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地震台网“十五”与“九五”期间地震定位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石玉燕 颜启 +2 位作者 胡旭辉 穆娟 蔡寅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8年第3期46-50,共5页
应用山东地震台网数据,对比研究山东台网"十五"与"九五"期间地震定位参数,初步认为:山东台网"十五"期间定位与"九五"期间定位参数基本一致,"十五"期间中单纯型法定位适用于网内、网... 应用山东地震台网数据,对比研究山东台网"十五"与"九五"期间地震定位参数,初步认为:山东台网"十五"期间定位与"九五"期间定位参数基本一致,"十五"期间中单纯型法定位适用于网内、网缘和网外所有近震和远震,是"十五"期间中最好用的一种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台网 “十五”系统 定位参数
下载PDF
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地震自动定位系统运行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石玉燕 蔡寅 +2 位作者 李铂 颜启 吴丹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年第4期78-82,共5页
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自主研制了一套地震自动定位软件系统,2008年5月在山东地震台网中心试运行,运行稳定。本文对该系统运行期间自动定位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自动定位系统对于网内天然地震定位结果可靠,... 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自主研制了一套地震自动定位软件系统,2008年5月在山东地震台网中心试运行,运行稳定。本文对该系统运行期间自动定位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自动定位系统对于网内天然地震定位结果可靠,震中平均偏差4.09km,震级偏差±0.08,平均速报用时6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台网 自动定位 运行分析
下载PDF
山东地震台网数字与模拟记录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焕鹏 石玉燕 +3 位作者 赵金花 颜启 王峰吉 张玲 《地震学刊》 CSCD 2002年第4期46-53,共8页
 对山东数字化台网荣成、烟台、莱阳、潍坊、苍山和大山台记录的垂直向P波初动半振幅、S波与P波的振幅比、P波、S波的卓越周期及振动持续时间比等参数进行了测算,并将之与同台址相应的模拟记录进行了对比,得出分析结果为:1 数字记录的...  对山东数字化台网荣成、烟台、莱阳、潍坊、苍山和大山台记录的垂直向P波初动半振幅、S波与P波的振幅比、P波、S波的卓越周期及振动持续时间比等参数进行了测算,并将之与同台址相应的模拟记录进行了对比,得出分析结果为:1 数字记录的速度震级较模拟记录的位移震级平均偏小0 11,数字记录的仿真震级与模拟记录的位移震级基本一致。2 数字记录的地震波参数与模拟记录一致性较好,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地震台网 数字记录 模拟记录 对比分析 震级 地震波
下载PDF
山东数字化测震台网“十五”与“九五”系统震级测定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赵金花 穆娟 +5 位作者 陆汉鹏 季爱东 颜起 石玉燕 吴丹桐 李铂 《东北地震研究》 2008年第2期71-76,共6页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山东数字化测震台网"十五"系统与"九五"系统在震级测定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山东地震台网 震级测定 震级对比分析
下载PDF
“十五”期间山东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 被引量:3
5
作者 季爱东 刘希强 +1 位作者 杨培根 石玉燕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8年第5期77-82,共6页
"十五"期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共同投资建设,山东遥测数字地震台网新建、改建、扩建为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建成后的台网与"九五"期间建设的观测系统比较,提高了整个台网的观测动态范围,扩大了台站的观测... "十五"期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共同投资建设,山东遥测数字地震台网新建、改建、扩建为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建成后的台网与"九五"期间建设的观测系统比较,提高了整个台网的观测动态范围,扩大了台站的观测频带,丰富了记录的信息量;台站数量与密度的增加,使台网监测能力得到提高。本文介绍了山东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内容、台网布局、监测能力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计划 山东数字地震台网
下载PDF
山东地磁台网受宁东高压直流输电干扰预处理质量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林秀娜 曲保安 +6 位作者 贾立国 陈传华 范晓勇 王强 邢伟伟 袁倩 池国民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149,共9页
为进一步提高山东地磁台网受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的预处理质量,通过中国地震前兆数据处理系统中相对差值检测和预处理检测功能,对山东地磁台网多年来受宁东高压直流输电干扰预处理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数据预处理,宁东高压直... 为进一步提高山东地磁台网受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的预处理质量,通过中国地震前兆数据处理系统中相对差值检测和预处理检测功能,对山东地磁台网多年来受宁东高压直流输电干扰预处理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数据预处理,宁东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基本被去除,但仍然存在高压直流输电干扰误判、起止时间错判、干扰幅度计量不精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对数据进行复核和校对,应用"缓变台阶"功能重新处理,并加强对H、D分量干扰特征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地磁台网 高压直流输电干扰 预处理质量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山东省地震监测台网分布图的编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冯恩国 连凯旋 +4 位作者 刘保华 陈其锋 王伟 赵杰锋 李月强 《高原地震》 2012年第3期36-40,共5页
利用ArcGIS平台编绘完成了山东省地震监测台网分布图,阐述了其编制过程及详细的技术流程,对空间数据库建立的主要技术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ARCGIS 制图流程 空间数据库 山东地震监测台网
下载PDF
山东数字测震台站台基背景噪声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良 王杰民 +2 位作者 李铂 吴双 李小晗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5期129-134,共6页
介绍了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基本情况,计算了40个测震台站台基背景噪声,利用Welch方法计算噪声功率谱密度(PSD),进而计算地震台台基1—20 Hz地动噪声均方根值(RMS)和有效动态观测范围。根据计算结果,依照《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对山... 介绍了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基本情况,计算了40个测震台站台基背景噪声,利用Welch方法计算噪声功率谱密度(PSD),进而计算地震台台基1—20 Hz地动噪声均方根值(RMS)和有效动态观测范围。根据计算结果,依照《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对山东测震数字台网40个参评测震台站进行背景噪声级别分类,并分析不同台站背景噪声水平较低的原因,以期为测震台网的优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数字测震台网 噪声功率谱密度 动态观测范围 台基噪声水平
下载PDF
应用单台垂向记录进行区域地震事件实时检测和直达P波初动自动识别 被引量:40
9
作者 刘希强 周彦文 +2 位作者 曲均浩 石玉燕 李铂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0-271,共12页
提出一种基于直达P波信号和其它背景噪声在能量、非高斯性、非线性和偏振特性的不同而进行区域地震事件实时检测的新方法信噪综合差异特征量方法(简写为EFGLP方法),同时对比分析了应用信号的不同统计特性来精细识别震相初至的3种有效方... 提出一种基于直达P波信号和其它背景噪声在能量、非高斯性、非线性和偏振特性的不同而进行区域地震事件实时检测的新方法信噪综合差异特征量方法(简写为EFGLP方法),同时对比分析了应用信号的不同统计特性来精细识别震相初至的3种有效方法,其中的TOC-AIC方法是新提出的.应用山东数字地震波资料处理的结果表明:①与常规的STA/LTA地震事件触发算法相比,EFGLP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地震事件的错误报警率和漏报率;②与人机交互震相识别结果相比,当信噪比比较低、震相初至比较模糊时,3种震相精细识别方法中的TOC-AIC方法识别精度最高;当信噪比比较高、震相初至比较清晰时,基于VAR-AIC和TOC-AIC方法所测量得到的震相初至识别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测震台网 直达波 事件自动检测 震相自动识别
下载PDF
基于单台P波初始记录的地震震中和震级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希强 李霞 +6 位作者 蔡寅 赵瑞 李红 周彦文 王庆民 赵大鹏 徐长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4-521,597,共8页
利用山东数字化测震单台三分向记录,选择2种测定地震方位角方法和7种数据预处理方法,通过对实际结果的系统对比分析,确定了最佳的测定地震方位角的技术方案和适于地震预警的测震台站。对测定震中距和震级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得到了最佳的... 利用山东数字化测震单台三分向记录,选择2种测定地震方位角方法和7种数据预处理方法,通过对实际结果的系统对比分析,确定了最佳的测定地震方位角的技术方案和适于地震预警的测震台站。对测定震中距和震级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得到了最佳的根据直达P波前2s波形的包络特征参数求震中距、峰值速度的统计关系,以及根据包络特征参数求震级的标度关系。快速测定震中距和震级方法在实时地震预警中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测震台网 单台定位 方位角测定 地震预警
下载PDF
基于PMC方法的山东省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鹏 郑建常 李铂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408-2414,共7页
为了实现对山东区域测震台网监测能力的科学准确的评估,分析山东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的时空分布特征,为该区的地震研究和测震台网的进一步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通过计算山东测震台网... 为了实现对山东区域测震台网监测能力的科学准确的评估,分析山东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的时空分布特征,为该区的地震研究和测震台网的进一步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通过计算山东测震台网的117个台站对周边地震事件的检测概率、测震台网的合成检测概率以及最小完整性震级,来评估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单台检测概率结果显示,PMC方法可客观反映117个台站对地震事件的监测能力,在距离台站较近的区域,检测概率随着震级和震中距的增大而增大,处于沂沭断裂带中南段的台站对低震级档的地震有较高的监测能力.合成检测概率结果显示,检测概率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台站密集的胶东半岛和沂沭带中南段,而靠近山东省界的鲁西和鲁北区域则监测能力较差.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结果也反映了类似的规律.同时,PMC方法还可以检测不同深度对检测概率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完整性震级 监测能力 PMC 山东测震台网
原文传递
地震震中实时动态定位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希强 孙亚强 +4 位作者 赵冰 王庆民 赵大鹏 赵瑞 李铂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2-349,共8页
在地震早期预警系统中具破坏性地震震中的确定速度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了地震发生后根据1个、2个、3个台站P波到时记录进行动态、近实时确定地震发生区域、线区间和震中位置的方法。方法充分考虑了地震触发台站和非触发台站分布与地震波... 在地震早期预警系统中具破坏性地震震中的确定速度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了地震发生后根据1个、2个、3个台站P波到时记录进行动态、近实时确定地震发生区域、线区间和震中位置的方法。方法充分考虑了地震触发台站和非触发台站分布与地震波传播规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特征,提高了震中定位结果的精度。对由79个台站组成的山东虚拟测震台网2009-2010年期间记录的425次网内地震进行了快速定位,结果表明对发生在网内的地震可在要求时间内给出比较准确的震中位置,可满足预警地震速报时效性和精度的双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onoi剖分 双台子台阵 地震动态实时定位 山东数字测震台网 地震预警
下载PDF
地震预警中的动态地震定位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庆民 刘希强 +1 位作者 沈得秀 沙成宁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5-489,554,共5页
使用2009 ~2011年山东地震台网记录到的71次网内地震波形资料,采用2个地震台站的到时差所构造的震中轨迹近似满足双曲线方程,并结合单台测定的方位角及震中距信息,使用Voronoi图对震中位置加以约束的技术思路,实现地震定位精度的逐步提... 使用2009 ~2011年山东地震台网记录到的71次网内地震波形资料,采用2个地震台站的到时差所构造的震中轨迹近似满足双曲线方程,并结合单台测定的方位角及震中距信息,使用Voronoi图对震中位置加以约束的技术思路,实现地震定位精度的逐步提高.与山东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给出的震中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台定位平均误差为18.3 km,双台定位平均误差为16.6 km,三台定位平均误差为10.7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ONOI图 地震定位 双曲线方程 山东地震台网
下载PDF
长岛地区构造环境剪应力场的分布特征
14
作者 张志慧 王帅合 +3 位作者 李亚军 董晓娜 李霞 山长仑 《高原地震》 2011年第4期31-36,共6页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资料,根据陈培善等用地震发生的断裂力学模式和震源谱理论,导出的震源处峰值加速度与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的关系,计算了山东长岛地区发生的中小地震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并对应力场的分布状况和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资料,根据陈培善等用地震发生的断裂力学模式和震源谱理论,导出的震源处峰值加速度与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的关系,计算了山东长岛地区发生的中小地震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并对应力场的分布状况和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剪应力τ值随矩震级(ML)的增大而增大,对两者作拟合得到它们之间较简单的关系为:τ=1.89 ML-1.76。在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内,其构造环境剪应力τ值为1.0~6.0兆帕,与陈培善对3.0~5.5级地震的τ值多在4~8兆帕之间这一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加速度 环境剪应力值 山东数字地震台网
下载PDF
Relocation of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Area and Improvement of Local 1-D Crustal Velocity Model 被引量:1
15
作者 Sun Anhui Chen Qifu +2 位作者 Chen Yong Li Gang Zhang Zhiqi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3期321-334,共14页
We apply three methods to relocate 599 earthquake events that occurred from August 2004 to August 2005 in the north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area ( 85°30' ~ 88°30'E,43°00' ~ 44°40... We apply three methods to relocate 599 earthquake events that occurred from August 2004 to August 2005 in the north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area ( 85°30' ~ 88°30'E,43°00' ~ 44°40' N ) by using travel times recorded by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 and 10 portable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around the Urumqi city. By comparing the reliability of different results,we determined a suitable location method,and an improved 1-D crustal velocity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The uncertainty of earthquake location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 combined data of seismic network and portable stations. The relocated events are clearly associated with regional tectonics of the north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area, and are also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istence of active faults imaged by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The relocated seismicity discovers some potential traces of buried active faults,which need to be validated fur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relocation Velocity model The north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area Active faults
下载PDF
Shear-wave Splitting in the Crust beneath Shandong and Its Adjacent Area
16
作者 Miao Qingjie Liu Xiqiang +3 位作者 Shi Yuyan Qu Junhao Zheng Jianchang Tian Fengdo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4期556-565,共10页
Based on the seismic data of near-field source from the Shandong Digital Seismic Network,this study obtained the shear-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 from multiple st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ominant directions of pol... Based on the seismic data of near-field source from the Shandong Digital Seismic Network,this study obtained the shear-wave splitting parameters from multiple st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ominant directions of polarizations of fast shear-waves refle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stress in this area,CHD and LIS stations show 2 dominant directions,and reveals that the crustal seismic anisotropy in the Shandong area is constrained by the regional stress background,local failure and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dong area Shear-wave splitting POLARIZATION Seismic anisotropy Tectonic stre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