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9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山地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空间分布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杨丽芳 何涛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作为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域,研究其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具有典型山地城市特征的重庆市为例,运用核密度估算法、最小阻抗法、空间插值法和地理探测器对重庆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进行深入分析。... 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作为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域,研究其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具有典型山地城市特征的重庆市为例,运用核密度估算法、最小阻抗法、空间插值法和地理探测器对重庆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重庆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主要分布在渝中、渝北、南岸、巴南西部临江一带,总体分布与城市发展具有耦合性,其空间分布主要受交通可达性、房价、人口密度和地势等因素影响,其中交通可达性和房价影响较大,人口密度和地势次之。文章提出以区域发展水平为着力点,建设多层级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建设“亲民”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以山地城市独有的城市形态,丰富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内部空间结构等优化配置建议,为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的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技术 山地城市 社区体育文化公园 重庆市 社会公平
下载PDF
喀斯特山地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戴丽 尹昌应 +1 位作者 毛春艳 郑佳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1,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城市内涝灾害愈加明显,已成为造成喀斯特地区损失较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选择西南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为研究区,基于2016—2020年实测和调查的内涝灾害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相关分析方法,探...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城市内涝灾害愈加明显,已成为造成喀斯特地区损失较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选择西南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为研究区,基于2016—2020年实测和调查的内涝灾害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6—2020年贵阳市主城区内涝频发,且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集聚分布特征。2)不透水面、绿地与内涝频次的相关性显著,分别呈正、负相关。3)内涝周边500 m缓冲区内景观由少数聚集程度大的斑块构成,优势度较高,景观中的优势斑块类型仅有一种或少量几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格局空间聚集情况差异显著,其中铁路与道路、房屋建筑的景观指数空间聚类较为显著。4)内涝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关系不显著,但与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指数有显著相关性,且不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内涝的影响差异较大。研究结果为喀斯特城市内涝防治和景观格局规划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地城市 空间自相关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指数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山地城市崖壁景观特征及保护利用策略——以重庆两江四岸区域为例
3
作者 李波 张钰姣 杜春兰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121,共8页
【目的】崖壁作为山地城市重要的地域性景观之一,在城市意象、社会生活和相关城市职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崖壁景观的地位和角色也逐渐发生变化。崖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于城市及其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崖壁景观... 【目的】崖壁作为山地城市重要的地域性景观之一,在城市意象、社会生活和相关城市职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崖壁景观的地位和角色也逐渐发生变化。崖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于城市及其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崖壁景观的系统性认知比较匮乏。【方法】以崖壁景观分布集中的重庆两江四岸区域为例,综合运用实地调查、史料梳理、Arc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对山地城市崖壁景观特征及保护利用途径进行深入调查和讨论。【结果】两江四岸区域崖壁景观在总体空间分布上呈现依附山形地势与滨江临水两大特征;在空间形态上可划分为自然崖壁、人工介入崖壁,人工崖壁3种类型,自然崖壁生境类型丰富多样,人工介入崖壁和人工崖壁则相对单一;崖壁景观提供了多元复合的功能空间,是重要的人文景观载体。【结论】从崖壁空间功能转型、周边资源整合利用和自然生境保育3个方面提出崖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山地城市崖壁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崖壁景观 崖壁空间 崖壁生境 景观特征 山地城市 重庆两江四岸
下载PDF
山地城市工程冲沟的分类方法和设计策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甘伟 李绳彪 邱岚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为了将工程冲沟融入城市自然环境,改善二者在空间和肌理维度上的矛盾,本文在传统冲沟分类方法中融入环境角色,依据冲沟和环境的2种形态构建两态性分类法。该方法实现从“治理”到“运用”的目的变迁,有助于解析冲沟与环境矛盾问题的具... 为了将工程冲沟融入城市自然环境,改善二者在空间和肌理维度上的矛盾,本文在传统冲沟分类方法中融入环境角色,依据冲沟和环境的2种形态构建两态性分类法。该方法实现从“治理”到“运用”的目的变迁,有助于解析冲沟与环境矛盾问题的具体表现。依据矛盾点,提出“交、映、隐、联、融”的设计策略,重新构建冲沟与环境的有机关系,打造山地城市的滨江景观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工程冲沟 分类方法 设计策略 环境设计
下载PDF
山地城市国土空间碳排放格局与绿色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5
作者 刘亚丽 曹春霞 +1 位作者 张臻 况易 《城乡规划》 2024年第3期43-52,共10页
文章基于典型的山地城市国土空间与碳源、碳汇的对应关系,分析碳排碳汇时空变化格局与演变规律,厘清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建立山地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绿色指标体系与碳中和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重点领域指标梳理—综合指标库建立—... 文章基于典型的山地城市国土空间与碳源、碳汇的对应关系,分析碳排碳汇时空变化格局与演变规律,厘清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建立山地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绿色指标体系与碳中和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重点领域指标梳理—综合指标库建立—关键指标遴选—绿色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基于固碳增汇、降碳减排两大方向,融合空间指导性、低碳指向性、数据可量化性、典型代表性四大特性,聚焦空间绩效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源优化利用、生态环境管控四大领域,锚固生态、环境、开发、保护、创新、绿色、低碳、循环、交通、市政十个维度,构建山地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绿色指标体系,旨在将碳中和目标要求准确、完整、全面地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国土空间 碳排放格局 碳中和 绿色指标体系
下载PDF
基于在线地图路径循迹的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步行可达性衰减
6
作者 罗丹 张沂珊 洪竞科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0-107,共8页
【目的】精准客观地评估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步行可达性,揭示实际可达性与理论可达性之间的衰减状态,为山地绿色开放空间服务能力优化提升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以重庆市渝中区为研究范围,依托ArcGIS平台和高德地图应用程序接口(a... 【目的】精准客观地评估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步行可达性,揭示实际可达性与理论可达性之间的衰减状态,为山地绿色开放空间服务能力优化提升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以重庆市渝中区为研究范围,依托ArcGIS平台和高德地图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引入路径循迹法,从实际步行路径出发量化可达性,并通过对比实际可达性与理论可达性来分析城市整体及绿色开放空间的可达性衰减状态。【结果】1)渝中区绿色开放空间步行可达范围整体衰减面积比为43.19%,且5 min、10 min、15 min阈值内可达范围的衰减面积比分别为32.12%、46.49%、46.30%;2)绿色开放空间衰减程度不均衡,衰减程度大于60%的绿色开放空间有16个,衰减程度最高为87.71%;3)山顶、各级台层和滨江楔形绿色开放空间的高衰减比例相对更高。【结论】进一步从选址、环境和本体3个方面总结衰减原因,并从步行可达性视角提出增量、串联、渗透的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优化建议,为客观评估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步行可达性提供思路,对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服务效能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开放空间 步行可达性衰减 路径循迹 山地城市 重庆渝中区
下载PDF
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老年人社交活动特征与可持续更新思路: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7
作者 黄瓴 瞿欣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在人民城市理念背景下,针对山地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的现实困境,需要更加长期、动态、准确地理解社区老人的社交需求与活动特征,进而结合地方自然、经济和人文特征,提出长效的可持续更新思路。运用社会网络... 在人民城市理念背景下,针对山地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的现实困境,需要更加长期、动态、准确地理解社区老人的社交需求与活动特征,进而结合地方自然、经济和人文特征,提出长效的可持续更新思路。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选取山地城市老旧社区特征显著且老龄化严重的重庆市渝中区凉亭子社区为研究区域,以居住在该社区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实地观察、访谈和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厘清各类社群关系下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分布及活动类型特征,剖析老年社群—社交空间—社交活动的整体关系,进而明确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的问题与目标,提出因地制宜的可持续社区更新思路。对于突破山地城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更新的社区资产认知、持续改善和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品质、整体构建和谐的社区社群关系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 可持续更新 社会网络 老年人 社交活动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的山地城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因素分析——以三明市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曾真 吴天杰 +2 位作者 陈凌艳 何天友 郑郁善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8-236,共9页
通过ArcGIS与InVEST模型对三明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转型特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合生境质量贡献率的测算,将各类用地类型的转型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对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内的生境质量进行驱动力分析,... 通过ArcGIS与InVEST模型对三明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转型特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合生境质量贡献率的测算,将各类用地类型的转型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对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内的生境质量进行驱动力分析,深入探寻影响生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在三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森林始终占据着最大面积比,超过总面积的70%,201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更为显著。(2)2000、2010、2020年三明市的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80649、0.80654、0.77488,生境质量水平总体处于较高水平。(3)三明市的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以高质量生境区域集聚和低质量生境区域集聚作为主要集聚特征。(4)耕地、草地、人造地表向森林转换是生境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森林向耕地、草地、人造地表转换,耕地转为人造地表是生境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5)在生境质量驱动力分析中,自然环境相关因子的总影响力高于社会因素相关因子的总影响力,NDVI的影响力在8个因子中最高。任意2个因子的组合对于生境质量的影响力均高于单一因子。研究结果加强了对山地城市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的认知,对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山地城市 生境质量 驱动因子 三明市
下载PDF
山地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感知研究
9
作者 李波 刘柳杉 王金金 《园林》 2024年第9期58-68,共11页
滨水空间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该功能于山地城市滨水空间而言,常呈现出突出的供需错位问题。基于公众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感知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和利用方式,对于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 滨水空间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该功能于山地城市滨水空间而言,常呈现出突出的供需错位问题。基于公众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感知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和利用方式,对于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作用。以重庆花溪河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获取公众生态系统服务感知数据,运用IPA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公众对于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认识和绩效表现,从而确定各个建设阶段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优先次序,进一步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感知与景观要素偏好特征,最后为滨水空间景观优化提供建议。结果表明:公众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期望较高,但满意度却普遍低于该期望值;公众对不同建设阶段滨水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改善需求存在差异,未改造河段与规划待建河段首要诉求是水质净化,已改造河段亟需进行文化地方感营造,而所有河段均需要提升娱乐旅游服务功能;公众更容易从自然要素中,尤其是植物群落结构和河流水质水量,感知到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但人工要素介入有助于增强文化服务感知。研究结果为公众参与滨水空间景观规划管理提供参考,使其进一步满足公众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感知 滨水空间 景观要素 山地城市
下载PDF
中国西南山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长时序变化及其评价——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苟晓娟 刘瑞 李谷琳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224-234,共11页
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选择以重庆市为例,利用遥感技术和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评价重庆市2000年~2021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其长时序变化。为探讨... 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选择以重庆市为例,利用遥感技术和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评价重庆市2000年~2021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其长时序变化。为探讨山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海拔、坡度、气温和降水四个影响因子,得到RSEI的海拔依赖性与坡度依赖性以及RSEI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遥感生态指数RSEI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质量为“优”的面积增加了130.27%,生态质量为“差”的面积减少了65.68%,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②从RSEI随海拔、坡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0 m~1800 m范围内RSEI缓慢增加,1800 m~2800 m范围内开始减小,RSEI随坡度增加而增长,坡度>40°之后RSEI趋于平稳;③从RSEI与气候因子的响应曲线可以看出,温度和RSEI呈负相关,温度越高,RSEI越低;随着降水的增加,RSEI指数逐渐上升。研究表明,使用GEE平台可以对多云雾、植被覆盖度高的西南山地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长时序的监测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精细化管理,从而根据区域特色进行环境治理,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Engine RSEI 西南山地城市 重庆 海拔 气候 生态保护
下载PDF
山地城市公交服务感知与出行幸福感关系研究——基于获得感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贠艺涵 赵航 +1 位作者 熊仁江 刘思敏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1,共10页
将幸福感理论与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相结合,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山地城市居民公交服务质量感知与出行幸福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公交资源获得感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公交服务质量感知与出行幸福感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将幸福感理论与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相结合,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山地城市居民公交服务质量感知与出行幸福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公交资源获得感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公交服务质量感知与出行幸福感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且出行幸福感呈现出边际递减特征;2)山地城市居民公交资源获得感在公交服务质量感知与出行幸福感之间具有显著负向调节效应,公交服务质量感知对出行幸福感的正向影响随公交资源获得感的增强而减弱;3)山地城市公交资源获得感对出行幸福感具有正向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可为促进城市公交“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的制度改革提供启发,利于提高山地城市居民公交出行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非线性关系 结构方程模型 山地城市公交 出行幸福感 获得感
下载PDF
山地城市国土空间水生态规划逻辑框架与实践
12
作者 卢涛 刘亚丽 +2 位作者 刘方 张臻 闫晶晶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120,共9页
在总结我国国土空间水生态规划发展进程及山地城市国土空间水生态规划面临的困境基础上,以“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切入点,立足“水土—水城—水系”3大空间尺度,确定“屏、源、城、岸、系、流”6大生态维度,提出“全域国土空... 在总结我国国土空间水生态规划发展进程及山地城市国土空间水生态规划面临的困境基础上,以“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切入点,立足“水土—水城—水系”3大空间尺度,确定“屏、源、城、岸、系、流”6大生态维度,提出“全域国土空间—山水城聚合空间—水系网络空间”的山地城市国土空间水生态规划逻辑框架,围绕水土保护、水源涵养、水城相融、水岸协同、水系优化、水质共保6大生态功能,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和关键技术,以期为其他山地城市的国土空间水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国土空间 “水土—水城—水系” 水生态规划
下载PDF
山地城市暴雨洪水中人车失稳风险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刘非 任春娇 +3 位作者 陈垚 袁绍春 刘臻 余薇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7,共16页
【目的】为定量分析山地城市暴雨内涝中行人和车辆的失稳风险特征,【方法】以重庆市悦来新城某排水片区为研究区域,构建一二维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对研究区不同降雨情景下的承灾体暴露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按照最不利原则,从失稳风险范围... 【目的】为定量分析山地城市暴雨内涝中行人和车辆的失稳风险特征,【方法】以重庆市悦来新城某排水片区为研究区域,构建一二维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对研究区不同降雨情景下的承灾体暴露性进行了模拟分析,按照最不利原则,从失稳风险范围和失稳持续时间等维度计算分析了典型人车(轿车、SUV、成人、儿童)的失稳风险。【结果】结果显示:降雨重现期越大,承灾体暴露性越高,失稳开始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轿车的失稳风险最高,SUV次之,成人最小;四类承灾体在不同重现期下的轻微风险区域占比均最大,且其分布与积水深度较浅(如低于0.15 m)或流速值低于0.4 m/s的区域分布较为相似。【结论】结果表明:失稳风险等级越高的区域,其面临的洪水特征可能越复杂,尤其对于地形起伏多变的山地城市,应根据承灾体的特征进行风险图绘制,并结合降雨预报进行风险预警,提升灾害应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内涝 数值模拟 Godunov格式 承灾体暴露性 人车失稳风险 山地城市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山地城市景观格局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辉 王福海 +1 位作者 张晓媛 陈丹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期107-112,共6页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程的加快,重庆都市区城市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采用基于纹理提取的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对2009—2018年的RapidEye和高分一号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并利用移动窗口法、景观测量法和城...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程的加快,重庆都市区城市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采用基于纹理提取的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对2009—2018年的RapidEye和高分一号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并利用移动窗口法、景观测量法和城市密度计算法对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对遥感图像进行准确的分类,提取景观类型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重庆市主城区2009—2018年地表覆盖分为6类,包括农业景观群,森林景观群,水域景观群,草地景观群,建设用地景观群和其他景观群;重庆中心城区整个区域的景观异质性有所增加,但建成区的景观异质性有所下降,城市发展由内而外;研究区城乡边界的破碎化程度高于中心城区,北部地区的景观尺度比南部地区更为强烈。本文旨为研究区城市规划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时空特征 BP神经网络 山地城市
下载PDF
探索景观触媒效应下城市后工业景观设计推动山地城市更新的途径
15
作者 王哲 朱捷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2,共7页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有必要...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全局视角对成群成片的城市后工业景观更新进行整体性、持续化、多维度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触媒效应的理论方法,剖析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的特质,总结城市后工业景观在山地城市中的显著特征与设计关键;提出通过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效应的激发推动老旧城市片区有机更新的实施途径,从而促进山地城市朝着生态功能健全、山城形象凸显、文化氛围浓厚、功能活力焕发、文旅业态兴旺的方向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触媒效应 山地城市 城市后工业景观 城市更新
下载PDF
山地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段列车引起环境振动实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干灵锋 杨芳乙 +2 位作者 李力克 石国兵 王鹏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5-260,287,共7页
对作为典型山地城市的重庆市轨道交通1号线、9号线和10号线高架段列车运行所引起周围地面振动进行实测,将测得的地面垂向振动加速度数据在时域和频域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线路高架段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主要频率分布区域基本一致,... 对作为典型山地城市的重庆市轨道交通1号线、9号线和10号线高架段列车运行所引起周围地面振动进行实测,将测得的地面垂向振动加速度数据在时域和频域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线路高架段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主要频率分布区域基本一致,1号线主要频率分布在52 Hz附近,9号线主要频率分布在25 Hz附近,10号线主要频率分布在37 Hz附近;随着距离的增加,高频振动衰减速度大于低频振动;高架段列车所引起地面振动的衰减规律总体趋势是随着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振动在近场衰减较快,在距离桥梁中心线15 m范围外,振动衰减逐渐平缓,9号线在距离中心线12 m位置出现一定程度的振动放大现象,10号线在距离中心线25 m位置出现振动放大的现象,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引起的振动衰减趋势有所不同;不同线路高架段引起振动大小存在较大差异,1号线振动源强为74.9 dB,9号线振动源强为53.6 dB,10号线振动源强为59.3 dB,1号线高架段列车运行引起地面振动大于10号线,由于车速较低且采取了梯形轨枕减振措施,9号线引起的振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山地城市 轨道交通 高架段 现场测试
下载PDF
山地城市交通场站空间布局方法与重庆实践
17
作者 王超楠 温巍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126,共6页
基于对山地城市交通场站空间布局难点的分析,从适应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求的视角总结交通场站规划编制及管控工作的重点任务,从管控单元、评估度量方法、管控指标体系、动态调整机制4个维度阐述山地城市交通场站专项规划编制的思维变... 基于对山地城市交通场站空间布局难点的分析,从适应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求的视角总结交通场站规划编制及管控工作的重点任务,从管控单元、评估度量方法、管控指标体系、动态调整机制4个维度阐述山地城市交通场站专项规划编制的思维变革,结合重庆中心城区公交场站布局规划的实证探索,构建适应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的交通场站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在管控单元划定上,逐步向以服务单元为单位的差异化管理方式转型,分类明确管控方向;在评估度量方法上,叠合公交车实际行驶路径与泰森多边形面域,划定服务范围;在管控指标体系构建上,实现管控指标与人口、用地及设施布局的多维契合;在动态调整机制上,建立“刚弹结合”的动态调整机制,灵活应对用地布局调整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交通场站布局 空间管控 规划传导
下载PDF
基于不同气象数据的山地城市大气环境敏感性评估对比
18
作者 柴素盈 李森 +2 位作者 张星梓 樊雯璇 鲁月华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41-147,共7页
以典型低纬高原山地城市云南省德宏州为例,利用WRF_CALPUFF模型开展大气环境敏感性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敏感区识别,分别采用WRF模拟结果和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模型输入地面气象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基于两种不同数据的评估结果,讨论适... 以典型低纬高原山地城市云南省德宏州为例,利用WRF_CALPUFF模型开展大气环境敏感性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敏感区识别,分别采用WRF模拟结果和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模型输入地面气象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基于两种不同数据的评估结果,讨论适用于山地城市大气环境敏感性评估的数据和方法。结果表明:2种方法模拟计算的扩散指数均能反映出地形差异所致的扩散能力空间差异性,弱扩散区识别均较可靠。气象背景场采用WRF高空模拟数据和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评估结果可靠,具有基础数据获取较难、技术难度较低、时间成本较低的特点,若能获取站点数据则推荐此法。气象背景场均采用WRF模拟结果的方法,在识别布局敏感区时不确定性较高,主要因地形复杂地区风场模拟不确定性较高所致,但此法具有基础数据获取较容易、技术难度较高、时间成本较高的特点,若采用此法,需提高模拟准确性以保障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敏感性评估 山地城市 布局敏感区 弱扩散区 WRF_CALPUFF模型 德宏州
下载PDF
协调与偏好:山地城市公园聚集性空间青年人群视听感知
19
作者 胡长涓 宫聪 +1 位作者 龙灏 杨昕雨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29,共10页
【目的】随着城市更新进入“品质提升”与“人本健康”阶段,基于视听感知评价的景观设计成为满足青年群体复杂需求的重要方法。山地城市公园中的聚集性空间承载着当地的人地关系,为满足青年群体的视听感知需求,探究其视景、声景偏好与... 【目的】随着城市更新进入“品质提升”与“人本健康”阶段,基于视听感知评价的景观设计成为满足青年群体复杂需求的重要方法。山地城市公园中的聚集性空间承载着当地的人地关系,为满足青年群体的视听感知需求,探究其视景、声景偏好与空间要素,评价聚集性空间的视听感知协调度,以及视听感知与满意度相关性,对山地公园视景、声景营造与环境品质提升具有重要价值。【方法】以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公园和鹅岭公园的5类聚集性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视声景调研与空间实测,选取12个视觉感知指标与10个听觉感知指标,形成问卷评价量表,采用主成分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青年群体的视听感知协调度,以及各视听感知维度对视景、声景满意度,各类聚集性空间环境满意度与公园整体环境满意度的影响。【结果】2个公园视景与声景总体协调,不同类型山地聚集性空间的视听感知评价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影响公园视景、声景,各类空间环境和公园整体环境满意度的指标各不相同。【结论】在揭示山地城市公园环境感知与满意度评价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综合环境品质的提升策略:营造兼顾视听偏好的山地聚集性空间、构建视景与声景协调的山地场所序列、基于环境满意度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以期为山地城市公园的视景、声景营造和环境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听感知评价 青年人群 山地城市公园 聚集性空间 综合环境品质
下载PDF
山地城市重要门户通道沿线城市景观风貌提升策略研究
20
作者 张玭 康彤曦 马希旻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S01期12-15,共4页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目标,针对已建成区域的提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空间拓展有一定制约性的山地城市而言更是如此。重要交通门户通道沿线区域作为城市的窗口地带,是城市提升建设的重要类型之一,亟待开展相关...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目标,针对已建成区域的提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空间拓展有一定制约性的山地城市而言更是如此。重要交通门户通道沿线区域作为城市的窗口地带,是城市提升建设的重要类型之一,亟待开展相关研究,总结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方法。从山水环境、道路线形、设计车速、现状建设等方面分析山地城市交通门户通道沿线的主要空间特征,提出山地城市重要门户通道沿线城市景观风貌提升策略,通过时效性与整体性并重、兼顾建设实施管理与规划研究管控、便于系统性提升与实施任务分解等思路来保障提升方案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城市景观 风貌提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