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水与人类活动对山西省6大盆地地下水的影响
1
作者 申瑜 王电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2-370,共9页
[目的]探究山西省6大盆地地下水流场演变的影响因素与机制,为该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地学统计、投影寻踪回归技术等研究方法,分析降水量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山西6大盆地地下水系统演变的影响特征。[结果](1)降... [目的]探究山西省6大盆地地下水流场演变的影响因素与机制,为该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地学统计、投影寻踪回归技术等研究方法,分析降水量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山西6大盆地地下水系统演变的影响特征。[结果](1)降水量与地下水位变幅呈直线相关关系,降水量每增加100 mm,太原、运城、大同、忻州、临汾和长治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分别减少了0.45,0.46,0.20,0.28,0.22,0.73 m;(2)地下水位与地下水系统蓄变量呈直线相关关系,地下水超采量每增加1.00×10^(8)m^(3),运城、太原、大同、忻州、临汾和长治盆地平均地下水位分别下降0.18,0.36,0.25,0.55,0.40和2.0 m;(3)不同区位影响地下水资源量的相关因素的贡献度有明显差异。降水量是影响地下水资源量的首要因素,贡献度均超过了40%;在运城和大同盆地,耕地变化是第二影响因子,贡献度均为22.55%;太原、忻州、临汾和长治盆地,建设用地变化是第二影响因子,贡献度分别为19.12%,17.57%,16.56%,22.43%。[结论](1)可通过适时开展人工降雨,增大降水量,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减缓地下水位下降幅度;(2)在地下水超采区应适当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增大地下水系统蓄变量,逐步恢复地下水位;(3)应采取有力措施抑制耕地不断减少及建设用地过快增大,从而减少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地下水资源量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人类活动 地下水 影响特征 山西省6大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