 地域风格
下载PDF
“东坡笠屐”的图文生成及其多重阐释——一个跨媒介艺术史研究的个案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琳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38,66,共12页
苏轼戴笠着屐的形象,最初源于其谪居儋州的生活片段,经由后人的文学书写与绘画形塑,逐渐演变为苏轼最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在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而广泛的影响。关于“东坡笠屐”的既往研究,或从文字材料出发,梳理探讨其本事源... 苏轼戴笠着屐的形象,最初源于其谪居儋州的生活片段,经由后人的文学书写与绘画形塑,逐渐演变为苏轼最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在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而广泛的影响。关于“东坡笠屐”的既往研究,或从文字材料出发,梳理探讨其本事源流及文化意蕴,或侧重图像分析,就图式与技法风格考察“东坡笠屐”主题绘画的艺术特征。文章尝试综合运用文字与图像两方面材料,引入“跨媒介艺术史”的研究视野,探讨“东坡笠屐”形象的生成路径及其多重阐释面向。后人或借助“风雨海上苏”的政治隐喻,还原苏轼贬谪儋州的历史本事,对其戴笠形象作原境式的解读;或将苏轼打造为趋于符号化的文人典范,凸显“坡仙”风流的形象内涵;或发掘苏轼形象的诙谐潜质,展示一种超越文人传统的精神姿态。这些不同的形塑方式,也显示出图文媒介之于苏轼形象生成及其意义阐释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东坡笠 《东坡笠图》 跨媒介艺术史
下载PDF
千古风流名寰宇 一蓑烟雨任平生——三苏祠馆藏《东坡笠屐图》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晓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5,共5页
东坡笠屐故事作为绘画题材,成为《东坡笠屐图》,繁而不衰,为历代画家所喜爱,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大家。他们或工笔淡彩或白描抑或是写意表性,又有兼工带写,来表现苏东坡的闲散与野逸,笠屐故事已成为传统绘画题材上的一大亮点。在三苏祠... 东坡笠屐故事作为绘画题材,成为《东坡笠屐图》,繁而不衰,为历代画家所喜爱,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大家。他们或工笔淡彩或白描抑或是写意表性,又有兼工带写,来表现苏东坡的闲散与野逸,笠屐故事已成为传统绘画题材上的一大亮点。在三苏祠博物馆的馆藏中就有木板刻画、拓片、砚台线刻图及画家的手笔《东坡笠屐图》共计10余幅,现对笠屐图的背景、鉴析题跋、分类以及笠屐图广泛流传的原因进行系统研究,以扬东坡之韵事,传东坡之旷达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 东坡笠 三苏祠博物馆 东坡韵事
下载PDF
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江浙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演变——以响屐舞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曹兆莉 《戏剧之家》 2017年第20期124-125,共2页
我国江浙地区古称"吴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发源地。吴越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文化时期,象征着中华东方文明历史的开端,而在夏商时代与春秋战国时代,它更融合了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湖熟文化等等多元文化内容,在春秋... 我国江浙地区古称"吴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发源地。吴越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文化时期,象征着中华东方文明历史的开端,而在夏商时代与春秋战国时代,它更融合了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湖熟文化等等多元文化内容,在春秋战国时期随吴越两国逐渐强大。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发迹并流行于吴越民间的"响屐舞"民族舞蹈艺术形式,对它的产生背景与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 吴越 民族民间舞蹈
下载PDF
“海外五四运动”的精神屐履:左翼保钓台湾留美学生文学叙事
7
作者 常彬 邵海伦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30,共12页
左翼保钓台湾留美学生文学叙事存在三重主题:土地心结、理想动摇、价值确认。反复出现的土地意象与中国形象相互重合,寄托着保钓运动兴起的爱国初衷;对文革真相的探寻记录下保钓分子理想动摇的片刻,传递大洋彼岸的历史反思;保钓运动精... 左翼保钓台湾留美学生文学叙事存在三重主题:土地心结、理想动摇、价值确认。反复出现的土地意象与中国形象相互重合,寄托着保钓运动兴起的爱国初衷;对文革真相的探寻记录下保钓分子理想动摇的片刻,传递大洋彼岸的历史反思;保钓运动精神不灭的价值肯定,承载着保钓分子对理想的再次确认。以文学钩沉心灵,窥探精英们的心迹,解剖败退症结,追踪亲历者烟云过后的岁月沧桑,反驳保钓运动彻底失败的幻灭言论,肯定保钓运动对个人和历史产生的正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留美学生 左翼保钓 精神 祖国认同
下载PDF
“怜”苍苔,还是“怜”屐齿!——我对“怜”字的训释
8
作者 林明华 《小学教学研究》 1992年第5期17-17,共1页
最近继拜读陆愚的大作《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载贵刊1991年第四期)后,又在贵刊1991年第十二期上拜读了李苍黔的《谈谈我对“屐齿”的不同意见》和石笑的《也谈“谢公屐”和【游园不值】》的大作后,颇受启示,因此也想占贵刊... 最近继拜读陆愚的大作《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载贵刊1991年第四期)后,又在贵刊1991年第十二期上拜读了李苍黔的《谈谈我对“屐齿”的不同意见》和石笑的《也谈“谢公屐”和【游园不值】》的大作后,颇受启示,因此也想占贵刊“争鸣之页”的一角,说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和同行。笔者以为,陆文固然多臆断,不足取,但也觉得李文“怜”字训为“爱”,不过是因袭前人之说,如教参言,谬也;石文虽然已经点明“争论的焦点却只有一个,即‘怜’字”。但仍把“怜”字误训为“惜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园不值 齿 谢公 苍黔 教参 陆文 首联 园主 上皇帝万言书 叶绍翁
下载PDF
传国玺、斩蛇剑、孔子屐、王莽头与汉朝的政治思想
9
作者 付开镜 《唐都学刊》 2021年第3期65-70,共6页
传国玺、斩蛇剑、孔子屐是西汉时期的三件富含政治功能的国宝,王莽头是东汉时期具有政治功能的国宝。这四件器物经过政治符号化运作,成为汉朝政治思想的象征之物。传国玺代表汉朝建立源于天意;斩蛇剑代表汉朝建立者刘邦具有天授的异能;... 传国玺、斩蛇剑、孔子屐是西汉时期的三件富含政治功能的国宝,王莽头是东汉时期具有政治功能的国宝。这四件器物经过政治符号化运作,成为汉朝政治思想的象征之物。传国玺代表汉朝建立源于天意;斩蛇剑代表汉朝建立者刘邦具有天授的异能;孔子屐代表汉朝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而王莽头则代表着敢于觊觎汉朝皇位者会受到必然的惩罚。这四件国宝在汉魏和魏晋禅代时都全部为新政权所据有。西晋时斩蛇剑、孔子屐和王莽头因缺少现实意义被放在洛阳的武库中,在一场大火中被全部焚毁,终结了其政治使命。而魏晋及其以后的新王朝,依然把传国玺当成立国神器,使之为政权的合法性服务,但对汉朝斩蛇剑、孔子屐和王莽头这三类文物及其故事却难以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朝 传国玺 斩蛇剑 孔子 王莽头 政治功能
下载PDF
说“蹑履”“蹑屐”
10
作者 王国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53-56,共4页
中古近代汉语文献中,"蹑履"指"穿(好)鞋子",引申指热烈欢迎,《大词典》解释为"来不及穿鞋,拖着鞋子匆忙出迎",不确。"蹑履"又引申表恭敬,兼指动作和状态。指动作时,恭敬义由"蹑"和&q... 中古近代汉语文献中,"蹑履"指"穿(好)鞋子",引申指热烈欢迎,《大词典》解释为"来不及穿鞋,拖着鞋子匆忙出迎",不确。"蹑履"又引申表恭敬,兼指动作和状态。指动作时,恭敬义由"蹑"和"履"共同传达,其文化理据是"古人离席见客时需穿鞋"和"履是正服"的叠加;指状态时,恭敬义由"履"来传达,其文化理据是"履是正服"。"蹑屐"本指日常燕居时穿着木屐,施于正式场合,多形容轻率、不拘礼节。不过,在特殊的场合下,"蹑屐"也可以表恭敬,这一意义由"蹑"传达,其文化理据也是"古人离席见客时需穿鞋"。因此,在没有版本依据的情况下,慎将古籍中的"蹑屐"改为"蹑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蹑履 恭敬
下载PDF
也谈“谢公屐”和《游园不值》
11
作者 石笑 《小学教学研究》 1991年第12期17-17,15,共2页
贵刊1991年第四期刊登的《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文,不当之处颇多。木屐适用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产生的年代无法考证,但其产生与当地的梅雨气候密切相关。由于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布底鞋容易霉烂,木屐应运而生,这是古代劳... 贵刊1991年第四期刊登的《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文,不当之处颇多。木屐适用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产生的年代无法考证,但其产生与当地的梅雨气候密切相关。由于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布底鞋容易霉烂,木屐应运而生,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园不值 谢公 现代汉语词 山水诗 齿 叶绍翁 园主 滑齿 心理活动 三用
下载PDF
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
12
作者 陆愚 《小学教学研究》 1991年第4期20-20,共1页
“谢公屐”,又名齿屐,是晋朝诗人谢灵运创设的登山、下岭、履平地的三用木屐。此种木屐底部前后凿二个糟或洞,另外刨刻二块木齿榫,又名屐齿。登山时把屐齿分别装进左右二只木屐底部的后槽洞;下岭时把屐齿从后糟洞取出装进前槽洞;履平地... “谢公屐”,又名齿屐,是晋朝诗人谢灵运创设的登山、下岭、履平地的三用木屐。此种木屐底部前后凿二个糟或洞,另外刨刻二块木齿榫,又名屐齿。登山时把屐齿分别装进左右二只木屐底部的后槽洞;下岭时把屐齿从后糟洞取出装进前槽洞;履平地时不用屐齿。时人把此种齿屐称为“谢公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公 齿 游园不值 晋朝 原诗 前槽 注家 三用 教参 吧刀
下载PDF
关于“谢公屐”
13
作者 陈家西 《小学教学研究》 1991年第11期10-10,共1页
拜读了《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文(载《小学教学研究》今年第4期),觉得该文有些说法值得商榷。作者提出:“谢公屐’,又名齿屐,是晋朝诗人谢灵运创设的登山、下岭、履平地的三用木屐……履平地时不用屐齿。”据《南史》、《... 拜读了《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文(载《小学教学研究》今年第4期),觉得该文有些说法值得商榷。作者提出:“谢公屐’,又名齿屐,是晋朝诗人谢灵运创设的登山、下岭、履平地的三用木屐……履平地时不用屐齿。”据《南史》、《宋书》等史书以及《辞源》《辞海》等工具书所载,谢灵运系南朝宋人,《南史》、《宋书》均有《谢灵运传》。由此可知,谢灵运并非晋朝人。所谓“三用木屐”,也不宜径直断定为谢灵运所“创设”的。《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辞海》“谢公屐”条:“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常穿的一种有齿木屐。”一说“常著”,一说“常穿”,均无“创设”之义。其实,“屐”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南朝·宋刘敬叔《异苑》:“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西汉史游的《急就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公 南朝宋 游园不值 晋朝 齿 刘敬叔 急就篇 史游 《宋书》 小学教学研究
下载PDF
谈谈我对“屐齿”的不同意见
14
作者 李苍黔 《小学教学研究》 1991年第12期17-17,共1页
拜读陆愚同志大作《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稿(载本刊1991年第四期),很受启发,得益不少。据我所知,对“应怜屐齿印苍苔”这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诗句的争论,一般都集中在“屐齿”是印在园门内的苍苔上,还是印在园门外的苍... 拜读陆愚同志大作《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稿(载本刊1991年第四期),很受启发,得益不少。据我所知,对“应怜屐齿印苍苔”这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诗句的争论,一般都集中在“屐齿”是印在园门内的苍苔上,还是印在园门外的苍苔上。陆同志的见解颇有新意,首次提出诗人“穿着笨重的齿屐翻山越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 游园不值 谢公 在园 叶绍翁 崎岖山路 园主 逻辑联系 审美意识 二字
下载PDF
魏晋雅士之风——古典舞《谢公屐》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莹 《艺术科技》 2016年第8期193-,206,共2页
舞蹈《谢公屐》以谢灵运发明的"屐"为切入点,成功地将舞蹈引入一种魏晋的文化规范之中,看似潇洒轻灵狂放不羁,终日与诗歌美酒相伴的魏晋名士,实则体现了他们壮志未酬心先死的悲哀,同时也在他们身上凝聚并显现了几千年来中华... 舞蹈《谢公屐》以谢灵运发明的"屐"为切入点,成功地将舞蹈引入一种魏晋的文化规范之中,看似潇洒轻灵狂放不羁,终日与诗歌美酒相伴的魏晋名士,实则体现了他们壮志未酬心先死的悲哀,同时也在他们身上凝聚并显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雅士 古典舞 《谢公
下载PDF
中国鞋文化与现代鞋靴造型设计——古鞋的翘头、折叠及齿屐的应用与创新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霞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6期98-101,共4页
鞋靴造型设计是一种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调动和运用一切造型要素而进行的创造性形式美设计。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视觉形象设计,而实际生活中它属于一种具有时代特点和深刻文化内涵的消费品设计。随着时代变迁,鞋靴设计的文化内涵也发生... 鞋靴造型设计是一种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调动和运用一切造型要素而进行的创造性形式美设计。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视觉形象设计,而实际生活中它属于一种具有时代特点和深刻文化内涵的消费品设计。随着时代变迁,鞋靴设计的文化内涵也发生着很大变化,但由于鞋靴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行走,它的基本形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鞋文化 现代 鞋靴造型设计 古鞋 翘头折叠 齿 创新
下载PDF
“固旧式”与“新气象”:1929年上海日报公会观察团的东北“发现”——以赵君豪《东北屐痕记》和严独鹤《北游杂纪》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37,共12页
随着上海日报公会观察团1929年5月的东北之行及其相关报道和旅行书写的问世,长期为南方媒体上穷兵黩武和粗野无文的"刻板印象"所遮蔽的东北,终于有机会显现自身。当此"东北易帜"完成不久而"中原大战"山... 随着上海日报公会观察团1929年5月的东北之行及其相关报道和旅行书写的问世,长期为南方媒体上穷兵黩武和粗野无文的"刻板印象"所遮蔽的东北,终于有机会显现自身。当此"东北易帜"完成不久而"中原大战"山雨欲来之际,"东北"不仅是左右中国政局走向的胜负手,更是侦测救亡图存之时代主题的潜望镜。而赵君豪和严独鹤各自以"旧文学"形式记述此行的长篇游记《东北屐痕记》与《北游杂纪》,最早和最为深入地向南方读者介绍了"新东北"形象。通过观察、倾听和交谈,他们尝试理解东北社会建构自身价值与意义系统的资源与方式,从其"固旧式"的文化传统中发现了防维边圉和寻求现代的"新气象"。这种对于东北苦难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际情势和顽强的斗争精神的体认与尊重,或许正是两者的旅行书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而所谓"旧文学"的历史地位也应该得到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痕记》 《北游杂纪》 “固旧式” “新气象” 东北
下载PDF
屐与魏晋士人生活之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梅铮铮 《四川文物》 2001年第4期39-42,共4页
屐本是我国古代一种较为普遍的鞋 ,但在汉魏六朝时期却成了与其身份相配的时尚之物。贵族子弟食五石散 ,着宽衣 ,登木屐 ,招摇过市 ,以鲜明个性向世人展示落拓不羁的精神风范。
关键词 朱然墓 汉魏六朝时尚
下载PDF
论《谢公屐》的男子精神形象塑造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婧 《艺术评鉴》 2018年第15期90-91,共2页
舞蹈《谢公屐》是孙颖先生编创和编曲的一篇古典男子群舞,被誉为是舞蹈《踏歌》的姐妹篇,以《谢公屐》为题看似是缅怀南北朝期间卓越的诗人——谢灵运,实则是展现古代骚人墨客逍遥自在、洒脱不羁的性格特征。本文主要分析了谢公屐的历... 舞蹈《谢公屐》是孙颖先生编创和编曲的一篇古典男子群舞,被誉为是舞蹈《踏歌》的姐妹篇,以《谢公屐》为题看似是缅怀南北朝期间卓越的诗人——谢灵运,实则是展现古代骚人墨客逍遥自在、洒脱不羁的性格特征。本文主要分析了谢公屐的历史背景,探究了人物形象的审美风格,阐述了舞蹈服饰所表达的意象,发掘编导的创作思想和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公 古典舞 魏晋风度
下载PDF
突破高考英语长难句的三大“屐履”八项“助依”
20
作者 赵先福 《中国校外教育》 2017年第8期82-82,共1页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搀杂了大量的长难句。长难句不仅给理解文意设置拦路虎,而且影响阅读速度、阅读心理和理解率。针对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短文的长难句的特征总结出三大"屐履"八项"助依",此法可...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搀杂了大量的长难句。长难句不仅给理解文意设置拦路虎,而且影响阅读速度、阅读心理和理解率。针对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短文的长难句的特征总结出三大"屐履"八项"助依",此法可帮助考生快速理清英语句子结构,轻松破解英语长难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英语 长难句 三大“履” 八项“助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