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浆核杂岩和变质核杂岩特征对比及控矿实例--南秦岭牛山-凤凰山变质核杂岩和牛山北岩浆核杂岩构造群落及控矿模式
1
作者 杨兴科 何虎军 +3 位作者 晁会霞 朱昊磊 韩珂 王北颖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0-539,共20页
以南秦岭牛山-凤凰山变质核杂岩和牛山北岩浆核杂岩为例,通过核杂岩的构造群落、变质程度、岩浆侵位与变形时代、构造层次与演化、控矿特征与控矿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及测年研究,对比2类核杂岩的特征及其控矿作用。结果表明,2类核杂岩有... 以南秦岭牛山-凤凰山变质核杂岩和牛山北岩浆核杂岩为例,通过核杂岩的构造群落、变质程度、岩浆侵位与变形时代、构造层次与演化、控矿特征与控矿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及测年研究,对比2类核杂岩的特征及其控矿作用。结果表明,2类核杂岩有相似的结构样式,但构造群落和演化差别较大。牛山-凤凰山变质核杂岩核部为新元古代武当岩群和耀岭河岩组中深变质岩,其中可见新元古代石英闪长岩和加里东期辉石岩-辉绿岩株,说明是在新元古代或加里东期形成的。核杂岩与外围震旦系-泥盆系浅变质岩间由剥离断层及韧性剪切带分割。志留系梅子垭岩组为浅变质强变形的岩片组合,发育多层次韧性剪切、固态流变、滑脱-逆冲-走滑变形3期新生面理及其置换。而牛山北岩浆核杂岩核部和外围是浅变质岩,在核部和外围填图、测试时发现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4期侵入岩,与岩浆核杂岩相关的有三叠纪-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株和晚侏罗世花岗岩脉2期侵入岩。研究发现,与岩浆核杂岩伴随的岩浆侵位、韧性剪切变形与热变质增温-变斑晶加大-自然金沿S 2面理分布-金矿化热液蚀变等的时代均集中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指示了时代较新的陆内造山期岩浆核杂岩的脆-韧性剪切变形-立交桥式岩浆-热力垂向增生-热液蚀变成矿时空关联特点及深部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 构造群落 -韧性剪切带 控矿构造模式 金矿成矿规律 南秦岭
下载PDF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岩浆-构造-钼成矿地质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 被引量:36
2
作者 刘翠 邓晋福 +8 位作者 许立权 张昱 赵寒冬 孔维琼 李宁 罗照华 白立兵 赵国春 苏尚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6-178,共13页
兴蒙造山带是中国一条重要的成矿带。通过近几年的调查研究,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在该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钼矿床,但是钼矿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还不是很清楚。对该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地质图分析以及钼矿的研究得知:(1)... 兴蒙造山带是中国一条重要的成矿带。通过近几年的调查研究,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在该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钼矿床,但是钼矿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还不是很清楚。对该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地质图分析以及钼矿的研究得知:(1)研究区印支期和燕山期是两个独立的造山旋回,印支期造山在220~200 Ma左右结束,以区域上发育一套碱性、过碱性含晶洞的A型花岗岩类为标志。燕山期造山始于早侏罗世,并于早白垩世晚期进入后造山,以区域上分布的一套碱性、过碱性含晶洞的A型花岗岩类(如巴尔哲岩体、阿龙山岩体)为标志。(2)该区燕山期钼矿的主要成矿期有两期:180 Ma左右及130 Ma左右。180 Ma是燕山期造山的早期,主要为Cu-Mo组合的矿床,有关的火成岩组合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等;130 Ma是燕山期造山的晚期,系以Mo(W/U)为主的矿床,有关的火成岩组合为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霏细岩等。(3)研究区中生代可以大致识别出4次区域挤压逆冲事件:J1之后,J2之后,J3之后及K1之后4次。K2沉积把上述的逆冲构造全部不整合覆盖,区域挤压事件结束。因此,燕山期的钼矿成矿是在挤压造山的总体背景下,而不是岩石圈尺度伸展的大陆裂谷环境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岩浆-构造-钼矿事件序列 中生代 成矿时代 挤压逆冲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山及其两侧的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26
3
作者 苏文 刘景波 +5 位作者 陈能松 郭顺 巴金 张璐 刘新 施雨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73-1593,1847,共21页
本研究成果以东秦岭-大别山地区野外地质资料、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采集为工作切入点,在现有和新增各种数据分析、解释、研究基础上,描述东秦岭-大别山地区变质岩石构造单元的岩石学组成、确定原岩的形成时间、主期变... 本研究成果以东秦岭-大别山地区野外地质资料、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采集为工作切入点,在现有和新增各种数据分析、解释、研究基础上,描述东秦岭-大别山地区变质岩石构造单元的岩石学组成、确定原岩的形成时间、主期变质作用特征、形成时间,以及该区发育的各时代花岗岩类、主要的岩浆岩事件和大地构造背景,进而建立新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及两侧的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格架;编制了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地质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年代学 大地构造 变质事件 岩浆事件 东秦岭-大别山
下载PDF
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对会理-东川坳拉槽新元古代构造岩浆事件的成矿响应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家云 朱志敏 +3 位作者 陈家彪 沈冰 李潇雨 罗丽萍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84-89,共6页
新元古代晋宁期是会理-东川地区铜矿的主要成矿时期,成矿时间较长,跨越了新元古代坳拉槽回返褶皱封闭阶段(1000~900M a)和地幔上涌拉张阶段(900~740M a)。在坳拉槽回返褶皱封闭阶段,南北向挤压促进了成矿元素的活化和迁移,使成矿物质重... 新元古代晋宁期是会理-东川地区铜矿的主要成矿时期,成矿时间较长,跨越了新元古代坳拉槽回返褶皱封闭阶段(1000~900M a)和地幔上涌拉张阶段(900~740M a)。在坳拉槽回返褶皱封闭阶段,南北向挤压促进了成矿元素的活化和迁移,使成矿物质重新富集。坳拉槽地幔上涌拉张阶段,辉长岩的侵入是会理-东川坳拉槽伴随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重要岩浆事件。辉长岩的侵位为成矿元素的重新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强大的热动力,最终形成拉拉地区巨量金属元素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理-东川 坳拉槽 新元古代 构造-岩浆事件 成矿响应
下载PDF
南岭燕山期构造-岩浆热事件与锡田锡钨成矿 被引量:16
5
作者 吴自成 刘继顺 +2 位作者 舒国文 王伟 马慧英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燕山期发生的与岩石圈减薄和构造转折有关的壳幔相互作用,引起了地球深部能量和物质向浅部的大规模传输,造成了南岭中生代构造-岩浆热事件,从而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必需的热、流体、挥发组分和成矿元素,形成了巨量金属堆积的独特地质背景... 燕山期发生的与岩石圈减薄和构造转折有关的壳幔相互作用,引起了地球深部能量和物质向浅部的大规模传输,造成了南岭中生代构造-岩浆热事件,从而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必需的热、流体、挥发组分和成矿元素,形成了巨量金属堆积的独特地质背景。处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中段北缘的锡田锡钨成矿区即是在此热事件作用下,形成了云英岩型、似伟晶岩壳型、夕卡岩型、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锡、钨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浆事件 锡钨成矿 燕山期 锡田多金属矿床 湖南省
下载PDF
南岭中段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铀成矿序列 被引量:42
6
作者 邓平 舒良树 +1 位作者 谭正中 吴烈勤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57-263,共7页
本文通过对南岭中段中生代各类侵入岩体的侵入关系、构造活动及热液脉体的归纳分析 ,结合同位素测龄资料 ,对该区中生代以来构造 岩浆、热液活动及铀矿化先后关系进行了排序 ,总结了不同阶段构造 岩浆和热液活动的特征 ,讨论了花岗岩型... 本文通过对南岭中段中生代各类侵入岩体的侵入关系、构造活动及热液脉体的归纳分析 ,结合同位素测龄资料 ,对该区中生代以来构造 岩浆、热液活动及铀矿化先后关系进行了排序 ,总结了不同阶段构造 岩浆和热液活动的特征 ,讨论了花岗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前后各类成矿控制因素的先后关系 ,认为铀成矿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中生代构造 岩浆、热液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浆活动 铀矿化 成矿序列 中生代 热液活动 成矿作用 铀矿床
下载PDF
云南播卡多世代构造-岩浆-热事件及其铜金成矿作用
7
作者 肖娥 居维伟 +2 位作者 肖晓牛 刘小胡 张悦秋 《新疆有色金属》 2021年第6期12-14,共3页
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观察,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适合播卡地区的金、铜找矿模式。认为本区成矿作用具多世代、多期次富集叠加的特点,矿床初始成矿作用发生在晋宁晚期-澄江期,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拉张背景下的钠质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并... 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观察,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适合播卡地区的金、铜找矿模式。认为本区成矿作用具多世代、多期次富集叠加的特点,矿床初始成矿作用发生在晋宁晚期-澄江期,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拉张背景下的钠质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并在后期受到了喜马拉雅造山期的改造、叠加和富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世代构造-岩浆-事件 成矿作用 云南播卡
下载PDF
冈底斯中段尼木斑岩铜矿田的K-Ar、^(40)Ar/^(39)Ar年龄:对岩浆-热液系统演化和成矿构造背景的制约 被引量:47
8
作者 李金祥 秦克章 +1 位作者 李光明 杨列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53-966,共14页
青藏高原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不同于经典的产于岛弧和大陆边缘的斑岩铜矿,而形成于后碰撞挤压向伸展转变期,显示了极好的成矿前景。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尼木矿田白容、厅宫和冲江斑岩铜矿区斑岩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出斑岩体演化和侵入序列为... 青藏高原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不同于经典的产于岛弧和大陆边缘的斑岩铜矿,而形成于后碰撞挤压向伸展转变期,显示了极好的成矿前景。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尼木矿田白容、厅宫和冲江斑岩铜矿区斑岩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出斑岩体演化和侵入序列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成矿二长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K-Ar和^(40)Ar/^(39)Ar年代学研究获得白容矿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角闪石的K-Ar年龄为16.9±2.4Ma;石英闪长玢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2.3±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2.5±0.2Ma;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1.5±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2.4±0.2Ma;厅宫矿区石英闪长玢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3.8±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4.9±0.2Ma;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3.5±0.3Ma、^(40)Ar/^(39)Ar坪年龄为14.2±0.2Ma,这些年龄表明:石英闪长玢岩晚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略早于花岗闪长斑岩。成矿与二长花岗斑岩有关,其侵位时间晚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早于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尼木斑岩铜矿田这种复式杂岩体较充分的分异演化有利于含矿热液的集中与逐渐富集成矿。白容斑岩铜矿蚀变矿化二长花岗斑岩的蚀变绢云母的K-Ar年龄为11.8±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2.0±0.1Ma,代表了中低温蚀变和矿化末期的年龄。白容矿区绢云母化带的蚀变年龄与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黑云母^(40)Ar/^(39)Ar年龄基本一致,与厅宫矿区辉钼矿Re-Os年龄及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黑云母^(40)Ar/^(39)Ar年龄同样基本一致,暗示两个矿区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岩浆结晶冷却与成矿二长花岗斑岩后期热液成矿时间上有重叠。结合前人年龄数据大致确定出白容矿区岩浆-热液活动时限为0.5~5Ma,厅宫为4Ma,冲江为4.5Ma。尼木矿田成矿斑岩^(40)Ar/^(39)Ar年龄晚于冈底斯碰撞后第一次快速隆升时间≈21Ma,15Ma冈底斯中段NS向正断层开始活动,表明含矿斑岩体可能侵位于地壳加厚、冈底斯山大规模隆升到一定程度后出现弱伸展环境的构造背景下,即斑岩铜矿形成于从南北向挤压隆升到东西向伸展初始发育的过渡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斑岩成矿 尼木矿田 ^40 Ar/^39 AR年龄 K-AR年龄 斑岩序列 岩浆-热液演化 构造背景
下载PDF
滇西羊拉地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魏君奇 陈开旭 魏福玉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0年第1期59-62,共4页
金沙江缝合带的洋 -陆转换过程 (洋盆扩张、洋壳俯冲、洋盆闭合 ) ,在羊拉地区引发了三期构造 -岩浆事件 ,分别形成海西期裂谷洋盆洋脊 -洋岛型火山岩、印支期陆缘弧同熔型花岗岩、燕山早期同造山碰撞型花岗斑岩及与之相对应的海底喷流 ... 金沙江缝合带的洋 -陆转换过程 (洋盆扩张、洋壳俯冲、洋盆闭合 ) ,在羊拉地区引发了三期构造 -岩浆事件 ,分别形成海西期裂谷洋盆洋脊 -洋岛型火山岩、印支期陆缘弧同熔型花岗岩、燕山早期同造山碰撞型花岗斑岩及与之相对应的海底喷流 -热水沉积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金沙江缝合带 羊拉地区 成矿作用 铜矿床 热水沉积型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
下载PDF
南秦岭古生代沉积盆地沉积-构造事件与热水沉积成矿 被引量:21
10
作者 唐永忠 侯满堂 《矿产与地质》 2006年第2期102-108,共7页
地处扬子板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南秦岭古生代沉积裂陷盆地具地堑-地垒式特点,沉积建造属次稳定型。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发生的构造-岩浆活动颇具特点,沉积-构造事件对盆地演化及成矿起着重要作用,其与众多的(超)大型汞-锑、铅-锌、金矿关... 地处扬子板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南秦岭古生代沉积裂陷盆地具地堑-地垒式特点,沉积建造属次稳定型。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发生的构造-岩浆活动颇具特点,沉积-构造事件对盆地演化及成矿起着重要作用,其与众多的(超)大型汞-锑、铅-锌、金矿关系密切。南秦岭热水沉积成矿方式主要以同生沉积-喷流方式,成矿物质来源于盆地下源深处,热水沉积作用是其主要成矿方式。热水沉积作用形成两大系列热水沉积岩:硅质岩-重晶石岩系列;钠长石岩-铁碳酸盐岩系列。铅-锌成矿与钠长石岩-铁碳酸盐岩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沉积盆地 成矿作用 沉积-构造事件 热水沉积成矿 南秦岭
下载PDF
邹平火山岩盆地铜多金属成矿对构造-岩浆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于林松 刘洪波 +3 位作者 李世勇 曹秀华 吕其卫 王宁 《山东国土资源》 2011年第12期7-10,共4页
通过邹平火山岩盆地不同岩石类型岩石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火山活动总的趋势是由弱到强,爆发指数为38—68—92;火山岩3个亚组SI值均<40,表明母岩浆可能是由幔源岩浆经分异演化或同化而形成的;侵入岩σ介于2.39~4.99,属钙碱性-碱... 通过邹平火山岩盆地不同岩石类型岩石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火山活动总的趋势是由弱到强,爆发指数为38—68—92;火山岩3个亚组SI值均<40,表明母岩浆可能是由幔源岩浆经分异演化或同化而形成的;侵入岩σ介于2.39~4.99,属钙碱性-碱性岩系;DI为65.15~88.98,岩浆分异演化程度相对较高;A/NKC为0.96~1.02,岩石为弱过铝质。该区岩浆岩属壳幔型中性岩—壳幔型和铝质地壳过渡区中酸性岩—酸性岩的岩浆岩区。铜多金属对构造-岩浆事件的响应可描述为: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区域性构造和振荡性的岩浆侵入活动,致使富碱质岩浆热液与已结晶的二长质岩石在地球化学界面发生交代蚀变,并进行了物质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多金属成矿 构造-岩浆事件 联系 邹平火山岩盆地
下载PDF
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围岩变质沉积岩中锂富集的关键因素: 以松潘-甘孜构造带东部可尔因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方泱 吴福元 +1 位作者 陈国辉 杨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017-2051,共35页
变质沉积岩中稀有金属元素的富集通常被认为是形成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物质基础,但是对于其富集的原因及关键因素却仍不清楚。松潘-甘孜构造带作为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富集区,区内已发现多处锂矿床,是研究花岗-伟晶岩体与变质沉... 变质沉积岩中稀有金属元素的富集通常被认为是形成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物质基础,但是对于其富集的原因及关键因素却仍不清楚。松潘-甘孜构造带作为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富集区,区内已发现多处锂矿床,是研究花岗-伟晶岩体与变质沉积岩(围岩)成因联系的理想地区。本文详细调查了松潘-甘孜构造带东部可尔因地区距花岗-伟晶岩体不同距离、不同类型的三叠系变质沉积岩。可尔因地区的三叠系变质沉积岩以块状变质砂岩(角岩)和石英/云母片岩为主,其中常夹有泥质千枚岩或云母片岩薄层。显微镜下观察表明不同类型的变质沉积岩中的主要矿物为石英、黑云母和白云母。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变质砂岩和石英片岩比云母片岩和泥质千枚岩整体具有较高的SiO_(2)含量,较低的Al_(2)O_(3)、K_(2)O、TiO_(2)、MgO和Fe_(2)O T_(3)含量,反映了石英和黑云母含量对全岩成分的控制。这些样品整体具有与平均大陆上地壳相似的微量元素含量,同时表现出不同程度地亏损Sr和Ni-Co等相容元素,以及富集Li(3×10^(-6)~997×10^(-6))和Cs等不相容元素。值得注意的是,个别样品具有异常高的锂含量(>300×10^(-6)),这些样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Cs和Sn等元素含量。黑云母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变质沉积岩中的黑云母为富镁黑云母和富铁黑云母,Li、Rb、Cs、Sn、F等稀有金属元素和挥发分元素在这些黑云母中变化较大,而且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全岩分析结果,该地区变质沉积岩的锂含量中位数为50.4×10^(-6),与周缘造山带内岩浆岩的锂含量相似。结合前人碎屑锆石的研究结果,这反映了物源对沉积岩中锂含量的控制作用。若以此作为花岗质岩浆的源岩,不可能直接通过部分熔融形成含矿熔体,而需要岩浆的高分异演化。变质沉积岩全岩和黑云母中锂的含量与Cs、Sn、F等稀有金属成矿相关元素有正相关性,表明富锂熔-流体对围岩沉积岩的改造是导致围岩变质沉积岩中锂富集的原因。富锂熔体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对围岩中锂的萃取可以忽略不计,与之相反,这些富锂岩浆是导致区域围岩富锂的主要原因。空间上,富锂变质沉积岩与已发现的锂矿点关系密切,或许可以利用这一关系,定位区域内的含锂矿伟晶岩,特别是对于高海拔和高差较大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构造 可尔因地区 变质沉积 黑云母 稀有金属成矿
下载PDF
张八岭隆起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对郯庐断裂带的制约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强 吴礼彬 +5 位作者 杜建国 胡召齐 施珂 孙明明 赵先超 高曙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39-1652,共14页
张八岭隆起广泛分布的平缓韧性剪切带与郯庐断裂带平移作用形成的陡立韧性剪切带明显不同。通过对平缓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分析,结合早白垩世盆地特征、中国东部变质核杂岩伸展拆离断层和同构造岩浆岩同位素定年结果,厘定出张八... 张八岭隆起广泛分布的平缓韧性剪切带与郯庐断裂带平移作用形成的陡立韧性剪切带明显不同。通过对平缓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分析,结合早白垩世盆地特征、中国东部变质核杂岩伸展拆离断层和同构造岩浆岩同位素定年结果,厘定出张八岭隆起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该变质核杂岩上盘由南华纪—奥陶纪沉积地层和早白垩世盆地组成,下盘为新元古代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变海相火山岩(基底)以及早白垩世侵入岩,上下盘之间被一条主伸展拆离断层所分隔。变质核杂岩长轴为NE-SW向,指示构造反映上盘向SE剪切滑动,与中国东部变质核杂岩的伸展方向完全一致。通过本次变质核杂岩的厘定,结合野外地质事实,笔者认为管店—马厂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是对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末第三次左行平移的响应。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关系模型,揭示了张八岭隆起早白垩世经历了早期伸展(变质核杂岩阶段)-挤压走滑(管店—马厂断裂形成阶段)—晚期伸展(闪长质脉岩侵位阶段)3个构造阶段,多期构造、岩浆的叠加作用下,形成了本区的金多金属矿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拆离断层 韧性剪切带 变质核杂岩 早白垩世 郯庐断裂带 构造-岩浆-成矿 地质调查工程 中国东部
下载PDF
钦-杭成矿带南段(广东廉江)南和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分析
14
作者 梁锦 周永章 +2 位作者 李红中 周留煜 尹缀缀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6-94,共9页
南和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南段的广东廉江幅范围内,该地区的地质特征记录了钦-杭结合带南段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对地层沉积建造的统计,发现研究区沉积地层形成的水动力环境主要为滨海相、浅海相和深海相3种海相沉积以及少量河流相与沼... 南和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南段的广东廉江幅范围内,该地区的地质特征记录了钦-杭结合带南段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对地层沉积建造的统计,发现研究区沉积地层形成的水动力环境主要为滨海相、浅海相和深海相3种海相沉积以及少量河流相与沼泽相沉积。研究区的岩浆活动具有明显的多期多阶段特征,总体可划分为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两个大的构造岩浆旋回。从研究区的岩性变化可以得到南和地区的变质作用规律,岩浆的参与程度因迁移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导致距离越远的变质作用与岩浆的关系越低,形成了变质程度逐级降低的混合岩→片岩→千枚岩(图幅外)→变质砂岩。上述区域地质特征反映南和地区主体经历了伸展-挤压地质演化过程,也指示了钦-杭成矿带南段与北段、中段具有类似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即整体"两开、三合"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建造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大地构造演化 -杭结合带
下载PDF
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0
15
作者 刘福来 刘平华 +2 位作者 王舫 刘超辉 蔡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16-2846,共31页
华北克拉通发育三条古元古代构造带,包括:东部陆块内部的胶-辽-吉带(Jiao-Liao-Ji belt)、西部陆块内部的孔兹岩带(Khondalite belt)以及两个陆块之间的中部造山带(Trans-North China Orogen)。通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区域构... 华北克拉通发育三条古元古代构造带,包括:东部陆块内部的胶-辽-吉带(Jiao-Liao-Ji belt)、西部陆块内部的孔兹岩带(Khondalite belt)以及两个陆块之间的中部造山带(Trans-North China Orogen)。通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区域构造、变质地质、岩浆作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以及地球物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进展。其中,胶-辽-吉带是华北克拉通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它不仅接受了古元古代巨量的陆壳物质沉积,而且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并经受了多期岩浆-变质事件的改造。胶-辽-吉造山/活动带的物质组成最为丰富,以大面积分布的巨量(火山)沉积岩系为特征,在中国境内包括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和老岭群、辽东南地区的南辽河和北辽河群、胶北地区的荆山群和粉子山群,向南西则有可能穿越郯庐断裂延伸至徐州-蚌埠一带的五河群,总体呈NE向展布,延伸规模长约1000km。从巨量沉积岩系的岩石组合和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荆山群与南辽河群、集安群可以对比,而粉子山群则与北辽河群、老岭群相当。然而,由于多期/多阶段强烈构造变形作用的影响,原来各群、组中地层的上下层位及接触关系已完全破坏,目前均已呈规模不一的构造岩片形式叠置在一起,彼此之间呈断层或韧性剪切带接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造山/活动带内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和两侧古老陆块的变质基底,原岩形成时代为1.95~2.15Ga左右。以往研究表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变质作用的强度十分不均匀,(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只局限于胶北的荆山群及相关岩石,而粉子山群以及辽东南的南、北辽河群和吉南的集安群、老岭群只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局部甚至只达到绿片岩相变质。粉子山群、北辽河群和老岭群变质演化P-T-t轨迹具有顺时针型式,而荆山群、南辽河群和集安群的P-T-t轨迹则具有逆时针型式。本文最新研究发现,古元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非只局限于胶北地区的荆山群及其邻区,而是贯穿于整个辽东南地区的南辽河群和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其变质演化P-T-t轨迹与胶北地区荆山群泥质麻粒岩以及基性麻粒岩一样,均具有典型近等温减压(ITD)顺时针型式,整个胶-辽-吉造山/活动带的麻粒岩相峰期变质时代为1.9~1.95Ga左右。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相学研究表明,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过程中,胶北的荆山群及相关岩石、辽东南的南辽河群以及吉南的集安群中的泥质麻粒岩均广泛发生了深熔作用,长英质脉体呈不规则细脉状、网脉状和透镜状分布于寄主岩石中,且与寄主岩石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深熔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区域性的深熔作用(或部分熔融)时代为1.84~1.86Ga之间,表明这期广泛的深熔事件应发生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整体构造折返的中-低压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的空间展布、南北边界、延伸规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一直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最新研究表明,蚌埠-霍邱一带地表露头及其以西第四系覆盖区之下的花岗质岩石、基性麻粒岩和富Al片麻岩岩心,均记录了1.85~1.95Ga的麻粒岩相变质事件,暗示着胶-辽-吉造山/活动带更有可能穿越郯庐断裂,向鲁西南延伸至蚌埠-霍邱一带及其以西的第四系覆盖区之下的变质基底。而辽南地块和狼林地块大量1.85~1.95Ga变质热事件和1.8~1.9Ga、~2.1Ga两期岩浆事件的记录,则表明辽南地块和狼林地块(至少是一部分变质基底)曾卷入到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事件之中。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目前有三种构造模式,包括:裂谷开启-闭合模式、弧(陆)-陆碰撞模式和先裂谷-后碰撞造山演化模式,然而,带内异常复杂的巨量火山-沉积岩系的物质组成、多期/多阶段的岩浆作用事件、多种变质作用类型和十分复杂的变质演化P-T-t轨迹样式、多期/多阶段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难以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构造演化模式来加以合理解释。由此可见,有关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活动带南侧边界需要进一步准确厘定,有关狼林地块和辽南地块的构造归属,特别是胶-辽-吉造山/活动带在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量变沉积岩系 变质作用 岩浆-深熔作用 构造背景 古元古代 --吉造山/活动带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被引量:67
16
作者 钟增球 索书田 +1 位作者 张宏飞 周汉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0-567,共8页
桐柏 -大别碰撞造山带的组成与结构 ,主要是印支期碰撞及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构造和中新生代热 -构造演化的结果 .在组成上 ,除了燕山期及其后的岩浆活动和盆地堆积产物以外 ,主要包括核部杂岩单元、超高压单元、高压单元、绿帘 -... 桐柏 -大别碰撞造山带的组成与结构 ,主要是印支期碰撞及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构造和中新生代热 -构造演化的结果 .在组成上 ,除了燕山期及其后的岩浆活动和盆地堆积产物以外 ,主要包括核部杂岩单元、超高压单元、高压单元、绿帘 -蓝片岩单元和沉积盖层单元等 ,此外还有一些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体残留或侵入其中 .桐柏 -大别碰撞造山带的整体结构样式类似于北美西部的变质核杂岩带 ,即以总体具穹隆形态及多层拆离滑脱带的发育为特征 ,构成了以罗田和桐柏山为核部的两个穹隆 .超高压单元、高压单元和绿帘蓝片岩单元作为不同的岩片夹持于核部杂岩和沉积盖层之间 ,其分布格局受碰撞期后伸展构造格架所制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带 组成 结构 印支期 岩浆活动 沉积盖层 -构造事件
下载PDF
滇东南瑶山群 SHRIMP 锆石 U-Pb 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廖震 刘玉平 +3 位作者 李正祥 叶霖 李朝阳 王大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4-162,共9页
为探讨滇东南瑶山群的原岩年龄以及后期经历的岩浆-变质-构造事件年龄,开展了SHRIMP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阴极发光(CL)分析和光学显微分析显示瑶山群的锆石组成比较复杂,可以分为继承锆石、变质锆石、深熔锆石/岩浆锆石等几大类... 为探讨滇东南瑶山群的原岩年龄以及后期经历的岩浆-变质-构造事件年龄,开展了SHRIMP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阴极发光(CL)分析和光学显微分析显示瑶山群的锆石组成比较复杂,可以分为继承锆石、变质锆石、深熔锆石/岩浆锆石等几大类。除少量测点207Pb/206Pb年龄为新元古代外,继承锆石206Pb/238 U表面年龄变化范围集中在235±1.7Ma^261±3.6Ma,加权平均值为250.8±9.8Ma(N=4,MSWD=4.1);深熔/岩浆锆石206Pb/238 U表面年龄显示出~85Ma和~75Ma两个峰值;变质增生锆石206Pb/238 U表面年龄为49~30Ma,且主要集中在32Ma、37Ma和42Ma左右。结合区域地质情况,初步推测:250.8±9.8Ma的继承锆石峰值年龄表明,瑶山群主体的原岩时代可能不早于二叠纪;变质锆石、深熔锆石/岩浆锆石的206Pb/238 U表面年龄可分为~85Ma、~75Ma、~42Ma、~37Ma和~32Ma等5组,可能代表了红河断裂南段自燕山晚期以来5期较强烈构造-岩浆-变质事件的时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瑶山群 SHRIMP锆石U-PB年代学 原岩 岩浆-变质-构造事件 红河断裂带 滇东南
下载PDF
新疆富蕴县恰库尔图-卡拉先格尔一带成矿系列与成矿谱系探讨
18
作者 李成文 戚兴虎 +2 位作者 陈波 马超 冯永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2年第6期89-94,共6页
依据矿产分布空间特征、成矿与控矿要素、矿床成因类型,归纳总结某一区域内相同或不同矿种、相同或不同成因类型矿产的内在联系,建立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对该区成矿预测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本文以作者在新疆富蕴-青河县恰库尔图-卡拉... 依据矿产分布空间特征、成矿与控矿要素、矿床成因类型,归纳总结某一区域内相同或不同矿种、相同或不同成因类型矿产的内在联系,建立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对该区成矿预测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本文以作者在新疆富蕴-青河县恰库尔图-卡拉先格尔一带的工作经历,侧重从成矿事件或岩浆(构造)热事件的角度阐述了对于该区矿系列与成矿谱系的认识。希望对阿勒泰地区找矿方向探讨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列 成矿谱系 成矿地质事件 构造-岩浆事件
下载PDF
扬子陆块古-中元古代地质演化与Columbia超大陆重建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伟 卢桂梅 +1 位作者 黄思访 薛尔堃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52,I0003,共24页
扬子陆块在古-中元古代时期经历了较为强烈的岩浆-变质-沉积-成矿等地质事件,这些事件是理解该陆块陆壳演化和成矿效应内在联系及动力学的关键,也是探讨该陆块在Columbia超大陆中古地理重建的前提。本文以古-中元古代地质单元出露较为... 扬子陆块在古-中元古代时期经历了较为强烈的岩浆-变质-沉积-成矿等地质事件,这些事件是理解该陆块陆壳演化和成矿效应内在联系及动力学的关键,也是探讨该陆块在Columbia超大陆中古地理重建的前提。本文以古-中元古代地质单元出露较为完整的扬子西南缘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总结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扬子陆块古-中元古代时期地质事件进行剖析和讨论,明确了扬子陆块西南缘在古-中元古代时期经历了由Columbia超大陆初始裂解引起的陆内裂谷相关的沉积作用,岩浆侵位及矿产富集等地质过程。通过与全球陆块进行对比,发现相似的裂谷的相关沉积-岩浆-成矿事件在劳伦大陆西北部、澳大利亚北部及Siberian克拉通都有体现。本文认为扬子陆块在2. 4~2. 3 Ga通过增生拼贴到劳伦大陆Rae克拉通。在共同经历过Columbia超大陆聚合的峰期变质作用(2. 03~1. 81 Ga)之后,超大陆开始逐步裂解并形成大陆内部裂谷,最终在古元古代后期(~1. 66~1. 60 Ga)扬子陆块和Columbia超大陆主体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扬子陆块 沉积-岩浆-成矿事件 陆内裂谷 Columiba超大陆
下载PDF
太行—燕辽地区燕山期造山过程、岩浆源区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33
20
作者 邓晋福 冯艳芳 +4 位作者 刘翠 肖庆辉 苏尚国 周肃 高延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3-633,共11页
太行—燕辽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和重要煤田分布区。本文首先讨论了该区18个金属矿床以及相关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选取了其中10个比较可信的数据作为成矿作用的近似年龄,以及运用4... 太行—燕辽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和重要煤田分布区。本文首先讨论了该区18个金属矿床以及相关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选取了其中10个比较可信的数据作为成矿作用的近似年龄,以及运用4个煤田的已有的相关地层的时代,在已有的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的框架基础上,扩展提出该区岩浆-沉积-构造-变质-成矿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进而,讨论造山过程,岩浆源区与成矿作用的可能成生联系。前造山幕—初始造山幕(J1)和后造山幕(K12)比较宁静的构造和湿热环境为煤田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学环境。同造山幕的大量岩浆活动为金属矿床形成提供重要背景。早期造山幕(J2)伴随古老下地壳的熔融,生成以安山质为主的岩浆活动和伴生以Au为主成矿作用。峰期造山幕(J3),陆壳升温达峰值,导致上地壳岩石大规模熔融作用,形成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侵入,伴生以Mo为主的成矿作用。晚期造山幕(K11),"过热的"上部地壳开始降温,壳幔深部的镁铁质岩浆更多地喷出和侵入,伴生以Fe矿床的形成,同时,新形成的侏罗纪下地壳熔融,伴生Cu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 太行—燕辽造山带 岩浆-沉积-构造-变质-成矿事件序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