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盆地现今地应力状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陈群策 安其美 +3 位作者 孙东生 杜建军 毛吉震 丰成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1-548,共8页
在山西盆地南北两端4个地区共计13个深钻孔中进行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获得了现今地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分布规律。在盆地北端五台山、雁门关地区400~600 m深度内, 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值为8~12 MPa。而南端临汾、运城地区则具有较高的... 在山西盆地南北两端4个地区共计13个深钻孔中进行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获得了现今地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分布规律。在盆地北端五台山、雁门关地区400~600 m深度内, 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值为8~12 MPa。而南端临汾、运城地区则具有较高的构造应力, 在400~500 m深度内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值为20~28 Mpa。地应力“南高北低”比较明显。运用这些实测的地应力资料, 根据库仑摩擦滑动准则, 对研究区内断裂的稳定性进行了力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总体来看, 目前五台山、雁门关和临汾地区的水平主应力都未达到断层活动的临界值; 运城地区已接近断层活动临界值的下限, 若计入孔隙压力的影响因素, 运城地区最大水平主应力已达到逆断层活动的临界值。从地应力的角度分析认为该区发生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较大, 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盆地 水压致裂 地应力测量 应力状态 库伦破裂准则
下载PDF
降水与人类活动对山西省6大盆地地下水的影响
2
作者 申瑜 王电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2-370,共9页
[目的]探究山西省6大盆地地下水流场演变的影响因素与机制,为该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地学统计、投影寻踪回归技术等研究方法,分析降水量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山西6大盆地地下水系统演变的影响特征。[结果](1)降... [目的]探究山西省6大盆地地下水流场演变的影响因素与机制,为该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地学统计、投影寻踪回归技术等研究方法,分析降水量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山西6大盆地地下水系统演变的影响特征。[结果](1)降水量与地下水位变幅呈直线相关关系,降水量每增加100 mm,太原、运城、大同、忻州、临汾和长治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分别减少了0.45,0.46,0.20,0.28,0.22,0.73 m;(2)地下水位与地下水系统蓄变量呈直线相关关系,地下水超采量每增加1.00×10^(8)m^(3),运城、太原、大同、忻州、临汾和长治盆地平均地下水位分别下降0.18,0.36,0.25,0.55,0.40和2.0 m;(3)不同区位影响地下水资源量的相关因素的贡献度有明显差异。降水量是影响地下水资源量的首要因素,贡献度均超过了40%;在运城和大同盆地,耕地变化是第二影响因子,贡献度均为22.55%;太原、忻州、临汾和长治盆地,建设用地变化是第二影响因子,贡献度分别为19.12%,17.57%,16.56%,22.43%。[结论](1)可通过适时开展人工降雨,增大降水量,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减缓地下水位下降幅度;(2)在地下水超采区应适当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增大地下水系统蓄变量,逐步恢复地下水位;(3)应采取有力措施抑制耕地不断减少及建设用地过快增大,从而减少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地下水资源量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人类活动 地下水 影响特征 山西省6大盆地
下载PDF
土地质量评估中评价单元的划分——以山西忻州盆地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洪翠 杨忠芳 +1 位作者 李伟 陈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3-206,共4页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和土地地球化学质量评估是一项系列工程,其中土地地球化学质量评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土地地球化学质量评估工作非常复杂,对工作区进行评估单元的划分是核心内容,评估单元是土...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和土地地球化学质量评估是一项系列工程,其中土地地球化学质量评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土地地球化学质量评估工作非常复杂,对工作区进行评估单元的划分是核心内容,评估单元是土地地球化学质量评估的最小空间单位。以山西忻州盆地为例,采用评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和土壤类型图相叠加的方法,对其进行国家–省级评估,为国家、省市土地的宏观管理和规划提供地球化学依据,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地球化学质量评估 评价单元的划分 山西忻州盆地
下载PDF
山西沁水盆地柿庄北区块3#煤层注入埋藏CO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试验和评价 被引量:35
4
作者 叶建平 张兵 Sam Wong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44,共7页
对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北区块进行了深煤层注入地质和工程评价,认为柿庄北区块适合进行深煤层注入CO2开采煤层气技术的应用;通过SX-001井的微型先导性试验,对SX-001井的注入前后产气量与产水量、气体成分变化和井底压力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 对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北区块进行了深煤层注入地质和工程评价,认为柿庄北区块适合进行深煤层注入CO2开采煤层气技术的应用;通过SX-001井的微型先导性试验,对SX-001井的注入前后产气量与产水量、气体成分变化和井底压力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通过现场试验,注入CO2后SX-001井的产气量是注入前的2.45倍;在小于煤岩破裂压力的条件下,每天注入20 t的CO2能够实现顺利注入,并且压力上升速度较慢;注入CO2后,煤岩发生膨胀,局部煤层的渗透率降低,排采一段时间后恢复;在目的煤层中注入的CO2的影响范围内,烃类气体总的置换效率达到14.18 cm3/g。该试验成果证明柿庄北区块通过注入CO2开采煤层气实现了CO2的埋藏,提高了煤层气井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沁水盆地 注入CO2 煤层气 采收率
下载PDF
山西断陷盆地带及其邻区1999—2008年地壳物质密度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玄松柏 谈洪波 +2 位作者 冯建林 申重阳 李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0,20,共5页
为了解山西断陷盆地及其邻区地壳内部物质迁移特征,基于山西地区1999—2008年重力场累积变化,采用考虑深度加权和模型粗糙度的反演方法,获得了地壳物质的密度变化。结果揭示了吕梁山区和临汾盆地中部地区地壳物质的累积,以及太行山与山... 为了解山西断陷盆地及其邻区地壳内部物质迁移特征,基于山西地区1999—2008年重力场累积变化,采用考虑深度加权和模型粗糙度的反演方法,获得了地壳物质的密度变化。结果揭示了吕梁山区和临汾盆地中部地区地壳物质的累积,以及太行山与山西带中南部之间物质迁出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变化 密度变化 反演 山西断陷盆地 物质迁移
下载PDF
山西断陷盆地榆次经纬厂一带地热水勘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新军 刘鸿福 +2 位作者 张和生 吕义清 贺鹰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1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山西断陷盆地蕴藏着巨大的地热资源,榆次经纬厂一带位于该盆地中部,地热水资源非常丰富。应用CSAMT法进行探测显示新生代厚度约2500~2700m,钻探取样水化学分析矿化度极高,含盐度接近于海水。D、O同位素分析表明比值接近雨水线,氚值很低... 山西断陷盆地蕴藏着巨大的地热资源,榆次经纬厂一带位于该盆地中部,地热水资源非常丰富。应用CSAMT法进行探测显示新生代厚度约2500~2700m,钻探取样水化学分析矿化度极高,含盐度接近于海水。D、O同位素分析表明比值接近雨水线,氚值很低,说明地热水补给源较远,交替更新的循环周期长,水流速迟缓,在含水层内储存时间较长,地热水年龄较老,几乎没有近代水混入。综合分析认为榆次经纬厂一带地热水由于大断裂构造的存在,使得该地热井水处于相对封闭半封闭的较特殊的古沉积地球化学环境,与周边岩溶地下水系统联系较弱,为滞流型无氚老水的水文地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盆地 地热 同位素
下载PDF
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特征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元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6年第3期72-80,89,共10页
山西断陷盆地是我国地裂缝最为发育、破坏性最强、区域特点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本文从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发展历史、活动规律、地质构造属性等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以揭露地裂缝与人口密度、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新... 山西断陷盆地是我国地裂缝最为发育、破坏性最强、区域特点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本文从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发展历史、活动规律、地质构造属性等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以揭露地裂缝与人口密度、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新构造运动、断裂(断层)构造等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盆地 地裂缝 集中发育区 地下水超采 新构造运动 第四系断层
下载PDF
山西断陷盆地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霞 宋美琴 李丽 《山西地震》 2013年第3期6-10,共5页
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 C是地震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表征台网监测能力的关键。以1970年至2012年山西断陷盆地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利用"震级—序号"法、"最大曲率"法(MAXC)、90%和95%的拟合度... 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 C是地震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表征台网监测能力的关键。以1970年至2012年山西断陷盆地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利用"震级—序号"法、"最大曲率"法(MAXC)、90%和95%的拟合度GFT法,研究了山西断陷盆地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 C的时间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随着山西测震台网的改造,M C逐步降低,尤其是"十五"数字化台网改造后,山西M L≥0.9地震基本完整,表明对地震的监测能力在逐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观测台网 监测能力 山西断陷盆地 最小完整性震级
下载PDF
山西天镇辛窑子早更新世马科化石新材料 被引量:1
9
作者 董为 白炜鹏 +1 位作者 刘文晖 张立民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244,共33页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的研究系统记述了马科化石的5个种,加上此前曾记述过的1个种,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的研究系统记述了马科化石的5个种,加上此前曾记述过的1个种,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产出的马科化石至少有6个种。其中古马型马有4种: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德氏马(E.teilhardi)、黄河马(E.huanghoensis)和古马(E.stenonis);两种三趾马: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和山西近三趾马(H.(Plesiohiparrion)shanxiense)。研究表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新出现的古马型马的多样性是显著的,仅在辛窑子动物群中就有4种。而延续到早更新世的三趾马这些新近纪残留类群在辛窑子动物群中仍然有两个种。三门马和中国长鼻三趾马是早更新世期间真马与三趾马共存的最典型代表。它们在中国的产出地点很多,分布也较广,并有较大幅度的重叠。辛窑子动物群中马科化石种类的多样性表明它们所依赖摄食的植被也应存在较大的多样性。高冠的颊齿和发育的白垩质及完全臼齿化的前臼齿指示这些马科种类食物粗糙,很可能是单子叶草类。它们的栖息地应为草原草甸环境,且其范围较大,以便满足6个马科种类在那里摄食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天镇辛窑子沟 泥河湾盆地 早更新世 泥河湾层 马科
下载PDF
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时空分布规律及防灾对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晓鹏 王润福 《华北国土资源》 2009年第2期46-48,共3页
山西断陷盆地是汾渭地堑地裂缝带的一部分,区内大同、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等均发生了不同规模的地裂缝灾害,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研究其时空分布,对其进行长期建网监测,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成灾机制合理避让,科学控制人类活动... 山西断陷盆地是汾渭地堑地裂缝带的一部分,区内大同、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等均发生了不同规模的地裂缝灾害,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研究其时空分布,对其进行长期建网监测,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成灾机制合理避让,科学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实现防灾减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盆地 地裂缝 防灾对策
下载PDF
山西长治盆地第四系淡水泥灰岩的性状特征及工程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鑫景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6期51-54,共4页
山西长治地区第四系下更新统地层通常是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也被用作高层建筑的桩端持力层,而在该组地层中经常有淡水泥灰岩夹层,它是地基计算及成桩工艺选型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对该地区这层特殊岩土的工程特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山西长治地区第四系下更新统地层通常是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也被用作高层建筑的桩端持力层,而在该组地层中经常有淡水泥灰岩夹层,它是地基计算及成桩工艺选型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对该地区这层特殊岩土的工程特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地基设计和变形计算时,淡水泥灰岩不能按基岩地层考虑,只能认为是较大范围的特殊埋藏物;淡水泥灰岩作桩端持力层时,端阻力参数不能按岩石取值,而应按适当修正的硬塑土层取值.同时,本文对这层特殊岩土的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长治盆地 淡水泥灰岩 力学指标 工程特性 成桩影响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部分)能源矿产、铝土矿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及环境保护建议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春花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3年第11期145-146,149,共3页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部分)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主要矿产有煤、煤层气和铝土矿,由于成矿时代、成矿空间的不同,主要是煤层气、煤炭、铝土矿资源空间上相互叠置。资源开发强度大,矿山环境及水资源破坏严重,合理有效开发保护矿产资源,坚持...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部分)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主要矿产有煤、煤层气和铝土矿,由于成矿时代、成矿空间的不同,主要是煤层气、煤炭、铝土矿资源空间上相互叠置。资源开发强度大,矿山环境及水资源破坏严重,合理有效开发保护矿产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巩固和提升鄂尔多斯盆地作为国家和我省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部分) 煤层气 铝土矿 勘查开发 环境保护
下载PDF
刍议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勘查潜力
13
作者 琚海鸥 《能源与节能》 2013年第9期3-4,126,共3页
叙述了沁水盆地煤层气的勘察开发现状、煤层气资源特征以及资源评价,分析了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的勘察潜力,为沁水盆地的资源开发出一份力。
关键词 山西沁水盆地 煤层气 资源评价 开发潜力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东缘地震重定位及拉张盆地过渡区的地震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4
作者 蔡妍 吴建平 +2 位作者 房立华 王未来 黄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79-1090,共12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鄂尔多斯东缘地区(34°N-41°N,110°E-115°E)2008年1月-2012年12月的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定位后,定位精度得到改善,震中分布更加集中.鄂尔多斯东缘拉张盆地内部震源深度较浅,大...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鄂尔多斯东缘地区(34°N-41°N,110°E-115°E)2008年1月-2012年12月的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定位后,定位精度得到改善,震中分布更加集中.鄂尔多斯东缘拉张盆地内部震源深度较浅,大多小于13km,向盆地两端震源深度有加深的趋势,特别是太原盆地北端,临汾盆地北端,以及运城与临汾盆地之间的峨眉台地,震源深度可达20~25km左右.我们认为盆地内部地壳减薄,上地幔上隆,热作用导致地壳内部脆性层减薄,致使最大震源深度变浅;盆地之间的横向隆起区受区域应力场挤压剪切作用以及盆地内部上地幔上拱产生的水平向挤压力作用等,在横向隆起区与盆地接触带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地震的发生,由于受脆性层厚度变化等的影响,在盆地向横向隆起区过渡部位出现震源深度加深的现象.鄂尔多斯东北缘地区地震分布弥散、震源深度相对较浅,可能与源自地幔的大范围深部热作用以及地壳脆性层厚度减薄有关.根据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对部分盆地内部的断层特征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 鄂尔多斯东缘 山西断陷盆地 震源深度
下载PDF
山西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贾岷峰 白景涛 解宇超 《北方经济》 2020年第4期40-43,共4页
近年来,山西省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初步成效。但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短板。为提升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应在牢牢抓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山西省中部盆... 近年来,山西省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初步成效。但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短板。为提升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应在牢牢抓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山西省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并推动与京津冀、关中平原、中原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合作,进而带动晋北、晋南、晋东南区域协调发展,以"内外兼修""承东启西"来引领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
下载PDF
煤层气洞穴井施工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继章 许欢迎 《科技资讯》 2012年第25期45-45,共1页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丰富,其资源总量与石油天然气相当,煤层气储量位居世界第三,可是煤层气钻井施工难度大,开采困难,以山西沁水盆地为例,地表水活跃,易井漏,砂岩硬度大,可钻性差,地层倾角大,井易斜,钻水平井时,水平段煤层易垮塌,而且,我...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丰富,其资源总量与石油天然气相当,煤层气储量位居世界第三,可是煤层气钻井施工难度大,开采困难,以山西沁水盆地为例,地表水活跃,易井漏,砂岩硬度大,可钻性差,地层倾角大,井易斜,钻水平井时,水平段煤层易垮塌,而且,我国煤矿煤层气的特点是单井产量不高,必须采用特殊工艺井才能提高产量,实现商业开采,多分支水平井的应用解决了这个难题,而洞穴井作为多分支水平井的辅助井,在整个工艺施工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山西沁水盆地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郭彦君 郭文炯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13-1824,共12页
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是山西省的人口经济密集区,其三生空间格局受人类影响显著,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本文基于1980、2000、2010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按照主导功能划分三生空间,分析三生用地的数量增减及类型转移情况;利用... 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是山西省的人口经济密集区,其三生空间格局受人类影响显著,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本文基于1980、2000、2010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按照主导功能划分三生空间,分析三生用地的数量增减及类型转移情况;利用景观指数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测算区域风险程度;运用格网GIS、空间自相关、克里金插值等方法,综合展现景观生态风险的分布聚类特征和时空格局演变,并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以农业生产空间为主,其面积逐年减少,主要转移流出为城乡生活和工矿生产空间;林地和草地生态空间占比高,相互转移频繁;城镇、农村生活和工矿生产空间受其他类型转入,规模显著扩大,较初期增加1216.75 km^(2)。研究区三生空间与景观生态风险具有关联性;城镇生活空间是低风险区,林地风险较低,草地为中风险等级,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工矿生产空间在盆地内形成较高风险区,水域和其他生态空间的风险最高;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自相关性强,高-高和低-低集聚格局明显。研究区1980—2018年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较高和高风险区面积增加,所占比例共提高6.47%,且各风险区多向更高一级转变;2000—2010年是城镇化快速推进期,三生空间增减转型变化幅度大,全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由0.3042增加至0.3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生态风险 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
原文传递
Reconstruction of paleo river systems and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Shanxi and lower Shihezi formations in southern Ordos basin 被引量:11
18
作者 WANG Chao-yong WANG Ze-cheng +2 位作者 WANG Ji-lin BAO Yuan HU Xiu-mei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2期241-244,共4页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Huanxian county,in Yan'an and Puxian counties and to the north of Xi'an.The Shanxi and lower Shihezi formations are important gas-bearing formations.Given our analysis...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Huanxian county,in Yan'an and Puxian counties and to the north of Xi'an.The Shanxi and lower Shihezi formations are important gas-bearing formations.Given our analysis of the direction of rivers,the contents of stable heavy minerals and of feldspar of palaeo river systems,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six palaeodrainage patterns corresponding to six feldspar regions and six sedimentary facies regions.On this basis,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was also analyzed.During the Shanxi stage,a delta front was deposited in the Huanxian region and delta plains and fronts were deposited in the Pingliang,Chunhua-Yaoxian and Hancheng-Chengcheng regions.In the Yan'an-Daning region,only a delta front was developed.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earlier Shihezi stage originated from the Shanxi stage.A delta front was developed in the Huanxian region while a delta plain and front developed in the Pingliang-Zhenyuan region during the same time.Lakes originated only in the Zhenyuan-Huanxian-Huachi-Zhengning and Daning-Jixian zones.This analytical method shows that different palaeodrainage patterns can be effectively distinguished in order to forecast sedimentary fa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Shanxi formation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sedimentary facies palaeodrainage patterns
下载PDF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recoverable resource by numerical method in Linfen Basin of Shanxi,North China 被引量:1
19
作者 Liping BAI Yeyao WANG Jinsheng WANG 《Global Geology》 2008年第3期168-173,共6页
Calcul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recoverable resource is the main part of groundwater resource evaluat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groundwater flow model in Linfen Basin was established by GMS software. Then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recoverable resource is the main part of groundwater resource evaluat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groundwater flow model in Linfen Basin was established by GMS software. Then the numerical model was calibrated by observed groundwater level from February to December in 2 000. Based on the calibrated model, the groundwater recoverable resource is calculated. The simulation result shows that under the given value of the groundwater recoverable resource, the groundwater level would decrease significantly in the first 1 000 days, while the water level would drop slowly in 1 000 to 2 000 days, and the water level change tend to be stable after 2000 d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overable resource GROUNDWATER GMS numerical model
下载PDF
Neogene coupling between Kuqa Basin and Southern Tien Shan Orogen,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光玉 陈汉林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I CSCD 2004年第8期970-975,共6页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and subsiding features of Kuqa foreland basi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Neogen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Kuqa Basin and Southern Tien Shan Orogen, Northwester...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and subsiding features of Kuqa foreland basi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Neogen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Kuqa Basin and Southern Tien Shan Orogen, Northwestern China: (1) The Southern Tien Shan Orogen underwent Neogene uplifting of 4 km in height and the Kuqa Basin underwent Neogene subsidence of 4?6 km in depth accordingly beginning in 25 Ma; (2) The Southern Tien Shan Orogen moved continuously toward the Kuqa Basin, with largest structural shortening rate of greater than 53.7%, and the north boundary of the Kuqa Basin retreated continuously southward accordingly since the Miocene; (3) There are two subsidence centers with high subsiding rates and large subsiding extent, located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Kuqa Basin respectively, with the subsiding maximizing in the deposition period of Kuqa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qa Basin Southern Tien Shan Coupling between basin and orogen NEOGEN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