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3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南京城市及建筑的山水因借
1
作者 冷天 吉国华 《建筑实践》 2024年第1期32-38,共7页
依托“虎踞龙蟠”的天然气势,南京城独特的山水城林格局已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典范。近代以降的黄金十年建设高潮,体现在城市规划、群体布局、单体建造的三个维度上,主动拥抱并延揽南京城天然的山水名胜,在尊重中... 依托“虎踞龙蟠”的天然气势,南京城独特的山水城林格局已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典范。近代以降的黄金十年建设高潮,体现在城市规划、群体布局、单体建造的三个维度上,主动拥抱并延揽南京城天然的山水名胜,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同时,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城市功能布局嵌合在南京的古城肌理中,延续并强化了南京的山水城林特色。本文试图从多个不同维度,针对近代南京城市及建筑的代表性案例,剖析它们将设计融入自然的不同处理方法,并总结此独特山水因借城市格局背后的动因及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城市 规划 山水因借
下载PDF
守常达变:一种以山水人文秩序为根基调和经济发展的营城理念
2
作者 李小龙 闫启航 +1 位作者 张瑶 王树声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守常达变”经济发展往往带动空间增长,孕育城市新空间、新单元,但新空间归根到底还是这座城市的组成部分,须遵循城市既有的结构秩序而有机生长,实现新老空间一脉相承、秩序相合。基于此理念,便积淀形成了“守常达变”的本土城市... 1何谓“守常达变”经济发展往往带动空间增长,孕育城市新空间、新单元,但新空间归根到底还是这座城市的组成部分,须遵循城市既有的结构秩序而有机生长,实现新老空间一脉相承、秩序相合。基于此理念,便积淀形成了“守常达变”的本土城市规划传统,着重于强调城市发展变化中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始终做到“万变不离其宗”“革而不失其基”。历史文献中亦有“持经达变”“守正开新”“守常不革”“知其变而守其常”等诸多记载,其义理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有机生长 山水人文 城市新空间 结构秩序 辩证关系 新单元 历史文献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3
作者 胡春宏 张晓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1-447,共7页
[目的]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已由“全面治理,重点治理”迈向“系统治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内涵、准则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旨在丰富新时代水土保持理论体系,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法]在长期理论探索... [目的]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已由“全面治理,重点治理”迈向“系统治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内涵、准则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旨在丰富新时代水土保持理论体系,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法]在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梳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的发展过程,阐明其内涵、目标与实践准则。[结果]水土流失长期治理实践总结提升形成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技术路线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最朴素的实践体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系统性主要体现为治理对象的系统协调,总体布局的系统统筹,治理措施的系统考量,治理成效的多效益兼顾,实施和管理的多部门协同和多主体参与的共治共享6个方面。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实践需要遵循的基于系统治理理念的具体举措包括:利用系统思维理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精准诊断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短板及其控制性要素,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防控体系,构筑完备的水土保持管理与技术保障体系。[结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完整准确理解并全面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念,探索整体提升水土保持学术研究水平和治理效能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同时应结合区域或流域实际,对农田、水利、牧业、林业及生产建设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规划和治理,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治理 生命共同体 水土保持 理论体系 小流域综合治理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寄情山水——中国山水画与造园美感的成因
4
作者 王胜男 吴晓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18,共4页
中国园林“诗、书、画”三位一体,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造园特征,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而流传于世,山水画的法则更成为造园的范式,造就了中国传统园林之“美”。从中国文化生成的重要群体——“士”的特征出发,论述了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诗、书、画”三位一体,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造园特征,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而流传于世,山水画的法则更成为造园的范式,造就了中国传统园林之“美”。从中国文化生成的重要群体——“士”的特征出发,论述了中国园林在特殊历史境遇的中国独有的山水画影响下,从山水画到山水园的发展。以史据考证的方法,说明了中国园林实质为山水园,并在中国山水画影响下生成、演进的历程。印证了中国园林——山水园实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家园,中国传统园林与山水画相互促进、印证,形成中国传统园林的无穷魅力,傲立于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文化 山水 山水 造园美感
下载PDF
山水文化视域下城市山水系统营建研究
5
作者 王亚军 许舒琳 郁珊珊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118-121,共4页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环境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物质空间与文化特征相结合的主旨出发,构建山水生态城市、山水公园城市、山水人文城市,形成山水文化视域下的“山水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文化 山水城市 生态城市 公园城市 人文城市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山水何以可游?——论山水画中的形而下之道及其超越性
6
作者 沈亚丹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0,共11页
山水画之所以“可居”“可游”,因其有道,山水之道既体现为形而上的哲思,也呈现为画面上的逶迤细路。它并非某种凸显于画面有形体、有细节的视觉对象,却常呈现为被山水树石等物装裱的虚空。五代北宋时期的全景山水和我们的身体图式相契... 山水画之所以“可居”“可游”,因其有道,山水之道既体现为形而上的哲思,也呈现为画面上的逶迤细路。它并非某种凸显于画面有形体、有细节的视觉对象,却常呈现为被山水树石等物装裱的虚空。五代北宋时期的全景山水和我们的身体图式相契合,为观者“步入”山水画之中开了方便之门,也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知觉方式。画面路径多开始于画幅下端并向上方横斜蜿蜒,在观者的知觉中被解读为向画面深处延展,散点透视则营造了一个动态知觉过程,使得“游观”成为可能。山水画中的路形态多样,但其在视觉上多显现为深远山水意境中的“细路”。“三远”图式即意味着画面上的道路,需要被呈现为“窄”和“细”的形态,否则便无法凸显咫尺万里之势,与“细路”相对应的是“独往”,呼应着中国传统哲学与诗学中的“独往”,从而获得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之道 空间知觉 身体图式 超越 独往
下载PDF
风景何以进入艺术:西方汉学视野里的中国艺术及其山水经验
7
作者 代迅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4-162,178,共10页
风景进入艺术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深刻变化,使人们审美的眼睛从功利转向非功利,从人和动物转向植物与风景,这是人类美学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革命。风景艺术的产生并非仅仅意味着审美对象和艺术题材的重要变革,对自然风景的欣赏... 风景进入艺术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深刻变化,使人们审美的眼睛从功利转向非功利,从人和动物转向植物与风景,这是人类美学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革命。风景艺术的产生并非仅仅意味着审美对象和艺术题材的重要变革,对自然风景的欣赏标志着人类的审美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对自然的审美自觉。魏晋时期的中国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创造了风景文化。山水美学是中国风景文化的结晶,中文的山水不同于欧洲语言的风景,自然审美的伦理化推动中国山水美学形成简淡疏阔的民族特征,为心灵的诗意栖居提供洞天福地,构成了中国山水美学的基本走向。中国先于西方世界形成的山水美学是最具民族性的美学遗产,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艺术 西方汉学 中国山水美学 世界意义
下载PDF
古典园林实习教学中的山水美育创新路径探索
8
作者 魏方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2,共8页
针对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实习的课程内容与训练方式进行探讨,提出中国山水美育中应重视山水精神的复归,围绕教学具体情况、现状问题与改革方向,借鉴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教学思路,对现有教学授课与训练方式进行路径创新和完善。通过引入基... 针对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实习的课程内容与训练方式进行探讨,提出中国山水美育中应重视山水精神的复归,围绕教学具体情况、现状问题与改革方向,借鉴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教学思路,对现有教学授课与训练方式进行路径创新和完善。通过引入基于身体美学理论的空间在场表达方式、建立与园林设计课程的关联、建构多元化的空间表达训练模式等方式,同时建构理论讲授与在场表现的体系,将培养空间认知、塑造能力与设计能力作为核心,加强课程开展的有效性。提出可借由“空间体验感知、空间测绘与材质提取、不同单元空间的感知再现”三个阶段,培养学生在设计学习中期阶段的专业兴趣,使其循序渐进地形成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习教学 山水精神复归 设计能力 美育创新
下载PDF
寄迹山水:中古时代的会稽隐逸
9
作者 陈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78,208,共11页
汉晋之间的会稽隐逸,如龙丘苌隐居会稽龙丘山、严光耕于富春山等,已呈现出寄迹山水、诗书自娱的特点,也为后来的会稽隐逸所继承。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伴随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繁荣,东晋南朝时期会稽地区出现了大批隐逸之士,成为南方隐逸... 汉晋之间的会稽隐逸,如龙丘苌隐居会稽龙丘山、严光耕于富春山等,已呈现出寄迹山水、诗书自娱的特点,也为后来的会稽隐逸所继承。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伴随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繁荣,东晋南朝时期会稽地区出现了大批隐逸之士,成为南方隐逸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稽地区的秀丽山水不仅为士大夫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的诗文创作和艺术想象提供了无限的驰骋空间,会稽隐逸所代表的南方隐逸之士以诗文艺术摹画山水、重塑自然,赋予山水以精神价值,再加上后世文人的追踪和寻访,使得东南山水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人文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时代 会稽隐逸 山水 人文
下载PDF
重构媒介语言与文化身份:论国风山水游戏的发展方向
10
作者 马睿 吴文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7,211,212,共12页
“山水游戏”蜂拥而起,是近年来国产电子游戏行业的突出现象。作为一种聚合了传统艺术资源、当代流行文化和数字技术的文化生产,这类游戏从图像移植、实景转换、风格仿制三个层面尝试了游戏视效的国风化,其内在的文化逻辑是新媒介流行... “山水游戏”蜂拥而起,是近年来国产电子游戏行业的突出现象。作为一种聚合了传统艺术资源、当代流行文化和数字技术的文化生产,这类游戏从图像移植、实景转换、风格仿制三个层面尝试了游戏视效的国风化,其内在的文化逻辑是新媒介流行文化与传统艺术的双向调用,并试图以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然而,即使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产品,在双向调用的具体实施中也未能摆脱“山水游戏”的普遍困境,即此类游戏在文化功能与游戏机制之间的错配。而要实现“山水游戏”自我突围、走出困境,重构媒介语言和重塑文化身份是两大关键。前者需要在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山水艺术笔墨形式与审美精神共生这一特质的基础上,思考发掘数字媒介的表达优势,创造一种文化内涵与媒介语言共生的数字文化形式;后者需要突破在娱乐工业体系中形成的电子游戏的现有范式,确立游戏性与文化性共生的文化身份,扩展游戏文化的参与群体和参与方式。游戏-文化共生体作为重构媒介语言和重塑文化身份的结果,不仅指向一种新的游戏范式,更是对创新数字文化生态,发挥跨界优势,吸纳公众参与、共建数字时代公共文化空间的一种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游戏 双向调用 媒介语言 游戏-文化共生体
下载PDF
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发展
11
作者 顾凯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54,共8页
【目的】当代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正在持续繁荣发展之中,因它对营造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最为紧密地结合着生活现实而具有认知价值,需要探究其兴造状况、面貌特点、方法取向等方面的问题,改变相关学术研究还较为缺乏的局面。【方法】结合文... 【目的】当代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正在持续繁荣发展之中,因它对营造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最为紧密地结合着生活现实而具有认知价值,需要探究其兴造状况、面貌特点、方法取向等方面的问题,改变相关学术研究还较为缺乏的局面。【方法】结合文献、考察、访谈等多方面资料,从理论、现状、营造3个层面对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结果】基本理论层面,私家园林的概念范围应包含更大量的民间自发造园,形态以相对小型的庭园为多,核心特征是以叠山理石为显著标志的山水营造;兴造现状层面,当代江南私家园林自改革开放以后复苏,近年趋向全面兴盛,山水营造也是其中显著特征;具体营造层面,既有对叠山理石传统的丰富传承,也有新思路的引入而使传统得到创新发展。【结论】对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发展的认识,不仅可加深对现实的理解,也可为更大范围的当代风景园林实践提供极具活力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历史理论 私家园林 当代江南地区 传统山水营造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工于逼肖·精于摹袭·成于一家——论北宋山水画家许道宁绘画风格的演变
12
作者 张敏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9-75,共7页
许道宁是宋代河北画家中的翘楚,在北宋初年的画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许道宁的生命轨迹与其绘画创作有着紧密关系。许道宁早年在汴京卖药赠画,其绘画风格工整、精巧。中年进入画院,自觉以李成为师,画风萧疏、清旷,成为李成画派最有... 许道宁是宋代河北画家中的翘楚,在北宋初年的画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许道宁的生命轨迹与其绘画创作有着紧密关系。许道宁早年在汴京卖药赠画,其绘画风格工整、精巧。中年进入画院,自觉以李成为师,画风萧疏、清旷,成为李成画派最有成就者。晚年游览名山,以自然造化为师,命意狂逸,开创“笔法简快”“峰头直皴”的山水技法和“峰峦峭拔,林木劲硬”的绘画风格,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道宁 山水 师法自然 笔法 技法
下载PDF
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蕴——评《中国山水画美学》
13
作者 张东 《中国教育学刊》 2024年第7期I0036-I0036,共1页
画家潘天寿曾言:“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学科之一,与中国传统哲学一脉相通。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以儒、释、道为主体的哲学思想对其影响较大,且三者本同末离。传统山水画美学的理念建构,基本上体现出这三者... 画家潘天寿曾言:“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学科之一,与中国传统哲学一脉相通。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以儒、释、道为主体的哲学思想对其影响较大,且三者本同末离。传统山水画美学的理念建构,基本上体现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其中亦能追寻到中国山水画美学的源头。中国文化之道,尤为崇尚“天人合一”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诉求,由哲学观念到美学观念的渗透,构成了山水画美学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山水 潘天寿 中国山水 中国传统哲学 影响与作用 天人合一 理念建构 美学
下载PDF
场所精神与图式变迁:桂林山水图像的文化逻辑
14
作者 黄光良 《艺术探索》 2024年第4期54-58,共5页
桂林山水图式语言和图像精神的形成,不仅与独特的喀斯特地景结构有关,而且与人类在此活动形成的场所精神有关。从历史发展来看,桂林山水的场所精神与图式演进包含奇山秀水与文人画图式、抗战热土与时代精神图式、诗意家园与民族风格图... 桂林山水图式语言和图像精神的形成,不仅与独特的喀斯特地景结构有关,而且与人类在此活动形成的场所精神有关。从历史发展来看,桂林山水的场所精神与图式演进包含奇山秀水与文人画图式、抗战热土与时代精神图式、诗意家园与民族风格图式等几个主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桂林山水 图式变迁
下载PDF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中的身体话语建构——以《林泉高致》为文本的考察
15
作者 韦拴喜 岳湘凡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在自古贯之的儒家修身立德和道家去欲保身的身体实践下,无论是郭熙提出的“身即山川”“饱游饫看”的山水画创作与身体力行之道,还是主张“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可游可居”的绘画观照体验,抑或从山水画欣赏角度对“林泉之心”等身心合... 在自古贯之的儒家修身立德和道家去欲保身的身体实践下,无论是郭熙提出的“身即山川”“饱游饫看”的山水画创作与身体力行之道,还是主张“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可游可居”的绘画观照体验,抑或从山水画欣赏角度对“林泉之心”等身心合一观念的推崇,都可以看到绘画艺术与人的身体或身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基于当代“身体崛起”的话语场域,从身体理论视角对《林泉高致》中的身体言说进行系统的阐发论述,不仅可为激活与丰富中国古代画论资源提供新的方法论,还可管窥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身体观相异于西方的独特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泉高致》 身体美学 郭熙 山水
下载PDF
道器之间--试论唐宋山水画风格演进与工具材料发展之关系
16
作者 侯弟坤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0-45,共6页
阐述唐宋时期山水画发展的风格变化、技法特点等,同时探寻此时期山水画所用工具材料——笔、墨、纸的发展情况,并把二者联系起来研究,探析唐宋山水画演变过程中二者之间密切的促进与制约的关系,揭示工具材料的发展对山水画风格演变的重... 阐述唐宋时期山水画发展的风格变化、技法特点等,同时探寻此时期山水画所用工具材料——笔、墨、纸的发展情况,并把二者联系起来研究,探析唐宋山水画演变过程中二者之间密切的促进与制约的关系,揭示工具材料的发展对山水画风格演变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绿山水 水墨山水
下载PDF
人工智能对写意山水画的影响——关于写意山水画创作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思考
17
作者 李晓松 《中国书画》 2024年第6期124-125,共2页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系。其创作背景和现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写意山水画的民族性、哲学性、包容性和它特有的内在人文精神,经过不断演变和传承形成了庞大...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系。其创作背景和现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写意山水画的民族性、哲学性、包容性和它特有的内在人文精神,经过不断演变和传承形成了庞大的文化脉络,历代画论中都有规律性的东西可遵循,画家们都在努力地从中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近年来,AI已开始在山水画创作中发挥作用并产生了影响。传统写意山水画创作与AI的结合或将带来一系列的艺术变革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意山水 山水画创作 人工智能 艺术之路 审美体系 文化脉络 画论 艺术风格
下载PDF
中国叠石掇山与日本枯山水的对比研究
18
作者 马涛 杨鹏坤 +1 位作者 陈明鑫 傅伟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6期244-245,共2页
中国假山与日本枯山水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但其山石造园艺术各有特色。文章通过历史渊源、主导思想、古籍著作、法式原则、营造技法、使用功能等六个维度探讨了中国假山和日本枯山水的异同点,并通过中国环秀山庄叠石掇山与日本龙安寺方... 中国假山与日本枯山水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但其山石造园艺术各有特色。文章通过历史渊源、主导思想、古籍著作、法式原则、营造技法、使用功能等六个维度探讨了中国假山和日本枯山水的异同点,并通过中国环秀山庄叠石掇山与日本龙安寺方丈庭园枯山水进行案例分析,期望通过文章的研究对东方体系中假山造园艺术的分类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石掇山 山水 中国 日本
下载PDF
品读山水志 重识秦岭山——读《西安秦岭山水志》
19
作者 陈正奇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2-112,F0003,共2页
由西安文理学院秦岭研究院院长石靖主编的《秦岭山水志》,经过编撰工作者近十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出版问世了。作为该书参撰者之一,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并写下读书感言,向读者郑重推荐这部雅俗共赏的《秦岭山水志》。雄哉,秦岭!亘古以来,秦... 由西安文理学院秦岭研究院院长石靖主编的《秦岭山水志》,经过编撰工作者近十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出版问世了。作为该书参撰者之一,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并写下读书感言,向读者郑重推荐这部雅俗共赏的《秦岭山水志》。雄哉,秦岭!亘古以来,秦岭横卧于中国版图中部,自西而东,绵延1 600余公里;南北厚度,在100至300公里之间,是一座划分中国南北地理、自然生态、气候物种的分水岭,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洲的落基山齐名,并称世界三大生物地理分界山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基山 亘古以来 阿尔卑斯山 西安文理学院 自然生态 品读 秦岭山水 雅俗共赏
下载PDF
新艺术运动与山水城市自然观对比探析
20
作者 王勇 冯敬国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4期66-68,共3页
新艺术运动追求的是“师法自然”,使用自然元素作为装饰材料,赋予建筑艺术的美感,影响着现代主义建筑乃至当代建筑的美学形式。当代建筑设计中以马岩松为代表的建筑师追求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同样讲究设计向自然学习。分析新艺术运动主... 新艺术运动追求的是“师法自然”,使用自然元素作为装饰材料,赋予建筑艺术的美感,影响着现代主义建筑乃至当代建筑的美学形式。当代建筑设计中以马岩松为代表的建筑师追求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同样讲究设计向自然学习。分析新艺术运动主张的“师法自然”理念及山水城市中的“师法自然”理念,对比二者的自然观,总结建筑设计领域“师法自然”观念形成的机理,获得对未来设计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法自然” 新艺术运动 山水城市 自然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