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岩性土壤对皂荚幼树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胡国珠 武来成 +3 位作者 谢双喜 徐建德 钟家彬 杨馥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38,共4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6种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对皂荚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皂荚在灰质白云岩发育的土壤中生长状况最好,第3年树高可达209.3cm,最差为石英砂岩发育的土壤中情况,树高仅100.6cm,并且这种差异随时间越长越明显;...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6种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对皂荚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皂荚在灰质白云岩发育的土壤中生长状况最好,第3年树高可达209.3cm,最差为石英砂岩发育的土壤中情况,树高仅100.6cm,并且这种差异随时间越长越明显;地茎的生长与高生长规律一致,但变化幅度没有高生长的大;高、径生长的差异也反映在生物量上有差异,3年生皂荚的生物量,以灰质白云岩发育的土壤中最大为382.61g,石英砂岩发育的土壤中情况最差,生物量仅为170.69g。这一结果可指导黔中喀斯特地区进行森林植被恢复及树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英 不同岩性土壤 生长 生物量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不同岩性土壤上马尾松优良种源育苗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婷敬 周运超 +1 位作者 杨乃坤 李华林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64,共6页
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在玄武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变余砂岩4种不同岩性发育土体上进行都匀、桐棉、崇义、韶关、古蓬、上杭、基地6个不同地理种源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大田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不同地理... 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在玄武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变余砂岩4种不同岩性发育土体上进行都匀、桐棉、崇义、韶关、古蓬、上杭、基地6个不同地理种源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大田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不同地理种源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Sig.〈0.01);出苗最好的是上杭和都匀种源,幼苗生长最好的是古蓬和桐棉种源;不同岩性发育的土壤对马尾松大田育苗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出苗率以玄武岩和变余砂岩上较好,长石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上较差,幼苗苗高和地径生长状况均以长石石英砂岩最好,变余砂岩上最差,半年生幼苗平均苗高变幅为19.62~28.91 cm,平均地径变幅为3.26~4.20 mm;都匀和崇义种源用变余砂岩做育苗土壤,广西桐棉或古蓬种源用长石石英砂岩作育苗土壤是提高马尾松幼苗苗木质量的较佳大田苗培育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种源 不同岩性土壤 大田育苗
下载PDF
黔中地区皂荚生长与不同岩性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国珠 杨馥宁 谢双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62,共5页
皂荚可作为黔中喀斯特地区恢复树种进行推广。笔者研究了该地区皂荚种植区6种不同岩性(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第四纪红色黏土、煤系砂页岩、紫色砂页岩、灰质白云岩)土壤中4种土壤酶(蔗糖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皂荚可作为黔中喀斯特地区恢复树种进行推广。笔者研究了该地区皂荚种植区6种不同岩性(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第四纪红色黏土、煤系砂页岩、紫色砂页岩、灰质白云岩)土壤中4种土壤酶(蔗糖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岩性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均随皂荚生长季节(生长初期、生长旺期和生长末期)变化逐渐减弱,脲酶活性则随皂荚生长季节变化而增强,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大。不同岩性土壤中土壤酶活性有较大差异。皂荚生长初期变余砂岩发育土壤的蔗糖酶最强,石英砂岩发育土壤的蔗糖酶活性最弱;生长中期各土壤蔗糖酶活性差异不大;落叶期灰质白云岩土壤蔗糖酶活性最强,煤系砂页岩发育土壤上蔗糖酶活性较稳定。脲酶活性在石英砂岩和变余砂岩土壤中最低,在其他4种岩性土壤中相近;煤系砂页岩和灰质白云岩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灰质白云岩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在皂荚3个生长期中,土壤酶活性均与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显著相关。综合比较不同岩性土壤4种土壤酶活性与皂荚生长关系,以灰质白云岩土壤中皂荚生长较好。这一结果可指导黔中喀斯特地区进行森林植被恢复及树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土壤 土壤 皂荚种植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施肥对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幼苗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凌帅 韦小丽 +1 位作者 宋文清 潘承美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5-236,共12页
【目的】为给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幼树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由纯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砂页岩发育而成的B层土壤为栽培基质,栽植3年生棕榈苗木,设计氮、磷、钾3因素4水平的正交施肥试验方案,共设16个施肥处理,以不施肥... 【目的】为给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幼树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由纯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砂页岩发育而成的B层土壤为栽培基质,栽植3年生棕榈苗木,设计氮、磷、钾3因素4水平的正交施肥试验方案,共设16个施肥处理,以不施肥作为对照,就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苗根系形态指标、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1)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苗各根系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差异均显著。在16个施肥处理组合中,就不同配比肥的施用效果而言,由纯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和由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上棕榈苗的各根系指标值和生物量,均以N2P1K2(施尿素21.645g/株、钙镁磷肥0g/株、硫酸钾肥19.608g/株)处理的为最高;由白云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上棕榈苗的各根系指标值和生物量,则均以N2P2K1(施尿素21.645g/株、钙镁磷肥62.5g/株、硫酸钾肥0g/株)处理的为最高。2)对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苗各根系指标的隶属函数综合值的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由纯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上棕榈苗根系发育和生物量积累的施用效果均最优的施肥处理方案是N2P4K1(施尿素21.645g/株、钙镁磷肥125g/株、硫酸钾肥0g/株),其中,N的影响最大,P的影响次之;对白云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上棕榈苗根系发育和生物量积累的施用效果均最优的施肥处理方案是N1P2K4(施尿素0g/株、钙镁磷肥62.5g/株、硫酸钾肥39.216g/株),其中,P的影响最大,N的影响次之;对由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上棕榈苗根系发育和生物量积累的施用效果均最优的施肥处理方案是N2P4K2(施尿素21.645g/株、钙镁磷肥125g/株、硫酸钾肥19.608g/株),其中,N的影响最大,K的影响次之。【结论】施肥可促进棕榈苗根系的发育和生物量的积累,而能有效促进不同岩性土壤上棕榈苗根系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最适配方是不同的。在16个施肥处理组合中,可促进栽培于由纯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和由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上的棕榈苗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最适施肥处理方案均为N2P1K2,而可促进栽培于由白云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上的棕榈苗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最适施肥处理方案则为N2P2K1。可促进由纯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由白云质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和由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上棕榈苗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最优施肥处理方案分别是N2P4K1、N1P2K4、N2P4K2;而最优施肥处理方案都不在所设计的16个施肥处理组合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苗 施肥 岩性土壤 根系 生物量
下载PDF
不同岩性土壤的日本柳杉幼树生长情况初报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祥秀 李昕 梁勇 《农技服务》 2014年第6期165-165,共1页
通过对黔中地区六种不同岩性(石英砂岩、含煤系砂页岩、紫色砂岩、第四纪红色粘土、灰质白云岩及变余砂岩)土壤上的5年生日本柳杉生长情况调查研究,所得结果表明,岩性不同,所发育形成的土壤理化性质和营养不同,因此在其上生长的日本柳... 通过对黔中地区六种不同岩性(石英砂岩、含煤系砂页岩、紫色砂岩、第四纪红色粘土、灰质白云岩及变余砂岩)土壤上的5年生日本柳杉生长情况调查研究,所得结果表明,岩性不同,所发育形成的土壤理化性质和营养不同,因此在其上生长的日本柳杉生长情况也各不相同,各土壤对日本柳杉生物量的影响存在极显著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柳杉 不同岩性土壤 生长情况
下载PDF
不同岩性土壤对构树种子发芽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魏媛 喻理飞 《林业实用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共3页
对6不同岩性土壤上构树种子发和1年生苗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构树种子发芽率及苗木高、径生长在不同岩性土壤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灰质白云岩土壤种子发芽率最高(88.8%);其后依次为石英砂岩、变余岩、第四纪红色粘土,玄... 对6不同岩性土壤上构树种子发和1年生苗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构树种子发芽率及苗木高、径生长在不同岩性土壤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灰质白云岩土壤种子发芽率最高(88.8%);其后依次为石英砂岩、变余岩、第四纪红色粘土,玄武岩;在长石砂岩土壤上种子发芽率最低(47.1%)。构树苗木高、径生长在灰质白云岩土壤上最好,年净生长量超过109 cm和1.26 cm,在长石砂岩土壤上生长最差。在不同岩性土壤上构树苗高、地径生长呈慢-快-慢的"S"形节律变化。灰质白云岩发育土壤最适宜于培育构树苗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树 不同岩性土壤 发芽率 苗木生长节律
原文传递
土壤中氟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其与岩性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莫春雷 宁立波 卢天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9-52,共4页
氟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人体摄入氟元素不足或过量均会对健康产生危害。文章通过在河南扶沟地区采集不同深度以及不同岩性的土壤样,采用碱熔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土壤中的总氟和水溶性氟含量,探讨土壤中氟的垂向分布特征... 氟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人体摄入氟元素不足或过量均会对健康产生危害。文章通过在河南扶沟地区采集不同深度以及不同岩性的土壤样,采用碱熔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土壤中的总氟和水溶性氟含量,探讨土壤中氟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岩性的关系。认为土壤中的氟在垂向上的分布表现为:在土壤浅表,土壤氟含量随土壤埋深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较大埋深的土壤中,氟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以及土壤岩性的变化而呈现波动;不同岩性的土壤中氟含量差异很大,不同岩性中的土壤氟含量与岩性颗粒的粒径大小有一定关系,其中在粘性土壤中,土壤颗粒粒径小,比表面积大,透水性差,氟含量高,而在砂土中,土壤颗粒粒径大,比表面积小,透水性好,氟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规律 土壤 扶沟
下载PDF
不同岩性土体的日本柳杉幼树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杜文军 谢双喜 +2 位作者 梁佳 李爱民 赵祥秀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5,180,共4页
【目的】通过对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的生长与土体关系的研究,为其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种不同岩性土体下生长的5年生日本柳杉采用全株挖掘法,并用烘干恒重法分别测定其各部样品干物质量,并用统计学方法求得各... 【目的】通过对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的生长与土体关系的研究,为其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种不同岩性土体下生长的5年生日本柳杉采用全株挖掘法,并用烘干恒重法分别测定其各部样品干物质量,并用统计学方法求得各部生物量。【结果】在所供试的不同土体上,日本柳杉平均单株生物量大小为:灰质白云岩>变质砂岩>煤系砂页岩>石英砂岩>紫色砂岩>第四纪粘土,而其平均单株的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为:树干>树叶>树枝>根系。另外采用相对生长模型W=aDb和W=a(D2H)b进行拟合相关系数均较高。【结论】日本柳杉在灰质白云岩上生长最好,在石英砂岩、煤系砂页岩、紫色砂岩、变质砂岩上居中,而第四纪粘土生长较差。另外可利用以上相对生长模型估测在这些土壤上生长的日本柳杉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柳杉 不同岩性土壤 生物量
下载PDF
不同岩性土体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谢双喜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1期6-8,共3页
在不同岩性土体上进行了杉木栽植的研究。 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岩性所发育的土壤对杉木的高、径生长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其中以玄武岩与石英砂岩发育的土体上的杉木生长最好 ,依次为长石石英砂岩与变余砂岩 ,而以煤系砂页岩和第四... 在不同岩性土体上进行了杉木栽植的研究。 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岩性所发育的土壤对杉木的高、径生长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其中以玄武岩与石英砂岩发育的土体上的杉木生长最好 ,依次为长石石英砂岩与变余砂岩 ,而以煤系砂页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上的杉木生长最差。分别对不同岩性土体上杉木的年龄与高和径之间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同一岩性土体上杉木年龄与高和径间成正相关 ,且相关关系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岩性土壤 立地高生长 径生长 年龄 适地适树
下载PDF
猴樟幼树在不同岩性土体上的生长反应 被引量:13
10
作者 谢双喜 《江苏林业科技》 2002年第1期22-23,31,共3页
在黔中地区 7种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上 ,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猴樟栽植试验 ,3a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岩性土体对猴樟的生长影响显著。从树高与地径的生长来看 ,以在灰质白云岩上生长最好 ,其次为玄武岩与变余砂岩 ,而以在煤系砂页岩、石英... 在黔中地区 7种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上 ,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猴樟栽植试验 ,3a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岩性土体对猴樟的生长影响显著。从树高与地径的生长来看 ,以在灰质白云岩上生长最好 ,其次为玄武岩与变余砂岩 ,而以在煤系砂页岩、石英砂岩、紫色砂岩与第四纪红色粘土上的生长较差。表明猴樟对土壤有较广泛的适应性 ,但更适生于微酸至微碱性的通透性能与保水、保肥性能良好的砂质壤土及壤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樟 岩性土壤 生长反应 适应 幼树
下载PDF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及包气带岩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谭秀翠 王刚 王华敬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0,共5页
为准确计算地下水补给量并分析包气带岩性变化对补给的影响,以栾城为例,采用HYDRUS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包气带中,腾发作用极限深度位置的通量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其可以反映地下水的实际补给情况;2005—2008年,栾城地下水平... 为准确计算地下水补给量并分析包气带岩性变化对补给的影响,以栾城为例,采用HYDRUS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包气带中,腾发作用极限深度位置的通量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其可以反映地下水的实际补给情况;2005—2008年,栾城地下水平均补给量为109mm,补给系数为0.13,该结果得到示踪试验结果的验证,表明HYDRUS模型计算地下水补给量比较可靠;由栾城包气带土壤岩性资料构建了6个土柱模型,由补给系数结果表明,包气带的土壤岩性变化对地下水补给未产生显著影响,而且未呈现明显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水 土壤 数值模拟 地下水补给
下载PDF
太行山山前平原半干旱区深层土壤水分含量特征分析
12
作者 张丽 何先进 石萍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2-34,37,共4页
由于浅层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太行山山前平原半干旱区形成厚达20~30m的不饱和层,就该区厚不饱和层土壤水分状况及其主控因素展开研究,以期为已有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及开发新模型提供参数依据。研究在洪冲积扇区及河道区利用Geoprobe M... 由于浅层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太行山山前平原半干旱区形成厚达20~30m的不饱和层,就该区厚不饱和层土壤水分状况及其主控因素展开研究,以期为已有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及开发新模型提供参数依据。研究在洪冲积扇区及河道区利用Geoprobe Model 54DT钻机进行深层土壤取样,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近20m厚的不饱和层中土壤含水量及岩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洪冲积扇区岩性比较复杂,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异大,河道区岩性较单一,含水量变异较小,但两种条件下2m以下土壤含水量与岩性具极高的相关性,可以确认厚不饱和层土壤含水量处于田间持水量状态,并且可以通过回归方程根据岩性估算土壤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不饱和层 土壤含水量 土壤
下载PDF
半干旱区深层土壤水分含量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刚 何先进 张丽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45,共3页
由于浅层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太行山山前平原半干旱区形成厚达20~30m的不饱和层,本研究就该区厚不饱和层土壤水分状况及其主控因素展开研究,以期为已有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及开发新模型提供参数依据。研究在河道区利用钻机进行深层土壤取... 由于浅层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太行山山前平原半干旱区形成厚达20~30m的不饱和层,本研究就该区厚不饱和层土壤水分状况及其主控因素展开研究,以期为已有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及开发新模型提供参数依据。研究在河道区利用钻机进行深层土壤取样,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近20m厚的不饱和层中土壤含水量及岩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河道区岩性较单一,含水量变异较小,2m以下土壤含水量与岩性具极高的相关性,可以初步认为厚不饱和层土壤含水量处于田间持水量状态,并且通过回归方程根据岩性可以估算土壤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不饱和层 土壤含水量 土壤
下载PDF
化工装置周边土壤及地下水中污染分布特征解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志斌 胡振国 +3 位作者 刘菲 杨新敏 赵贝 姜国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3-1340,共8页
选取江苏省某化工装置车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钻孔采集了车间内不同位置的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并检测分析了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该车间内土壤和地下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与土... 选取江苏省某化工装置车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钻孔采集了车间内不同位置的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并检测分析了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该车间内土壤和地下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与土壤岩性关系密切,渗透性较差的岩性土层往往会导致污染物的累积;由于地下水位较浅加之土壤岩性渗透性良好,污染物不易长期留存在土壤环境,而易从土壤环境迁移至地下水环境,导致地下水污染程度要比土壤严重。土壤中超标污染物为苯和钴,主要分布于浅层杂填土和粉砂层。地下水中超标污染物包括苯、4-氯苯胺、石油烃、锰、镉、铅、硫酸盐、氟化物和氨氮。分析污染物分布特征与污染物性质及土壤岩性之间的关系,为化工企业的选址、污染预测以及污染防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地下水 污染特征 土壤
下载PDF
直压式电导法测定厚包气带土壤岩性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张丽 雷玉平 +2 位作者 郑力 付玉芹 Marcia K.SCHULMEISTER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7-851,共5页
探索将厚包气带直压式测量土壤电导率(EC)用于绘制土壤岩性剖面的方法。研究区位于太行山山前平原,由于浅层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该区已经形成了厚包气带。我们利用Geoprobe(r)直压式钻机和温纳排列(W enner Array)电极组测得EC剖面并钻取... 探索将厚包气带直压式测量土壤电导率(EC)用于绘制土壤岩性剖面的方法。研究区位于太行山山前平原,由于浅层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该区已经形成了厚包气带。我们利用Geoprobe(r)直压式钻机和温纳排列(W enner Array)电极组测得EC剖面并钻取相应的土样。土样分析结果显示,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受岩性控制。由于研究区土壤为非盐渍土,因此土壤岩性是EC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土壤EC的空间变化也能表达岩性的分布。比较土样颗粒组成和EC值发现,EC值与土壤砂粒含量成负相关,与土壤粘粒含量成正相关。当土壤中砂粒含量由12%增加到100%时,EC由100 mS m-1减少到20 mS m-1;而粘粒含量由3%增加到26%时,EC由30 mS m-1增加到100 mS m-1。研究结果表明,厚包气带直压式测量EC资料可以推断土壤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包气带 土壤电导率 土壤分布
原文传递
郑州市地下水均衡场地中渗透仪潜水蒸发规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甘东科 靳孟贵 +1 位作者 朱中道 魏秀琴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4年第1期47-50,共4页
根据郑州市地下水均衡场 1 991~ 1 996年地中渗透仪实测资料 ,分析了潜水蒸发与气象因素、埋深、土壤岩性及降雨入渗的关系。研究表明 :潜水埋深较小 (不大于 1 .0m)时 ,潜水蒸发与水面蒸发在动态分布上显示出极大的相关性 ;潜水蒸发... 根据郑州市地下水均衡场 1 991~ 1 996年地中渗透仪实测资料 ,分析了潜水蒸发与气象因素、埋深、土壤岩性及降雨入渗的关系。研究表明 :潜水埋深较小 (不大于 1 .0m)时 ,潜水蒸发与水面蒸发在动态分布上显示出极大的相关性 ;潜水蒸发随埋深增大急剧减弱 ;毛细上升高度和渗透性结合得比较好的土壤潜水蒸发较大 ;在埋深较小 (不大于 1 .0m)时 ,单次集中降雨入渗对潜水蒸发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市 潜水蒸发 地中渗透仪 土壤 埋深
下载PDF
Parametric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ile Inclination Angle on the Response of Batter Piles in Offshore Jacket Platforms 被引量:2
17
作者 Ali Aminfar Hamid Ahmadi Mohammad Hossein Aminfar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CSCD 2016年第2期193-200,共8页
Offshore jacket-type platforms are attached to the seabed by long batter piles. In this paper, results from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verified against experimental data, a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pile's in... Offshore jacket-type platforms are attached to the seabed by long batter piles. In this paper, results from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verified against experimental data, a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pile's inclination angl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geometrical properties of the pile and the geo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rounding soil on the behavior of the inclined piles supporting the jacket platforms.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lination angle is one of the main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behavior of an offshore pile.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he inclination angle on the maximum von Mises stress, maximum von Mises elastic strain, maximum displacement vector sum, maximum displacement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and maximum displacement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ile's operationally optimal degree of inclination is approximately 5°. By exceeding this value, the instability in the surrounding soil under applied loads grows extensively in all the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considered. Cohesive soils tend to display poorer results compared to grained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 batter pile inclination angl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fshore jacket platform pile-soil interaction SETTLEMENT offshore piles
下载PDF
Cu and Zn Speciation in an Acid Soil Amended withAlhalline Biosolids 被引量:3
18
作者 LUO YONGMING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65-170,共6页
Fractionation of metals in acid sandy loam soil amended withalkaline-stabilised sewage sludge biosolids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assess metal bioavail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obility. Soilsolution was extracted by a... Fractionation of metals in acid sandy loam soil amended withalkaline-stabilised sewage sludge biosolids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assess metal bioavail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obility. Soilsolution was extracted by a centrifugation and filtration technique.Meal speciation in the soil solution was determined by a cationexchange resin method. Acetic acid and EDTA extracting solutions wereused for extraction of metals in soil solid surfaces. Metal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fractions of soil solid phase wasdetermined using a three-step sequential extraction sche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line-stabilised sewage sludge chemical speciation Cu granite soil
下载PDF
Agronomic Potential of Partially Acidnlated Rock Phos-phates in Acid Soils of Subtropical China
19
作者 XIONGLI-MING B.TRUO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2期97-105,共9页
A glasshous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agronomic potential of four partially acidulatedrock phosphates (PARP) in three representative soils sampled from subtropical China. The PARPs weremanufactured by ... A glasshous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agronomic potential of four partially acidulatedrock phosphates (PARP) in three representative soils sampled from subtropical China. The PARPs weremanufactured by attacking a moderately reactive phosphate rock either with sulfuric acid alone or withcombination of sulfuric and phosphoric acids at 30 or 60 percent of acidulation. Shoot dry weight and Paccumulation of six successive cuttings of ryegras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agronomic potential of thesefertilizers with that of the raw rock phosphate (RP) and monocalcium phosphate (MCP). Results indicated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phosphates was determined both by the solubility of the phosphates andby the acidity and P-fixing capacity of the soils. The higher the watersoluble P contained, the better theeffectiveness of the fertilizer was. Although plant P accumulation of PARP treatments was constantly lowerthan that of MCP treatment, some PARPs could still get a dry matter production similar to that of MCPtreatment. PARP SP60, which was acidulated with a mixture of sulfuric acid and phosphoric acid at 60percent of acidulation and contained the highest soluble P, was as effective as MCP in terms of dry matterproduction on all the soils. 560 and C1, which were both acidulated with sulfuric acid with the formerat 60 percent of acidulation and the latter at 30 percent but with a further addition of monoarninoniumphosphate, were more than 80 percent as effective as MCP. Raw RP also showed a reasonable effectivenesswhich increased with soil acidity. It was suggested from the study that some of these PARPs could beexpected to have a comparable field performance as soluble P fertilizers in the acid soil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 soil agronomic potential partially acidulated rock phosphate
下载PDF
Agronomic Effectiveness of Partially Acidulated Phosphate Rock
20
作者 HENIAN-ZU SUNQI-WEI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Laboratorial incubation and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soils ranging in texture from sandy loam toclay and in PH from 3 .6 to 9.0 to determine the agronomic effectiveness of single superphosphate (SSP), fused... Laboratorial incubation and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soils ranging in texture from sandy loam toclay and in PH from 3 .6 to 9.0 to determine the agronomic effectiveness of single superphosphate (SSP), fused magne-sium phosphate (FMP)and partially acidulated phosphate rock (PAPR)on 8 field cro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pottern of available P released from SSP was fixing -releasing-fixing-steady state, while that of PAPR was shortlyfixing-slowly releasing-fixing-steady state And the PAPR . SSP and FMP were equally effective as judged by yield, Puptake by plants and extractable P in soils after crop harvesting. The PAPR used as basal fertilizer was more effectivethan that as top dressing, and its residual effect was also obv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eld crop fused magnesium phosphate (FMP) partially acidulated phosphate rock (PAPR) singlesuperphos phate (SS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