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初论苏门答腊(印尼)的岩浆—构造旋回及其板块构造背景
被引量:
7
1
作者
高小卫
吴秀荣
杨振强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3年第4期259-270,共12页
本文将晚古生代以来苏门答腊火成岩划分出四个岩浆-构造旋回或岩浆活动期次(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并讨论其板块构造背景。结果表明:分布于西苏门答腊地体海西期酸性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地壳的火山弧I-型花岗岩带,其火山岩为大...
本文将晚古生代以来苏门答腊火成岩划分出四个岩浆-构造旋回或岩浆活动期次(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并讨论其板块构造背景。结果表明:分布于西苏门答腊地体海西期酸性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地壳的火山弧I-型花岗岩带,其火山岩为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中的安山-玄武岩系列,而分布在东苏门答腊地体的大多数酸性侵入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性质。印支期西苏门答腊地体侵入岩为I-型花岗岩,属于火山弧花岗岩。印支期碰撞后板内岩浆活动带(廖内群岛—班加岛—勿里洞岛)的侵入岩以含锡S-型花岗岩为特色。燕山期以后的深成岩—火山岩活动的岩石类型和分布特征,受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及其相邻的洋岛的控制。燕山早期细碧岩属于陆缘裂谷火山岩。喜山期火山岩属于陆缘火山弧,其中橄榄玄粗岩落在洋岛玄武岩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交界线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构造旋回
板块
构造
背景
苏门答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岩浆—构造旋回:来自轴部火山洋脊地形变化和深海丘陵样式的证据
2
作者
V.Mendel
D.Sauter
+5 位作者
C.Rommevaux-Jestin
P.Patriat
F.Lefebvre
L.M.Parson
赵明辉(译)
张骥潇(译)
《世界地震译丛》
2012年第3期59-80,共22页
综合利用洋脊轴部的深拖侧扫声纳资料和轴外的水深数据,研究了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洋脊处洋壳增生过程的瞬时变化。在洋脊各段的侧扫声纳图像中可以观察到轴部火山洋脊的长度与高度的差异,及这些火山建造不同的变形程度。这些差异是...
综合利用洋脊轴部的深拖侧扫声纳资料和轴外的水深数据,研究了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洋脊处洋壳增生过程的瞬时变化。在洋脊各段的侧扫声纳图像中可以观察到轴部火山洋脊的长度与高度的差异,及这些火山建造不同的变形程度。这些差异是由于轴部火山洋脊处于其生命演化周期的不同发育阶段,包括火山建造期和构造裂解期。利用轴外侧的水深数据确定了每个洋脊段中许多大小均匀的深海丘陵。这些深海丘陵均显示不对称的形状,面向轴部为陡峭的断层崖,背向轴部为平缓倾斜的火山岩斜坡。这些深海丘陵是被运移到两翼的、已被裂解的早期轴部火山洋脊的残留,它们形成于连续的岩浆建造期和构造裂解期之中,即一个岩浆—构造旋回。在厚地壳的洋脊区段观察到大型深海丘陵,而在薄地壳的洋脊区段观察到小型深海丘陵。这说明岩浆供给量控制着深海丘陵的大小。在薄地壳的洋脊区段,深海丘陵有规律地等间隔排列,表明岩浆—构造循环的伪周期性过程持续约0.4ma,比厚地壳的洋脊区段的周期时间短4~6倍。我们认为,有规律的深海丘陵样式与长寿命洋脊段下部几乎恒定的岩浆持续供给有关。相比之下,在岩浆供给急剧减少并极不连续的情况下,不再存在有规律的深海丘陵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扫声纳
深海丘陵
西南印度洋洋脊
轴部火山洋脊
岩浆-构造旋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初论苏门答腊(印尼)的岩浆—构造旋回及其板块构造背景
被引量:
7
1
作者
高小卫
吴秀荣
杨振强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出处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3年第4期259-270,共12页
基金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印尼中苏门答腊岛铜金等多金属矿产成矿规律研究>(科〔2011〕01-71-14)
文摘
本文将晚古生代以来苏门答腊火成岩划分出四个岩浆-构造旋回或岩浆活动期次(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并讨论其板块构造背景。结果表明:分布于西苏门答腊地体海西期酸性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地壳的火山弧I-型花岗岩带,其火山岩为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中的安山-玄武岩系列,而分布在东苏门答腊地体的大多数酸性侵入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性质。印支期西苏门答腊地体侵入岩为I-型花岗岩,属于火山弧花岗岩。印支期碰撞后板内岩浆活动带(廖内群岛—班加岛—勿里洞岛)的侵入岩以含锡S-型花岗岩为特色。燕山期以后的深成岩—火山岩活动的岩石类型和分布特征,受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及其相邻的洋岛的控制。燕山早期细碧岩属于陆缘裂谷火山岩。喜山期火山岩属于陆缘火山弧,其中橄榄玄粗岩落在洋岛玄武岩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交界线附近。
关键词
岩浆-构造旋回
板块
构造
背景
苏门答腊
Keywords
magma
-
tectonic cycles
plate tectonic setting
Sumatra
分类号
P542.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岩浆—构造旋回:来自轴部火山洋脊地形变化和深海丘陵样式的证据
2
作者
V.Mendel
D.Sauter
C.Rommevaux-Jestin
P.Patriat
F.Lefebvre
L.M.Parson
赵明辉(译)
张骥潇(译)
机构
不详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出处
《世界地震译丛》
2012年第3期59-80,共22页
文摘
综合利用洋脊轴部的深拖侧扫声纳资料和轴外的水深数据,研究了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洋脊处洋壳增生过程的瞬时变化。在洋脊各段的侧扫声纳图像中可以观察到轴部火山洋脊的长度与高度的差异,及这些火山建造不同的变形程度。这些差异是由于轴部火山洋脊处于其生命演化周期的不同发育阶段,包括火山建造期和构造裂解期。利用轴外侧的水深数据确定了每个洋脊段中许多大小均匀的深海丘陵。这些深海丘陵均显示不对称的形状,面向轴部为陡峭的断层崖,背向轴部为平缓倾斜的火山岩斜坡。这些深海丘陵是被运移到两翼的、已被裂解的早期轴部火山洋脊的残留,它们形成于连续的岩浆建造期和构造裂解期之中,即一个岩浆—构造旋回。在厚地壳的洋脊区段观察到大型深海丘陵,而在薄地壳的洋脊区段观察到小型深海丘陵。这说明岩浆供给量控制着深海丘陵的大小。在薄地壳的洋脊区段,深海丘陵有规律地等间隔排列,表明岩浆—构造循环的伪周期性过程持续约0.4ma,比厚地壳的洋脊区段的周期时间短4~6倍。我们认为,有规律的深海丘陵样式与长寿命洋脊段下部几乎恒定的岩浆持续供给有关。相比之下,在岩浆供给急剧减少并极不连续的情况下,不再存在有规律的深海丘陵样式。
关键词
侧扫声纳
深海丘陵
西南印度洋洋脊
轴部火山洋脊
岩浆-构造旋回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初论苏门答腊(印尼)的岩浆—构造旋回及其板块构造背景
高小卫
吴秀荣
杨振强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3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岩浆—构造旋回:来自轴部火山洋脊地形变化和深海丘陵样式的证据
V.Mendel
D.Sauter
C.Rommevaux-Jestin
P.Patriat
F.Lefebvre
L.M.Parson
赵明辉(译)
张骥潇(译)
《世界地震译丛》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