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121
1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6 位作者 王立全 莫宣学 赵志丹 周长勇 廖忠礼 董国臣 袁四化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8-468,共11页
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及其年代学,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期关注程度较低的侏罗纪花岗岩类岩浆作用的性质。目前在冈底斯弧背断... 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及其年代学,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期关注程度较低的侏罗纪花岗岩类岩浆作用的性质。目前在冈底斯弧背断隆带未发现侏罗纪火山岩;在冈底斯东部地区,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几乎同时发生于南冈底斯(叶巴组火山岩和乌郁、尼木花岗岩类)、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宁中、金达、布久花岗岩类)和北冈底斯(聂荣花岗岩类),中晚侏罗世接奴群和拉贡塘组火山岩断续分布于北冈底斯,晚侏罗世岩浆活动零星分布于沙莫勒-麦拉-洛巴堆-米拉山断裂以北。将冈底斯侏罗纪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古地磁重建资料和其他新发现,认为冈底斯带侏罗纪这种岩浆活动的特点可用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剪刀式俯冲模式 向西扩展的碰撞作用 岛弧型岩浆作用 侏罗纪岩浆 西藏冈底斯带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12
2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6 位作者 王立全 莫宣学 赵志丹 周长勇 廖忠礼 董国臣 袁四化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35-1536,I0001,I0002,1537-1550,共18页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编制了第一张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图,初步厘定了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和时空框架,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浆作用性质。将冈底斯...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编制了第一张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图,初步厘定了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和时空框架,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浆作用性质。将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了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构造和地层研究的新资料,提出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活动可用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建议将传统的"拉萨地块"解体为以古—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组成为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拉萨地块"(可能包括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及其南北两侧通过岛弧增生拼贴形成的以新元古代地壳物质为特色的南冈底斯岛弧带和北冈底斯岛弧带。提出二叠纪时期冈底斯带可能为一个在古特提斯洋盆中呈条块状"漂浮"的冈瓦纳碎片。新发现和厘定的由狮泉河-拉果错-永珠-纳木错-嘉黎混杂岩带所代表的弧后洋盆的消减和闭合可能在中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岩浆成因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剪刀式俯冲模式 向西扩展的碰撞作用 岛弧型岩浆作用 中生代岩浆 西藏冈底斯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