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越岩土交界面竖井结构水平地震损伤破坏模式
1
作者 张卜 姬若愚 +2 位作者 钟紫蓝 许成顺 杜修力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3年第3期27-40,共14页
已有竖井震害实例表明,强震作用下地下竖井结构安全遭受严重威胁且在岩土交界面附近出现损伤破坏。在实际工程中竖井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岩土交界面,而穿越岩土交界面竖井结构地震损伤破坏模式尚未明确,本研究主要开展水平向地震作用下竖... 已有竖井震害实例表明,强震作用下地下竖井结构安全遭受严重威胁且在岩土交界面附近出现损伤破坏。在实际工程中竖井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岩土交界面,而穿越岩土交界面竖井结构地震损伤破坏模式尚未明确,本研究主要开展水平向地震作用下竖井衬砌强度和厚度参数对竖井损伤破坏模式研究。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岩土交界段场地竖井结构三维土结相互作用模型,采用三维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研究水平向地震作用下竖井结构内力分布、直径变形率以及损伤状态和应变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竖井轴力、剪力和弯矩均在岩土交界面处产生突变,轴向轴力在岩土交界面位置处为拉力,环向轴力为压力;竖井损伤位置集中在岩土交界面处且破坏模式为轴向受拉损伤破坏,轴向轴力起损伤控制作用,随竖井衬砌强度和厚度增加,受拉损伤加重;竖井轴向应变峰值集中在岩土交界面处;C35混凝土强度下竖井衬砌壁厚0.6 m工况下的轴向应变为0.5 m壁厚工况的1.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破坏模式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竖井结构 岩土界面
原文传递
贵州山区石灰土侵蚀及石漠化的地质原因分析 被引量:77
2
作者 郑永春 王世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1-465,共5页
石灰土是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喀斯特山区的一种非地带性土壤 ,近几十年来 ,位于西南喀斯特分布中心的贵州石灰土地区石漠化扩张速度明显加快 ,已经对该地区数千万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构成严重威胁。从地质学角度详细分析了这一地区石灰土土... 石灰土是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喀斯特山区的一种非地带性土壤 ,近几十年来 ,位于西南喀斯特分布中心的贵州石灰土地区石漠化扩张速度明显加快 ,已经对该地区数千万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构成严重威胁。从地质学角度详细分析了这一地区石灰土土壤侵蚀和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原因 ,分析结果表明 :石灰土本身的矿物学特征和基本理化性质较好 ,并不是造成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的主要原因。石灰土成土速率慢 ,土壤允许流失量小 ;作为土壤营养库的富含有机质和矿质养分的表土层一旦被剥蚀 ,土壤结构迅速退化 ,土壤侵蚀愈演愈烈 ;喀斯特独特的二元结构和地形地貌是石灰土侵蚀的主要影响因子 ;石灰土与基岩之间缺少风化母质的过渡 ,岩土界面的土壤侵蚀是石灰土侵蚀的重要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土侵蚀 石漠化 地质原因 喀斯特 土壤侵蚀 岩土界面 喀斯特 贵州山区
下载PDF
高密度电阻率法中负电位差的产生原因及其可利用性 被引量:6
3
作者 熊华山 柏长卫 王赐鸿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6年第1期83-87,共5页
在高密度电法勘探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大多数时候仅使用电阻率参数的异常情况来进行解释推断工作,而在合适的地电条件下,往往能够测到有规律的、幅值较大的负电位差。作者通过对倾斜岩土界面及溶洞等两种常见边界条件下自然电场分布的理... 在高密度电法勘探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大多数时候仅使用电阻率参数的异常情况来进行解释推断工作,而在合适的地电条件下,往往能够测到有规律的、幅值较大的负电位差。作者通过对倾斜岩土界面及溶洞等两种常见边界条件下自然电场分布的理论分析,来阐明自然电场存在的原因及其在外加人工电场作用下可能发生的偏转,并认为高密度电阻率法中负电位差的产生是由于人工电场与山地电场、溶洞过滤电场综合作用所致。文中所列的几个工程实例表明,负电位差可以辅助判断倾斜基岩面的深度、区分"低阻圈闭高阻"异常是否岩溶空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 负电位差 过滤电场 岩溶 倾斜岩土界面 工程勘察
下载PDF
高密度电法与音频大地电磁法在铁路路基沉降勘查中的应用——以吉舒铁路40km(K49-673-713)段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贾方岩 《吉林地质》 2019年第4期44-47,共4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高密度电法与音频大地电磁法在吉舒铁路路基勘测中的应用效果。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对不同视电阻率的岩土界面加以区分,分析吉舒铁路路基在不同岩土地层条件下的特点及地球物理特性,在吉舒40 km (K49-633-753)段应用高密度... 本文简要介绍了高密度电法与音频大地电磁法在吉舒铁路路基勘测中的应用效果。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对不同视电阻率的岩土界面加以区分,分析吉舒铁路路基在不同岩土地层条件下的特点及地球物理特性,在吉舒40 km (K49-633-753)段应用高密度电法与音频大地电磁法了解地层起伏、探查岩土上下层电阻率变化、探测地基土均匀性等,发现并揭示了吉舒铁路路基视电阻率与地基土地球物理指标之间的相关规律。同时揭示了铁路路基发生地质灾害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频大地电磁法 高密度电法 视电阻率 电阻率变化 地球物理 地质灾害 铁路路基 岩土界面
下载PDF
石漠化地区受岩石影响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5
作者 江德毅 赵志猛 +2 位作者 王庆贺 赵军跃 袁攀立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2年第2期8-11,共4页
土壤优先流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运移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同时它也是影响降雨向地下渗漏的重要因素。由于该地区岩石和土壤呈现出马赛克般的相互镶嵌的结构,土壤优先流的形成过程可能与非喀斯特地区存在显著不同。本试验应用染色示... 土壤优先流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运移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同时它也是影响降雨向地下渗漏的重要因素。由于该地区岩石和土壤呈现出马赛克般的相互镶嵌的结构,土壤优先流的形成过程可能与非喀斯特地区存在显著不同。本试验应用染色示踪法分析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的入渗模式,结果表明,岩石对土壤水分优先流发育过程存在显著作用。受岩石的影响,降雨过程中形成的石面径流可以快速地渗透进入土壤中,深度远远大于对照组(即没有岩石的土壤地带)。试验揭示了岩土界面优先流是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入渗的主要形式,这也是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岩土界面 优先流 土壤水分入渗
下载PDF
湘南地区某红粘土边坡开挖过程稳定性分析及其监测应用研究
6
作者 蒋磊 张可能 +1 位作者 陈宾 彭环云 《广东建材》 2011年第6期143-146,共4页
红粘土边坡在湘南地区广泛分布。本文以湖南省郴州市某红粘土边(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边坡的深部位移监测,分析研究了滑坡产生的地质条件、软弱夹层、结构面参数、裂缝的发展等。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处治滑坡的措施,结合边坡深部位... 红粘土边坡在湘南地区广泛分布。本文以湖南省郴州市某红粘土边(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边坡的深部位移监测,分析研究了滑坡产生的地质条件、软弱夹层、结构面参数、裂缝的发展等。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处治滑坡的措施,结合边坡深部位移监测评价边坡施工及其使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程度,对于已滑动的边坡体掌握其演变过程,并做出有关预报,为业主、施工方及监理提供预报数据,跟踪和控制施工进程,并对原有的设计和施工组织的改进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合理分析采用和调整有关施工工艺和步骤,做到信息化施工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界面 过程稳定性 滑坡 深部位移监测 信息化施工
下载PDF
郴州市某高边坡过程稳定性及处治措施分析
7
作者 芦建新 张可能 许庆伟 《广东建材》 2010年第2期27-29,共3页
通过对郴州市某路堑高边坡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的系统调查,首先对边坡的岩土结构及其成因机制、过程稳定性进行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处于蠕动滑移阶段,边坡的变形受... 通过对郴州市某路堑高边坡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的系统调查,首先对边坡的岩土结构及其成因机制、过程稳定性进行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处于蠕动滑移阶段,边坡的变形受层间软弱夹层控制作用明显,坡体中下部覆盖层沿层间软弱夹层产生滑动;受已发生滑动的覆盖层推力作用,第一级、第二级边坡岩土交界面逐渐产生剪切滑动面,逐渐贯通,最终破坏。基于变形机制分析的治理措施将重点放在控制滑动体和坡脚的变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路堑高边坡 岩土界面 变形机制 过程稳定性
下载PDF
Influence of interface morphology on dynamic behavior and energy dissipation of bi-material discs 被引量:1
8
作者 Zi-long ZHOU Jian-you LU +1 位作者 Xin CAI Yi-chao RUI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2339-2352,共14页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behavior and energy dissipation of the rock−concrete interface,dynamic splitting tests on bi-material discs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the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The test results reveal t...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behavior and energy dissipation of the rock−concrete interface,dynamic splitting tests on bi-material discs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the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The test results reveal tha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interface inclination angles(θ),the influence of interface groove width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pecimens also varies.Whenθincreases from 0°to 30°,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rise of the interface groove width;the optimal groove width on the rock surface in this range of interface inclination angles is 5 mm.Whenθincreases from 45°to 90°,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 has no obvious change.Moreover,whenθincreases from 0°to 45°,the dissipated energy of the specimens rises obviously at first and then tends to be stable as the width of the interface groove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concrete interface Brazilian disc splitting fracture development interface mechanical properties dynamic behavior energy dissipation
下载PDF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a deep buried sand and a paleo-weathered rock mass using a high normal stress direct shear apparatus 被引量:4
9
作者 Bai Hanying Li Wenping +2 位作者 Ding Qingfeng Wang Qiqing Yang Dongd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4期623-628,共6页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safe mining close to the contact zone under reduced security coal pillar conditions at a coal mine in eastern China,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deep buri...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safe mining close to the contact zone under reduced security coal pillar conditions at a coal mine in eastern China,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deep buried sand and a paleo-weathered rock mass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laboratory by direct shear testing. A DRS-1 high pressure soil shear testing machine and orthogonal design method were used in the direct shear tests. Variance and range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ensitivity of each factor that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s of the interface.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rmal pressure i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for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face, while 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roughness are minor factors; the shear stress against shear displacement curve for the interface shows an overall hyperbola relationship, no obvious peak stress and dilatancy was observed.When the normal pressure is 6 MPa, the shear strengths of interfaces with different roughnes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and when the normal pressure is more than 8 MPa, the larger the roughness of the interface, the larger will be the shear strength; the shear strength has a better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normal pressure, which can be described by a linear Mohr–Coulomb criter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buried sand Coal series Paleo-weathered rock mass Roughness of interface Mohr-Coulomb criterion
下载PDF
岩-土复合地层隧道施工引起建筑物沉降计算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涛 崔远 +1 位作者 刘波 刘学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6-91,共6页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考虑岩层与土层性质的差异性,将地层分为岩层与土层两部分,建立了双层介质计算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沉降预测公式,计算得到岩土分界面的沉降曲线,然后将该沉降曲线与岩土分界面所围成的区域视为"不等厚开挖"...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考虑岩层与土层性质的差异性,将地层分为岩层与土层两部分,建立了双层介质计算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沉降预测公式,计算得到岩土分界面的沉降曲线,然后将该沉降曲线与岩土分界面所围成的区域视为"不等厚开挖",获得土层沉降规律.在考虑基础埋深与结构刚度对建筑物变形影响的基础上,经推导得到了建筑物沉降计算公式.最后以贵阳地铁2号线观兴区间暗挖隧道下穿建筑物工程为背景,对比分析了计算值与实测值.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双层介质计算模型考虑了岩层与土层两种介质的差异性,计算所得的建筑物沉降值与实测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介质理论 岩-土复合地层 暗挖隧道 岩土界面 建筑物沉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