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体侵位深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5
1
作者 张拴宏 赵越 +6 位作者 刘健 胡健民 陈正乐 李淼 裴军令 陈振宇 周剑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25-638,共14页
运用斜长石-角闪石温压计对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内不同时期花岗质侵入岩的结晶压力及侵位深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在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之间,存在有强烈的差异性隆升及剥露过程,但这种差... 运用斜长石-角闪石温压计对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内不同时期花岗质侵入岩的结晶压力及侵位深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在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之间,存在有强烈的差异性隆升及剥露过程,但这种差异性隆升及剥露在早侏罗世以来的表现则不明显。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差异性隆升及剥露可能是导致内蒙古隆起上大量基底岩石出露、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盖层缺失及燕山褶断带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盖层大量保留的主要原因。内蒙古隆起强烈的隆升及剥露过程发生在晚石炭世—早侏罗世期间,其东部的剥露幅度比中东部明显偏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内蒙古隆起的强烈剥露及其与燕山褶断带之间的差异性隆升可能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的俯冲、消减、碰撞及华北北缘区域性断裂(如平泉-古北口-赤城-尚义断裂、赤峰-围场-多伦断裂)的活动有关。燕山褶断带的强烈隆升与剥露发生则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后。晚体罗世—早白垩世以来,华北地块北缘南北两侧均有一次明显的剥露过程,这一剥露可能与本区及中国东部地壳强烈伸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侵位深度 角闪石铝压力计 差异性隆升 燕山褶断带 内蒙古隆起 华北地块
下载PDF
基于Markov链的金川铜镍矿床超基性岩体侵位过程模拟及找矿启示 被引量:3
2
作者 邓浩 刘晓霞 +2 位作者 赵莹 张苗苗 毛先成 《地质学刊》 CAS 2016年第3期395-402,共8页
金川铜镍矿床是世界第三大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现有研究表明其成矿模式为岩浆通道成矿,但是对于金川超基性岩体的侵位过程存在较大争议。为探索岩体的侵位过程,将岩浆侵位描述为马尔可夫(Markov)过程,提出一种基于Markov链的岩体侵位模... 金川铜镍矿床是世界第三大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现有研究表明其成矿模式为岩浆通道成矿,但是对于金川超基性岩体的侵位过程存在较大争议。为探索岩体的侵位过程,将岩浆侵位描述为马尔可夫(Markov)过程,提出一种基于Markov链的岩体侵位模拟算法,实现对金川超基性岩体侵位过程的模拟。以金川Ⅱ矿区为例,探讨了侵位过程与矿化的关联及岩浆通道骨架,为在矿床深部寻找第二成矿空间提供方向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镍硫化物矿床 浆通道 MARKOV链 岩体侵位 甘肃金川
下载PDF
湖南锡田复式花岗岩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兼对岩石成因类型、岩体侵位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陈迪 邵拥军 +2 位作者 刘伟 马爱军 刘耀荣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5年第1期11-25,共15页
锡田岩体位于南岭中西段北东向钨锡A型花岗岩带(由花山、姑婆山、九嶷山、骑田岭岩体组成)北端,主要由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花岗岩组成。本文对锡田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研究表明锡田岩体为钾质、高钾质,亚碱性,过铝... 锡田岩体位于南岭中西段北东向钨锡A型花岗岩带(由花山、姑婆山、九嶷山、骑田岭岩体组成)北端,主要由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花岗岩组成。本文对锡田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研究表明锡田岩体为钾质、高钾质,亚碱性,过铝质的碱钙性岩石,SiO2、(K2O+Na2O)含量较高,微量元素Y富集、Ba、Sr亏损,具较低的87Sr/86Sr值、高εNd(t)值(>-8)和低tDM模式年龄值等特征;在地球化学判别图解上,锡田岩体显示为A型花岗岩,其晚三叠世花岗岩侵位于印支运动的主碰撞之后,形成于碰撞后伸展构造体制下;而晚侏罗世花岗岩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消减引起的拉张环境有关,为后造山花岗岩。在野外地质资料的收集及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岩体的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分布形态,岩体中发育的流面构造、捕虏体及其边缘向斜进行了研究,结合航片、卫片图像特征,认为锡田岩体以气球膨胀方式底辟上升侵位,而部分晚期的侵入次侵位可能受断裂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学 石地球化学 石成因 岩体侵位机制 锡田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早中生代岩体侵位与地壳变形——以盘山岩体周缘变形及年代学分析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赵丽君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克拉通边缘岩浆侵位及其相关的浅层构造变形制约,不仅是深部壳幔相互作用及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的浅部响应和表现,而且是从克拉通活化发展到造山作用的物质和事件记录之一。通过对燕山东段盘山花岗岩岩体周缘构造变形特征、演化过程的研究... 克拉通边缘岩浆侵位及其相关的浅层构造变形制约,不仅是深部壳幔相互作用及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的浅部响应和表现,而且是从克拉通活化发展到造山作用的物质和事件记录之一。通过对燕山东段盘山花岗岩岩体周缘构造变形特征、演化过程的研究,并结合40Ar/39Ar热年代学测试和分析,提出盘山岩体侵位前、侵位时其上覆岩层的构造演化过程:三叠纪末(210-200Ma)盘山岩体侵位前,燕山中东段受南北向挤压作用形成了近东西向的马兰峪复背斜和蓟县逆冲断裂;盘山岩体侵位于先期形成的马兰峪复背斜南翼,并侵蚀了蓟县断裂;蓟县断裂的后期再次活动截切了盘山岩体的周缘向斜。岩体及同缘构造的相互关系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区的中生代早期岩浆形成于强烈的克拉通活化后一个由挤压变形向相对平静期转化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盘山构造变形 岩体侵位
下载PDF
英格兰西南科纳比安岩基的热年代学:在岩体侵位及长期热…
5
作者 Ches.,JT 杨俊龙 《国外花岗岩类地质与矿产》 1995年第1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热年代学 岩体侵位 热液 矿化作用
下载PDF
试论岩体侵位机制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制约
6
作者 姚栋 《科技风》 2020年第1期230-230,共1页
本文对岩体侵拉机制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制约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岩体侵位机制对矽卡岩型矿床形态、分布、规模等方面的制约,希望为关注此话题的人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 岩体侵位机制 矽卡型矿床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北京西山房山岩体岩浆底辟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9
7
作者 何斌 徐义刚 +1 位作者 王雅玫 韦必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8-308,共11页
运用底辟构造的理论和模型,通过对北京西山房山岩体边缘围岩构造、变形和应变的研究,厘定出岩体边缘的高温剪切带、周缘向斜、呈穹状分布陡倾的线理和面理,并结合对西山区域构造事件分析后提出房山岩体为典型的岩浆底辟构造(HotStokesDi... 运用底辟构造的理论和模型,通过对北京西山房山岩体边缘围岩构造、变形和应变的研究,厘定出岩体边缘的高温剪切带、周缘向斜、呈穹状分布陡倾的线理和面理,并结合对西山区域构造事件分析后提出房山岩体为典型的岩浆底辟构造(HotStokesDiapir).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了岩浆底辟的存在,而且对理清北京西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格架和演化序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认为房山地区可能不存在变质核杂岩;房山岩体边缘的关坻太古宙杂岩是基底岩石随岩体底辟流动上升带到地壳上部的;原先确定的一些印支期“剥离断层”是房山岩体岩浆底辟的刺穿构造或围岩高温剪切作用造成的地层缺失;太平山和凤凰山等向斜是岩体底辟过程中在围岩拖曳下形成的周缘向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西山 房山 浆底辟 岩体侵位机制 关坻杂 变质核杂
下载PDF
庐山变质核杂岩核部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学刚 杨坤光 朱清波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42,共7页
庐山变质核杂岩是华南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浅层响应,对其核部中生代中酸性岩体进行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和宏观变形变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庐山变质核杂岩核部在123.3Ma~133.0Ma期间发生过强烈的岩浆活动,且岩浆活动滞后于变质核杂岩的... 庐山变质核杂岩是华南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浅层响应,对其核部中生代中酸性岩体进行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和宏观变形变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庐山变质核杂岩核部在123.3Ma~133.0Ma期间发生过强烈的岩浆活动,且岩浆活动滞后于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岩体呈NNE向近平行带状展布,宏观上岩体不具有明显的主动侵位特征,带状岩体所处的位置可能为岩石圈伸展过程中导致的裂陷和虚脱部位。东牯山岩体中的继承锆石反映其深部存在过900Ma的岩浆活动,是江南造山带格林威尔造山事件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变质核杂 U-PB年代学 浆作用 岩体侵位 伸展拆离
下载PDF
滇西马厂箐岩体及其中深源包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晓东 王治华 +2 位作者 刘烊 苏学影 王梁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089-1090,共2页
马厂箐岩体属于滇西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岩体侵位于下奥陶统向阳组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以及下泥盆统康廊组灰岩中,具有多期次侵入特征,由(似)斑状花岗岩、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和煌斑岩等组成,以(似)斑状... 马厂箐岩体属于滇西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岩体侵位于下奥陶统向阳组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以及下泥盆统康廊组灰岩中,具有多期次侵入特征,由(似)斑状花岗岩、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和煌斑岩等组成,以(似)斑状花岗岩为主。属中酸性到酸性岩,以酸性岩为主,岩石贫钙而富铝,属铝过饱和系列(曾普胜等,2002)。具有高钾富碱的特征(张玉泉等,1987;毕献武等,1999;2005;曾普胜等,2002),属于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张玉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源包 寄主 地球化学特征 马厂箐 花岗斑 岩体侵位 钾玄系列 暗色微粒包 地幔流 重要组成部分
下载PDF
东秦岭灰池子花岗岩体的岩石结构特征及变形演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能高 裴先治 +1 位作者 赵东林 宋国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1993年第S1期79-84,共6页
灰池子岩体主要由花岗岩类岩石组成,该岩体岩石普遍具变形结构,变形过程较复杂。据岩石结构、矿物生长关系和野外产状特征,变形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期,第一期又可划分为二个幕。第一期变形的温度高,矿物动态重结晶显著,但S-C面理、S-L组... 灰池子岩体主要由花岗岩类岩石组成,该岩体岩石普遍具变形结构,变形过程较复杂。据岩石结构、矿物生长关系和野外产状特征,变形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期,第一期又可划分为二个幕。第一期变形的温度高,矿物动态重结晶显著,但S-C面理、S-L组构不发育,产状上下呈带状分布。这些特征与常见糜棱岩很不相同,推测第一期变形是岩体底辟侵位过程中发生的。第二期变形形成具一般特征的糜棱岩,变形环境大体属绿片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灰池子 糜棱 岩体侵位
下载PDF
塔里木南缘几克里阔勒镁铁-超镁铁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前景
11
作者 范亚洲 王垚 夏昭德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B12期102-104,共3页
几克里阔勒镁铁一超镁铁岩体位于塔里木南缘几克里阔勒乡110。方向约2.5km,岩体侵位于下石炭统满达拉恰普组第三段之中,出露面积约0.5km2。岩体形状呈不规则的透镜状,大致呈东西方向展布,岩体产状北界由于第四纪覆盖而不清,南界... 几克里阔勒镁铁一超镁铁岩体位于塔里木南缘几克里阔勒乡110。方向约2.5km,岩体侵位于下石炭统满达拉恰普组第三段之中,出露面积约0.5km2。岩体形状呈不规则的透镜状,大致呈东西方向展布,岩体产状北界由于第四纪覆盖而不清,南界产状为340°〈75°。西部露头长800m,宽30~80m,岩体大致呈北西西向展布,平面上呈梭状,岩体西部南界产状3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镁铁 塔里木南缘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前景 下石炭统 岩体侵位 东西方向 透镜状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核部典型燕山期花岗岩岩浆演化的p-T轨迹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强 邱家骧 王人镜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5-20,共6页
本文根据相图和多种地质温压计确定了大别造山带核部典型花岗岩岩浆的源区、岩浆房和固结成岩阶段的温度和压力,并建立了区内岩浆演化的p-T轨迹。该轨迹表明:(1)石鼓尖侵入岩浆上升能力最强,上升的最小距离为25 km ;(2)天堂寨侵入岩岩... 本文根据相图和多种地质温压计确定了大别造山带核部典型花岗岩岩浆的源区、岩浆房和固结成岩阶段的温度和压力,并建立了区内岩浆演化的p-T轨迹。该轨迹表明:(1)石鼓尖侵入岩浆上升能力最强,上升的最小距离为25 km ;(2)天堂寨侵入岩岩浆上升能力也较强,上升的最小距离为5 km ,(3)九资河侵入岩的上升能力最弱,上升距离小于3 km 。(4)石鼓尖和天堂寨岩体为异地侵入体,九资河岩体是一个原地-半原地花岗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演化 P-T轨迹 岩体侵位 大别造山带 花岗
下载PDF
新疆坡北铜镍硫化物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艳荣 吕新彪 梅微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875-876,共2页
1岩体地质特征坡北岩体位于新疆北山裂谷构造带的中带,中坡山北断裂南侧,属华力西晚期岩浆侵入活动产物。杂岩体侵位于白地洼韧性剪切断裂带及雀儿山韧性剪切断裂带之间,岩体形态为相互连通的岩盆状,长轴方向为北东向,出露面积约180km2... 1岩体地质特征坡北岩体位于新疆北山裂谷构造带的中带,中坡山北断裂南侧,属华力西晚期岩浆侵入活动产物。杂岩体侵位于白地洼韧性剪切断裂带及雀儿山韧性剪切断裂带之间,岩体形态为相互连通的岩盆状,长轴方向为北东向,出露面积约180km2。岩体岩相分带明显,主要岩石类型为角闪辉长岩、苏长辉长岩、橄榄辉长岩、橄榄辉石岩和斜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地球化学特征 岩体侵位 韧性剪切断裂带 角闪辉长 斜长 石类型 地质特征 稀土元素配分曲线 辉石 新疆北山
下载PDF
冀西北地区超基性岩类地质特征及矿化规律
14
作者 李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年第10期94-97,共4页
冀西北地区超基性岩的分布,分别隶属于内蒙南岩带和燕山岩带,共有岩体200余个。从50年代以来,对本区超基性岩做过大量地质工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地质资料。本文在对以往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超基性岩的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岩体... 冀西北地区超基性岩的分布,分别隶属于内蒙南岩带和燕山岩带,共有岩体200余个。从50年代以来,对本区超基性岩做过大量地质工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地质资料。本文在对以往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超基性岩的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岩体侵位时代、含矿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西北地区 超基性 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岩体侵位时代 含矿性
下载PDF
山东莱芜铁矿田矿体保存变化兼论地壳升降特征
15
作者 陈莉 李洪奎 +2 位作者 孙建文 陈勇 韩学林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1年第2期147-159,共13页
莱芜铁矿田是山东鲁西地区著名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田,前人对莱芜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但对莱芜铁矿田成矿后剥蚀保存的研究很少。本文运用源–运–储–变–保成矿系统论理论,以莱芜铁矿田内矿床的保存剥蚀现状为依据... 莱芜铁矿田是山东鲁西地区著名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田,前人对莱芜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但对莱芜铁矿田成矿后剥蚀保存的研究很少。本文运用源–运–储–变–保成矿系统论理论,以莱芜铁矿田内矿床的保存剥蚀现状为依据,研究发现莱芜铁矿田内矿体的保存及剥蚀强度较大,同时也为研究该地区地壳升降运动提供了资料支撑。研究表明:莱芜铁矿田是受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中生代中基性侵入岩和接触带构造三位一体控制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其形成后矿床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按照剥蚀程度不同可分为强剥蚀矿床、轻微剥蚀矿床和未剥蚀矿床,铁矿类型以原生铁矿床为主,砾岩型铁矿则占比较少。根据莱芜铁矿田内矿体形成的深度与成矿母岩的侵位深度是大体一致的客观事实,结合莱芜铁矿田成矿母岩岩石化学指数间接判断其侵入深度和剥蚀深度,依据沉积层区域厚度和钻孔揭露的残存地层厚度估算,莱芜中基性侵入岩的侵位深度应在4000~7000 m,其剥蚀深度应在3000~5000 m;铁矿体形成深度略浅于岩体侵位深度,大致在3900~5000 m范围内,而剥蚀深度基本在4000~5000 m。根据莱芜地区侵入岩和矽卡岩铁矿形成时代为130 Ma的事实,研究区内岩体侵位和矿体形成的环境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地壳持续抬升隆起阶段、强烈风化剥蚀阶段、地壳下降沉积阶段、地壳缓慢隆升期和现今的矿岩保存现状5个阶段,初步估算区内地壳的上升速率大约0.064 mm/a,而剥蚀速率大约0.033 mm/a,说明区内经历了快速隆升和较缓慢剥蚀的复杂过程,为研究区域地壳升降和区内铁矿的保存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 岩体侵位 剥蚀保存 地壳升降 莱芜铁矿田
下载PDF
山东沂南金矿田成矿构造系统和构造控矿规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钱建平 常德才 +4 位作者 徐磊 张海莹 李承礼 杜继旭 余树青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90,共14页
通过成矿构造研究并辅以多种找矿手段综合分析,以期取得危机矿山找矿的新突破。通过矿区构造地质调查、构造地球化学测量、构造蚀变带填图和以往勘探资料系统整理编图,厘定了沂南金矿田区域性断裂构造(入字型构造)与岩体侵位构造(仌字... 通过成矿构造研究并辅以多种找矿手段综合分析,以期取得危机矿山找矿的新突破。通过矿区构造地质调查、构造地球化学测量、构造蚀变带填图和以往勘探资料系统整理编图,厘定了沂南金矿田区域性断裂构造(入字型构造)与岩体侵位构造(仌字型构造)复合成矿构造系统,阐述了复合成矿构造系统的基本要素、特征和控矿作用,系统地总结了矿田构造控矿规律。提出:由金场岩体、铜井岩体、银山庄岩体构成了门字形的区隔化空间,控制了金场矿区和铜井矿区富矿段的产出;中酸性岩柱、岩颈及近接触带的寒武系和新元古界多层次的层间滑动带和岩床构造,控制了多层次金铜矿体的产出,但在远离接触带的部位,高角度次级的NNE、NWW-NW向断裂,控制了构造蚀变岩型的金铜矿体;堆金山矿段不是典型的斑岩型金矿,而是产在玢岩体中受NWW-NW向断裂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土门群和泰山群不整合面亦是重要的控矿界面,值得下一步找矿的重视;矿田矿化深度东深西浅,南深北浅,与基底泰山群顶界的埋深具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成矿构造系统 区域断裂构造 岩体侵位构造 构造控矿规律 山东沂南
下载PDF
甘肃小柳沟铜钨多金属矿田构造控矿作用及其找矿方向 被引量:3
17
作者 汤静如 奚小双 +1 位作者 孔华 安涛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52,共4页
小柳沟铜钨多金属矿田是我国西北大型钨矿的典型代表,其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背斜层间滑动虚脱构造控制了主矿体的形态、规模和产状,隐伏岩体侵位构造控制了区内矿床(点)的分布,岩性层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控制了矿体的富集。上述3种构造... 小柳沟铜钨多金属矿田是我国西北大型钨矿的典型代表,其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背斜层间滑动虚脱构造控制了主矿体的形态、规模和产状,隐伏岩体侵位构造控制了区内矿床(点)的分布,岩性层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控制了矿体的富集。上述3种构造作用表明在小柳沟和祁宝矿床之间及世纪矿床西部外围地段有望找到新的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斜层间滑动虚脱构造 岩体侵位构造 性层构造裂隙 小柳沟
下载PDF
Zircon SHRIMP U-Pb age, geochemical, Sr-Nd isotopic, and in-situ Hf isotopic data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pluton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26
18
作者 MA Xu CHEN Bin +1 位作者 CHEN JiaFu NIU XiaoL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126-144,共19页
The main rock types of the Boluonuo and Daguangding plutons are diorite, quartz diorite, tonalite, granodiorite, and subordinate plagioclase-bearing hornblendite and hornblende gabbro.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for a ... The main rock types of the Boluonuo and Daguangding plutons are diorite, quartz diorite, tonalite, granodiorite, and subordinate plagioclase-bearing hornblendite and hornblende gabbro.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for a quartz diorite of the Boluonuo pluton suggests that the pluton was emplaced at about 296±4 Ma. Plagioclase-bearing hornblendites show typical cumulative textures, which, in combination with their convex-upward REE patterns and the large variation of compatible elements such as Co, V and Sc, suggests that these hornblendites formed through accumulation of hornblende during magma evolution. Microgranular mafic enclaves (MMEs) are common in the Boluonuo and Daguangding intermediate to felsic plutons. Many plagioclase grains show compositional and textural disequilibrium, with calcium-rich cores (An 46-50 ) mantled abruptly by sodium-rich plagioclase (An 26-33 ). Whole-rock samples of the plut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quite negative ε Nd (t) values (-16.5 to -11.8) and ε Hf (t) values (-22.5 to-16.8), and the ε Nd (t) values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ilica contents. All these features suggest that the intermediate to felsic plutons formed through magma mixing of enriched mantle-derived, evolved basaltic magma with granitic, crustal melts, followed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mainly hornblende and small amounts of pyroxene, apatite and zircon. The hornblende-dominated fractionation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adakite-like features of the intermediate to felsic plutons, like the high Sr and Sr/Y ratios and low Yb abundance. In addition, the Boluonuo and Daguang- ding plutons are highly enriched in LILEs (e.g., Ba and Sr), but depleted in HFSEs (e.g., Nb, Zr and Ti), which is typical of arc magmas.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Boluonuo and Daguangding plutons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ic slab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the Pale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锆石U-PB年龄 SR-ND同 岩体侵位 克拉通 地球化学 晚石炭世 早二叠世 中国
原文传递
Time constraints for the closing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in the Northern Alxa Region: Evidence from Wuliji granites 被引量:26
19
作者 ZHANG Wen WU TaiRan +2 位作者 FENG JiCheng ZHENG RongGuo HE YuanKa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153-164,共12页
The Wuliji pluton in the Northern Alxa Region, Inner Mongolia, is the principal part of Shalazhashan Mountain. It belongs to the Zongnaishan-Shalazhashan Arc Zone, northwestern North China Plate, whose north is Engger... The Wuliji pluton in the Northern Alxa Region, Inner Mongolia, is the principal part of Shalazhashan Mountain. It belongs to the Zongnaishan-Shalazhashan Arc Zone, northwestern North China Plate, whose north is Engger Us Ophiolite Belt and south is Qagan Qulu Ophiolite Belt. The pluton was emplaced into Upper Carboniferous-Lower Permian Amushan 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bout the original Carboniferous Amushan Formation, the lower and middle sections of the Carboniferous Amushan Formation consist of volcanic, clastic, and carbonate rocks,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the sedimentary association of a volcanic arc and back-arc basin;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Amushan Formation is a molasse composed of silty shale, sandstone, gravel-bearing sandstone, and conglomerate. The Wuliji pluton consists mainly of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amphibole-bearing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and monzonitic granite. Geochemical analyses show that the pluton has both metaluminous and peraluminous characteristics, and on average has SiO2>70 wt%, Al2O3 >14 wt%, and high contents of Na2O+K2O (8.5 wt%), which define a calc-alkaline series. In addition, REE patterns show enrichment of LREE and weak negative Eu anomalies (δ Eu=0.3-1). Altogether, the samples are depleted in Nb, Ta, Ti, P, Sr, and Ba, and enriched in Rb, Th, and K. These geochemical traits a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an arc component. A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 U-Pb zircon age of the biotite monzonitic Wuliji pluton in the Northern Alxa Region, Inner Mongolia, is 250.8±2.0 Ma (1σ). Samples have ε Nd (t) values between 0.1 and 1.3,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granites were derived from mixing between the crust and mantle. Based on the SIMS age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uliji granite is interpreted to be a post-collisional granite, the result of mantle-derived melt and assimilated juvenile arc crust.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newest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Amushan Formation is Lower Permian in age, indicating that the back-arc basin had already closed in Early Permian. We conclude that the Paleo-Asian Ocean represented by the Engger Us Ophiolite Belt subducted southward in Late Carboniferous, at the same time that the trench-arc-basin system formed in the Northern Alxa Region. The Paleo-Asian Ocean was closed in Early Permian and the Northern Alxa Region entered a post-collisional period in the Late Permian, as indicated by the Wuliji granite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genesis of the Wuliji granit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luton emplacement at the upper crust, which occurred widely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in Late Carboniferous to 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 二长花岗 古亚洲洋 碰撞时间 关闭 地球化学特征 岩体侵位 证据
原文传递
Early Cretaceous uplift history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Evidence from pluton emplacement depths 被引量:8
20
作者 WANG YongSheng WANG HaiFeng +1 位作者 SHENG Yong XIANG BiW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1129-1140,共12页
The North Dabie complex unit(NDC)is a widely exposed petro-tectonic unit.To understand post-orogenic uplift history and mechanism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many samples of granite,granodiorite,diorite,and alkali feld... The North Dabie complex unit(NDC)is a widely exposed petro-tectonic unit.To understand post-orogenic uplift history and mechanism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many samples of granite,granodiorite,diorite,and alkali feldspar granite with precise zircon U-Pb ages were collected for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is of hornblende.Emplacement pressure values were then calculated by using an Al-in-hornblende geobarometer.The result shows that total Al(AlT)values in hornblende range from 1.17to 1.97 p.f.u.,XFe(=Fe/(Fe+Mg))from 0.4 to 0.65,and corresponding pressure values from 256.8 to 676.2 MPa for AlT greater than 1.17.It is suggested that although the main mechanism for the uplift is tectonic extension,inhomogeneous uplift related to the pluton emplacement is also important during post-orogenic evolution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Emplacement depth distribution of the plutons shows that uplift in the NDC is affected by horst-graben structures since 12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隆升历史 深度 岩体侵位 早白垩世 锆石U-Pb年龄 花岗闪长 碱长花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