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浆底辟改造型洼陷复杂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以珠江口盆地陆丰22洼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琼玲 彭光荣 +4 位作者 肖张波 雷永昌 沈梦蓉 邱欣卫 李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48-1065,共18页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上的陆丰22洼为岩浆底辟改造型洼陷。为了明确这种洼陷的结构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本文通过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残余地层厚度分析,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还原了洼陷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陆丰22洼西斜坡和东次洼在古...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上的陆丰22洼为岩浆底辟改造型洼陷。为了明确这种洼陷的结构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本文通过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残余地层厚度分析,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还原了洼陷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陆丰22洼西斜坡和东次洼在古近纪受到3期强烈的岩浆底辟作用,其中以文昌组四段活动最活跃。岩浆底辟对洼陷结构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岩浆底辟破坏了洼陷原始构造样式,引起边界断裂弯曲变形甚至错断,在平面上分带展布;二是岩浆隆升导致地层强烈翘倾,缓坡地层大幅抬升遭受强烈剥蚀;三是岩浆底辟产生次级凸起,影响了沉积中心的位置、规模和演化,致使陆丰22洼表现出复杂的结构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岩浆底辟强烈的西斜坡和东次洼经历了断陷和坳断演化阶段,岩浆底辟较弱的西次洼、洼中隆和东斜坡则经历了完整的断陷、坳断和坳陷3个演化阶段,各构造单元具有平面分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辟 改造型洼陷 洼陷结构 构造演化 珠江口盆地 陆丰22洼
下载PDF
北京西山房山岩体岩浆底辟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9
2
作者 何斌 徐义刚 +1 位作者 王雅玫 韦必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8-308,共11页
运用底辟构造的理论和模型,通过对北京西山房山岩体边缘围岩构造、变形和应变的研究,厘定出岩体边缘的高温剪切带、周缘向斜、呈穹状分布陡倾的线理和面理,并结合对西山区域构造事件分析后提出房山岩体为典型的岩浆底辟构造(HotStokesDi... 运用底辟构造的理论和模型,通过对北京西山房山岩体边缘围岩构造、变形和应变的研究,厘定出岩体边缘的高温剪切带、周缘向斜、呈穹状分布陡倾的线理和面理,并结合对西山区域构造事件分析后提出房山岩体为典型的岩浆底辟构造(HotStokesDiapir).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了岩浆底辟的存在,而且对理清北京西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格架和演化序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认为房山地区可能不存在变质核杂岩;房山岩体边缘的关坻太古宙杂岩是基底岩石随岩体底辟流动上升带到地壳上部的;原先确定的一些印支期“剥离断层”是房山岩体岩浆底辟的刺穿构造或围岩高温剪切作用造成的地层缺失;太平山和凤凰山等向斜是岩体底辟过程中在围岩拖曳下形成的周缘向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西山 房山岩体 岩浆底辟 岩体侵位机制 关坻杂岩 变质核杂岩
下载PDF
云蒙山变质核杂岩抬升过程中伸展拆离和岩浆底辟联合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家声 C.W.Passchier +2 位作者 J.Konopasek 牛向龙 黄雄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39,共14页
北京地区云蒙山变质核杂岩在白垩纪阶段抬升的早期,伴随着沿四合堂剪切带由北向南的拆离滑脱和大型花岗闪长岩的垂向侵位,晚期变形发生在花岗闪长岩岩基周边及其邻近围岩中,形成云蒙山剪切带,并伴随大量同构造的花岗岩和伟晶岩岩脉灌入... 北京地区云蒙山变质核杂岩在白垩纪阶段抬升的早期,伴随着沿四合堂剪切带由北向南的拆离滑脱和大型花岗闪长岩的垂向侵位,晚期变形发生在花岗闪长岩岩基周边及其邻近围岩中,形成云蒙山剪切带,并伴随大量同构造的花岗岩和伟晶岩岩脉灌入。剪切带中所有的岩脉都随时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较老的岩脉形成紧闭的圆柱状褶皱,枢纽与剪切带的线理和面理接近平行。岩脉与剪切带中L-S组构的平行化作用主要是由于这种转动的结果。岩脉的成分和长英指数随它们的变形程度发生变化,说明持续的岩浆分异作用与韧性剪切变形是同时发生的。云蒙山剪切带由岩浆底辟引起的上盘岩石重力所驱动,并不断得到同构造侵位岩脉的补充,起到存储和不断改造侵位岩脉的作用。早期伸展体制下形成的四合堂剪切带局部遭受云蒙山剪切带的改造或复合。该地区的岩石、构造和同构造岩脉的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证据表明,太古宙结晶基底的抬升是下部岩浆底辟与上部地壳伸展拆离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杂岩 岩脉 韧性剪切带 岩浆底辟 拆离
下载PDF
香花岭岩浆底辟伸展构造及其控矿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幼明 段嘉瑞 周崇智 《矿产与地质》 1994年第2期88-92,共5页
香花岭穹隆是一个岩浆底辟伸展构造,它的结构与变质核杂岩、剥离断层的结构相似,由核部、滑动系统及盖层构造三部分组成,核部为隐伏花岗岩体和寒武系变质岩系。滑动系统为隐伏岩体与其上覆盖层之间的高温韧性剪切带和沿泥盆系与寒武... 香花岭穹隆是一个岩浆底辟伸展构造,它的结构与变质核杂岩、剥离断层的结构相似,由核部、滑动系统及盖层构造三部分组成,核部为隐伏花岗岩体和寒武系变质岩系。滑动系统为隐伏岩体与其上覆盖层之间的高温韧性剪切带和沿泥盆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发育的剥离断层。盖层构造为发育于泥盆系一石炭系中的阶梯状缓倾斜正断层和大量层间滑脱断层,香花岭岩浆底辟伸展构造是在区域伸展作用的背景下,由岩浆底辟上隆,并引起上覆盖层下滑而形成的。香花岭锡、铬、锌多金属矿的矿田、矿床及矿体构造都受该伸展构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构造 岩浆底辟 伸展构造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岩浆底辟构造地震响应特征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7
5
作者 吴俊刚 牛成民 +4 位作者 甄彦琴 贺电波 蒋炼 陈磊 陈容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55,130,共8页
为研究黄河口凹陷岩浆底辟构造油气成藏规律和发育模式,根据底辟构造模式和理论,利用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研究岩浆底辟构造的成因、地震响应特征和发育模式,分析岩浆底辟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凹陷发育2次以裂隙... 为研究黄河口凹陷岩浆底辟构造油气成藏规律和发育模式,根据底辟构造模式和理论,利用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研究岩浆底辟构造的成因、地震响应特征和发育模式,分析岩浆底辟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凹陷发育2次以裂隙式喷发模式为主的岩浆喷发活动,不同的火山岩亚相(火山通道相、火山口相、侵入相、溢流相和喷发相)具有特定的地震响应特征.此外,黄河口凹陷岩浆底辟构造的发育模式及其成藏规律与其他地区的存在较大差异,该区岩浆底辟构造主要为岩墙遮挡性质的鼻状构造和岩上断层控制的断块构造,发育程度控制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该成果有利于指导黄河口凹陷火山岩发育区的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凹陷 岩浆底辟构造 发育模式 地震响应特征 成藏模式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宝岛——长昌凹陷火山/岩浆底辟分布及CO_2充注风险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郭明刚 朱继田 +1 位作者 曾小宇 孙志鹏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7年第1期82-92,共11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石油勘探面临的幔源CO_2风险主要集中于其东区的宝岛—长昌凹陷,目前已在宝岛凹陷北缘发现多个高CO_2含量气层。文章基于地震火山地层学原理,利用地震相分析技术,识别火山/岩浆底辟分布,分析其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结...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石油勘探面临的幔源CO_2风险主要集中于其东区的宝岛—长昌凹陷,目前已在宝岛凹陷北缘发现多个高CO_2含量气层。文章基于地震火山地层学原理,利用地震相分析技术,识别火山/岩浆底辟分布,分析其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宝岛—长昌区的火山/岩浆底辟呈串珠状集中分布在(潜伏)深大断裂附近,凹陷中心的火山分布集中且规模大;中新统为火山最活跃时期,其控制因素主要为地幔上涌、断裂活动、沉积盖层厚度等。通过分析火山/岩浆底辟类型及分布、输导体系、宝南断阶带成藏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认为宝南断阶带整体来看CO_2风险较小,特别是主要目的层陵三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宝岛—长昌凹陷 火山/岩浆底辟 CO2充注风险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底辟构造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何春波 汤良杰 +2 位作者 黄太柱 李慧丽 宁飞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0,共6页
底辟构造是油气聚集的重要类型,通过地震解释对塔中地区底辟构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主要发育盐底辟和岩浆底辟构造2种类型,盐底辟构造样式主要为盐枕构造,从成因上进而分为断裂遮挡型、逆冲断裂上盘侧向挤压型和纵弯褶皱型;岩... 底辟构造是油气聚集的重要类型,通过地震解释对塔中地区底辟构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主要发育盐底辟和岩浆底辟构造2种类型,盐底辟构造样式主要为盐枕构造,从成因上进而分为断裂遮挡型、逆冲断裂上盘侧向挤压型和纵弯褶皱型;岩浆底辟构造样式主要有岩墙、岩被.盐底辟构造主要在挤压环境下形成,基底隆起控制了盐底辟的发育位置,断裂及褶皱控制了盐底辟的形态;岩浆底辟主要在拉分环境下形成,基底卷入逆冲断裂及NE向调节断裂对岩浆底辟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塔中地区盐底辟和岩浆底辟构造及其伴生构造可以形成良好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辟 断裂 圈闭 勘探目标 塔中地区
下载PDF
安庆地区的岩浆活动及其与构造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邱瑞龙 董树文 《安徽地质》 1993年第2期20-31,共12页
本区印支期受控于陆陆碰撞的挤压收缩作用,燕山期表现为断裂活动,晚白垩世至新生代受控于环太平洋裂解机制。在两大构造事件的转换过渡阶段,岩浆活动达到高潮,构造作用由挤压转换为扩张,岩浆系列经历了从拉斑玄武岩系—高钾钙碱性岩系—... 本区印支期受控于陆陆碰撞的挤压收缩作用,燕山期表现为断裂活动,晚白垩世至新生代受控于环太平洋裂解机制。在两大构造事件的转换过渡阶段,岩浆活动达到高潮,构造作用由挤压转换为扩张,岩浆系列经历了从拉斑玄武岩系—高钾钙碱性岩系—碱(钙)性岩系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辟构造 冲断层岩浆岩系 A型花岗岩类 演化模式 安庆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容须卡岩浆-穹隆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叶亚康 曾敏 +3 位作者 周雄 武文辉 徐云峰 李峥 《中国地质调查》 2019年第3期37-46,共10页
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雅江穹隆群北东部的容须卡岩浆底辟穹隆区,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内部构造极其复杂。为厘清容须卡地区岩浆与穹隆的演化关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探讨了容须卡穹隆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该穹隆中心发育... 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雅江穹隆群北东部的容须卡岩浆底辟穹隆区,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内部构造极其复杂。为厘清容须卡地区岩浆与穹隆的演化关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探讨了容须卡穹隆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该穹隆中心发育无根或肠状褶皱,及“S”型、“Z”型褶皱和“A”型平卧褶皱;穹隆外围发育叠加褶皱,反映造山带早期SN向和EW向收缩挤压。该穹隆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印支末期)SN向与EW向的“双向挤压”作用;成穹期岩浆向上侵位时限为(214.4±1.2)Ma;成穹后经历了挤压推覆和应力松弛阶段;早中新世(17~10Ma),由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快速抬升,松潘—甘孜造山带发育NW-SE向鲜水河左旋走滑断裂,使容须卡地区形成一系列NNW向韧脆性和脆性破碎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须卡穹隆 松潘-甘孜造山带 岩浆底辟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内蒙古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被引量:55
10
作者 邵济安 张履桥 +1 位作者 贾文 王佩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83-290,共8页
内蒙古喀喇沁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变质岩系组成的核 ;由脆 -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侏罗统地层组成的中间层 ;由少量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上侏罗 -下白垩统地层和岩体组成盖层。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 内蒙古喀喇沁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变质岩系组成的核 ;由脆 -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侏罗统地层组成的中间层 ;由少量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上侏罗 -下白垩统地层和岩体组成盖层。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示了它对称伸展和不对称隆升的特征 ,130~ 10 0 Ma是其快速隆升的时期。从该区长期的热演化历史以及同构造的岩浆活动来看 ,可以认为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是地幔热隆及岩浆侵入引起地壳伸展的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岩浆底辟 热隆 伸展构造 喀喇沁 内蒙古 隆升机制 大陆 岩石圈
下载PDF
北京西山房山岩体西北部强变形带的成因新解 被引量:9
11
作者 燕滨 何斌 +2 位作者 徐义刚 Scott Paterson 张焘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1-527,共7页
北京西山房山岩体西北缘不对称发育一条弧形塑性强变形带,前人根据岩体东南部组构缓倾和岩体内部强应变分布特征提出岩浆斜向底辟侵位模式(王人镜等,1990;张吉顺和李志中,1990)。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房山岩体的组构进行系统观测,... 北京西山房山岩体西北缘不对称发育一条弧形塑性强变形带,前人根据岩体东南部组构缓倾和岩体内部强应变分布特征提出岩浆斜向底辟侵位模式(王人镜等,1990;张吉顺和李志中,1990)。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房山岩体的组构进行系统观测,研究了西北缘固态塑性强变形带地质特征,着重探讨了岩体侵位时围岩热结构状态。文章认为岩浆同侵位固态塑性强变形带的形成需要早期岩浆进入准固态-固态和后期岩浆膨胀动力这两个必要条件。房山岩体西北部的强变形带是由于岩体侵位时西部围岩的温度较低,岩浆较早进入准固态-固态,后期岩浆侵位时膨胀动力双重因素造成的,提出了围岩热结构状态是房山岩体不对称的固态塑性强变形带的控制因素,而不是岩浆斜向底辟侵位的结果。这一研究成果不仅较合理地解释了房山岩体强变形带不对称发育特征,而且对研究同类花岗质岩体的定位机制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山岩体 强变形带 岩浆底辟 围岩热结构
下载PDF
河北省变质核杂岩 被引量:14
12
作者 傅朝义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0-16,49,共8页
河北省变质核杂岩形成于中- 新生代,围绕华北拗陷盆地呈环带状分布在太行山、燕山地区。分为穹状和长垣状两种。同美国科迪勒拉式变质核杂岩相比,在主拆离断层内缺失巨厚的韧性剪切带。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包括岩浆底辟。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岩浆底辟 大陆伸展 地幔柱 河北
下载PDF
安徽洪镇地区董岭群片麻岩独居石SIMS U-Th-Pb定年
13
作者 王继林 何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7-784,共8页
本文报道了安徽洪镇地区董岭群片麻岩中高精度的独居石SIMS U-Th-Pb定年结果,以^(207)Pb含量为基准对普通Pb进行校正后得到^(206)Pb/^(238)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8.4±0.7 Ma(MSWD=1.6),^(208)Pb/^(232)Th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28.6... 本文报道了安徽洪镇地区董岭群片麻岩中高精度的独居石SIMS U-Th-Pb定年结果,以^(207)Pb含量为基准对普通Pb进行校正后得到^(206)Pb/^(238)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8.4±0.7 Ma(MSWD=1.6),^(208)Pb/^(232)Th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28.6±0.4 Ma(MSWD=1.4)。作者认为独居石的SIMS U-Th-Pb年龄(128.4±0.7 Ma)代表了董岭群片麻岩的前进变质年龄。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提出董岭群片麻岩为新元古代沉积物在中生代经岩浆热动力接触变质的产物。这一发现不仅否定了前人提出的董岭群为前寒武纪区域变质地体的观点,而且否定了这一地区的"洪镇变质核杂岩",对进一步研究中国东部零星出露的中高级片麻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构造演化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岭群 独居石SIMSU-Th-Pb定年 变质时代 变质机制 变质核杂岩 岩浆底辟成因
下载PDF
以一条龙为例浅析房山岩体对其周边区域的地质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孔艳军 孔祥鑫 《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14期104-104,106,共2页
一条龙南坡岩层北倾,北坡岩层南倾,坡顶岩层近乎直立,但南北坡的地层与岩性组合却各不相同,且在南坡发生地层倒转。本文通过对一条龙所在区域的历史构造运动的总结以及对现今地质现象的分析,结合房山岩体的岩浆底辟作用,得出一条龙形成... 一条龙南坡岩层北倾,北坡岩层南倾,坡顶岩层近乎直立,但南北坡的地层与岩性组合却各不相同,且在南坡发生地层倒转。本文通过对一条龙所在区域的历史构造运动的总结以及对现今地质现象的分析,结合房山岩体的岩浆底辟作用,得出一条龙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房山岩体侵入造成其现有地质形态,进而通过其典型地质现象分析岩体对周边区域的构造和岩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条龙 房山岩体 岩浆底辟作用 拆离断层 红柱石
下载PDF
安徽贵池地区成矿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5
作者 夏冬梅 谢建成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6-,共1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从西向东区内依次分布有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庐枞铜陵宁芜和宁镇七个大型矿集区,产出各类铁铜金矿床约200余处(Pan and Dong,1999;Maoet al.,2006;周涛发等,2008,2012)。安庆-贵池矿集...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从西向东区内依次分布有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庐枞铜陵宁芜和宁镇七个大型矿集区,产出各类铁铜金矿床约200余处(Pan and Dong,1999;Maoet al.,2006;周涛发等,2008,2012)。安庆-贵池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人的研究中已发现一系列铜金多金属矿床,包括马头钼铜矿床、许桥银矿、抛刀岭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池区 铜金矿 多金属成矿带 铜矿床 多金属矿床 地球化学特征 矿集区 宁芜 周涛 岩浆底辟
原文传递
北喜马拉雅错那洞穹窿深部三维电性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薛帅 卢占武 +5 位作者 李文辉 梁宏达 王光文 王海燕 李洪强 李鑫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16-1531,共16页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作为青藏高原南部广泛分布的伸展构造之一,是研究后碰撞地壳变形和岩浆活动以及多金属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然而,北喜马拉雅穹窿构造的深部成因机制仍存在争议.文章利用大地电磁法对北喜马拉雅错那洞穹窿构造开展深...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作为青藏高原南部广泛分布的伸展构造之一,是研究后碰撞地壳变形和岩浆活动以及多金属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然而,北喜马拉雅穹窿构造的深部成因机制仍存在争议.文章利用大地电磁法对北喜马拉雅错那洞穹窿构造开展深部探测研究,分析穹窿区域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特征和相位张量,并通过三维大地电磁反演获得错那洞穹窿深部电性结构.三维大地电磁反演结果显示,错那洞穹窿核部正下方发育明显的穹形低阻异常,上覆高阻体,且环穹窿分布显著的低阻异常带.地壳1~20km深度范围积分的纵向电导显示,错那洞穹窿核部的纵向电导平均约10000S,分析认为穹窿核部的高导异常可类比于火山岩浆,主要为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估算的熔体含量为11.0~17.3%,而环穹窿分布的低阻异常带纵向电导平均高达约20000S,应该主要为含盐流体所致.结合已有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支持错那洞穹窿经历了岩浆底辟作用.研究认为,在藏南东西向伸展作用背景下,深部地壳部分熔融不断聚集于穹窿下方,从而岩浆底辟形成了错那洞穹窿构造.同时,大地电磁结果支持错那洞穹窿构造为(稀有)多金属成矿作用提供了丰富的成矿流体和含矿流体运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洞穹窿 大地电磁 北喜马拉雅穹窿 岩浆底辟 部分熔融 伸展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