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66,T006,共10页
文章以作者在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邻地区获得的资料为基础 ,就青藏高原地区夷平面的识别、整体坡降、时代以及夷平面对构造隆升的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区域对比与成因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石林等形态形成于土下环境 ,属覆盖型岩溶 ,而与其共存... 文章以作者在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邻地区获得的资料为基础 ,就青藏高原地区夷平面的识别、整体坡降、时代以及夷平面对构造隆升的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区域对比与成因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石林等形态形成于土下环境 ,属覆盖型岩溶 ,而与其共存的红色风化壳 (石灰土 )具有脱硅富铝作用弱而粘化作用强的特征 ,与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夷平面环境是一致的。根据野外观察资料和岩溶作用对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 ,岩溶区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在接近地貌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因此 ,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及其壳下的覆盖型岩溶均可指示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和夷平面的存在 ,这为利用覆盖型岩溶及共存的风化壳识别夷平面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青藏高原东邻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演化特征 ,作者认为在同等条件下 ,岩溶夷平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达到更低的夷平高度 (相对常态夷平 ) ,初步估计岩溶夷平面整体坡降小于 0 .5‰。构造隆升使青藏高原进入不利于岩溶作用的寒冻圈 ,岩溶夷平面经刻蚀作用演变为刻蚀平原 ,而云贵高原刻蚀作用较弱 ,但受到“土壤丢失”等岩溶过程的破坏。这种差别主要是构造隆升幅度的不同造成的。为了解决夷平面的年代问题 ,作者对滇西表生锰氧化物 4 0Ar 39Ar测年适宜性作了研究 ,结果显示鹤庆等地表生锰矿具有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夷平面 青藏高原隆升 覆盖型岩溶 刻蚀平原 红色风化壳
下载PDF
湘桂黔滇藏一线覆盖型岩溶地貌特征与岩溶(双层)夷平面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刘耕年 《山地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289-295,共7页
根据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条件及研究区覆盖型岩溶特征 ,提出岩溶 (双层 )夷平面概念 ,认为研究区覆盖型岩溶是一个统一的岩溶 (双层 )夷平面的组成部分。其现阶段的存在形式如石林、岩墙等为后期不同程度风化 -刻蚀作用的结果 ;其地貌形态... 根据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条件及研究区覆盖型岩溶特征 ,提出岩溶 (双层 )夷平面概念 ,认为研究区覆盖型岩溶是一个统一的岩溶 (双层 )夷平面的组成部分。其现阶段的存在形式如石林、岩墙等为后期不同程度风化 -刻蚀作用的结果 ;其地貌形态多为土下成因 ,并随剥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型岩溶 红色风化壳 岩溶双层夷平面 地貌
下载PDF
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 被引量:75
3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2 位作者 刘耕年 冯金良 曹俊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83-188,共6页
灰岩溶蚀速率快而难溶物含量很低的特点显示岩溶区厚层连续风化壳的形成需要消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 ,有利于地貌向准平原化方向发展 .由于岩溶作用对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 ,在地下水以垂直作用方式为主的地区会出现“土壤丢失”现象 ... 灰岩溶蚀速率快而难溶物含量很低的特点显示岩溶区厚层连续风化壳的形成需要消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 ,有利于地貌向准平原化方向发展 .由于岩溶作用对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 ,在地下水以垂直作用方式为主的地区会出现“土壤丢失”现象 ,导致溶蚀残余物质或地表原有的风化壳转入近地表岩溶裂隙(为石漠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 ,从根本上制约了地表残余物质的长时间积累和连续风化壳的持续发展。所以 ,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于地下水以水平作用方式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下 ,而这种条件从大的时间、空间尺度上只能出现在地貌发育晚期已经接近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 ,因此 ,厚层连续的岩溶风化壳具有明确的旋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风化壳 土壤丢失 岩溶夷平面 地理循环 溶蚀速率 水文地质条件
下载PDF
武都万象洞地质公园
4
作者 姚宝贵 《甘肃地质》 2016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武都万象洞省级地质公园位于甘肃南部的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地处白龙江南岸高中山地.面积115km2,园内以溶洞、洞穴堆积物及岩溶夷平面等地质遗迹为主。
关键词 地质公园 武都 岩溶夷平面 洞穴堆积物 甘肃南部 地质遗迹 白龙江 溶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