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庄河鞍子山超单元岩浆就位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启伟 王爱春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8年第2期189-194,共6页
鞍子山超单元由4个单元组成,各单元中的叶理极发育,闪长质包体强烈压扁,钾长石斑晶定向排列,以上三者均平行于剪切带分布。由早期到晚期具有叶理构造减弱,包体数量减少,压扁程度降低,斑晶定向逐渐消失的变化趋势。包体应变指数... 鞍子山超单元由4个单元组成,各单元中的叶理极发育,闪长质包体强烈压扁,钾长石斑晶定向排列,以上三者均平行于剪切带分布。由早期到晚期具有叶理构造减弱,包体数量减少,压扁程度降低,斑晶定向逐渐消失的变化趋势。包体应变指数K值为0<K<1,属于压扁型椭球体。根据包体旋转指向和定向薄片资料分析,鞍子山超单元主要受北东向吴炉—郑家山—上腰岭左旋剪切带的控制,属于楔形侵入膨胀式就位机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子山超单元 叶理构造 岩浆就位机制 岩浆
下载PDF
辽宁庄河东部地区鞍子山超单元岩浆就位与区域构造关系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启伟 王爱春 《辽宁地质》 1998年第2期104-110,共7页
鞍子山超单元由四个单元组成,各单元叶理构造极为发育,闪长质包体剪切压扁强烈,钾长石斑晶总体按优选方位定向,三者产状一致,平行接触带分布。从早期单元到晚期单元随着叶理构造发育强度减弱,闪长质包体数量减少,剪切压扁程度降... 鞍子山超单元由四个单元组成,各单元叶理构造极为发育,闪长质包体剪切压扁强烈,钾长石斑晶总体按优选方位定向,三者产状一致,平行接触带分布。从早期单元到晚期单元随着叶理构造发育强度减弱,闪长质包体数量减少,剪切压扁程度降低;钾长石斑晶从按优选方位定向到杂乱分布。将其划分为强侵位变形、中等侵位变形、弱侵位变形及基本无侵位变形四个侵位变形带。通过对各单元闪长质包体测量,计算弗林指数K值为0<K<1,属压扁型应变椭球体,即形成L<S岩组类型。根据超单元分布的构造位置及形态。各单元群居关系特征,结合野外包体旋转指向及镜下定向薄片资料分析,认为该超单元岩浆就位受区内北东向吴炉—郑家山—上腰岭左旋剪切带控制,属剪切楔形侵入膨胀式岩浆就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子山 超单元 闪长质包体 区域构造 岩浆就位
下载PDF
医巫闾山地区早白垩世同伸展花岗岩就位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刚 刘正宏 +1 位作者 崔维龙 白相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77-2689,共13页
石山岩体形成的时间约为124Ma,是医巫闾山地区早白垩世NWW向伸展变形的同构造花岗岩体。花岗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含量表现出埃达克质岩浆的特点,SiO 2、Al2O3及碱性组分含量较高,而Fe2OT3和MgO含量较低,岩浆锆石εHf(t)值=-26.7^-20.3、t... 石山岩体形成的时间约为124Ma,是医巫闾山地区早白垩世NWW向伸展变形的同构造花岗岩体。花岗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含量表现出埃达克质岩浆的特点,SiO 2、Al2O3及碱性组分含量较高,而Fe2OT3和MgO含量较低,岩浆锆石εHf(t)值=-26.7^-20.3、tDM2=2.0~2.3Ga,表明岩浆来源于华北陆块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通过对围岩变形组构与岩体中岩浆组构的分析,可将石山岩体的就位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岩浆底劈、膨胀作用和围岩伸展滑移的共同影响下,石山岩体最终形成了主体呈近圆形、西部发育两个岩墙的形态。岩浆就位过程与围岩变形组构的相互关系,表明中、浅部地壳的伸展变形可以控制岩浆的就位过程和最终形态,但与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关系不大,岩石圈减薄及区域伸展应力场是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就位 伸展变形 岩石成因 变质核杂岩 医巫闾山地区 华北陆块
下载PDF
华北东部晚中生代区域伸展背景下同构造花岗岩体的起源与就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刚 薛吉祥 +3 位作者 刘正宏 董晓杰 李文庆 王师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13-2430,共18页
花岗质岩浆的起源、迁移及就位是研究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特性的重要方面。然而,板内伸展背景下同构造花岗岩体的岩浆来源、就位机制和岩浆流动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等问题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晚中生代期间华北板块东部逐渐变为区域伸展体制,... 花岗质岩浆的起源、迁移及就位是研究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特性的重要方面。然而,板内伸展背景下同构造花岗岩体的岩浆来源、就位机制和岩浆流动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等问题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晚中生代期间华北板块东部逐渐变为区域伸展体制,同时中浅部地壳形成一系列的韧性剪切带、变质核杂岩和拆离断层,这些伸展构造往往伴有同剪切变形的花岗岩体。因此,华北东部是系统研究板内伸展背景下同构造花岗岩体的最佳区域。本文选取多个典型的同构造花岗岩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同构造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资料,发现多数同构造岩体具有多个岩浆源区,且较早就位的中性岩席(单元)往往来自壳幔混合岩浆或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较晚的酸性岩席(单元)则主要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这一特点反映了同伸展岩体岩浆源区由深至浅的演化规律,也揭示了区域伸展背景下源自地幔的流体和热量是触发地壳部分熔融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岩浆就位过程中围岩和岩体中形成的定向及变形组构,发现华北东部同伸展岩体的就位模式可分为三大类:以扁平岩床或岩基形式就位于中部地壳的水平韧性剪切带内;岩浆以近直立运移的方式形成长轴平行拆离断层的岩基,就位于变质核杂岩核部或拆离断层下盘;岩浆就位于再活化的先存断裂,通过膨胀作用、挤压围岩获得就位空间并使围岩变形,形成类似底辟作用的就位方式。剪切应力和浮力是影响岩浆运移方向的重要力学参数。岩浆自源区上升的过程中浮力起着主要控制作用,就位于韧性剪切带时剪切应力起着控制作用,就位于浅部地壳的脆-韧性过渡带时浮力的作用再次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就位 岩浆起源 同伸展 花岗岩体 华北
下载PDF
医巫闾山中—晚侏罗世构造变形与同构造花岗岩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刚 蒋职权 +2 位作者 邵学峰 高万里 刘正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2-91,共20页
晚中生代期间医巫闾山地区经历了早期的高温韧性变形和晚期的低温脆-韧性变形,并最终形成了变质核杂岩。该变质核杂岩中发育多个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体,通过分析花岗岩体的岩浆组构及围岩中变形组构的特点,确定该期次的岩浆活动与高温韧... 晚中生代期间医巫闾山地区经历了早期的高温韧性变形和晚期的低温脆-韧性变形,并最终形成了变质核杂岩。该变质核杂岩中发育多个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体,通过分析花岗岩体的岩浆组构及围岩中变形组构的特点,确定该期次的岩浆活动与高温韧性变形同时发生,且这些岩体就位于中部地壳的高温韧性剪切带内。岩浆就位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部分熔融与垂向运移阶段(D1)、水平运移阶段(D2)和固态变形阶段(D3)。尖砬子岩体的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岩浆为埃达克质岩浆,并具有过铝质和由钙碱性向高钾钙碱性过渡的特点。岩石的Th/U比值和碱性组分含量较高,Mg、Cr、Fe_2O_3~T含量较低,岩浆锆石ε_(Hf)(t)值=-29.5~-23.3、T_(DM2)=2.51~2.18Ga。这些特点指示岩浆来源于古老的华北陆块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表明岩浆具有从地壳深部向地壳浅部运移的过程。中—晚侏罗世岩体的产出形态、岩浆组构及磁组构的优选方位,表明岩浆在就位于中部地壳的过程中受到围岩剪切作用的控制,发生强定向的水平流动,形成了NE-SW向延伸最长、垂向最短的扁纺锤状岩浆房。对比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期同构造岩浆就位机制,发现岩浆就位机制与围岩构造环境关系密切。同为下地壳部分熔融并向浅部运移的两期岩浆活动,岩浆就位机制差异很大:中—晚侏罗世岩浆就位于中部地壳的强剪切部位,就位过程中岩浆以侧向流动为主、气球膨胀作用为辅;早白垩世岩浆就位于浅部地壳的弱剪切部位,岩浆以气球膨胀作用和底辟作用为主。岩浆就位过程中不但受到围岩剪切作用的控制,岩浆房的扩张也会挤压围岩,使围岩叶理的产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对构造性质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就位 剪切变形 岩石成因 变质核杂岩 晚中生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