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鸟类新纪录——纯色山鹪莺
1
作者 李佳 王超 刘冬平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4期89-90,共2页
2023年5月12日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巡护人员在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月坝村(32.754791°N,108.699182°E)记录到1只全身褐色,有黄白色眉纹,眼黄褐色的鹪莺。经鉴定为纯色山鹪莺(Prinia inornata),是陕西省新纪录。
关键词 纯色山鹪莺 陕西 新纪录
下载PDF
黄腹山鹪莺和纯色山鹪莺性别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孟莉 张建新 +4 位作者 潘虎君 栾欣晨 黄幸雪 唐思贤 胡慧建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7-550,共4页
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inornata共同体现出一个特点,其繁殖期尾羽短于其冬季尾羽,但由于两者的雄雌外形相似而难以野外鉴别。为此,我们采用CHD基因法对二者的性别进行鉴定,并通过解剖对鉴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发... 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inornata共同体现出一个特点,其繁殖期尾羽短于其冬季尾羽,但由于两者的雄雌外形相似而难以野外鉴别。为此,我们采用CHD基因法对二者的性别进行鉴定,并通过解剖对鉴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发现:1)P2/P8引物适用于这两个物种的性别鉴定,而2550F/2718R不适用;2)分子方法鉴定结果与解剖鉴定结果完全相符;3)使用非伤害性取样法拔取的羽毛中提取的DNA具有同样效果。为此,我们认为使用P2/P8引物对这两个物种进行性别鉴定可靠,具快速鉴定的效果,而2550F/2718R引物可能不适用于莺科鸟类的性别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山鹪莺 纯色山鹪莺 性别鉴定 CHD基因
下载PDF
黄腹山鹪莺的营巢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丁志锋 袁玲 +6 位作者 朱成林 黄进文 郑细群 郭向品 林杰妤 胡慧建 唐思贤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0-276,共7页
营巢对鸟类的生长繁殖有着重要影响。为此,从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江溪村对研究地中的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的巢进行标记和测量,并以巢址为中心做5m×5m样方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其巢址选择,结果表明:1)黄腹山鹪... 营巢对鸟类的生长繁殖有着重要影响。为此,从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江溪村对研究地中的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的巢进行标记和测量,并以巢址为中心做5m×5m样方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其巢址选择,结果表明:1)黄腹山鹪莺营巢时间始于3月中旬,4月达到高峰,至7月底结束;2)在13种植物上发现44个巢,其中在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上最多,有27个,其次为加拿大飞蓬(Erigeron canadensis),4个,其他植物皆为1—2个;3)巢皆为不规则的球状巢,巢材除动植物性材料外,均有人工制品;巢内空间与巢整体大小较为一致;4)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4种,依次为:距最近水源距离(29.89%)、距最近道路距离(16.45%)、距最近灌木距离(12.92%)、距水面高度(11.69%)。据此认为黄腹山鹪莺的营巢是对草本植物环境的适应,而其尾羽的逆向变化对营巢是有利的,起到增加飞行灵活性和减少筑巢投资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山鹪莺 营巢 巢址选择
下载PDF
黄腹山鹪莺成鸟的秋季换羽 被引量:10
4
作者 丁志锋 唐思贤 +2 位作者 张建新 陈远忠 胡慧建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8-33,共6页
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具有冬羽尾羽长于繁殖羽尾羽的特点,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和繁殖策略。为此,从2006年9月~2007年2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的秋季换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黄腹山鹪莺成鸟繁殖羽体长和... 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具有冬羽尾羽长于繁殖羽尾羽的特点,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和繁殖策略。为此,从2006年9月~2007年2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的秋季换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黄腹山鹪莺成鸟繁殖羽体长和尾羽长皆极显著短于冬羽(P<0.01),繁殖羽翼长显著短于冬羽(P<0.05),其余身体量度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9月17日获得第一个黄腹山鹪莺换羽个体,初级飞羽已更换到P5,次级飞羽已更换到S6,11月20日后所获样本均已完成羽毛的更换。(3)初级飞羽的换羽模式为递降换羽,次级飞羽为递升换羽,尾羽为离心型换羽。(4)换羽期间,10月的个体平均体重最大,显著(P<0.01)重于11月的体重,其他各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据此,推测黄腹山鹪莺秋季种群换羽的持续时间约100d;相对其他羽毛而言,尾羽更换对黄腹山鹪莺生长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山鹪莺 秋季换羽 换羽模式
下载PDF
纯色山鹪莺的领域鸣叫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成林 黄进文 +4 位作者 张建新 丁志锋 郑细群 胡慧建 唐思贤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5-290,共6页
鸟类鸣叫是鸟类行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探究纯色山鹪莺(Prinia inornata)的鸣叫模式与其尾羽逆向变化的关系,于2007年8-10月在广东省肇庆江溪村对繁殖期纯色山鹪莺的领域鸣声等行为进行研究。运用焦点动物观察法,通过Olympus DS-20... 鸟类鸣叫是鸟类行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探究纯色山鹪莺(Prinia inornata)的鸣叫模式与其尾羽逆向变化的关系,于2007年8-10月在广东省肇庆江溪村对繁殖期纯色山鹪莺的领域鸣声等行为进行研究。运用焦点动物观察法,通过Olympus DS-20数码录音笔(100—17100Hz)和直径50cm声音收集器采集声音。行为统计以直接观察和SonyDCR-VX2000E数码摄像机录像相结合。结果如下:⑴共采集到620个鸣句,分属6种鸣句类型,其中4中为常见类型,1种为过渡类型,1种少见类型。(2)纯色山鹪莺的鸣声结构简单,变化较多,能够根据环境改变鸣声,具有识别危险程度和危险对象种类的能力。(3)鸣声均和一定的行为具有联系,4种主要鸣声类型均伴有抖尾行为出现。据此认为,纯色山鹪莺鸣唱结构简单但变化较多,而尾羽在其领域鸣叫行为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色山鹪莺 领域鸣叫 尾羽功能
下载PDF
黄腹山鹪莺稳定的配偶关系限制雄性欺骗者
6
作者 褚福印 唐思贤 +2 位作者 潘虎君 张建新 胡慧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458-7463,共6页
多数鸟类通过性特征限制在同性竞争和配偶选择中的"欺骗者"存在,与此相反,雀形目扇尾莺科部分物种表现出繁殖季节性特征消退的身体特征变化模式。在广州市南沙区通过"目字笼"对黄腹山鹪莺配偶关系稳定性的限制机制... 多数鸟类通过性特征限制在同性竞争和配偶选择中的"欺骗者"存在,与此相反,雀形目扇尾莺科部分物种表现出繁殖季节性特征消退的身体特征变化模式。在广州市南沙区通过"目字笼"对黄腹山鹪莺配偶关系稳定性的限制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虽然雌性个体到访原配个体和对照个体的次数几乎相同,但是雌性个体对原配雄性的单次选择时间明显长于对照雄性个体,总计选择时间也明显长于对照雄性个体。选择实验过程中,原配雄性的跳动次数明显高于对照个体雄性,以竖尾扑哧和鸣声恐吓等为代表的威慑行为次数也明显高于对照雄性个体。结果说明,雌性更青睐于原配个体,配对时间越长,忠诚度越高,而且原配雄性比入侵雄性个体表现出更高的活跃度和威慑行为。繁殖季节性特征消退的物种可以通过保持稳定的配偶关系以限制"欺骗者"存在。可以推测繁殖的巨大投入和雌性之间的同性竞争可能是产生这种配偶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法则 配偶关系 性特征消退 黄腹山鹪莺
下载PDF
湖南省雀形目鸟类新记录——黑喉山鹪莺Prinia Atrogularis
7
作者 王本忠 吴涛 张佑祥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期56-57,共2页
2015年8—10月,在湖南省澄天河国家湿地公园进行鸟类资源调查和种群监测过程中,拍摄到1种雀形目扇尾莺科鸟类,经鉴定为黑喉山鹪莺Prinia atrogularis,属湖南省鸟类新纪录.
关键词 黑喉山鹪莺 澄天河国家湿地公园 湖南省 新纪录
下载PDF
贵州省鸟类新纪录——黑喉山鹪莺
8
作者 李扬 罗祖奎 《凯里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75-,共1页
2016年8月2日,在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丹江村记录并拍摄到黑喉山鹪莺(Prinia atrogularis)1只,属于贵州省新纪录.
关键词 黑喉山鹪莺 新纪录 贵州省
下载PDF
两种山鹪莺的春季换羽及尾羽变化 被引量:5
9
作者 丁志锋 李凯 +1 位作者 唐思贤 胡慧建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3-498,共6页
换羽是鸟类为保证持续生存的重要过程。换羽策略与鸟类进化及对环境的适应紧密相关,研究鸟类换羽特征,对于了解鸟类的分类、系统发育、进化历史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2007年3月至9月,在广东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 换羽是鸟类为保证持续生存的重要过程。换羽策略与鸟类进化及对环境的适应紧密相关,研究鸟类换羽特征,对于了解鸟类的分类、系统发育、进化历史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2007年3月至9月,在广东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inornata)的春季换羽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雾网捕捉2种山鹪莺,对捕捉到的成体进行体重及身体量度的测量;对飞羽及尾羽进行标记:初级飞羽以翅尖的第一枚羽毛标记为“P1”,次级飞羽以翅中部最外一枚标记为“S1”,向内依次递增标记;尾羽以中央两根最长尾羽为“T1”,分别向两侧递增标记为“T2∽T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对不同月份山鹪莺的体重值进行差异性检验,对体重与月份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尾羽的长度和宽度进行Pearson偏相关分析(控制变量:体长)。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山鹪莺换羽期为3至5月,持续时间约为60 d;2)两种山鹪莺春季换羽仅更换尾羽,换羽模式均为离心型,即中央一对尾羽最先开始替换,然后向两侧由内到外逐次更替;3)两种山鹪莺的尾羽长度和宽度同步变化,但绝大部分山鹪莺非繁殖期尾羽长度与繁殖期尾羽长度之比大于非繁殖期尾羽宽度与繁殖期尾羽宽度之比,即繁殖期尾羽相对较宽;4)两种山鹪莺换羽期间体重大致呈现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0.05)。推测两种山鹪莺通过增加食物的摄入来抵抗换羽期和繁殖期重叠而导致的能量消耗,这可能与该地区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种山鹪莺换羽策略对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鹪莺 春季换羽 换羽模式 尾羽
原文传递
黄腹山鹪莺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志锋 梁健超 +1 位作者 潘新园 胡慧建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9-976,共8页
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进行了研究。通过取食行为观察、育雏食物分析和雏鸟身体量度的测量来研究黄腹山鹪莺亲鸟繁殖投资和雏鸟的生长规律。研究期间,利用隐蔽帐观... 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进行了研究。通过取食行为观察、育雏食物分析和雏鸟身体量度的测量来研究黄腹山鹪莺亲鸟繁殖投资和雏鸟的生长规律。研究期间,利用隐蔽帐观察窗进行行为观察,观察距离在5 m以内;在雏鸟身体上用无味彩笔标号以区别雏鸟个体:10日龄前,标记于雏鸟背部,10-12日龄,标记在雏鸟跗跖处;对部分数据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雏鸟形态增长,并比较每个回归方程斜率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黄腹山鹪莺育雏由雌雄共同承担,育雏期(11.9±0.4)d(n=7巢)。幼雏出壳后亲鸟早晚暖雏,第7天起亲鸟白天不再暖雏;2)随雏鸟的生长,喂食次数和食物种类逐渐增加,雏鸟日龄与喂食次数极显著相关(r=0.995,P〈0.01);3)育雏期雏鸟食物皆为动物性食物,以蜘蛛目物种所占比例最大(40.95%),其他包括幼虫及直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蜻蜓目等节肢动物;4)Logistic曲线方程中,体重的生长率常数k值最大,与其他k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黄腹山鹪莺体重、体长、尾长、翼长、嘴峰、嘴裂、第三根初级飞羽(简称为P3)、跗跖及爪各参数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9以上(P〈0.01),参数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代替;6)黄腹山鹪莺雏鸟的发育遵循最重要的功能优先发育的原则,符合能量分配假说。黄腹山鹪莺喂食次数、雏鸟生长速率(k值)相对较高,可能与当地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也可能是对巢址环境多变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山鹪莺 喂食次数 雏鸟生长 逻辑斯蒂曲线
原文传递
两种山鹪莺的繁殖参数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丁志锋 梁健超 +2 位作者 周智鑫 冯永军 胡慧建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7-422,共6页
生活史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生活史的影响因子对于研究鸟类的生态适应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inornata)的繁殖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生活史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生活史的影响因子对于研究鸟类的生态适应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inornata)的繁殖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除筑巢集中期、窝卵数、巢捕食率和割草毁巢率外,两种山鹪莺各繁殖参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黄腹山鹪莺的窝卵数相对较小,但卵重较大,而纯色山鹪莺则相反;3)与体重相似的9种雀形目鸟类相比,两种山鹪莺具有相对较高的年生产力;4)两种山鹪莺在部分繁殖参数上出现了分化,这可能是它们对不同巢捕食风险的响应,黄腹山鹪莺的巢捕食率相对较高,采取低窝卵数和高的卵重,而纯色山鹪莺则为高的窝卵数和低的卵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鹪莺 窝卵数 卵重 年生产力
原文传递
云南云县黑喉山鹪莺繁殖生态初报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敏 刘宁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6-1061,共6页
2016年3~9月对云南云县中岭岗村(24°15′42″N,100°02′42″E,平均海拔1 650 m)的黑喉山鹪莺(Prinia atrogularis)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发现42巢,主要位于杂草丛中(n=37)和灌木丛(茶树)中(n=5),筑巢期一般5~6 d,巢... 2016年3~9月对云南云县中岭岗村(24°15′42″N,100°02′42″E,平均海拔1 650 m)的黑喉山鹪莺(Prinia atrogularis)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发现42巢,主要位于杂草丛中(n=37)和灌木丛(茶树)中(n=5),筑巢期一般5~6 d,巢材有蜘蛛丝、苔藓植物、茅草花、茅草叶、铁线莲花、竹根须、枯枝、棕丝、干枯草穗等。巢呈球状,中上部侧方开口,巢重为(8.3±1.7)g,巢长为(13.2±0.9)cm,宽为(8.2±0.5)cm,巢口长(4.9±0.7)cm,巢口宽为(4.0±0.5)cm(n=25)。窝卵数为(3.9±0.4)枚(n=21,3~4枚)。卵的底色为白色、淡绿或者淡粉,遍布褐红色斑点,有的在钝端呈环状。卵重为(1.38±0.09)g,卵长为(17.3±0.7)mm,宽为(12.6±0.3)mm,卵体积为(1.4±0.1)cm3(n=65)。孵卵期(13.9±0.9)d(n=5,13~15 d),育雏期为(13.5±1.3)d(n=4,12~15 d)。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雏鸟体重及外部器官增长,雏鸟的体重和嘴峰在5日龄左右增长最快,体长、翼长、跗跖在7日龄增长最快。对繁殖时间和地点较近的28巢进行连续观察,其中有7巢成功、21巢失败。造成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巢捕食(62%)、亲鸟弃巢(14%)、人为破坏(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喉山鹪莺 繁殖生态 云南云县
原文传递
湖北发现小滨鹬和黄腹山鹪莺
13
作者 颜军 彭光华 王妍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8-628,640,共2页
2019年4月20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硃山湖畔(30°26′43″N,114°06′09″E,海拔16 m)观察并拍摄到了小滨鹬(Calidris minuta)1只(图1左)。硃山湖由人工明渠与通顺河连接,最终汇入长江,在2019年春季水位较低,湖岸线... 2019年4月20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硃山湖畔(30°26′43″N,114°06′09″E,海拔16 m)观察并拍摄到了小滨鹬(Calidris minuta)1只(图1左)。硃山湖由人工明渠与通顺河连接,最终汇入长江,在2019年春季水位较低,湖岸线露出大面积泥质滩涂,吸引了较多的鸻鹬类水鸟来此觅食。被发现时小滨鹬正和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青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在一起觅食,周围还有长趾滨鹬(C.subminuta)、弯嘴滨鹬(C.ferruginea)和尖尾滨鹬(C.acuminata)等在附近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山鹪莺 弯嘴滨鹬 鸻鹬类 湖岸线 环颈鸻 经济技术开发区 水鸟 觅食
原文传递
湖北省鸟类分布新纪录——家麻雀
14
作者 李鸿屹 伍遇普 +4 位作者 董钰鑫 吴寅 雷吉平 李翔 舒仁庆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8-679,共2页
2023年10月23日,宜昌观鸟爱好者在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卷桥河湿地公园北侧水稻田埂上的钻叶紫菀丛中(30.68648277°N,111.26097057°E;海拔50 m)观察并拍摄到1只与麻雀(Passer montanus)相似的鸟类(图1)。经鉴定该个体为雄性家麻... 2023年10月23日,宜昌观鸟爱好者在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卷桥河湿地公园北侧水稻田埂上的钻叶紫菀丛中(30.68648277°N,111.26097057°E;海拔50 m)观察并拍摄到1只与麻雀(Passer montanus)相似的鸟类(图1)。经鉴定该个体为雄性家麻雀(P.domesticus),宜昌观鸟中心组织人员对拍摄现场进行了核实,同生境内还记录到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小鹀(E.pusilla)、栗耳鹀(E.fucata)、斑文鸟(Lonchura punctulata)、棕扇尾莺(Cisticola juncidis)、纯色山鹪莺(Prinia inornata)等鸟类。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1]确认家麻雀为湖北省鸟类新纪录。该个体颊部无黑斑呈黄灰色,顶冠和尾上覆羽灰色,喉部和上胸黑色较多,上体肉桂色较淡,腹部灰色,符合家麻雀指名亚种(Passer domesticus domesticus)的特征[2]。发现时该个体与黄胸鹀、斑文鸟混群,在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丛觅食,同域分布的麻雀在周边灌木中觅食未与该个体混群。截至2023年11月14日,未在同域内再次记录到家麻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麻雀 棕扇尾 指名亚种 黄胸鹀 纯色山鹪莺 同域分布 颊部 拍摄现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