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相对饲养水平对西藏岗巴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器官发育的影响
1
作者 巴桑吉巴 平措班旦 +1 位作者 德庆卓嘎 格桑加措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207-5216,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相对饲养水平下西藏岗巴绵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器官发育的表征,以评估西藏岗巴绵羊养殖生产价值。选用体况、体型一致的36只健康的1周岁黑岗巴绵羊公羔,平均体重(17.94±0.91)kg,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相对饲养水平下西藏岗巴绵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器官发育的表征,以评估西藏岗巴绵羊养殖生产价值。选用体况、体型一致的36只健康的1周岁黑岗巴绵羊公羔,平均体重(17.94±0.91)kg,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参照NRC(2007)中的绵羊代谢能和蛋白质维持需要量,以不同倍数设计各组饲粮的代谢能和蛋白质水平。Ⅰ组:体重20 kg、平均日增重(ADG)100 g/d需要量的0.8倍;Ⅱ组:体重20 kg、ADG 100 g/d需要量的0.9倍;Ⅲ组:体重20 kg、ADG 100 g/d需要量的1.0倍;Ⅳ组:体重20 kg、ADG 200 g/d需要量的0.8倍;Ⅴ组:体重20 kg、ADG 200 g/d需要量的0.9倍;Ⅵ组:体重20 kg、ADG 200 g/d需要量的1.0倍。预试期10 d,正试期70 d。结果显示:Ⅵ组试验羊的终末体重、净增重、平均日增重与Ⅴ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Ⅰ组料重比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饲料成本随相对饲养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Ⅵ组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净肉重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Ⅲ组和Ⅴ组的宰前活重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Ⅳ组(P<0.05);Ⅲ组、Ⅳ组、Ⅴ组间净肉重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Ⅵ组腹脂重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Ⅴ组(P<0.05)。Ⅵ组肝脏重量和指数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6个试验组间心脏、肺脏和肾脏重量及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Ⅵ组瘤胃重量及指数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网胃和瓣胃重量及指数显著高于Ⅱ组、Ⅳ组(P<0.05)。结合饲料成本以及实际养殖经济效益,推荐按照0.9倍的NRC(2007)中体重20 kg、ADG 200 g/d绵羊的代谢能和蛋白质需要量配制饲粮,西藏岗巴绵羊可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巴绵羊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器官发育 相对饲养水平
下载PDF
西藏岗巴拉山土壤细菌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伊凡 王俊伟 +2 位作者 陈永豪 何柄枚 拉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2-722,共11页
高原山地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研究高原山地土壤细菌群落沿海拔变化特征,对于揭示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山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以西藏岗巴拉山作为研究对象,运用Illumina MiSeq... 高原山地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研究高原山地土壤细菌群落沿海拔变化特征,对于揭示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山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以西藏岗巴拉山作为研究对象,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基于精细样方尺度分析了岗巴拉山沿海拔梯度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岗巴拉山土壤细菌共包含36门125纲307目477科838属1878种,将12个海拔带分为高中低3组(低海拔从3800—4100 m、中海拔从4200—4500 m、高海拔从4600—4900 m),中海拔总分类操作单元(OTU)数最多,特有OTU数最少,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呈单峰趋势,但其特异性随海拔呈U型分布格局。岗巴拉山土壤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门是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疣微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等,土壤细菌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小,而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高海拔最高,Chao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趋势。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低海拔土壤细菌群落组内也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DA)表明海拔、pH、总氮、总磷和有机碳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pH、总氮、总磷和有机碳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显著相关,曼特尔检验表明pH和海拔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关键因素。岗巴拉山土壤细菌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单调下降趋势,pH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沿海拔变化特征的关键环境因子,总氮、总磷和有机碳也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巴拉山 土壤细菌 多样性 海拔 理化因子
下载PDF
不同蛋白质水平开口料对岗巴羊羔羊生长性能及健康状况的影响
3
作者 张永翠 何孟莲 +4 位作者 白玛央珍 程光民 殷正艳 王金君 赵满达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68-72,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蛋白质水平开口料对岗巴羊公羔采食量、体重、健康状况的影响,选用15日龄左右、平均体重(3.90±0.50)kg的哺乳期健康岗巴羊公羔75只,随机分为5个组,分别为试验Ⅰ、Ⅱ、Ⅲ、Ⅳ、Ⅴ组,每组15只羔羊。试验Ⅰ组为对照组...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蛋白质水平开口料对岗巴羊公羔采食量、体重、健康状况的影响,选用15日龄左右、平均体重(3.90±0.50)kg的哺乳期健康岗巴羊公羔75只,随机分为5个组,分别为试验Ⅰ、Ⅱ、Ⅲ、Ⅳ、Ⅴ组,每组15只羔羊。试验Ⅰ组为对照组,羔羊每天跟随母羊维持传统放牧,试验Ⅱ、Ⅲ、Ⅳ、Ⅴ组分别饲喂粗蛋白含量为15%、17%、19%、21%的羔羊开口饲料,自由采食,试验期45 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第1周平均日采食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第2~6周,试验Ⅳ、Ⅴ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试验Ⅱ、Ⅲ组(P<0.05),且试验Ⅳ组(蛋白质含量为19%)平均日采食量最高。试验Ⅳ、Ⅴ组断奶体重显著高于试验Ⅰ、Ⅱ、Ⅲ组(P<0.05),试验Ⅳ组断奶体重最高,为9.46 kg,其次为试验Ⅴ组;试验Ⅳ组平均日增重最高,为132.14 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Ⅴ组腹泻率和死淘率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综上,羔羊开口料中蛋白质含量为19%时,岗巴羊公羔的平均日采食量、断奶体重及平均日增重最高;蛋白质水平为21%时会引起羔羊腹泻率增加;本试验条件下,羔羊开口料中蛋白质含量为19%时能够有效提高岗巴羊的生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巴 开口料 蛋白质水平 生长性能 健康状况
下载PDF
西藏岗巴羊胚胎冷冻保存的影响因素及效果观察
4
作者 田慧丽 郭瑞萍 +1 位作者 杨菊凤 何孟莲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年第2期24-27,共4页
为了研究西藏日喀则地区岗巴羊的胚胎冷冻效果及影响因素,试验主要从冷冻方法(常规冷冻法、玻璃化细管冷冻法)不同解冻温度(25℃、37℃)以及胚胎的不同发育阶段(桑椹胚、囊胚)的保存效果等方面研究最适合岗巴羊胚胎的冷冻保存方法。结... 为了研究西藏日喀则地区岗巴羊的胚胎冷冻效果及影响因素,试验主要从冷冻方法(常规冷冻法、玻璃化细管冷冻法)不同解冻温度(25℃、37℃)以及胚胎的不同发育阶段(桑椹胚、囊胚)的保存效果等方面研究最适合岗巴羊胚胎的冷冻保存方法。结果表明:玻璃化细管冷冻保存的胚胎解冻后的形态正常率和囊胚发育率均高于常规冷冻保存,但存在不显著差异(P>0.05);分别采用25℃和37℃的水浴温度对冷冻保存的胚胎进行解冻,解冻后的胚胎发育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但37℃水浴温度的解冻效果略优于25℃;对不同发育阶段(桑椹胚、囊胚)的胚胎进行冷冻保存,解冻后囊胚的形态完整率、妊娠率和移植后的胚胎成活率均高于桑椹胚,形态完整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移植后的妊娠率与胚胎成活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采用岗巴羊的囊胚进行玻璃化冷冻保存,37℃水浴温度解冻后,胚胎的发育以及移植效果略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巴 胚胎 冷冻保存 冷冻效果
下载PDF
藏族传统唐卡画派之齐乌岗巴画派的创立年代考析
5
作者 尼布亚 《西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62-68,共7页
本论文在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主要引用大量藏文文献和其他资料为辅助,分别从文献本身的表述与序列逻辑、风格与作品遗存,以及齐乌岗巴本人生平记述等三个方面对该画派的创立年代进行了全面分析、梳理和考证,并对目前学术界关于... 本论文在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主要引用大量藏文文献和其他资料为辅助,分别从文献本身的表述与序列逻辑、风格与作品遗存,以及齐乌岗巴本人生平记述等三个方面对该画派的创立年代进行了全面分析、梳理和考证,并对目前学术界关于齐乌岗巴画派创立于13世纪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依据诸多相关文献佐证,初步认为该画派的创立年代大致在公元15世纪左右更贴切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乌岗巴 创立年代 作品遗存 唐卡画派
下载PDF
对西藏岗巴上白垩统的新认识 被引量:46
6
作者 万晓樵 赵文金 李国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1-285,共5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岗巴地区上白垩统的划分做了厘定 ,进一步建立了晚白垩世的 1 2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根据岩性特征及化石带的研究 ,上白垩统被划分为赛诺曼期至土仑早期的冷青热组 ;土仑中期至三冬期的岗巴村口组和康潘期至马斯特...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岗巴地区上白垩统的划分做了厘定 ,进一步建立了晚白垩世的 1 2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根据岩性特征及化石带的研究 ,上白垩统被划分为赛诺曼期至土仑早期的冷青热组 ;土仑中期至三冬期的岗巴村口组和康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的宗山组。该区赛诺曼期与土仑期的界线位于冷青热组上部 ,以 H elvetoglobotruncana praehelvetica的初现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巴 上白垩统 地层划分 西藏
下载PDF
去势对雄性岗巴绵羊血液睾酮浓度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宋天增 冯静 +4 位作者 鲍宇红 元振杰 王燕 夏晨阳 马金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816-1818,共3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GnRH免疫去势和传统的手术去势对岗巴绵羊血液睾酮含量、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36只6月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雄性岗巴绵羊随机分为3组(GnRH免疫去势组、传统手术去势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结果表明:去势能够降低雄性... 本试验旨在研究GnRH免疫去势和传统的手术去势对岗巴绵羊血液睾酮含量、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36只6月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雄性岗巴绵羊随机分为3组(GnRH免疫去势组、传统手术去势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结果表明:去势能够降低雄性岗巴绵羊血液睾酮含量,且免疫去势和传统手术效果差异不明显;传统手术组体重增重较免疫去势组和空白对照组差,且免疫去势组增重较另两组明显,但差异不显著;去势可提高岗巴绵羊的屠宰率,免疫去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RH 去势 岗巴绵羊 血液睾酮 生产性能
下载PDF
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万晓樵 梁定益 李国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5-162,共8页
西藏岗巴地区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地层中化石丰富,根据化石研究准确地进行了地层时代的划分。本文认为该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于宗山组和基堵拉组之间,以底栖大有孔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的消亡和Rotalia-Sm... 西藏岗巴地区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地层中化石丰富,根据化石研究准确地进行了地层时代的划分。本文认为该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于宗山组和基堵拉组之间,以底栖大有孔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的消亡和Rotalia-Smoutina-Lockhartia动物群的始现为标志。界线上下岩层为假整合接触,期间有一短暂的暴露面。古新世的砂砾岩直接覆于晚白垩世的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之上,沉积的重大转变代表一次构造运动。印度大陆北缘与冈底斯南缘直至白垩纪末均具有明显的浅海生物地理分区现象,期间被深海盆地所阻隔。古新世开始浅海相动物群在该地显示同一生物地理区系特征,说明两大陆间深水盆地的阻隔已消失,南北生物地理区同归于一残留海盆。沉积类型转变和地层古生物特征为印度—亚洲板块的起始碰撞时间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据此推测大陆早期碰撞发生在白垩系—古近系的界线时期(约 65 Ma)。古新世中—晚期碳酸盐台地遭受不断的挤压与变形,进一步说明大陆的碰撞在古新世之初就已发生。沉积地层的破碎变形和滑塌堆积是持续碰撞与挤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世地层 构造作用 西藏 岗巴地区 大陆碰撞 白垩纪
下载PDF
藏南岗巴-定日地区花岗岩单元特征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5
9
作者 邹光富 朱同兴 +3 位作者 冯心涛 李建忠 贾保江 周铭魁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6-26,共11页
岗巴 定日地区花岗岩属藏南拉轨岗日构造岩浆带的组成部分,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1∶25万区域地质填图,按照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观点,根据岩石学、岩石化... 岗巴 定日地区花岗岩属藏南拉轨岗日构造岩浆带的组成部分,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1∶25万区域地质填图,按照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观点,根据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接触关系等特征,将该区花岗岩划分为5个单元,归并为1个超单元———佩古错超单元。研究表明,该超单元为S型花岗岩,在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同源岩浆演化特征,为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同碰撞构造环境的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巴—定日地区 花岗岩 构造岩浆带 地质填图 地球化学 岩石化学
下载PDF
古新世/始新世全球增温在西藏岗巴地区的表现 被引量:4
10
作者 万晓樵 王曦 +1 位作者 于涛 李国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8-226,共9页
随着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的开展,在古海洋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古近纪古新世与始新世(P/E)界线间的地质事件的发现便是其重要成果之一。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发育有良好的海相界线地层。对生物群、碳、氧、锶稳定... 随着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的开展,在古海洋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古近纪古新世与始新世(P/E)界线间的地质事件的发现便是其重要成果之一。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发育有良好的海相界线地层。对生物群、碳、氧、锶稳定同位素以及磁化率的研究显示,全球界线事件在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具有明显的影响。古新统宗浦组顶部底栖有孔虫动物群阶段性绝灭,总灭绝率为69%。始新统遮普惹组底部有孔虫逐渐复苏,除12种为古新世的残存类型外,始新世生物组合全为新的属种,并呈现三个复苏阶段。碳稳定同位素表现为三期负向偏移,在界线处出现-4‰的异常。这一异常与全球碳稳定同位素事件表现一致。锶同位素在界线位置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明显的峰值出现在界线之上,并与全球53Ma出现的锶同位素变化相对应。磁化率在界线之上2m处出现一个很明显的波动,与第3期碳同位素异常吻合。所有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低纬度浅海环境)在古新世与始新世界线时期出现明显的气候变化,说明全球深海温度增高在浅海环境具有相同表现,只是影响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南部 岗巴地区 P/E界线 全球增温
下载PDF
不同月龄岗巴羊肉品质、营养成分及风味前体物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立 德庆卓嘎 +7 位作者 洛桑催成 次仁曲珍 巴桑吉巴 格桑加措 许会芬 王亚玲 牛惠冬 平措班旦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284-7293,共10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月龄岗巴羊肉品质、营养成分及风味前体物质的差异。随机选取自然放牧条件下的6、18和48月龄健康去势岗巴公羊[平均体重分别为(19.67±3.04)kg、(25.08±0.36)kg和(30.68±1.02)kg]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月...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月龄岗巴羊肉品质、营养成分及风味前体物质的差异。随机选取自然放牧条件下的6、18和48月龄健康去势岗巴公羊[平均体重分别为(19.67±3.04)kg、(25.08±0.36)kg和(30.68±1.02)kg]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月龄岗巴样随机选3只屠宰,测定其背最长肌的pH、色度、剪切力、滴水损失、熟肉率以及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风味前体物质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月龄岗巴羊肉的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6和18月龄岗巴羊肉的滴水损失极显著高于48月龄(P<0.01),而18月龄岗巴羊肉的剪切力低于其他月龄且熟肉率高于其他月龄,但差异不显著(P>0.05)。2)48月龄岗巴羊肉的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6和18月龄(P<0.05);18和48月龄岗巴羊肉的丝氨酸(Ser)含量显著高于6月龄(P<0.05),6和18月龄岗巴羊肉的苏氨酸(Thr)含量极显著高于48月龄(P<0.01),并随月龄升高而增加;6月龄岗巴羊肉的必需氨基酸(EAA)占比显著高于48月龄(P<0.05);6和18月龄岗巴羊肉的十七碳酸(C17∶0)含量显著低于48月龄(P<0.05)。3)6月龄岗巴羊肉的呈鲜物质5′-肌苷酸二钠(IMP)含量显著低于48月龄(P<0.05)。综上所述,不同月龄岗巴羊肉品质、营养成分和风味前体物质含量有较大差异,6月龄岗巴羊肉营养价值较高,18月龄岗巴羊肉品质较好、嫩度高、系水力强,48月龄岗巴羊肉则具有更浓郁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巴 背最长肌 肉品质 营养成分 风味前体物质 比较分析
下载PDF
西藏岗巴—定日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6
12
作者 杜佰伟 彭清华 +1 位作者 谢尚克 郑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54,共4页
西藏岗巴—定日盆地下白垩统泥页岩分布广泛,通过分析其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演化程度及脆度,评价了页岩气勘探潜力。研究区下白垩统岗巴东山组和察且拉组为一套陆棚—斜坡沉积环境下的含菱铁矿结核或条带的页岩、粉砂质页岩,地层... 西藏岗巴—定日盆地下白垩统泥页岩分布广泛,通过分析其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演化程度及脆度,评价了页岩气勘探潜力。研究区下白垩统岗巴东山组和察且拉组为一套陆棚—斜坡沉积环境下的含菱铁矿结核或条带的页岩、粉砂质页岩,地层横向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定日、定结—岗巴以及江孜—浪卡子地区,厚度一般超过100 m;有机质类型良好,以腐泥型或者偏腐泥的Ⅱ1型为主,总体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以生成湿气—干气为主;页岩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代表的脆性矿物为主,易于形成诱导性裂缝,同时吸附性能较强。通过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及借鉴其他地区页岩气勘探实践,认为岗巴—定日盆地下白垩统泥页岩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下白垩统 地球化学特征 勘探潜力 岗巴-定日盆地
下载PDF
西藏古错—岗巴盆地下白垩统黑色页岩地质特征及其油气资源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岳来群 李永铁 史晓颖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07-316,共10页
西藏古错—岗巴盆地呈东西向展布,位于北喜马拉雅构造分区。早白垩世沉积以碎屑物质为主,黑色页岩主要集中于下白垩统古错四组、古错五组和东山组。黑色页岩沉积物颗粒微细,以泥质、粘土质组分为主,砂/泥比值低,局部夹有海底扇沉积的细... 西藏古错—岗巴盆地呈东西向展布,位于北喜马拉雅构造分区。早白垩世沉积以碎屑物质为主,黑色页岩主要集中于下白垩统古错四组、古错五组和东山组。黑色页岩沉积物颗粒微细,以泥质、粘土质组分为主,砂/泥比值低,局部夹有海底扇沉积的细砂岩、粉砂岩等韵律层,富含菱铁矿、钙质结核,少见菊石等生物化石。其沉积环境应为相变缓慢、水体低能且较为特殊(受火山活动影响)的海相还原环境。黑色页岩中的粘土质所反映出的稀土配分模式与玄武岩标准模式极为接近,显示出当时的沉积可能伴随有火山活动及基性物质的介入。综合地质特征显示出本区下白垩统黑色页岩厚度巨大,构造简单,具有较好的成烃条件,虽然有机质成熟度较高,但黑色页岩仍是未来本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中值得重视的积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古错-岗巴 北喜马拉雅 下白垩统 黑色页岩 成烃条件 油气资源潜力
下载PDF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白垩纪中期钙质超微化石带和Cenomanian-Turonian界线(英文) 被引量:6
14
作者 钟石兰 周志澄 +2 位作者 H.WILLEMS 章炳高 祝幼华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3-315,共3页
我国西藏南部海相白垩系含有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文中着重研究岗巴地区两个剖面 (即剖面A ,B)Albian Santonian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根据标志种的存在 ,识别出 5个初现面事件 ,相应地建立 6个钙质超微化石带 ,自下至上是Prediscospha... 我国西藏南部海相白垩系含有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文中着重研究岗巴地区两个剖面 (即剖面A ,B)Albian Santonian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根据标志种的存在 ,识别出 5个初现面事件 ,相应地建立 6个钙质超微化石带 ,自下至上是Prediscosphaeracretacea带 ,Eiffellithusturriseiffeli带 ,Lithraphiditesacutum带 ,Gartneragoobliquum带 ,Quadrumgartneri带 ,Lucianorhabduscayeuxii带。同时 ,通过洲际对比 ,建议以G .obliquum初现面作为划分本区Cenomanian和Turonian界线的标志。此外 ,Q .gartneri带和I .cayeuxii带之间缺失多个化石带 ,据此推测Turonian至Santonian期间本区可能存在沉积间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岗巴 白垩纪中期 化石带
下载PDF
西藏岗巴白垩纪中期微体生物群与古海洋事件 被引量:20
15
作者 万晓樵 阴家润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3-56,共14页
西藏岗巴地区白垩纪中期沉积了一大套深灰色至黑色的泥页岩。其中的微体化石组合反映当时古海洋发生了重要变革。据有孔虫丰度与分异度、浮游有孔虫与底栖有孔虫比率及具旋脊与不具旋脊浮游有孔虫比率的研究,认为西藏南部赛诺曼晚期R... 西藏岗巴地区白垩纪中期沉积了一大套深灰色至黑色的泥页岩。其中的微体化石组合反映当时古海洋发生了重要变革。据有孔虫丰度与分异度、浮游有孔虫与底栖有孔虫比率及具旋脊与不具旋脊浮游有孔虫比率的研究,认为西藏南部赛诺曼晚期R.cushmani带上部海洋水体开始发生含氧量的变化,在W.archaeocretacea带下部缺氧事件最盛,土仑期开始环境逐步恢复正常,这与全球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主要海区水体缺氧是一致的。化石组合变化显示出与岩性韵律基本一致的14个周期。生物组合的周期性变化受气候旋回的影响,可能受米兰柯维奇周期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生物群 古海洋事件 白垩纪中期 岗巴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岗巴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锶同位素地层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曦 万晓樵 李国彪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98-607,共10页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组成具有全球基本一致的演化规律,并且海水锶同位素组成受锶的来源控制,其比值与海平面的变化有内在的联系。西藏岗巴地区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地层发育良好,笔者对宗山、宗浦两个剖面中未经蚀变...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组成具有全球基本一致的演化规律,并且海水锶同位素组成受锶的来源控制,其比值与海平面的变化有内在的联系。西藏岗巴地区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地层发育良好,笔者对宗山、宗浦两个剖面中未经蚀变的26个海相碳酸盐样品进行锶同位素测试,根据得出的数据绘制演化曲线与全球锶同位素曲线有较好的可对比性。曲线的负偏极值与地层界线较为一致,宗山剖面曲线的负向峰值(0.707612)与上/下白垩统界线相对应,宗浦剖面中,锶同位素曲线的负偏值(0.707761)与古新统/始新统界线相对应,晚白垩世—古近纪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也与海平面变化相一致。另外,还讨论了岗巴地区锶同位素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岗巴 锶同位素 晚白垩世 古近纪
下载PDF
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应用及西藏岗巴地区白垩纪中期Cenomanian-Turonian期碳同位素偏移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祥辉 王成善 崔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1-177,共7页
介绍了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的应用成果;指出半远洋、远洋碳酸盐全岩高分辨率碳同位素高值正偏可作为甄别大洋缺氧事件的指示剂和分析古气候变化的指针,碳同位素偏移型式可为长期海平面变化和短期海平面波动提供参照对比的依据。西藏南部... 介绍了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的应用成果;指出半远洋、远洋碳酸盐全岩高分辨率碳同位素高值正偏可作为甄别大洋缺氧事件的指示剂和分析古气候变化的指针,碳同位素偏移型式可为长期海平面变化和短期海平面波动提供参照对比的依据。西藏南部岗巴地区的高分辨率偏移曲线显示,碳同位素Cenomanian Tu ronian界线时期的正偏幅度达2.90‰,Turonian期长期持续负偏,并在M. sigali带中、下部呈现两个负偏凹陷区。这表明,该区白垩纪中期Cenomanian Turonian期存在可以在特提斯甚至全球类比的碳同位素变化趋势,表现为Cenomanian Turonian界线时期的缺氧事件、Turonian期的长期海平面下降趋势和Turonian晚期短暂气候变冷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高分辨率同位素测定 Cenomanian期 Turonian期 岗巴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岗巴地区始新世介形虫化石组合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国彪 万晓樵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0-406,共7页
对西藏岗巴盆地层位最高的海相地层———遮普惹组所含介形虫化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共鉴定出 2 2属、33种 ,建立两个介形虫组合 :Paracyprismayaensissp .nov . Bairdiazongpuxiensissp .nov .组合 (下部 )和Phlyctenophorazongpuensis... 对西藏岗巴盆地层位最高的海相地层———遮普惹组所含介形虫化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共鉴定出 2 2属、33种 ,建立两个介形虫组合 :Paracyprismayaensissp .nov . Bairdiazongpuxiensissp .nov .组合 (下部 )和Phlyctenophorazongpuensis Semicytherurasubsymmetros组合 (上部 ) ;讨论介形虫组合的特征及其地质时代 ,并与世界上其它地区有关地层进行对比 ,结合与之共生的有孔虫组合的时代特征 ,认为含该介形虫组合的海相地层———遮普惹组的时代应为始新世Ypresian—Priabonian早期。描述 6种 ,其中有 2新种 :Paracyprismayaensissp .nov .和Bairdiazongpuxiensissp .nov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岗巴地区 始新世 介形虫 化石 遮普惹组
下载PDF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晚白垩世Cenomanian-Turonian集群灭绝事件后有孔虫动物群的复苏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文金 万晓樵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9-194,共6页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Cenomanian Turonian界线附近发生过一次与大洋缺氧事件有关的集群灭绝事件。其后 ,随着海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逐渐增加 ,海洋中微体古生物 ,尤其是有孔虫逐渐得到了恢复以至繁盛。从Turoni an早期至Santonian晚期 ,有孔...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Cenomanian Turonian界线附近发生过一次与大洋缺氧事件有关的集群灭绝事件。其后 ,随着海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逐渐增加 ,海洋中微体古生物 ,尤其是有孔虫逐渐得到了恢复以至繁盛。从Turoni an早期至Santonian晚期 ,有孔虫动物群的复苏过程经历了三个时期 :残存期、复苏期及辐射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动物群 生物复苏 晚白垩世 岗巴 西藏 集群灭绝
下载PDF
西藏岗巴羊羊肉品质分析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参木友 曲广鹏 +6 位作者 陈少锋 秀花 鲍宇红 白玛嘎翁 魏巍 土登群配 刘云飞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7年第3期51-54,共4页
对比岗巴羊、山南羊和青海羊羊肉在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方面的差异,发现岗巴羊羊肉中棕榈酸(C16∶0)、癸酸(C10∶0)、十七碳酸(C17∶0)、山嵛酸(C22∶0)、二十四碳酸(C24∶0)的含量要显著(P<0.05)高于山南羊羊肉和... 对比岗巴羊、山南羊和青海羊羊肉在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方面的差异,发现岗巴羊羊肉中棕榈酸(C16∶0)、癸酸(C10∶0)、十七碳酸(C17∶0)、山嵛酸(C22∶0)、二十四碳酸(C24∶0)的含量要显著(P<0.05)高于山南羊羊肉和青海羊羊肉;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除顺-10-十七碳-烯酸(C17∶1n7)、油酸(C18∶1n9c)外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2种羊肉含量;花生四烯酸(C20∶4n6)含量要显著(P<0.05)高于其他2个品种的羊肉。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色氨酸除外),岗巴羊羊肉的含量均显著高于(P<0.05)其他2个品种的羊肉。岗巴羊羊肉VA含量较高,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硒和铁。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岗巴羊羊肉具有种类齐全、含量丰富的脂肪酸和氨基酸,富含VA和微量元素硒,体现出岗巴羊羊肉独特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品质 脂肪酸 氨基酸 维生素 微量元素 岗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