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LC-ELSD法测定赤雹不同药用部位中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的含量
1
作者 程东岩 陈昕 +1 位作者 王隶书 高军 《中国药师》 CAS 2016年第8期1592-1593,1599,共3页
目的:建立赤雹不同药用部位(根、茎、果实)中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含量的PLC-ELSD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色谱柱:Alltima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1... 目的:建立赤雹不同药用部位(根、茎、果实)中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含量的PLC-ELSD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色谱柱:Alltima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19∶81);柱温:30℃,流速:0.8 ml·min^(-1)。ELSD条件:漂移管温度:105℃;载气流速:2.8 L·min^(-1)。结果: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在51.15~920.70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根、茎、果实分别为100.1%,100.5%,101.1%,RSD分别为1.82%,1.79%,1.54%(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赤雹药材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雹 药用部位 山柰-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 高效液相色谱法-蒸发光散射检测法
下载PDF
毛蕊老鹳草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杜树山 张文生 +2 位作者 吴晨 徐艳春 魏璐雪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25-626,共2页
目的:研究毛蕊老鹳草Geranium eristemon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聚酰胺、硅胶、Sephadex LH-20和Toyopearl HW-40为填料的柱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蕊老鹳草脂溶性部位中... 目的:研究毛蕊老鹳草Geranium eristemon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聚酰胺、硅胶、Sephadex LH-20和Toyopearl HW-40为填料的柱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蕊老鹳草脂溶性部位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本文报道其中的5个化合物:β-谷甾醇(1)、原儿茶酸(2)、杨梅素(3)、山柰酚-7-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4)、山柰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5)。结论:5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并且化合物(4)和(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蕊老鹳草 中药 化学成分 Β-谷甾醇 原儿茶酸 杨梅素 山柰-7-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 山柰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
下载PDF
细雀梅藤的黄酮类成分及其初步活性筛选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亚滨 谭宁华 +4 位作者 王琳 王双明 贾锐锐 姜立花 付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3-205,211,共4页
从鼠李科雀梅藤属植物细雀梅藤 (Sageretiagracilis)根茎中分离得到 9个化合物 ,经波谱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除十八烷酸、三十羧酸甲酯和胡萝卜苷外还有 6个黄酮类成分 ,其结构分别鉴定为 :maesopsin(1) ,maesopsin 6 O β D glucopy... 从鼠李科雀梅藤属植物细雀梅藤 (Sageretiagracilis)根茎中分离得到 9个化合物 ,经波谱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除十八烷酸、三十羧酸甲酯和胡萝卜苷外还有 6个黄酮类成分 ,其结构分别鉴定为 :maesopsin(1) ,maesopsin 6 O β D glucopyranoside(2 ) ,5 ,7,4′ 三羟基 二氢黄酮醇 (3) ,5 ,7,4′ 三羟基 二氢黄酮醇 3 O α L 阿拉伯呋喃糖苷 (4) ,5 ,7,4′ 三羟基 二氢黄酮醇 3 O α L 鼠李吡喃糖苷 (5 ) ,5 ,7,4′ 三羟基 黄酮醇 (6 ) ,其中化合物 4为一新化合物。分别对其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位、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和化合物 1、5、6进行了抗细菌、抗真菌、抗肿瘤、抗骨质疏松和溶血栓等 6个模型的活性筛选 ,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部位具有一定的抗细菌活性 ,其IC50 为 74 .9μg/ml,水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 ,其IC50 为 13.8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雀梅藤 黄酮 活性 5 7 4′-三羟基-二氢黄酮醇-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 鼠李科
下载PDF
淫羊藿中不同部位及单体化合物对Aβ_(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英 王俨如 +4 位作者 张小强 吴云 丁岗 王振中 萧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5206-5210,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mon不同洗脱部位及其单体化合物对Aβ_(25-35)诱导的SH-SY5Y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筛选淫羊藿活性部位和活性成分。方法淫羊藿提取物经大孔树脂柱、硅胶柱、Sephadex LH-20及制备液相的分离纯化... 目的通过比较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mon不同洗脱部位及其单体化合物对Aβ_(25-35)诱导的SH-SY5Y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筛选淫羊藿活性部位和活性成分。方法淫羊藿提取物经大孔树脂柱、硅胶柱、Sephadex LH-20及制备液相的分离纯化,得到不同洗脱部位和单体化合物。运用Aβ_(25-35)体外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模型,采用Hoechst33342和PI双染法,对淫羊藿的不同洗脱部位和成分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除淫羊藿95%乙醇部位外,所有洗脱部位及其中的单体化合物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半乳糖苷]-7-O-α-L-鼠李糖苷、淫羊藿苷、朝藿定A、朝藿定B均对Aβ_(25-35)所致SH-SY5Y细胞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结论淫羊藿对Aβ_(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二氯甲烷-甲醇(5∶1)部位作用最强,其次是30%乙醇部位、50%乙醇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 AΒ25-35 神经保护 山柰-3-o-[α-l-鼠李糖基(1→6)-β-D-半乳糖苷]-7-o-α-l-鼠李糖苷 淫羊藿苷 朝藿定A 朝藿定B
原文传递
南方红豆杉枝叶紫杉烷类萃余物中黄酮苷类成分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兆慧 高兴兴 +2 位作者 喻晓雁 阮晓 王强 《中医药信息》 2018年第3期68-70,共3页
目的:研究南方红豆杉枝叶紫杉烷类萃余物(TREFT)的黄酮苷类成分。方法:TREFT粉末的紫杉黄酮粗提物采用AB-8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减压ODS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1H-NMR、^(13)C-NMR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TREFT... 目的:研究南方红豆杉枝叶紫杉烷类萃余物(TREFT)的黄酮苷类成分。方法:TREFT粉末的紫杉黄酮粗提物采用AB-8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减压ODS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1H-NMR、^(13)C-NMR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TREFT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奈酚3-O-β-D-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1)、槲皮素3-O-芸香糖苷(2)、山奈酚3-O-α-L-阿拉伯糖(1″′→6″)-β-D-葡萄糖苷(3)。结论:化合物1和3首次从红豆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FT 黄酮苷 山柰3-o-β-D-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 槲皮素3-o-芸香糖苷 山柰3-o-α-l-阿拉伯糖(1'''→6'')-β-D-葡萄糖苷
下载PDF
三桠苦中几个黄酮苷及构象异构现象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朱盛华 焦豪妍 +1 位作者 卓菊 王玲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4期52-53,共2页
目的:研究三桠苦Melicopeptele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三桠苦用80%乙醇渗漉提取,提取物用色谱技术分离,采用波谱技术(ESI-MS、1H-NMR、13C-NMR等)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三桠苦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出4个化合物,分别... 目的:研究三桠苦Melicopeptele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三桠苦用80%乙醇渗漉提取,提取物用色谱技术分离,采用波谱技术(ESI-MS、1H-NMR、13C-NMR等)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三桠苦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出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奈酚-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1)、山奈酚-3-O-芸香糖苷(2)、异鼠李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3)和山奈酚-3-O-β-D-葡萄吡喃糖苷(4)。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黄酮苷的构象异构引起核磁共振碳谱信号裂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桠苦 山奈-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 山奈-3-o-芸香糖苷 异鼠李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 山奈-3-o-β-D-葡萄吡喃糖苷 构象异构
下载PDF
舌叶紫菀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沈杰 蔡汶甫 +1 位作者 林鹏 张志锋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9-95,共7页
目的:研究菊科紫菀属植物舌叶紫菀Aster lingulatus Franch.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多种柱色谱技术对舌叶紫菀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纯化,运用不同的波谱方法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所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舌叶紫菀中分离纯化了25... 目的:研究菊科紫菀属植物舌叶紫菀Aster lingulatus Franch.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多种柱色谱技术对舌叶紫菀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纯化,运用不同的波谱方法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所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舌叶紫菀中分离纯化了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十八烷(1)、木栓酮(2)、friedelan-4-α-methyl-3β-OH(3)、正三十烷醇(4)、紫菀酮(5)、β-谷甾醇(6)、豆甾醇(7)、菜油甾醇(8)、对羟基苯甲酸(9)、芦丁(10)、山柰酚(11)、异槲皮苷(12)、槲皮素(13)、芹菜素(14)、夏佛塔苷(1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6)、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7)、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8)、5-咖啡酰奎尼酸(19)、绿原酸(20)、3,5-二咖啡酰奎宁酸(21)、3,4-二咖啡酰奎宁酸(22)、4,5-二咖啡酰奎宁酸(23)、4-咖啡酰奎宁酸(24)、3-O-反式阿魏酰基奎宁酸(25)。结论:化合物1~25均为首次从舌叶紫菀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叶紫菀 木栓酮 夏佛塔苷 山柰-3-o-α-l-鼠李糖苷 3 5-二咖啡酰奎宁酸 3-o-反式阿魏酰基奎宁酸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仙鹤草及委陵菜提取物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6
8
作者 钱斐 徐加兵 邱硕 《中国药师》 CAS 2019年第4期674-677,共4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仙鹤草及近缘植物委陵菜提取物中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汉黄芩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HPLC法,并比较两种提取物中各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Hypersil ODS C_(18)(250×4.6 mm,5μm),0.2%醋酸水(...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仙鹤草及近缘植物委陵菜提取物中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汉黄芩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HPLC法,并比较两种提取物中各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Hypersil ODS C_(18)(250×4.6 mm,5μm),0.2%醋酸水(A)-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0~12 min,15%B~43%B;12~18 min,43%B~58%B;18~30 min,58%B~80%B;30~35 min,80%B~90%B;35~42 min,90%B~15%B;检测波长:265 nm,流速:1 ml·min^(-1);柱温:30℃。结果: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汉黄芩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分别在2.385~95.400μg·ml^(-1)、6.092~243.700μg·ml^(-1)、4.187~167.500μg·ml^(-1)和4.635~185.4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0.999 8、0.999 7、0.999 6)。仙鹤草中上述4种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7%(RSD=1.27%)、99.18%(RSD=1.26%)、99.38%(RSD=1.37%)和98.99%(RSD=1.66%),委陵菜中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5%(RSD=1.31%)、98.83%(RSD=1.20%)。仙鹤草提取物中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汉黄芩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含量分别为2.172 0 mg·g^(-1)、6.363 0 mg·g^(-1)、4.215 0 mg·g^(-1)和4.499 0 mg·g^(-1),而委陵菜提取物中仅能检测到木犀草素和芹菜素,含量分别为5.248 0 mg·g^(-1)和5.757 0 mg·g^(-1),此二者含量均显著高于仙鹤草中的含量。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仙鹤草及委陵菜提取物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鹤草 委陵菜 山柰-3-o-α-l-吡喃鼠李糖苷 汉黄芩素 木犀草素 芹菜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藏药甘青乌头化学成分研究
9
作者 卢晨娜 杨悦 +6 位作者 陈倩雯 刘婷 王智民 冯伟红 刘晓谦 谢胡敏 李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5757-5769,共13页
目的对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抗炎活性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阐明其清热解毒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炎症模型,以NO释放量为评价指标考察甘青乌头各部位的抗炎活性,确定活性部位,然后... 目的对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抗炎活性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阐明其清热解毒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炎症模型,以NO释放量为评价指标考察甘青乌头各部位的抗炎活性,确定活性部位,然后采用多种现代色谱技术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经过光谱技术以及与文献值比对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甘青乌头乙醇提取物上大孔吸附树脂后的30%乙醇洗脱部位抗炎活性最好,从该部位中共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是香草酸(1)、七聚己内酰胺(2)、榜嘎苷D(3)、槲皮素-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基-(1→3)-α-L-(4-O-反式-对香豆酰基鼠李糖基)-(1→6)]-β-D-甘露糖基-7-O-α-L-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甘露糖基-7-O-α-L-鼠李糖苷(5)、4-二羟基苯乙氧基-8-O-β-D-[6-O-(4-O-β-D-吡喃葡萄糖基)-阿魏酰基]-吡喃葡萄糖苷(6)、榜嘎苷C(7)、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基-(1→6)]-β-D-甘露糖基-7-O-α-L-鼠李糖苷(8)、槲皮素3-O-α-L-鼠李糖基-(1→6)-β-D-甘露糖基-7-O-α-L-鼠李糖苷(9)、榜嘎苷A(10)、2-甲氧基-4-羧基-苯基-O-β-D-[6-O-(4-O-β-D-吡喃葡萄糖基)-阿魏酰基]-吡喃葡萄糖苷(1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半乳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苷(1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4-O-反式-咖啡酰基)-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半乳糖基]-7-O-α-L-吡喃鼠李糖苷(13)。结论化合物11~13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榜嘎酸A、榜嘎苷E、榜嘎苷F;化合物8为首次从甘青乌头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不仅部分阐明了甘青乌头清热解毒的药效物质基础,而且丰富了天然产物的结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乌头 抗炎 榜嘎酸A 榜嘎苷E 榜嘎苷F 山柰-3-o-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基-(1→6)]-β-D-甘露糖基-7-o-α-l-鼠李糖苷
原文传递
白花丹中酚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培红 周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5419-5423,共5页
目的研究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中的酚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进行系统分离,利用ESI-MS、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运用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目的研究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中的酚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进行系统分离,利用ESI-MS、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运用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从白花丹药材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5′-dimethoxyl ariciresionl 4′-O-β-D-glucopyranoside(1)、络石苷(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5)、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6)、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7)、芹菜素-6-C-β-D-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6-C-β-葡萄糖苷(9)、polybotrin(10)、3-O-(β-D-glucopyranosyl)-1-(3′,5′-dimethoxy-4′-hydroxyphenyl)-1-propanone(11)、(2E,4E,1′R,3′S,5′R,8′S)-二氢红花菜豆酸-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化合物3~9具有显著的总抗氧化能力。结论12个酚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其中黄酮类成分显示了较为显著的总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丹 类成分 抗氧化作用 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 槲皮素 山柰-3-o-α-l-鼠李糖苷 木犀草素-6-C-β-葡萄糖苷
原文传递
锥叶中1个新的酚苷类化合物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萍 王亚凤 +4 位作者 何瑞杰 阳丙媛 刘章彬 李萌 黄永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5271-5275,共5页
目的 对壳斗科锥属植物锥Castanopsis chinensis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80%甲醇室温浸提取、石油醚脱脂,水层部分采用Sephadex LH-20、Diaion HP20SS及Toyopearl HW-40F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NMR、MS数据以及与... 目的 对壳斗科锥属植物锥Castanopsis chinensis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80%甲醇室温浸提取、石油醚脱脂,水层部分采用Sephadex LH-20、Diaion HP20SS及Toyopearl HW-40F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NMR、MS数据以及与文献对比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锥叶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4′-O-β-D-吡喃葡萄糖基-3′,4′,5′-三羟基苯基咖啡酸酯(1)、5-O-咖啡酰奎宁酸(2)、5-O-阿魏酰奎宁酸(3)、咖啡酸甲酯(4)、没食子酸(5)、脱氢双没食子酸(6)、(2′R)-phaselic acid(7)、山柰酚(8)、槲皮素(9)、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锥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锥苷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属 没食子酸 槲皮素 山柰-3-o-α-l-鼠李糖苷 锥苷A
原文传递
洋紫荆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蒙 王亚凤 +5 位作者 李小梅 何瑞杰 谢桃结 阳丙媛 朱鸿杰 黄永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4427-4432,共6页
目的 对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综合利用Sephadex LH-20、Chromatorex C_(18)、Diaion HP20SS等柱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应用HR-ESI-MS、NMR、ECD等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洋紫荆花... 目的 对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综合利用Sephadex LH-20、Chromatorex C_(18)、Diaion HP20SS等柱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应用HR-ESI-MS、NMR、ECD等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洋紫荆花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6-二羟基亚环己基乙腈-8-β-D-葡萄糖苷(1)、L-色氨酸(2)、咖啡酸甲酯(3)、对羟基苯甲酸β-D-吡喃葡萄糖酯苷(4)、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5)、山柰酚-3-O-β-芸香苷(6)、山柰酚-5-O-[α-L-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7)、kaempferol3-O-β-glucopyranosyl(1→2)[α-rhamnopyranosyl(1→6)]-β-glucopyranoside(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蝙蝠葛氰苷G,化合物2~6、8为首次从洋紫荆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紫荆 生物碱 蝙蝠葛氰苷G 咖啡酸甲酯 山柰-3-o-α-l-鼠李糖苷 山柰-3-o-β-芸香苷
原文传递
鬼箭羽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巴寅颖 刘倩颖 +1 位作者 石任兵 张兰珍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2-246,共5页
目的对鬼箭羽Euonymus alatus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其中二氢黄酮及其苷类4个:... 目的对鬼箭羽Euonymus alatus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其中二氢黄酮及其苷类4个:柚皮素(1)、香橙素(2)、二氢槲皮素(3)、橙皮苷(4);黄酮及其苷类8个:山柰酚(5)、槲皮素(6)、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9)、金丝桃苷(10)、山柰酚-3,7-二-O-α-L-鼠李糖苷(11)、槲皮素-3,7-二-O-α-L-鼠李糖苷(12);黄烷酮醇类1个:去氢双儿茶素A(13)。结论化合物3、7~9、11、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箭羽 黄酮类 二氢槲皮素 山柰-3 7--o-α-l-鼠李糖苷 槲皮素-3 7--o-α-l-鼠李糖苷
原文传递
中药香椿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沈玉萍 钟雄雄 +3 位作者 余筱洁 周存山 杨欢 贾晓斌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对中药香椿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使用常压硅胶柱色谱法、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对香椿叶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理化方法和NMR等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该中药中... 目的对中药香椿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使用常压硅胶柱色谱法、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对香椿叶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理化方法和NMR等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该中药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东莨菪内酯(Ⅰ)、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Ⅱ)、(+)-儿茶素(Ⅲ)、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Ⅳ)、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Ⅴ)、1,2,3,4,6-五没食子酸-β-D-吡喃葡萄糖苷(Ⅵ)、紫云英苷(Ⅶ)和没食子酸乙酯(Ⅷ)。结论除化合物IV、VI~VIII外,其余4个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IV则为首次从香椿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化学成分 结构解析 山柰-3-o-α-l-吡喃鼠李糖苷 东莨菪内酯 4 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
原文传递
基于信息熵赋权法的正交试验优化番石榴叶总黄酮提取工艺 被引量:16
15
作者 涂正伟 刘洪斌 +3 位作者 韩忠耀 阎姝 夏亚飞 尤园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5260-5265,共6页
目的优化番石榴叶总黄酮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4个因素为考察对象,进行L9(34) 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以信息熵赋权法计算总黄酮得率及提取物中金丝桃苷、槲皮素-3-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槲皮素-3-O-... 目的优化番石榴叶总黄酮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4个因素为考察对象,进行L9(34) 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以信息熵赋权法计算总黄酮得率及提取物中金丝桃苷、槲皮素-3-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得率4个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并进行加权处理得综合评分,采用综合评分进行正交分析筛选最佳工艺。结果番石榴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8倍量的70%乙醇提取3次,每次2h。3批验证实验综合评分均值为0.142 1,RSD为2.37%。结论优化的番石榴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得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石榴叶 总黄酮 正交试验 信息熵赋权 提取工艺 金丝桃苷 槲皮素-3-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 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 综合评分
原文传递
云锦杜鹃枝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曾红 钱慧琴 +4 位作者 梁兆昌 杨亚军 褚洪标 张勇慧 姚广民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123-3126,共4页
目的研究杜鹃花科植物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对云锦杜鹃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 目的研究杜鹃花科植物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对云锦杜鹃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槲皮苷(2)、杨梅树皮素-3-O-α-L-鼠李糖苷(3)、反式咖啡酸(4)、顺式咖啡酸(5)、(2R,3S)-6,8-di-C-methyldihydrokaempferol(6)、秦皮素(7)、原儿茶酸(8)、槲皮素(9)、山柰酚(10)、杨梅素(11)、梫木毒素I(1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云锦杜鹃枝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8、10首次从杜鹃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首次从杜鹃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锦杜鹃 杜目鸟花属 山柰-3-o-α-l-鼠李糖苷 杨梅树皮素-3-o-α-l-鼠李糖苷 梫木毒素I
原文传递
南刘寄奴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琳 李宝国 +3 位作者 田富饶 周文明 郑筱祥 田景奎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研究南刘寄奴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运用各种柱色谱法分离,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共分离得到了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1)、山柰酚(2)、半齿泽兰素(3)、木犀草素(4)、芹菜素... 目的研究南刘寄奴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运用各种柱色谱法分离,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共分离得到了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1)、山柰酚(2)、半齿泽兰素(3)、木犀草素(4)、芹菜素(5)、槲皮素(6)、大波斯菊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8)、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10)、广寄生苷(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和11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刘寄奴 黄酮 山柰-3-o-α-l-吡喃鼠李糖苷 广寄生苷
原文传递
瓦松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郑万金 仲英 +1 位作者 孙敬勇 张萍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59-862,共4页
目的研究瓦松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瓦松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Ⅰ)、木栓酮(Ⅱ)、2,2-二甲基-色满环-6-羧酸(Ⅲ)、对羟基苯甲酸(Ⅳ... 目的研究瓦松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瓦松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Ⅰ)、木栓酮(Ⅱ)、2,2-二甲基-色满环-6-羧酸(Ⅲ)、对羟基苯甲酸(Ⅳ)、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Ⅴ)、没食子酸(Ⅵ)、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Ⅶ)、山柰酚(Ⅷ)、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Ⅸ)、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Ⅹ)、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Ⅺ)、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Ⅻ)、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苷(ⅩⅢ)、槲皮素(ⅩⅣ)、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ⅩⅤ)、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ⅩⅥ)、2,7-脱水-β-D-阿卓庚酮吡喃糖(ⅩⅦ)。结论化合物Ⅱ~Ⅴ,Ⅶ,Ⅳ,Ⅺ,Ⅻ,Ⅹ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和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松 山柰-3-o-α-l-鼠李糖苷 结构鉴定
原文传递
翅果油树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晓丹 郭坤 +2 位作者 郭敬兰 李娟 路金才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6-240,共5页
目的对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翅果油树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 目的对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翅果油树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5)、山柰酚-3,7-O-α-L-二吡喃鼠李糖苷(6)、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8)、hippophamide(9)、L-色氨酸(10)、阿江榄仁酸(11)、熊果酸(12)、山柰酚(13)、芦丁(14)、腺苷(15)、β-胡萝卜苷(16)。结论化合物3~10、15均为首次从胡颓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2、11、12为首次从翅果油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翅果油树 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 山柰-3-o-β-D-吡喃半乳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 L-色氨酸 腺苷
原文传递
马尔康柴胡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闫婕 晏永明 +2 位作者 卫莹芳 孙建 龙飞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82-1285,共4页
目的对马尔康柴胡Bupleunum malconense的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马尔康柴胡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 目的对马尔康柴胡Bupleunum malconense的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马尔康柴胡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2)、圣草酚(3)、3′,4′,5,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4)、原儿茶酸(5)、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6)、山柰酚(7)、异鼠李素(8)、芦丁(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结论 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为首次从柴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康柴胡 槲皮素 圣草 3 4′ 5 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 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 山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