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海峡西侧海湾-岛屿系统影响下的流场年季变化——以南日水道为例
1
作者 陈宇 林于渟 +6 位作者 束芳芳 蔡鸿泰 李云海 池文琦 何佳 陈智杰 郑斌鑫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4,共12页
台湾海峡地理位置独特,西侧海域海湾-岛屿系统普遍发育,显著影响了海域流场分布。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对区域海洋动力环境背景场及其变化的精细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莆田南日岛西侧南日水道是连通兴化湾与平海湾的主要... 台湾海峡地理位置独特,西侧海域海湾-岛屿系统普遍发育,显著影响了海域流场分布。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对区域海洋动力环境背景场及其变化的精细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莆田南日岛西侧南日水道是连通兴化湾与平海湾的主要水道,是区域海洋动力环境的“咽喉”所在,在区域海洋环境保护与科学开发利用中居于至关重要的位置。为了全面认识台湾海峡西侧海湾-岛屿系统影响下区域海洋动力环境背景场的年季变化,本研究利用布放在南日水道的座底观测系统获得的周年海流资料,结合同期气象风场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调和分析、滤波处理和小波变化等手段,研究了南日水道内海流的季节变化规律和驱动余流的动力要素,初步探讨了热带气旋等对海洋动力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潮流为不正规半日浅海潮流,并具有明显的半月周期,涨潮流大于落潮流,涨潮流主方向为WNW向,落潮流主方向为SE—ESE向。旋转谱结果表明,研究海域以半日潮为主,逆时针能量强于顺时针,惯性周期无明显的谱峰。潮流强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最强,秋季、春季次之,夏季最弱。夏、秋季的余流流速较其他季节明显偏大,表层余流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底层余流全年为北向流。观测点余流主要由风引起,二者有很好的相关性,但频率统计结果显示二者方向不一致,表明余流在地形的作用下发生了转向,其中潮致余流对表层余流贡献较小。小波能量图表明,双台风(热带气旋)期间风和余流均存在1 d及6 d左右的周期信号,二者密切相关。本研究成果对于区域海洋环保以及海域科学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潮流 余流 年季变化 海湾-岛屿系统 热带气旋 南日水道
下载PDF
岛屿系统旅游开发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以海南省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金泉 何文晋 李园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05-111,共7页
目前,全球的海洋、海岛旅游胜地如夏威夷、马尔代夫、毛里求斯等,都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旅游大开发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种种风险和挑战。作为我国著名的海岛旅游胜地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岛屿旅游目的地,海南在国际旅游岛开发与建设的... 目前,全球的海洋、海岛旅游胜地如夏威夷、马尔代夫、毛里求斯等,都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旅游大开发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种种风险和挑战。作为我国著名的海岛旅游胜地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岛屿旅游目的地,海南在国际旅游岛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但同时也面临各种风险和发展问题。通过对海南岛屿系统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发现,自然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法规风险都是影响其旅游开发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通过进一步的风险评价可知,其中管理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法规风险影响较大,但总体处于可控范围内。因此,应针对相应的风险类型提出相应的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和各项旅游法规的建立健全,并应完善海洋保护管理体系,注重自然灾害的预防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屿系统 旅游开发 海南 风险控制 风险因素 风险评价
下载PDF
闽南花岗岩堡状峰乌冈栎种群的表型变异
3
作者 林毅喆 朱艺耀 +2 位作者 付厚华 马良 陈世品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8-500,共13页
堡状峰是类似城堡外貌而凸出于周围环境之上的特殊山峰,位于中国闽南乌山风景区堡状峰地貌上的乌冈栎(壳斗科)种群的表型发生了变异,其与原类型的显著不同在于叶背具宿存性黄褐色星状毛。为解释这一现象,该研究对堡状峰顶部的乌冈栎种... 堡状峰是类似城堡外貌而凸出于周围环境之上的特殊山峰,位于中国闽南乌山风景区堡状峰地貌上的乌冈栎(壳斗科)种群的表型发生了变异,其与原类型的显著不同在于叶背具宿存性黄褐色星状毛。为解释这一现象,该研究对堡状峰顶部的乌冈栎种群分布进行调查,包括其中的变异型、原始型、过渡型,以及堡状峰山脚、另一异域的典型原始型种群被研究,基于叶表皮解剖,利用方差分析统计显微性状的差异,结合生态因子,探究变异的原因及演化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1)变异型在山顶西侧形成以其为优势种的常绿阔叶灌丛群落,东侧的小片灌丛以原始型为主,后者内部还有少量过渡型。(2)各种群单细胞毛状体基(STB)与复合毛状体基(CTB)在叶上表皮的密度很小甚至小于每平方毫米1个,宏观的表现为无毛。原始型、过渡型、变异型的STB密度均值在叶下表皮递增。变异型种群与原始种群相比,叶下表皮CTB或典型星状毛(Tst)的密度由每平方毫米0.481~1.122个变异至每平方毫米57.2个,宏观表现为形成密毛。气孔长宽比在原始型(1.187~1.205)至变异型(1.258)间递增。(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变异型叶下表皮STB与CTB密度及气孔长宽比较原始型显著增加(大)(P<0.01),但气孔密度与尺寸在种群间未表现出规律与差异性(P>0.05)。乌山堡状峰顶的土壤贫瘠、水热条件差。综合生境与统计的结果表明,变异型乌冈栎叶背毛状体及气孔长宽比的变异具抵抗干旱或极端气温的功能。由于花粉流未曾间断,因此相比于地理隔离,特殊生境促使乌冈栎发生适应性演化应是该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为亚热带特殊花岗岩地貌促进种群分化和物种形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岛屿系统 乌冈栎 叶显微性状 自然选择 种群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