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断陷盆地带及其邻区1999—2008年地壳物质密度变化 被引量:5
1
作者 玄松柏 谈洪波 +2 位作者 冯建林 申重阳 李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0,20,共5页
为了解山西断陷盆地及其邻区地壳内部物质迁移特征,基于山西地区1999—2008年重力场累积变化,采用考虑深度加权和模型粗糙度的反演方法,获得了地壳物质的密度变化。结果揭示了吕梁山区和临汾盆地中部地区地壳物质的累积,以及太行山与山... 为了解山西断陷盆地及其邻区地壳内部物质迁移特征,基于山西地区1999—2008年重力场累积变化,采用考虑深度加权和模型粗糙度的反演方法,获得了地壳物质的密度变化。结果揭示了吕梁山区和临汾盆地中部地区地壳物质的累积,以及太行山与山西带中南部之间物质迁出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变化 密度变化 反演 山西断陷盆地 物质迁移
下载PDF
山西断陷盆地榆次经纬厂一带地热水勘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新军 刘鸿福 +2 位作者 张和生 吕义清 贺鹰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1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山西断陷盆地蕴藏着巨大的地热资源,榆次经纬厂一带位于该盆地中部,地热水资源非常丰富。应用CSAMT法进行探测显示新生代厚度约2500~2700m,钻探取样水化学分析矿化度极高,含盐度接近于海水。D、O同位素分析表明比值接近雨水线,氚值很低... 山西断陷盆地蕴藏着巨大的地热资源,榆次经纬厂一带位于该盆地中部,地热水资源非常丰富。应用CSAMT法进行探测显示新生代厚度约2500~2700m,钻探取样水化学分析矿化度极高,含盐度接近于海水。D、O同位素分析表明比值接近雨水线,氚值很低,说明地热水补给源较远,交替更新的循环周期长,水流速迟缓,在含水层内储存时间较长,地热水年龄较老,几乎没有近代水混入。综合分析认为榆次经纬厂一带地热水由于大断裂构造的存在,使得该地热井水处于相对封闭半封闭的较特殊的古沉积地球化学环境,与周边岩溶地下水系统联系较弱,为滞流型无氚老水的水文地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盆地 地热 同位素
下载PDF
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特征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元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6年第3期72-80,89,共10页
山西断陷盆地是我国地裂缝最为发育、破坏性最强、区域特点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本文从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发展历史、活动规律、地质构造属性等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以揭露地裂缝与人口密度、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新... 山西断陷盆地是我国地裂缝最为发育、破坏性最强、区域特点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本文从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发展历史、活动规律、地质构造属性等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以揭露地裂缝与人口密度、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新构造运动、断裂(断层)构造等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盆地 地裂缝 集中发育区 地下水超采 新构造运动 第四系
下载PDF
山西断陷盆地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霞 宋美琴 李丽 《山西地震》 2013年第3期6-10,共5页
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 C是地震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表征台网监测能力的关键。以1970年至2012年山西断陷盆地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利用"震级—序号"法、"最大曲率"法(MAXC)、90%和95%的拟合度... 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 C是地震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表征台网监测能力的关键。以1970年至2012年山西断陷盆地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利用"震级—序号"法、"最大曲率"法(MAXC)、90%和95%的拟合度GFT法,研究了山西断陷盆地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 C的时间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随着山西测震台网的改造,M C逐步降低,尤其是"十五"数字化台网改造后,山西M L≥0.9地震基本完整,表明对地震的监测能力在逐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观测台网 监测能力 山西断陷盆地 最小完整性震级
下载PDF
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时空分布规律及防灾对策 被引量:1
5
作者 魏晓鹏 王润福 《华北国土资源》 2009年第2期46-48,共3页
山西断陷盆地是汾渭地堑地裂缝带的一部分,区内大同、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等均发生了不同规模的地裂缝灾害,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研究其时空分布,对其进行长期建网监测,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成灾机制合理避让,科学控制人类活动... 山西断陷盆地是汾渭地堑地裂缝带的一部分,区内大同、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等均发生了不同规模的地裂缝灾害,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研究其时空分布,对其进行长期建网监测,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成灾机制合理避让,科学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实现防灾减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盆地 地裂缝 防灾对策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东缘地震重定位及拉张盆地过渡区的地震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蔡妍 吴建平 +2 位作者 房立华 王未来 黄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79-1090,共12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鄂尔多斯东缘地区(34°N-41°N,110°E-115°E)2008年1月-2012年12月的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定位后,定位精度得到改善,震中分布更加集中.鄂尔多斯东缘拉张盆地内部震源深度较浅,大...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鄂尔多斯东缘地区(34°N-41°N,110°E-115°E)2008年1月-2012年12月的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定位后,定位精度得到改善,震中分布更加集中.鄂尔多斯东缘拉张盆地内部震源深度较浅,大多小于13km,向盆地两端震源深度有加深的趋势,特别是太原盆地北端,临汾盆地北端,以及运城与临汾盆地之间的峨眉台地,震源深度可达20~25km左右.我们认为盆地内部地壳减薄,上地幔上隆,热作用导致地壳内部脆性层减薄,致使最大震源深度变浅;盆地之间的横向隆起区受区域应力场挤压剪切作用以及盆地内部上地幔上拱产生的水平向挤压力作用等,在横向隆起区与盆地接触带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地震的发生,由于受脆性层厚度变化等的影响,在盆地向横向隆起区过渡部位出现震源深度加深的现象.鄂尔多斯东北缘地区地震分布弥散、震源深度相对较浅,可能与源自地幔的大范围深部热作用以及地壳脆性层厚度减薄有关.根据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对部分盆地内部的断层特征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 鄂尔多斯东缘 山西断陷盆地 震源深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