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高原主要林型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
1
作者 贺丽 严俊霞 +2 位作者 段兰兰 刘菊 王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110,共9页
基于山西省10个生态站3种森林类型(落叶阔叶林(DBF)、温性针叶林(TCF)、寒温性针叶林(CCF))9个树种共97株解析木数据,采用收获法测定各树种的组分(树干、树根、树冠)生物量,利用解析木的胸径(D)和树高(H)及其组合构建各林型不同部位的... 基于山西省10个生态站3种森林类型(落叶阔叶林(DBF)、温性针叶林(TCF)、寒温性针叶林(CCF))9个树种共97株解析木数据,采用收获法测定各树种的组分(树干、树根、树冠)生物量,利用解析木的胸径(D)和树高(H)及其组合构建各林型不同部位的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分析不同树种的生物量分配并比较不同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9个树种的树干、树冠和树根平均生物量占各自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47.22%、25.59%和27.18%;除樟子松外,其他树种的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例均最大;9个树种根冠比在0.12~0.88之间,侧柏最大,樟子松最小。2)在树干生物量模型中,以D和H为共同变量建立的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其中以D^(2)×H作为自变量的3种林型(DBF、TCF和CCF)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2、0.97和0.96;以D+H作为自变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4、0.97和0.98;树冠和树根生物量模型与树干模型的拟合结果相似,以D和H作为自变量建立的模型同样可以很好地预测树冠和树干的生物量,3种林型生物量回归方程的R^(2)值树冠分别为0.67、0.75和0.88,树根为0.61(DBF)和0.70(CF)。3)本研究建立的模型预测的生物量预测偏差显著低于中国森林模型的预测结果。总之,以D和H作为自变量建立的异速生长方程更能准确估算研究区不同森林类型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树干解析 异速生长模型 模型评价 山西高原
下载PDF
山西高原植被与气候的关系分析及植被数量区划的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米湘成 张金屯 +2 位作者 张峰 上官铁梁 郑凤英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49-560,共12页
本义利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和数量区划的方法,研究了山西高原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数量区划。排序的结果表明:DCCA的第一轴代表山西高原植被和气候梯度的纬向性,热量梯度是决定植被分布最主要的气候因子,水分梯度中的... 本义利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和数量区划的方法,研究了山西高原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数量区划。排序的结果表明:DCCA的第一轴代表山西高原植被和气候梯度的纬向性,热量梯度是决定植被分布最主要的气候因子,水分梯度中的年降水量也对第一轴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山西高原南北跨度大,植被与气候因子表现出明显的纬向性;DCCA第二轴代表山西高原植被和气候梯度的经向性,与DCCA第二轴相关性较大的是水分因子中的年降水量、年蒸发量,由于山西高原东西跨度不大,而且大部分地区处在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之间,东西向的气候变化幅度不大,所以植被与气候梯度的经向性不明显。植被数量区划的结果表明:山西高原可划分为17个植被区,用图示的方法确定山西高原大致有三个极点和一个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分析 气候因子 山西高原 植被数量区划
下载PDF
山西高原植被与土壤分布格局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米湘成 张金屯 +3 位作者 张峰 上官铁梁 李爱华 郑凤英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36-344,共9页
利用CCA、DCCA等多元分析方法,在景观尺度上对山西高原植被与土壤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所得结论表明:纬向上主要是栗褐土、褐土、风沙土和栗钙土与植被的变化格局相关性较强,由于山西高原南北跨度大,土壤和植被格... 利用CCA、DCCA等多元分析方法,在景观尺度上对山西高原植被与土壤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所得结论表明:纬向上主要是栗褐土、褐土、风沙土和栗钙土与植被的变化格局相关性较强,由于山西高原南北跨度大,土壤和植被格局纬向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十分明显;黄绵土、栗钙土、山地草甸土与植被的经向分布格局密切相关,由于山西高原东西向跨度较小,且大部分地区处于吕梁山与太行山之间,植被和土壤的经向格局梯度不明显;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棕壤、山地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与山西高原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相平行,由于山西高原相对高差较大,这种趋势也非常明显。综合分析还表明了气候、土壤与植被格局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势典范对应 山西高原 植被分析 土壤类型
下载PDF
山西高原六棱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运动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邓起东 米仓伸之 +5 位作者 徐锡伟 铃木康弘 王存玉 竹内章 苏宗正 汪一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39-343,共5页
六棱山北麓断裂是山西地堑系北端张性构造区中的一条控制性断裂,总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北北西,是一条至今仍在活动的倾滑正断裂,控制阳原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在1993年和1994年的中日合作研究中,我们对断裂分段特征进行了研究... 六棱山北麓断裂是山西地堑系北端张性构造区中的一条控制性断裂,总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北北西,是一条至今仍在活动的倾滑正断裂,控制阳原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在1993年和1994年的中日合作研究中,我们对断裂分段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用Auto-level仪器对这一条断裂晚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断错地貌面的位错量进行了测量,对这些地貌面的年龄进行了测定,得到该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时期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3~0.75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高原 六棱山 北麓断裂 运动学 晚第四纪
下载PDF
山西高原草地景观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先平 李志琴 +1 位作者 王孟本 王小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386-3395,共10页
草地植被空间格局研究是草地景观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空间格局研究不仅限于描述景观的空间特征,而是要深入分析空间格局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格局形成的原因及机制。以1∶50万《山西省草地类型图》、《山西省行政区域图》及《山西省... 草地植被空间格局研究是草地景观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空间格局研究不仅限于描述景观的空间特征,而是要深入分析空间格局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格局形成的原因及机制。以1∶50万《山西省草地类型图》、《山西省行政区域图》及《山西省地形图》为主要信息源,借助GIS技术,应用TWINSPAN和DCA对山西高原草地景观的1127个样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TWINSPAN分类结果中,31个群丛组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很好地揭示了山西高原草地景观的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即从40°43'N向34°34'N依次分布着北部草原、中部灌草丛和草丛及南部的暖温带草丛。(2)1127个样方DCA排序图纵轴揭示了明显的海拔梯度,即由上至下海拔逐渐降低,相应地草地景观变化为亚高山草甸、灌草丛、草原及河漫滩草甸;DCA排序图的横轴揭示了明显的水分梯度,即从左到右水分逐渐增加。两大优势群丛组样方及44个优势群丛组物种DCA的排序图都很好地刻画了山西高原水热组合的变化,即从西北向东南由于地形地貌引起的水热组合由冷干向暖湿逐渐变化,水热组合的梯度变化进一步影响了草地景观整体的空间分布格局。(3)GIS技术与数量生态学方法相结合有助于丰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景观 GIS TWINSPAN DCA 山西高原
下载PDF
山西高原降水量空间插值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程朋 张珺 +2 位作者 张茹 闫美芳 任鸿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7,31,共5页
利用山西高原及其周边27个国家气象台站1981—2005年的降水资料,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全局多项式法、局部多项式法、径向基函数法、样条函数法、趋势面法、普通克里金法与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法共8种插值方法进行了空间插值,使用留一法交叉... 利用山西高原及其周边27个国家气象台站1981—2005年的降水资料,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全局多项式法、局部多项式法、径向基函数法、样条函数法、趋势面法、普通克里金法与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法共8种插值方法进行了空间插值,使用留一法交叉检验了不同方法的插值精度,并分析了山西高原年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径向基函数法具有最佳的插值精度,其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5.1 mm、5.7%、31.4 mm;2各种插值方法按精度高低的排序依次为径向基函数法、样条函数法、趋势面法、普通克里金法、局部多项式法、全局多项式法、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法、反距离权重法;3山西高原降水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规律,一方面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另一方面表现为东部太行山和西部吕梁山的降水量大于中部汾河谷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规律 空间插值 降水量 山西高原
下载PDF
山西高原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毳 柴宝峰 王孟本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9-722,共4页
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分析了山西高原9个油松种群在醇溶蛋白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135份材料共分离出23条带,其中3条为共有带,多态性高达86.95%。全部材料共出现53种带型,9个不同油松种群的带型有差异,同一种群不同个... 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分析了山西高原9个油松种群在醇溶蛋白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135份材料共分离出23条带,其中3条为共有带,多态性高达86.95%。全部材料共出现53种带型,9个不同油松种群的带型有差异,同一种群不同个体的带型也有所不同,说明山西高原的油松在遗传上已产生一定程度分化,在醇溶蛋白水平上呈现出遗传多态性。从供试材料的带型计算出油松遗传分化系数为0.154 7,即在种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15.47%,种群内变异为84.53%,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但种群间的分化程度在松属树种中也属于较高水平。根据23个多态位点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山西高原9个油松种群聚为3个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高原 油松 醇溶蛋白 遗传多态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山西高原植被景观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先平 张彦军 王孟本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4-220,共7页
以《山西省植被类型图》(1︰500 000)和《山西省地形图》(1︰500 000)为数据源,借助MAPGIS系统,对图件进行矢量化,建立研究区植被缀块数据库。选取2类9种景观指数,对山西高原植被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农田植被占植被景观... 以《山西省植被类型图》(1︰500 000)和《山西省地形图》(1︰500 000)为数据源,借助MAPGIS系统,对图件进行矢量化,建立研究区植被缀块数据库。选取2类9种景观指数,对山西高原植被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农田植被占植被景观总面积的55.05%。在118个群系中以玉米(Zea mays)为主的农作物群系所占面积最大,为44.00%;以棉(Gossypium hirsu-tum)、麦(Triticum aestivum)为主的农作物群系次之,占8.44%,再次为白羊草(Bothriochloaischaemum)群系,为5.17%;2)在山西境内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纬向地带性,以恒山为界,北部为温带草原带,南部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景观优势度指数很清晰地揭示了山西高原植被类型的地域特色,灌丛植被是山西高原植被景观的优势成分,其次是温性针叶林,再次是灌草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景观格局 GIS 山西高原
下载PDF
1949—2000年山西高原低温冷害特征及小波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孟万忠 刘晓峰 +1 位作者 王尚义 冯旭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5期251-256,共6页
低温冷害在山西高原四季均可发生,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损失。为了科学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此类灾害,需要深入研究其特征和规律,通过对山西1949—2000年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学分析,对该地区低温... 低温冷害在山西高原四季均可发生,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损失。为了科学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此类灾害,需要深入研究其特征和规律,通过对山西1949—2000年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学分析,对该地区低温冷害的等级、阶段、周期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2年来山西共发生低温冷害374次,轻度占16.8%;中度占61.0%;重度占22.2%。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1957—1975年为第二阶段,1976—1995年为第三阶段,1996—2000年为第四阶段。第一、三阶段距平值主要为正值,灾害频次较高,以中、重度灾害为主。第二、四阶段距平值主要为负值,灾害发生频次低,以轻、中度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灾害存在为2~3年、5~8年和15~20年的周期。降霜、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山西低温冷害的主要原因,气温变化幅度为-25.6℃~-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冷害 小波分析 灾害等级 周期规律 山西高原 1949--2000年
下载PDF
山西高原气温空间插值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程朋 任鸿瑞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73-79,共7页
基于山西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共27个国家标准气象站1981—2005年的日气温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利用反距离加权、全局多项式、局部多项式、径向基函数、样条函数、趋势面、普通克里金与协同克里金共8种空间内插方法对山西高原年均气温进... 基于山西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共27个国家标准气象站1981—2005年的日气温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利用反距离加权、全局多项式、局部多项式、径向基函数、样条函数、趋势面、普通克里金与协同克里金共8种空间内插方法对山西高原年均气温进行插值,然后用留一交叉验证法对各种插值方法进行精度对比,最后分析了山西高原多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以高程为协同因子的协同克里金法精度最高,是适合山西高原气温插值的最优方法;2)基于地统计学的协同克里金和普通克里金比常规的插值方法精度要高;3)常规的插值方法按精度由高到低排序为径向基函数、局部多项式、反距离加权、全局多项式、趋势面、样条函数;4)山西高原气温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表现为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空间插值 地统计 山西高原
下载PDF
山西高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宏伟景点
11
作者 张进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5-20,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与西方文化相并立的一座高原。黄河贯流古代中国,秦岭将古代中国分为南北,山西高原将古代中国分为东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的现实发展相结合,造就了山西文化小高原,使山西文化高原具有阳刚、桥梁和独立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与西方文化相并立的一座高原。黄河贯流古代中国,秦岭将古代中国分为南北,山西高原将古代中国分为东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的现实发展相结合,造就了山西文化小高原,使山西文化高原具有阳刚、桥梁和独立几个特点,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所谓"中国五千年文化看山西"。从现代旅游的角度而言,山西文化高原本身就是一个人类文明的高合成性景点,山西高原曾经演绎过的历史文化、军事文化、政治文化、心灵文化等厚重、博大、细腻、壮观,充满了神奇的文化魅力,看历史中国必看山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山西高原 军事地理 历史地理 山西旅游
下载PDF
山西高原喀斯特地形发育特征分析
12
作者 贾永才 《科技风》 2015年第8期155-155,共1页
在山西高原地区,喀斯特地形发育,由于裂隙中的水源较为丰富,长期流露出大量泉水,对于周围缺乏水源的城市具有较强的供应作用,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应用,同时还能够保证水源无污染,从而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本文通过对山西高原... 在山西高原地区,喀斯特地形发育,由于裂隙中的水源较为丰富,长期流露出大量泉水,对于周围缺乏水源的城市具有较强的供应作用,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应用,同时还能够保证水源无污染,从而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本文通过对山西高原喀斯特地形的发育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深刻分析喀斯特地形,发掘其中埋藏的资源,更好的服务周围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高原 喀斯特地形 发育特征 资源应用
下载PDF
大植物遗存反映的龙山时代山西高原的农业活动与区域差异 被引量:18
13
作者 蒋宇超 戴向明 +2 位作者 王力之 王晓毅 秦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3-131,共9页
山西高原是新石器时代末期龙山时代(公元前2900~1800年)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区域,研究该区域的史前农业发展状况对于理解其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的经济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系统浮选的方法在山西高原的滹沱河上游、蔚汾河流域的... 山西高原是新石器时代末期龙山时代(公元前2900~1800年)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区域,研究该区域的史前农业发展状况对于理解其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的经济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系统浮选的方法在山西高原的滹沱河上游、蔚汾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和周家庄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提取大植物遗存,获得龙山时期数量众多的以农作物为主的炭化植物种子。在山西高原两处流域的考古调查和周家庄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共采集、分析浮选样品218份,发现44500余粒炭化植物种子,包括19301粒粟(Setaria italica)、6697粒黍(Panicum miliaceum)、少量水稻遗存(Oryza sativa)以及18456粒杂草种子。出土的大植物遗存显示,山西高原龙山时期的农业经济是以种植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粟居于主要地位;同时,在山西高原的不同区域农作物结构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在滹沱河上游和蔚汾河流域黍的比例较晋南临汾-运城盆地更高;炭化水稻虽在各个区域均有出土,但在滹沱河上游和蔚汾河流域水稻的比例较晋南临汾-运城盆地要低很多。对山西高原各重要区域考古遗址出土大植物遗存的直接研究,填补了山西高原植物考古工作的空白,对理解山西高原史前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探寻史前人类的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高原 龙山时代 旱作农业 大植物遗存 水稻
原文传递
山西高原上的珍稀濒危植物
14
作者 李才贵 赵玉明 《植物杂志》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0-10,共1页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省境四周山水环绕。东以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秦、豫相望,北以外长城与内蒙古高原相接。山脉起伏连绵、沟壑纵横,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各约占40%。全省海拔高大部分在1...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省境四周山水环绕。东以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秦、豫相望,北以外长城与内蒙古高原相接。山脉起伏连绵、沟壑纵横,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各约占40%。全省海拔高大部分在1000—2000米间,与东面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平原和西面海拔1000米的黄河峡谷相比,整个地形隆起,古称“山西高原”。由于汾河纵贯南北,把全省分成东、西山地和中部断陷盆地。东部山地由北向南为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整个山地海拔1500米以上。西部山地,由北向南有:七峰山、洪涛山、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黑茶山、石千峰和龙门山等,南北长400公里。管涔山以南统称吕梁山。中部为一组断陷盆地,由北向南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植物 濒危植物 山西高原
原文传递
基于DEM的山西黄土高原面积高程积分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段宇英 汤军 段宇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86,共6页
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tegral,HI)是刻画流域地貌形态与发育阶段的重要地理指标。为了探究山西省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的面积高程积分空间分异特征,以30 m分辨率的SRTM数据为基本信息源,采用积分曲线法计算研究区的面积高程积... 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tegral,HI)是刻画流域地貌形态与发育阶段的重要地理指标。为了探究山西省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的面积高程积分空间分异特征,以30 m分辨率的SRTM数据为基本信息源,采用积分曲线法计算研究区的面积高程积分值。研究工作首先分析了DEM分辨率与流域稳定面积对HI值的影响,然后进一步研究流域内各地貌对象高程积分值的相关性,最后得到研究区面积高程积分空间分布结果。结果表明:小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受DEM分辨率的影响较小,面积高程积分趋于稳定的小流域面积阈值为0.04 km^2;研究区HI值相关性较强的地貌对象组合为山顶点—山脊线—沟谷网络;区域内面积高程积分值的地域差异性从北到南,表现出大—小—大的空间分布趋势。山西省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的HI值整体处于0.35~0.6,区域内流域基本处于发育的壮年期,表现为强烈的水系扩张分支,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发育 面积高程积分 空间分异 山西黄土高原
下载PDF
探讨山西黄土高原区白水杏的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永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10期211-211,214,共2页
将简单介绍山西黄土高原区白水杏的习性,并探讨白水杏的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此来促进山西地区农业的发展,并提升白水杏种植的产量与质量。
关键词 白水杏 栽培技术 山西黄土高原
下载PDF
嵌入梯田 沙河市柴关乡石门沟村
17
作者 范霄鹏 袁博洋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4年第1期130-133,共4页
太行山脉贯通的华北山区,石质山体中土地资源瘠薄,山脉腹地因峰峦隆起而沟壑纵横,山麓坡地则形成土地资源相对富集的地点。依托山中陉道与山西高原相通,为历史上的商旅通道,也为明清移民迁徙的路径。与陉道相连的沟壑内微观地理单元,则... 太行山脉贯通的华北山区,石质山体中土地资源瘠薄,山脉腹地因峰峦隆起而沟壑纵横,山麓坡地则形成土地资源相对富集的地点。依托山中陉道与山西高原相通,为历史上的商旅通道,也为明清移民迁徙的路径。与陉道相连的沟壑内微观地理单元,则成为人们开垦旱作梯田、开展农耕生产的理想栖居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生产 地理单元 沙河市 山西高原 华北山区 太行山脉 石门沟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西交通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广洁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54-57,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封建政权趋于式微.而早就活动在塞北的匈奴、鲜卑等部族,纷纷南逼,建立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称雄中原,干戈迭起,在黄河流域形成了罕见的纷扰局面.山西一域,表里河山,攻守皆利,足以对毗邻地区形成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封建政权趋于式微.而早就活动在塞北的匈奴、鲜卑等部族,纷纷南逼,建立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称雄中原,干戈迭起,在黄河流域形成了罕见的纷扰局面.山西一域,表里河山,攻守皆利,足以对毗邻地区形成威慑力量,故而得到各族统治者的重视,该地区的交通就随之进入了一个更大规模的开发时期.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以平阳、河东、河南、河内、弘农诸郡建置司州,而实际上以邺(今河南安阳市北)为根据地,经营北方.据有关史书记载,是时邺地与上党的交通相当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山西交通 山西高原 山西地区 河北平原 中原地区 交通开发 封建政权 匈奴 北魏
下载PDF
山西运渠史初探
19
作者 石凌虚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60-65,共6页
运渠的产生是一地区良好的水文,地形等自然条件,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地区水文、植被、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状况。山西地区古代的水文、植被条件良好,又间逢盛世,以致历史上竟出... 运渠的产生是一地区良好的水文,地形等自然条件,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地区水文、植被、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状况。山西地区古代的水文、植被条件良好,又间逢盛世,以致历史上竟出现了六七条大大小小的人工运渠,为山西水利史与交通史留下了灿烂的一章。本文拟以开凿时间为序,对这些人工运渠的产生、规模及使用情况略作钩沉,并试探其成败、兴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区 山西高原 开凿 自然条件 三门峡 水文 太行山 黄河 社会条件 河道
下载PDF
天然画廊南太行——南太行山在河南留下的十大地质奇观
20
作者 张忠慧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3年第1期30-35,共6页
这是一片原始、壮阔的绿色天地,天然景韵与人工长廊交相辉映,洪荒远古与现代文明竞相绽放,向人们诉说着地壳变动的今与昔、过与往。它,西、北两面倚山西高原,东、南两面“临空”形成独特的断块山景观,在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外营力等... 这是一片原始、壮阔的绿色天地,天然景韵与人工长廊交相辉映,洪荒远古与现代文明竞相绽放,向人们诉说着地壳变动的今与昔、过与往。它,西、北两面倚山西高原,东、南两面“临空”形成独特的断块山景观,在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外营力等要素的综合控制下,大自然经年累月鬼斧神工的“雕塑”,汇集成“雄、险、秀、幽、奇”为一身的“旅游胜地,天然画廊”——南太行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山 山西高原 竞相绽放 旅游胜地 现代文明 交相辉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