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壳深部岩浆岩岩基体与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的形成及找矿效应 被引量:31
1
作者 滕吉文 姚敬金 +4 位作者 江昌洲 闫雅芬 杨辉 张永谦 阮小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09-1038,共30页
基于部分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和多金属矿集区的地球物理研究发现:地壳内部物质在热动作用下,深部物质和能量强烈的在交换,当深部热液沿通道(破碎带、软弱岩层或断裂系)上涌时,在深部适宜的岩层部位聚积,并形成大型或较大型的酸性、中... 基于部分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和多金属矿集区的地球物理研究发现:地壳内部物质在热动作用下,深部物质和能量强烈的在交换,当深部热液沿通道(破碎带、软弱岩层或断裂系)上涌时,在深部适宜的岩层部位聚积,并形成大型或较大型的酸性、中酸性或基性的岩基体(镁铁质、超镁铁质)。这些类型的岩浆岩以其携带的热能驱动着深部物质重新分异和调整,并在这一动力作用过程中与围岩进行交代、蚀变,并促使其不断变质。在这样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下矿物元素得以在大型或较大型岩基体附近与周边介质耦合,逐使矿物元素不断聚积,并形成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和多金属矿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岩浆上涌 岩基体 金属矿床 深层过程
下载PDF
南海东北陆缘过渡性地壳的地震成像 被引量:1
2
作者 Tan K.Wang Chao-Shing Lee 薛彬 《世界地震译丛》 2008年第3期12-27,共16页
根据2001年8月台湾和中国大陆合作开展的深部地震调查,给出了横跨南海(SCS)东北部被动大陆缘的地壳构造。将一条NW-SE向剖面上的48道地震反射数据和11台海底地震仪的反射和折射的垂直分量数据整合在一起,依次得到了沉积层上部(1.6~2.4km... 根据2001年8月台湾和中国大陆合作开展的深部地震调查,给出了横跨南海(SCS)东北部被动大陆缘的地壳构造。将一条NW-SE向剖面上的48道地震反射数据和11台海底地震仪的反射和折射的垂直分量数据整合在一起,依次得到了沉积层上部(1.6~2.4km/s)、下部(2.5~2.9km/s)、压实层(3~4.5km/s)以及结晶地壳上部(4.5~5.5km/s)、中部(5.5~6.5km/s)和下部(6.5~7.5km/s)的成像。速度模型表明,压实沉积物的厚度(0.5~3km)和基底变化很大,这是由于南海海底扩张以后的岩浆入侵和火成岩活动导致的。更进一步从模型中识别出,在南海东北部边缘下陆坡之下的洋陆过渡带(OCT)的上/中地壳(7~10km厚)存在一些火山和火成岩,下地壳下面存在高速层(0~5km厚)。还得到了南海东北部陆缘洋陆过渡带的西北为薄陆壳、东南为厚洋壳的影像。但是这些过渡性地壳不能归类为洋陆过渡带,这是由于它们的地壳厚度、有限的火山、岩浆体和高速层所决定的。紧邻重力低区和从台西南海盆延伸而来的沉陷带的陆壳拉伸可能是欧亚板块向马尼拉海沟下插的结果,而厚洋壳的形成则是由于南海海底扩张之后洋壳中过度的火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层(HVL) 岩浆上涌 海底地震仪 洋陆过渡带 被动张裂 海底扩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