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对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韦红群 曹建华 +3 位作者 梁建宏 蒋健波 覃星铭 黄雪蔓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6-320,共5页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岩溶区棕色石灰土与非岩溶区红壤对玉米秸秆有机物料降解过程中土壤pH值、秸秆降解率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降解期间,土壤pH值在前期有下降的趋势,后期慢慢回升;秸秆降解速度最快主要集中在降解的最...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岩溶区棕色石灰土与非岩溶区红壤对玉米秸秆有机物料降解过程中土壤pH值、秸秆降解率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降解期间,土壤pH值在前期有下降的趋势,后期慢慢回升;秸秆降解速度最快主要集中在降解的最初30d,之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到98d基本达到平衡,降解速度大大减慢;过氧化氢酶的变化不明显,土壤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前期上升,中期下降,后期上升"的变化趋势。因素比较结果表明:除蛋白酶的活性是非岩溶区的大于岩溶区外,其它的基本上都是岩溶区的大于非岩溶区;从降解率来看也是岩溶区的要稍高于非岩溶区。由此认为,秸秆在岩溶区土壤中的降解作用比非岩溶区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PH值 降解率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 土壤酶
下载PDF
桂林毛村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几种果树土壤溶解有机碳空间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申宏岗 曹建华 +2 位作者 潘根兴 夏青 赵仕花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78-881,共4页
土壤溶解有机碳是当前环境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从土壤溶解有机碳的空间变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果树在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溶解有机碳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树种、不同取样深度的土壤溶解有机碳的含量均不同,非岩溶区、20cm的... 土壤溶解有机碳是当前环境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从土壤溶解有机碳的空间变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果树在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溶解有机碳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树种、不同取样深度的土壤溶解有机碳的含量均不同,非岩溶区、20cm的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较岩溶区、50cm为高,不同树种在不同区域不同深度有不同的表现。低pH对应较高的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解有机碳 果树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
原文传递
喀斯特岩溶、非岩溶区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与土壤呼吸的空间差异及其环境因子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唐荣彬 付梅臣 +2 位作者 王力 黄妮 连海峰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7-317,共11页
选取中国两个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研究区Ⅰ广西盘阳河流域峰丛洼地石漠化区、研究区Ⅱ云南荞麦地流域中山山地石漠化区),通过遥感影像反演和广泛的野外验证,开展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土壤呼吸(Rs)的差异分析及... 选取中国两个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研究区Ⅰ广西盘阳河流域峰丛洼地石漠化区、研究区Ⅱ云南荞麦地流域中山山地石漠化区),通过遥感影像反演和广泛的野外验证,开展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土壤呼吸(Rs)的差异分析及其在地形地貌、海拔坡度、土地利用以及岩性等环境因子上的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1)两个研究区雨季和非雨季的GPP均值均要大于Rs均值,峰丛洼地的GPP和Rs均值都要高于中山山地,但中山山地的Rs均值两级分异更为明显;2)GPP与海拔总体上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平均海拔较低的研究区Ⅰ更为明显),GPP均值在坡度大于25°左右时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两个研究区的Rs均随着海拔的升高先降后增,坡度小于40°时呈负相关;3)不同土地覆盖类型GPP均值总体上呈现林地>灌丛>草地、耕地的规律,而Rs均值呈现出居住建设用地>耕地>草地>灌丛>林地的规律,常绿针叶林有着区域内最高的GPP值,城镇建设用地有着最高的Rs均值;4)研究区雨季与非雨季的GPP、Rs均值均呈现岩溶区小于非岩溶区的特点(p<0.001)。本研究可为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研究提供参考,为分析喀斯特区域碳汇特点和机制提供应用支撑,为区域制定侧重不同的生态策略提供思路和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 土壤呼吸(Rs) 空间分异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