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行政和几何中心的山区聚落空间结构对比: 以岷江上游为例
1
作者 范娜 田述军 +1 位作者 宋丽君 杨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43-5151,共9页
为了优化山区聚落空间格局与合理规划国土空间,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探究山区聚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重要目标之一。以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位序-规模原理、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方法对岷江上游聚落行政和聚落几何中心... 为了优化山区聚落空间格局与合理规划国土空间,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探究山区聚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重要目标之一。以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位序-规模原理、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方法对岷江上游聚落行政和聚落几何中心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并总结其造成误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岷江上游首位分布城镇体系结构特征明显,县域人口的累积百分比曲线符合位序-规模的特征。岷江上游聚落空间结构分形特征显著,受经济因素的重要影响,聚落在空间上聚集分布,并以各首位城镇为中心向周边逐渐衰减。岷江上游关联维数和牛鸦维数比所揭示的城镇相互作用强度和交通通达性特征与实际情况一致。行政中心造成的误差与研究区平均海拔关系密切,聚落行政中心在平均海拔高的区域相对几何中心的偏离较大,应重视其偏离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 空间结构 聚落几何中心 聚落行政中心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边界划分与垂直分异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闫卫坡 王青 +2 位作者 郭亚琳 石敏球 蒋勇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2-576,共5页
山区聚落生态位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结果,涵盖了人类居所在山地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居民生计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基于SPOT-5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对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边界进行甄别,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边... 山区聚落生态位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结果,涵盖了人类居所在山地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居民生计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基于SPOT-5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对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边界进行甄别,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边界的划分方法,并对其分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河流、山脚、山沟、图像纹理和色差等因素对边界划分具有指示意义,是界定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范围的关键因子;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面积介于2.27~528.67 hm2之间,且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在<1 600 m海拔段,聚落生态位的增速较小,当海拔高度超过1 600 m时,聚落生态位的增速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地域边界 垂直分异 山区聚落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樊敏 郭亚琳 +1 位作者 李富程 王青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4-472,共9页
基于岷江上游山区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和植被生境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借助分形和贝叶斯模型,定量刻画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山区聚落生态位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间隙度维数分别为0.949、0.94... 基于岷江上游山区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和植被生境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借助分形和贝叶斯模型,定量刻画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山区聚落生态位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间隙度维数分别为0.949、0.942、0.890、0.960,汉族聚落生态位的高间隙度维数,揭示了山区汉族聚落封闭性特点。同时,流域内1 667个聚落生态位间隙度维数(0.946)与藏族(0.949)相似,表明藏族聚落生态位空间异质性特征能够反映整个流域山区聚落生态位空间分异程度。2岷江上游藏-羌-汉-回聚落生态位内的植被生境适宜性指数均值分别为:2.816、2.622、2.529、2.644,说明山区聚落生态位的空间分布与植被生境相适宜。同时,流域内1 667个聚落生态位几何特征对植被生境的敏感程度(0.601)与羌族(0.610)相似,表明羌族聚落生态位的几何特征具有典型性。3藏-羌-回-汉聚落生态位的空间聚簇性地域分异明显、地理边界清晰,说明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聚落区位、规模和形态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生态位 民族类型 植被生境 适宜性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石敏球 王青 +1 位作者 郭亚琳 张宇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3-37,81,共6页
应用GIS环境下的地统计分析功能、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和缓冲分析功能,基于CV值和NNI指数判定山区聚落的集聚性,并根据VCM曲线分析山区聚落的集聚特征。研究表明: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河流密切相关,且聚集性明显,聚落间的最邻近距离... 应用GIS环境下的地统计分析功能、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和缓冲分析功能,基于CV值和NNI指数判定山区聚落的集聚性,并根据VCM曲线分析山区聚落的集聚特征。研究表明: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河流密切相关,且聚集性明显,聚落间的最邻近距离约为200 m,88%聚落相隔2 000 m内;在山体垂直方向上,聚落数量在海拔3 000 m内,随海拔升高而呈上升趋势,而在海拔3 000 m以上,聚落数量沿着山体递减。研究结果可为岷江上游山地城镇化布局和山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 空间集聚 GIS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山区聚落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分析——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 被引量:29
5
作者 何仁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1-230,共10页
通过对凉山州山区聚落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水平和空间差异的评价,分析影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将凉山州与四川省农户生计水平进行对比发现,农户生计发展水平与山区聚落的地理条件具有显著相关性;凉山州县域农户生计发展水平有较强的空间... 通过对凉山州山区聚落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水平和空间差异的评价,分析影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将凉山州与四川省农户生计水平进行对比发现,农户生计发展水平与山区聚落的地理条件具有显著相关性;凉山州县域农户生计发展水平有较强的空间关联,空间差异明显.最后,对提高山区聚落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发展能力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 农户 可持续生计 评价 空间差异 凉山州
下载PDF
长江上游山区聚落与水土保持的耦合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青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5-460,共6页
运用地理学、生态学和物理学的理论,从全新的角度对长江上游山区聚落形成的环境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山区聚落与水土保持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1.山区聚落场所地处山体的自然截流部位,山区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人类聚落对山地坡面过程... 运用地理学、生态学和物理学的理论,从全新的角度对长江上游山区聚落形成的环境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山区聚落与水土保持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1.山区聚落场所地处山体的自然截流部位,山区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人类聚落对山地坡面过程中水、土资源截流效果的指示器,截留的规模决定聚落规模;2.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完整的截流或节流体系,水土保持的本质就是对山地坡面过程截留;3.通过水土保持,人类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因此,水土保持是山区聚落生态建设的基础工程,是链接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纽带,沟通人文聚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 截流 水土保持 耦合 长江上游
下载PDF
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研究——以7个山区聚落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高延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1-416,共6页
在构建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以7个山区聚落为案例,从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基础设施4个方面对聚落宜居性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山区聚落宜居性建设主要方向和路径.结果表明,水口村、二道村、北极村宜居性处... 在构建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以7个山区聚落为案例,从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基础设施4个方面对聚落宜居性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山区聚落宜居性建设主要方向和路径.结果表明,水口村、二道村、北极村宜居性处于一般水平,烧排瑶寨、高坪村、凹子村宜居性有待建设,招素沟村宜居性亟待建设;聚落经济过分依赖传统农业,基础设施差,远离集镇、县城等经济中心,非农产业发展落后,经济落后又造成社会发展滞后,综合因素使得这些聚落成为人居环境建设的难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区 山区聚落 宜居性评价 农村建设
下载PDF
中国山区聚落宜居性地域分异规律评价——基于省份山区背景的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高延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71-78,共8页
以全国895个山区县为基本统计单元,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对我国28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山区聚落的宜居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山区聚落宜居性地带规律显著,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呈明... 以全国895个山区县为基本统计单元,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对我国28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山区聚落的宜居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山区聚落宜居性地带规律显著,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呈明显降低趋势:处于较好水平的只有北京市1个;处于一般水平的省份有11个,其中东部7个省份、中部3个省份、西部1个省份;宜居性有待建设的省份有16个,其中中部5个省份、西部11个省份;东部省份影响宜居的多为环境因素,中部、西部影响宜居的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基础设施综合因素。单项因素评价上,山区聚落经济宜居性从东部省份、中部省份到西部省份呈明显降低趋势,东部、中部省份明显好于西部省份;环境宜居性中、西部省份略好于东部省份;社会发展宜居性从东部省份到中、西部省份呈降低趋势,东部省份略好于中、西部省份;基础设施宜居性地带规律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区聚落 宜居性评价 地域分异规律 省份山区背景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与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延国 廖彦淞 +1 位作者 王青 邹强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5期45-50,共6页
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面积、海拔、坡度等空间信息,通过与该区域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对比,揭示山区聚落生态位与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1)聚落生态位总数为1 667个,总面积为982.12km2,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面积、海拔、坡度等空间信息,通过与该区域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对比,揭示山区聚落生态位与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1)聚落生态位总数为1 667个,总面积为982.12km2,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8%,山区适宜聚落生态位面积较小,整个区域以中度及以下等级侵蚀为主,中度及以下侵蚀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超过79%;(2)聚落生态位海拔主要集中在1 300~2 800 m,3 000 m以下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强烈及以上等级侵蚀多集中在海拔3 000 m以上,聚落生态位分布区域与强烈侵蚀区不重叠;(3)聚落生态位集中分布于15°~35°的缓斜坡及斜坡山地上,与中度侵蚀集中分布坡度基本一致。土壤侵蚀过程是该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变化过程,自然本底的脆弱性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已成为限制区域农业综合生产潜力的主导因素之一,针对两者空间关系,结合少数民族山区的贫困现状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山区生计方式转变的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 生态位 土壤侵蚀 岷江上游
下载PDF
中国山区聚落能源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 被引量:1
10
作者 薛艳峰 《经济论坛》 2013年第1期106-108,117,共4页
在中国主要山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八个聚落为例,对聚落能源结构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证实,山区聚落以木柴等生物质能源为主,即使电、路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山区聚落也是如此,聚落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而以聚落... 在中国主要山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八个聚落为例,对聚落能源结构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证实,山区聚落以木柴等生物质能源为主,即使电、路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山区聚落也是如此,聚落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而以聚落燃料采集为主的分散式生态破坏已成为当前山区生态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聚落所依托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职缘关系对生物质能源管理的成效不理想。因此,政府应实施山区聚落能源建设和结构调整,在资源管理上逐步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聚落能源的可持续利用;鼓励发展炭薪林,解决农户的薪柴利用问题;出台政策,培育沼气使用专业服务团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 能源结构调整 生态建设 山区发展
下载PDF
1999-2009年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差异
11
作者 李晓宁 樊敏 赵丽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40-48,共9页
以山区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位,采用间隙度指数模型和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赋值法,量化了岷江上游1999-2009年山区聚落生态位内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09年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在数量... 以山区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位,采用间隙度指数模型和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赋值法,量化了岷江上游1999-2009年山区聚落生态位内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09年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农田面积下降23.79%,草地、林地面积分别增长14.18%,6.96%,建筑用地增长2.65%。通过间隙度指数分析,农田、林地、建筑用地面积的间隙度指数下降(400,200,20),说明土地面积在空间分布上产生集聚效应,草地面积的间隙度指数增加(100),说明草地面积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是向外扩散的。(2)1999-2009年10年间,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增加了64.05%,林地和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增长量分别为76.31%和78.46%,明显高于农田增长量(38.69%),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显著。(3)山区聚落生态位内生态服务价值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松潘县东南部、理县、茂县分布的生态服务价值较高,而汶川、松潘县北部较低,这与海拔高度、土地利用类型及人口分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生态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巴山南部山区乡村聚落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何艳玲 查小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3-351,共9页
为探究山区乡村聚落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巴山南部城口县为例,基于2010年、2015年、2019年乡村聚落斑块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和景观指数方法,从聚落分布、规模、形态和区位4个角度分析了城口县乡村聚落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空间误差回归... 为探究山区乡村聚落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巴山南部城口县为例,基于2010年、2015年、2019年乡村聚落斑块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和景观指数方法,从聚落分布、规模、形态和区位4个角度分析了城口县乡村聚落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空间误差回归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口县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趋势增强;聚落分布呈现“西北密,东南疏”,高密度区范围向乡镇中心缩减;(2)与2010年比较,2019年城口县聚落数量减少而规模明显增加;乡村聚落规模以小型化为主,由小规模逐渐向大规模发展;聚落形状不规则并趋于复杂化,乡镇中心周边及主要道路河流两侧的形状不规则程度较大,且程度增大;(3)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 m,坡度<25°范围内,沿河流和道路呈带状分布;低地缓坡处和河流道路两侧为聚落扩张区,海拔和坡度较高的地区为聚落收缩区;(4)人口规模、坡度和距乡镇中心距离是城口县乡村聚落规模变化的首要因素。综上所述,自然因素塑造城口县乡村聚落的基本格局,而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政策因素进一步推动乡村聚落演化。研究结果可为秦巴山区乡村聚落布局优化提供依据,对改善山地乡村人居环境、推动山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巴山南部 城口县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垂直分异研究 被引量:63
13
作者 王青 石敏球 +1 位作者 郭亚琳 张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59-1567,共9页
以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的方法,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提取岷江上游山区空间信息,定量研究山区聚落生态位影响尺度、人口密度及民族类型带谱垂直分异特征,并建立民族聚落生态位类型图谱。研究表明:聚落生态位... 以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的方法,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提取岷江上游山区空间信息,定量研究山区聚落生态位影响尺度、人口密度及民族类型带谱垂直分异特征,并建立民族聚落生态位类型图谱。研究表明:聚落生态位地理半径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其数值介于300~600m;相反,聚落生态位人口密度却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减,其数值介于200~630人/km^2;聚落生态位地理半径和人口密度的垂直分异特征,是山区居民长期适应山地环境的结果,与民族类型及其生计方式密切相关。在流域尺度上,岷江上游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条民族廊道,聚落生态位民族类型空间格局具有典型的带谱特征:藏族和回族聚落生态位均处于河流干支流的上部,羌族聚落生态位对应于干旱河谷和V型河谷上部的低半山缓坡地带,汉族聚落生态位位于岷江上游人口处的河谷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山区聚落 地学图谱 垂直分异 岷江上游
原文传递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与驱动因子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樊敏 郭亚琳 +1 位作者 李富程 王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87-1696,共10页
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结果。基于岷江上游各民族山区聚落生态位和气象、社会、地形驱动因子的空间分布,借助冗余分析,构建山区聚落生... 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结果。基于岷江上游各民族山区聚落生态位和气象、社会、地形驱动因子的空间分布,借助冗余分析,构建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与驱动因子间的多水平贝叶斯模型,定量刻画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与驱动因子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影响研究区域内1 667个与各民族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的驱动因子有显著差异,海拔和坡度对前者影响较大,海拔、坡度、干季和湿季湿度、距河流距离对后者影响较大,且海拔对两者的影响程度都最大,海拔和坡度地形驱动因子与干、湿季湿度和距河流距离间的相关性较弱。(2)干、湿季湿度气象驱动因子对藏-羌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影响较大,距河流距离和距县城距离社会驱动因子、海拔和坡度地形驱动因子对藏族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影响较大,这与藏族聚落生态位的分布面积和个数有关。(3)民族类型对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指标与气象因子干季湿度间关系的影响最大,对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指标与地形因子坡度间关系的影响最小。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与驱动因子间关系的研究,为量化山区聚落生态位与山地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 生态位 地理特征 民族类型 驱动因子 岷江上游
原文传递
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的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于慧 刘邵权 +2 位作者 王勇 刘卫东 郑志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36-1241,共6页
结合山区实际情况,建立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模型对川西南山区26个区县进行系统评价,计算出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ESDA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 结合山区实际情况,建立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模型对川西南山区26个区县进行系统评价,计算出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ESDA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存在正的相关性,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2)在空间格局上,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呈现东南-西北两极分化格局,并且以西昌、攀枝花、石棉为3个核心呈核心-边缘梯级结构模式特点;(3)H-H空间关联模式集中连片分布在安宁河谷一带,L-L空间关联模式集中连片分布于大小凉山一带,西昌、石棉呈现H-L空间关联模式;(4)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与自然环境宜居度、经济宜居度、社会宜居度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 山区聚落宜居性 空间差异分析
原文传递
岷江上游山区杂谷脑河流域聚落变迁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实证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延国 黄成敏 +2 位作者 王青 王丽 邹强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57-62,共6页
以岷江上游山区杂谷脑河流域佳山-桃坪-增头位于同一纵断面上的三个少数民族聚落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田野实地调查与勾绘,并辅以文献分析及农户深度访谈佐证的形式,从自然条件分异、区域政策实施、社会文化导向及... 以岷江上游山区杂谷脑河流域佳山-桃坪-增头位于同一纵断面上的三个少数民族聚落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田野实地调查与勾绘,并辅以文献分析及农户深度访谈佐证的形式,从自然条件分异、区域政策实施、社会文化导向及经济技术发展等角度,定量刻画聚落的分布规律、变迁模式,深入剖析其驱动机制,展现了在特定的地域条件及历史时段内经由不同主导因素影响下,山区聚落多元化的动态剧变过程,力图为整个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宏观科学的认知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山区聚落 变迁 驱动机制
下载PDF
退耕还林对岷江上游高山聚落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樊敏 李富程 +1 位作者 郭亚琳 王青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6-365,共10页
岷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和成都平原重要水源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是界定该流域生态位势的重要判据。基于1999和2009年SPOT4-5二期遥感数据,以山区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元,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单位... 岷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和成都平原重要水源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是界定该流域生态位势的重要判据。基于1999和2009年SPOT4-5二期遥感数据,以山区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元,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赋值法,阐明岷江上游退耕还林前后的山区聚落生态位内部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及其动因。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9年10 a间,山区聚落生态位生态服务总价值增加0.18×108元。1)农田面积减少108.20 km2,其生态服务价值减少1.1×108元,源于山区聚落人口空心化导致所需农田食物供给这一生态服务功能下降;2)森林面积增加23.19 km2,其生态服务价值增加0.75×108元;3)草地面积增加49.77 km2,其生态服务价值增加0.53×108元。森林/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表明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环境效益显著。4)建设用地面积增加9.16 km2,其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仅为0.0057×108元,这与城镇化背景下高半山区聚落内人走楼空态势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生态位 退耕还林 生态服务 生态屏障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基于生态价值重构的山区乡村聚落空间优化
18
作者 康璇 《中外建筑》 2022年第12期109-113,共5页
城镇化背景下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迫切,山区乡村应严保生态安全格局,以乡村聚落为空间载体,重构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社会关系等多元生态价值体系。基于此,试图构建基于山区乡村生态价值重构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并以大... 城镇化背景下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迫切,山区乡村应严保生态安全格局,以乡村聚落为空间载体,重构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社会关系等多元生态价值体系。基于此,试图构建基于山区乡村生态价值重构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并以大别山南麓湖北省团风县G乡南部为实证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从森林、水体两方面构建山区生态保护格局,根据乡村聚落与生态保护格局的空间关系评判其生态安全影响度;再结合空间合理性、经济产业、聚落规模、历史文化、服务设施及访谈等综合判断;最终将山区乡村聚落分为搬迁撤并、控制发展、适度发展、重点发展四种优化类型,并提出在生态人居、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化传承等方面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价值重构 山区乡村聚落 生态保护格局 空间优化 湖北省团风县
下载PDF
中国山区发展研究的态势与主要研究任务 被引量:31
19
作者 陈国阶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1-538,共8页
山区发展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山区发展滞后是全球普遍的现象。国际上对山区发展研究十分重视,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山区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同,对其研究的内容也明显差异。我国山区发展既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也有别于发达国家,... 山区发展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山区发展滞后是全球普遍的现象。国际上对山区发展研究十分重视,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山区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同,对其研究的内容也明显差异。我国山区发展既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也有别于发达国家,正处于受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冲击的变革期。山区发展在全国总体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当前是全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贡献者,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区和难点区,是全国脱贫的最后攻坚区。国内对山区发展研究虽然已取得巨大进展,但仍不适应新时期对山区发展的需求,加强全国山区发展研究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山区发展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山区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山区工业化,山区农业产业化,山区聚落和山区脱贫等方面上。应以科学发展观统帅山区发展研究,引入现代发展新理念,引进现代科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分别在国家层次、区域层次和聚落层次上开展研究;提倡深入山区,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创建山区发展的长期、连续、定点的跟踪调查、监测,构建全国山区发展社会观测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发展 社会主义新山区 山区工业化 山区聚落 长期跟踪监测
下载PDF
洛阳白云山旅游区乡村聚落格局演变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少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7-123,共7页
以洛阳白云山旅游区乡村聚落为例,基于实地调研与评估、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三生"空间演变的过程与机理。结果发现:在资源、市场、政策、人口及外来资本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通过从1995到2016年的2... 以洛阳白云山旅游区乡村聚落为例,基于实地调研与评估、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三生"空间演变的过程与机理。结果发现:在资源、市场、政策、人口及外来资本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通过从1995到2016年的20多年的发展,当地传统乡村聚落沿着"农业聚落—旅游聚落—旅游小镇"的发展轨迹,最终由旅游驱动乡村城市化,完成从山区聚落到旅游小镇的空间重构和功能升级。但也在生态环境、社区改造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表明:旅游作为一种驱动力,可以实现传统村落集聚发展为旅游小镇,走出一条非工业化的较为绿色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全域旅游时代,"从山区聚落到旅游小镇"将成为我国传统山区村落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 旅游小镇 格局演变 驱动机理 白云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