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前胡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平 郑学忠 +3 位作者 赖茂祥 饶伟源 西正敏 中西勤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2-224,共3页
目的 :研究广西产岩前胡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色谱和光谱技术进行成分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 :从岩前胡根中分得 8个成分 ,分别为异欧芹素乙、珊瑚菜内酯、佛手柑内酯、氧化前胡素水合物、白当归素、β 谷甾醇、亥茅酚和甘露醇。结论 :前
关键词 岩前 化学成分 提取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在切除岩斜区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普贤 毕智勇 +5 位作者 郝淑煜 任晓辉 吴震 张俊廷 张力伟 贾桂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23-1126,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颞下岩前入路——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影像学分型和随访结果。结果:全切6...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颞下岩前入路——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影像学分型和随访结果。结果:全切65例(73.9%),近全切18例(20.5%),大部切除5例(5.7%)。术前KPS评分为80.2±11.4,随访3~36个月,随访最近的KPS评分为82.2±9.2,术前与随访的KP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07)。结论: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适用于累及内听道以内的中上斜坡及骑跨中后颅窝的岩斜区肿瘤,为切除岩斜区肿瘤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入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区肿瘤 直切口 颞下岩前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被引量:4
3
作者 贺宇波 张刚利 +2 位作者 郭建忠 王文雄 李彩和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49-553,共5页
目的探讨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比较患者术前... 目的探讨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直切口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Kam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结果本组患者中脑膜瘤25例、三叉神经鞘瘤52例、脊索瘤11例、胆脂瘤7例、畸胎瘤4例、转移瘤3例。肿瘤大小为(3.2±0.7)cm,全切者82例,近全切除者16例,大部分切除者4例。术后随访6~19个月。患者术后6个月的NIHSS和KPS评分均比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有23例患者(23.4%)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及康复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恢复良好,死亡患者1例。结论颞下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术前应进行严格的全面评估,实现个体化治疗,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岩前入路 斜区肿瘤 并发症 预防
下载PDF
浙西北岩前高氟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新类型萤石矿床成矿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道荣 严生贤 +2 位作者 陈荫 王美华 郑丹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4-893,共10页
浙江八面山特大型萤石矿田属新类型矿床。矿体特征研究表明,其赋存形式及矿石特征与一般萤石矿床不同,具独特性。本文通过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浙西北岩前岩体富含挥发分,属高氟高硅、贫钙低钛低磷、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铝饱... 浙江八面山特大型萤石矿田属新类型矿床。矿体特征研究表明,其赋存形式及矿石特征与一般萤石矿床不同,具独特性。本文通过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浙西北岩前岩体富含挥发分,属高氟高硅、贫钙低钛低磷、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铝饱和指数ASI=0.96~1.17)岩石。岩浆来源较复杂,既有壳源,也有壳幔混合源,岩浆分异作用强烈。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岩体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重稀土比值较小(2.24~3.52),Eu亏损明显(δEu=0.01~0.03),轻重稀土分馏较弱。研究还表明,岩前岩体并非过去认为的S型花岗岩,而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矿田萤石矿体与岩前岩体在空间、时间上关系密切,岩体不仅为萤石成矿提供了氟源,侵位形成的构造还为新类型萤石矿提供了赋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类型萤石矿床 岩前高氟 地球化学 八面山矿田 浙西北
下载PDF
耳前颞下经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被引量:1
5
作者 陶晓刚 魏新亭 +5 位作者 薛亚轲 陈若琨 杜伟 杨凤东 王晓涛 翟一轩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耳前颞下经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岩斜区肿瘤病例资料,均采用耳前颞下经岩前入路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46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7例。并发症:复视23例,面部麻木20例。术后随访6~63个月,平均30... 目的探讨耳前颞下经岩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岩斜区肿瘤病例资料,均采用耳前颞下经岩前入路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46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7例。并发症:复视23例,面部麻木20例。术后随访6~63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伽玛刀治疗6例,肿瘤均未发生进展。2例转移瘤病人因肿瘤复发而死亡。结论耳前颞下经岩前入路适用于切除岩斜区肿瘤,该入路对头皮、颞肌、血管和神经的损伤小,临床可作为一种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区肿瘤 入路 岩前 显微外科手术 颞下
下载PDF
浙江省常山岩前钨矿找矿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康占军 黄国成 +1 位作者 刘军保 杨海翔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3年第5期811-816,共6页
通过对常山岩前钨矿区矿床地质、物探、化探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建立起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及找矿预测模型,在岩前成矿远景区圈定出最小预测单元4个,其中2个A级预测单元、2个C级预测单元,并利用MRAS软件预测了钨金属资源量。
关键词 常山岩前 找矿预测模型 金属资源量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规划及其实施策略——以安溪县参内镇岩前村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苏世彬 陈朝晖 《乡村科技》 2021年第4期32-35,共4页
针对我国学术界乡村振兴个案研究不足不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状况,在福建省安溪县参内镇岩前村乡村振兴景点设计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展开岩前村乡村振兴规划,并且探讨岩前村乡村振兴规划实施策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规划 实施策略 岩前
下载PDF
浙西北岩前岩体与芙蓉岩体同源性分析及萤石找矿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道荣 杨海翔 《华东地质》 2018年第1期18-25,共8页
浙西北八面山一带寒武系碳酸盐岩中广泛发育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其中岩前岩体为重要的萤石矿成矿岩体。研究表明,岩前岩体与芙蓉岩体均为二长花岗岩,它们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相似性,F含量较高(≥0.36%),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 浙西北八面山一带寒武系碳酸盐岩中广泛发育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其中岩前岩体为重要的萤石矿成矿岩体。研究表明,岩前岩体与芙蓉岩体均为二长花岗岩,它们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相似性,F含量较高(≥0.36%),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基本一致,Eu亏损明显(δEu为0.01~0.07),表明二者为同源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物理特征表明,岩前岩体与芙蓉岩体在深部相连,为同一岩体。利用RGIS软件,采用2.5D人机交互反演法计算岩前岩体与芙蓉岩体的顶面埋深,结果表明两岩体间的隐伏部分顶面埋深约900~1 200m。目前,已在岩前岩体南侧外接触带碳酸盐岩中发现数个"常山式"大、中型萤石矿床,但在岩前岩体东侧及芙蓉岩体北侧尚未有重大突破。岩前岩体与芙蓉岩体具有同源性的认识,对于指导该地区萤石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性 “常山式”萤石矿床 芙蓉 岩前 浙西北
下载PDF
基于旅游发展的风景区内村庄整治规划研究——以肇庆市端州区岩前村为例
9
作者 姜世汉 栾孟辉 《江西建材》 2016年第19期17-18,共2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旅游发展视角进行风景区内村庄的整治规划,以顺应风景区旅游发展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肇庆七星岩景区内的岩前村为例,依托七星岩景区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理念的指导下,从用地功能布局优化、配套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旅游发展视角进行风景区内村庄的整治规划,以顺应风景区旅游发展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肇庆七星岩景区内的岩前村为例,依托七星岩景区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理念的指导下,从用地功能布局优化、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景观环境提升、综合交通整治等方面协调旅游发展与村庄整治规划的关系,提出村庄整治规划的策略,以期为村庄、风景区旅游的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 风景区 村庄整治 岩前
下载PDF
依托于肇庆山水旅游论肇庆岩前村的休闲旅游发展
10
作者 陆映霞 赖满 刘妙华 《科教文汇》 2017年第8期188-190,共3页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人们渐渐由传统旅游过渡到休闲旅游。休闲旅游不仅仅是游、娱、购、食、住、行,人们更注重旅游的体验性,在旅游中获得的精神享受远远超过物质上的体验。本文通过研究岩前村的休闲旅游发展现状,依托肇庆星湖景区...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人们渐渐由传统旅游过渡到休闲旅游。休闲旅游不仅仅是游、娱、购、食、住、行,人们更注重旅游的体验性,在旅游中获得的精神享受远远超过物质上的体验。本文通过研究岩前村的休闲旅游发展现状,依托肇庆星湖景区的旅游资源,用SWOT矩阵战略分析岩前村的休闲旅游规范化发展的可行性,打造岩前村休闲旅游一条街,为肇庆旅游经济注入新血脉,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模式,从而增加肇庆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前 休闲旅游 发展
下载PDF
捧着一颗心来——记江西省旅游集团驻铅山县稼轩乡岩前村第一书记陈卫东
11
作者 邵猷芬 《老区建设》 2020年第9期20-23,共4页
驻村第一书记已成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他们在村里做了哪些工作?他们心里有什么愿望和期待?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走进了辛弃疾故里,探访了江西省旅游集团驻铅山县稼轩乡岩前村第一书记陈卫东,邀请她和大家一起分享... 驻村第一书记已成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他们在村里做了哪些工作?他们心里有什么愿望和期待?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走进了辛弃疾故里,探访了江西省旅游集团驻铅山县稼轩乡岩前村第一书记陈卫东,邀请她和大家一起分享驻村帮扶的真情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卫东 铅山县 驻村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战 岩前 稼轩 驻村帮扶 江西省
下载PDF
经颞下岩前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干出血 被引量:10
12
作者 许志剑 徐虎 +2 位作者 余丹枫 杨帆 周格知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497-499,506,共4页
目的研究经颞下岩前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相关性脑干出血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颞下岩前入路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均成功清除血肿,其中11例患者的血肿完全清除,15例患者的血肿大... 目的研究经颞下岩前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相关性脑干出血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颞下岩前入路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均成功清除血肿,其中11例患者的血肿完全清除,15例患者的血肿大部分清除。术后随访3个月,本组患者中,手术后死亡者5例,病死率19.2%;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5分者1例、4分者7例、3分者8例、2分5例、1分5例,恢复良好(GOS评分≥4分)率30.8%(8/26例)。结论对于具备适应证的高血压性脑干出血患者,应积极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采用经颞下岩前入路是一种理想的、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干出血 颞下入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岩前村合作医疗经久不衰的原因分析
13
作者 冯爱萍 林秀珠 游桂兰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1999年第10期20-20,共1页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距市区约50公里,是一个拥有2479人口的大村落。“看病难”曾是历史上岩前村民的难中之难。该村自1970年实行合作医疗以来,在风雨中搏击,在坎坷中前行,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终于闯出一条适应其自身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 农村 合作医疗 福建 三明市 岩前
下载PDF
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中2种Kawase三角相关骨性解剖标志定位方法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14
作者 姜雷 钱明 +3 位作者 王学建 汪志峰 陈杨 张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4期224-229,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中2种Kawase三角相关骨性解剖标志的定位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选取成人干性颅骨标本16具,在颅骨上标记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中2种Kawase三角相关骨性解剖标志的定位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选取成人干性颅骨标本16具,在颅骨上标记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破裂孔的最外侧缘点(F)及岩骨嵴外侧缘-横窦前缘交汇点(J)。硬膜下岩前入路定位方法a:以A点为参照点,P点、J点连线(PJ)为基线,过A点作PJ的平行线AP1,过B、C、D、E、F点做AP1的垂线,交点为B1、C1、D1、E1、F1。测量AB、AC、AD、AE、AF、BB1、CC1、DD1、EE1、FF1的长度,利用三角函数计算∠BAP1、∠CAP1、∠DAP1、∠EAP_(1)、∠FAP1的角度。定位方法b:以A点为参照点,AP为基线,测量AB、AC、AD、AE、AF、AP的长度,利用三角函数计算∠BAP、∠CAP、∠DAP、∠EAP、∠FAP的角度。(2)选取湿性尸头标本2具,女1具、男1具,年龄47岁、61岁。在2具湿性尸头标本分别模拟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手术,术中分别根据2种定位方法在干性颅骨标本上测量的相关角度、线段长度定位B、C、D、E、F点的位置。依据解剖标志点的定位,在Kawase三角安全范围内显露Kawase三角,磨出骨窗。观察从悬吊完硬膜至切开Kawase三角硬膜的操作时间,测量骨窗的大小。观察2种定位方法模拟手术操作中有无损伤或离断岩浅大神经、三叉神经下颌支、岩上窦,以评估2种定位方法的临床适用性。结果(1)定位方法a测量的AB、AC、AD、AE、AF、BB1、CC1、DD1、EE1、FF1的长度分别为(11.41±1.22)、(23.99±1.17)、(30.36±1.60)、(22.22±2.95)、(32.08±2.29)、(3.92±0.82)、(10.82±1.53)、(10.88±1.73)、(1.10±1.23)、(2.24±2.10)mm,∠BAP1、∠CAP1、∠DAP1、∠EAP_(1)、∠FAP1的角度分别为:20.1°±4.0°、26.8°±4.9°、21.0°±4.8°、2.8°±5.0°、4.0°±4.0°。定位方法b测量的AB、AC、AD、AE、AF、AP的长度分别为(11.03±2.36)、(22.11±2.92)、(24.66±3.00)、(19.10±2.94)、(29.46±2.57)、(29.83±3.37)mm,∠BAP、∠CAP、∠DAP、∠EAP、∠FAP的角度分别为51.0°±12.7°、47.0°±7.6°、40.1°±4.1°、23.9°±5.9°、16.6°±3.0°。(2)2具湿性尸头标本模拟神经内镜硬膜下岩前入路,均顺利完成解剖标志点的定位,充分显露Kawase三角安全范围,完成骨窗磨除。操作过程中无岩浅大神经、三叉神经下颌支、岩上窦及周围神经血管的离断或损伤。方法a,悬吊完硬膜至切开Kawase三角硬膜的操作时间分别为5 min 48 s、6 min 47 s,磨出骨窗的大小分别为27.90 mm×41.08 mm、34.24 mm×46.26 mm;方法b,悬吊完硬膜至切开Kawase三角硬膜的操作时间分别为4 min 7 s、4 min 57 s,磨出骨窗的大小分别为24.54 mm×33.72 mm、28.14 mm×41.4 mm。结论在神经内镜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手术中,以弓状隆起最高点为参照点,以弓状隆起最高点与岩尖连线为基线,能够精准定位术中Kawase三角的相关骨性结构,该定位方法更适用于临床手术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局部 解剖标志 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 神经内镜 Kawase三角 弓状隆起
原文传递
华北克拉通东部胶北地体早前寒武纪表壳岩系:研究进展与综述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磊 张儒诚 +2 位作者 孙伟清 邹屹 翟明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11-2237,共27页
胶北地体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代表性出露区,变质表壳岩系在该地体的分布较为普遍。由于这些表壳岩系对探究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资源和表生环境演化等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从岩石单元划分、时代框架、变质... 胶北地体是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代表性出露区,变质表壳岩系在该地体的分布较为普遍。由于这些表壳岩系对探究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资源和表生环境演化等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从岩石单元划分、时代框架、变质演化、含矿性及对表生环境演化的启示等多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取得很多重要的研究进展。但是由于研究者对这些表壳岩系的岩石单元划分提出了多个不同方案,造成了岩石单元定义不清、使用混乱的情况。对表壳岩的岩石类型、空间分布和时间格架的研究,也存在多种不同意见,其中对古元古代变质沉积岩形成时代的争议最大。本文对不同的岩石单元划分方案进行梳理,总结研究进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进行讨论,明确未来研究方向。传统观点认为,胶北地体早前寒武纪表壳岩系包括中太古界唐家庄岩群、新太古界胶东岩群以及古元古界荆山群和粉子山群。本文在综述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和野外地质关系发现:(1)唐家庄岩群和胶东岩群的一部分岩石记录太古宙晚期和古元古代两期变质作用,表明这部分岩石的形成时代应该在新太古代之前,但是目前对两个岩石单元的原岩形成时代尚无明确约束;(2)唐家庄岩群变质级别普遍为麻粒岩相,而胶东岩群岩石大多显示角闪岩相矿物组合;(3)分布于昌邑-莱州一带的含铁岩系原来被划归古元古界粉子山群小宋组,一些学者依据新的定年结果提出小宋组的形成时代应该为新太古代(约2.7~2.5Ga),属于新太古界胶东岩群;(4)古元古代(约2.2~2.1Ga)的花岗岩和辉长岩在胶北地体较为常见,呈现双峰式岩浆特征,在一些地区识别出古元古代岩浆岩与小宋组含铁岩系、荆山群野头组变质沉积岩呈侵入接触关系,暗示两个岩石单元的形成时代应该早于~2.1Ga;(5)从野外产状特征来看,胶北地体唐家庄岩群和胶东岩群的很多变质基性-超基性岩的原岩可能并不是火山岩,而是侵入岩。基于胶北地体古元古代岩浆活动、表壳岩系与其底部岩系的接触关系,并综合考虑其沉积、变质和岩浆活动的时代框架,本文认为胶北地体古元古代表壳岩系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克拉通伸展盆地,代表华北古元古代活动带在胶北地体的早期响应。虽然关于胶北地体早前寒武纪表壳岩系的研究取得很多进展,但由于多期变质变形的叠加改造,表壳岩原始结构和构造已经被后期变形样式置换,对其岩石单元划分、每个岩石单元的岩石组成、区域对比关系、年代学框架和构造含义等多个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争议有待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表壳 唐家庄 胶东 粉子山群 荆山群 胶北地体
下载PDF
经耳前弧形切口岩前入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新如 吴震 +4 位作者 贾桂军 汤劼 孟国路 张俊廷 张力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1-465,共5页
目的探讨经耳前弧形切口岩前入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48例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 目的探讨经耳前弧形切口岩前入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48例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48例患者均采用经耳前弧形切口岩前入路手术切除病灶。结果48例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中,44例病灶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患者。其中有2例患者术后因再次出血而行第二次手术治疗。4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3±8.2)个月。术前面瘫、眼肌协同性运动障碍的患者术后均完全恢复,术后无新出现的面瘫。34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得以改善,5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语言障碍,11例术后症状无变化,3例神经功能缺失加重。结论经耳前弧形切口岩前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从侧前方切开脑干表面未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同时避免出现面瘫等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显微外科手术 岩前入路
原文传递
颞下岩前入路治疗桥脑出血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卜计源 路正扬 +2 位作者 张健 王中 陈罡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7期3786-3789,共4页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通过颞下岩前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20例桥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男15例,女5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47.9岁。病程3.5~16.0 h,平均6.7 h。均完成手术治疗,其中血肿完...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通过颞下岩前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20例桥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男15例,女5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47.9岁。病程3.5~16.0 h,平均6.7 h。均完成手术治疗,其中血肿完全清除17例,部分清除3例。术后30 d随访,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余患者术后90 d随访,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1例,4分7例,3分6例,2分4例,1分2例。颞下岩前入路治疗桥脑出血属于安全、合理、可行的治疗方案。尤其对于年龄<50岁,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较高并且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颞下岩前入路能够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桥脑出血预后,并且应当尽快在出血后6 h内进行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桥脑出血 颞下岩前入路 血肿清除术
原文传递
硬膜下岩前入路相关骨性结构的改良定位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姜雷 盛敏峰 +3 位作者 张燚 王中勇 陈延明 陈刚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52-1454,共3页
目的探讨硬膜下岩前入路中精准定位岩前相关骨性结构的改良方法.方法选取10具干性颅骨并标记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和破裂孔的... 目的探讨硬膜下岩前入路中精准定位岩前相关骨性结构的改良方法.方法选取10具干性颅骨并标记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和破裂孔的最外侧缘点(F).以A点为参照点,AP作为基线,分别测量AB、AC、AD、AE、AF连线的距离及各连线与基线形成锐角的角度.样本以均数及标准差分析,两侧数据采用t检验比较.结果 AB:左侧(11.61 ±2.31) mm、右侧(10.44±2.31) mm、t=1.084;AC:左侧(23.14±3.07) mm、右侧(21.08 ±2.67) mm、t=1.596;AD:左侧(24.95±2.82) mm、右侧(24.38±3.44) mm、t=0.408;AE:左侧(18.98 ±3.11) mm、右侧(19.21±3.09) mm、t=-0.164;AF:左侧(29.68±2.62) mm、右侧(29.25 ±2.77) mm、t=0.725./BAP:左侧(49.15±12.10)°、右侧(52.78 ±14.27)°、t=-0.624;∠CAP:左侧(43.98±6.95)°、右侧(48.73±8.02)°、t=-1.418;/DAP:左侧(38.68±4.81)°、右侧(41.48±3.14)°、t=-1.543;∠ EAP:左侧(21.93 ±5.29)°、右侧(25.94±6.43)°、t=-1.523;∠FAP:左侧(15.96 ±2.78)°、右侧(17.20±3.44)°、t=-0.882.两侧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下岩前入路中,此方法以弓状隆起最高点及岩尖为参照点,可以精准定位岩前相关骨性解剖标志,为确定相应的神经血管结构,磨除Kawase三角提供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岩前入路 弓状隆起 定位
原文传递
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相关骨性结构的精确定位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盛敏峰 吕璇 +4 位作者 姜雷 张燚 王中勇 陈延明 陈刚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17-1220,共4页
目的 探讨在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中精准定位Kawase三角区范围的方法.方法在14具干性颅骨上标记颅底内表面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骨嵴外侧缘-横窦前缘交汇点(J)、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 目的 探讨在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中精准定位Kawase三角区范围的方法.方法在14具干性颅骨上标记颅底内表面弓状隆起最高点(A)、岩骨嵴外侧缘-横窦前缘交汇点(J)、岩尖(P)、岩浅大神经沟最外侧缘点(B)、棘孔最外侧缘点(C)、卵圆孔最外侧缘点(D)、三叉神经压迹最外侧缘点(E)和破裂孔的最外侧缘点(F).以J点为参照点,测量JA、JB、JC、JD、JE、JF的距离;以J点与P点之间的连线(JP)作为基线,测量JA、JB、JC、JD、JE、JF连线与基线形成的角度.结果左侧、右侧颅骨JA、JB、JC、JD、JE、JF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右侧颅骨JA、JB、JC、JD、JE、JF连线与基线JP形成的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J点为参照点,以JP为基线,可以精准定位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中相关骨性结构,确定Kawase三角区范围,实现快速、精准、安全磨除岩前骨质,显露岩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颞下岩前入路 Kawase三角区 骨性结构 定位
原文传递
赣南营前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郭春丽 毛景文 陈毓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19-937,共19页
赣南营前岩体由早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在前者中普遍发育暗色基性包体。SHRIMP锆石U-Pb测年显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172.2±3.1Ma,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为168±3Ma,包体为167.6±3.3Ma。所有的岩石均... 赣南营前岩体由早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在前者中普遍发育暗色基性包体。SHRIMP锆石U-Pb测年显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172.2±3.1Ma,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为168±3Ma,包体为167.6±3.3Ma。所有的岩石均为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显示LREE富集,HREE亏损,Eu负异常并不明显的特征,Nb-Ta负异常显示壳源物质的特征。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早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暗色包体的(87Sr/86Sr)i和εNd(t)值分别为0.70885~0.70965、0.71058~1.46393、0.70788~0.70923和-6.38~-5.31、-6.51~-5.17、-5.47~-4.31;锆石εHf(t)值分别为-12.4~-5.7、-9.2~-4.2、-9.4~+0.1。结合岩相学、地球化学研究,初步认为营前岩体的两期花岗质岩石源于地壳重熔,地幔底侵导致地壳熔融形成营前岩体,基性岩浆加入到未冷却的酸性岩浆中形成了目前所见到的暗色包体。结合区域上的研究资料,认为中侏罗世期间,沿"十杭"断裂带及与其相平行的一些深断裂发生了板块的撕裂,这些缝合带是岩石圈相对薄弱的地带,有利于幔源物质底侵上升以及壳幔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锆石U-PB年龄 SR-ND同位素 锆石HF同位素 暗色包体 十杭带 南岭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