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西北地区岩溶旋回及新构造遥感信息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姜端午 李大明 梅金华 《湖南地质》 2001年第3期225-229,共5页
根据遥感影像信息特征,湘西北地区有向、向和近向类新构造2000.TMNEENNESN3带,各新构造带岩溶发育阶段,分别相当于中年期、青年期和幼年期。岩溶发育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岩溶地貌、流水地貌和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反映了新构造运动由强烈活... 根据遥感影像信息特征,湘西北地区有向、向和近向类新构造2000.TMNEENNESN3带,各新构造带岩溶发育阶段,分别相当于中年期、青年期和幼年期。岩溶发育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岩溶地貌、流水地貌和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反映了新构造运动由强烈活动→趋向稳定平静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旋回 遥感解译 岩溶地下水 岩溶地貌 新构造运动 流水地貌
下载PDF
岩溶旋回
2
《地球》 2011年第2期15-15,共1页
Cycle of karst development岩溶地貌由上升的岩溶高地开始发育。经幼年期、壮年期、壮年后期和老年期,完成一个发展序列,称为岩溶旋回。
关键词 岩溶旋回 岩溶地貌 幼年期 上升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黄龙组古岩溶特征与储集层分布 被引量:44
3
作者 张兵 郑荣才 +4 位作者 王绪本 罗媛 李伟 文华国 胡忠贵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7,共11页
综合地表地质、钻井资料和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详细描述古岩溶的鉴别标志,并进一步分析古岩溶作用垂向分带性和平面分区性以及岩溶强度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研究表明,岩溶角砾岩是识别古岩溶作用最直接的标志;不同成因类型和... 综合地表地质、钻井资料和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详细描述古岩溶的鉴别标志,并进一步分析古岩溶作用垂向分带性和平面分区性以及岩溶强度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研究表明,岩溶角砾岩是识别古岩溶作用最直接的标志;不同成因类型和溶蚀强度的岩溶岩与胶结物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异,其形成和演化规律明显受流体来源、性质及同位素分馏效应影响;小型针孔型储集层测井曲线与大型洞缝型储集层具有明显区别。古岩溶储集层的发育与分布规律主要受构造、古气候、岩性和岩相等因素控制,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的岩性是黄龙组二段的白云岩,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的层位是黄龙组二段的上部溶蚀段和下部溶蚀段,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的位置是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中残丘及坡地等微地貌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黄龙组 岩溶储集层 地球化学 岩溶地貌 岩溶旋回
下载PDF
新疆西克尔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岩溶分带性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冯海霞 李树新 +2 位作者 陈冬梅 和虎 周彩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65-1071,共7页
塔里木盆地岩溶缝洞型储层作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备受关注,而目前预测此类型储层的方法较有限。在新疆伽什县西克尔野外露头区地表岩溶现象丰富,志留系地层以填平补齐的方式充填在一系列的溶沟和溶槽中,部分洼地中还有志留系地层残留,表明... 塔里木盆地岩溶缝洞型储层作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备受关注,而目前预测此类型储层的方法较有限。在新疆伽什县西克尔野外露头区地表岩溶现象丰富,志留系地层以填平补齐的方式充填在一系列的溶沟和溶槽中,部分洼地中还有志留系地层残留,表明该区发育加里东中期岩溶。在本区岩溶古地貌的基础上,基于排泄基准面的分析,划分出3级岩溶台面并对应发育3期岩溶。据现代地貌学和岩溶学理论,按照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并结合本区岩溶发育特征,运用岩溶旋回的观点将第二期岩溶剖面分为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滤带和水平潜流带,认识到西克尔地区古岩溶地下水发育规律及洞穴发育程度。构造运动是垂向岩溶分带性的主控因素;因此,在大的构造背景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预测巴楚地区的缝洞型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旋回 岩溶台面 垂向岩溶分带 西克尔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储层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苏中堂 陈洪德 +2 位作者 林良彪 赵俊兴 许强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0-185,共6页
通过钻井岩心、铸体薄片观察及测井资料分析,塔巴庙地区有地表残积相、基岩溶蚀相、洞穴垮塌相、暗河充填相及基岩破裂相5种岩溶产物.据暗河充填相可将岩溶作用划分为两个旋回,据水动力特征将岩溶作用分为地表溶蚀带、垂直渗流带、水平... 通过钻井岩心、铸体薄片观察及测井资料分析,塔巴庙地区有地表残积相、基岩溶蚀相、洞穴垮塌相、暗河充填相及基岩破裂相5种岩溶产物.据暗河充填相可将岩溶作用划分为两个旋回,据水动力特征将岩溶作用分为地表溶蚀带、垂直渗流带、水平径流带及深部溶蚀带4个岩溶带,并阐述其岩石学及测井响应特征.结合层序地层法、印模法及残厚法对研究区岩溶古地貌进行半定量恢复,划分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3种2级单元及岩溶台地、孤峰、岩溶坡地、岩溶洼地、溶丘、落水洞和沟槽等7种3级地貌单元.勘探实践表明,岩溶斜坡及2级地貌单元间过渡带有利于储层发育,见气体显示,为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巴庙地 奥陶系古岩溶 岩溶 岩溶旋回
下载PDF
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研究——以塔河油田6区为例 被引量:29
6
作者 鲁新便 高博禹 陈姝媚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92,共6页
通过对研究区 FMI成像测井和 XMAC,DSI测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 ,并结合该区的油气地质、地球物理资料 ,对下奥陶统缝洞型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的剖面结构及展布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古岩溶储层主要分布于下奥陶统顶部... 通过对研究区 FMI成像测井和 XMAC,DSI测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 ,并结合该区的油气地质、地球物理资料 ,对下奥陶统缝洞型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的剖面结构及展布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古岩溶储层主要分布于下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约 2 5 0 m的范围内 ,储层垂向发育具有明显分带性 ,岩溶剖面的纵向分带与该区多期次岩溶旋回作用密切相关。古岩溶储层的发育与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下奥陶统 岩溶储层 剖面结构 岩溶旋回
下载PDF
层间风化壳岩溶发育演化模式——以塔中川庆EPCC区块奥陶系鹰一段—鹰二段为例 被引量:15
7
作者 冯仁蔚 欧阳诚 +6 位作者 庞艳君 李柱正 罗璇 张沁 李世银 周瑜 程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54,共10页
基于塔中川庆EPCC区块区域地质背景,结合钻井显示、录井取心、成像测井、地震反射等特征,分析鹰山组鹰一段—鹰二段层间风化壳岩溶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不整合面附近溶洞充填与否取决于水动力作用的强弱,水动力与纵向上的岩相... 基于塔中川庆EPCC区块区域地质背景,结合钻井显示、录井取心、成像测井、地震反射等特征,分析鹰山组鹰一段—鹰二段层间风化壳岩溶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不整合面附近溶洞充填与否取决于水动力作用的强弱,水动力与纵向上的岩相分布共同决定了层间岩溶内幕溶洞的发育情况;岩溶单元可划分为高地、次高地、上下斜坡、洼地等一级单元,以及溶峰、陡崖、平台、溶丘等次一级单元,整体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表层风化带仅发育在EPCC区块北部,垂直渗流带在南北厚度各异,季节变动带从南部和中部向北部"相变"为水平渗流带;沉积微相影响岩溶发育但非岩溶旋回划分的决定因素,构造隆升、气候、古水文条件是造成岩溶南北分异的主因;EPCC区块鹰一段—鹰二段层间风化壳岩溶可划分为3期旋回、8级次旋回,最终残留第3期旋回(第5~8级次旋回),其中第5、8级次旋回从南到北具有明显"同期异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 川庆EPCC区块 奥陶系 层间岩溶 岩溶旋回 发育模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某地区奥陶系古岩溶作用机理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冯益潘 李忠权 +2 位作者 刘玉丽 万双双 朱凯 《中国西部科技》 2012年第2期41-43,54,共4页
古岩溶是一种重要的聚集油气的地质体,储层发育状况和油气聚集的情况比较复杂。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岩性致密,不具备有效的储渗能力,只有岩溶和裂缝储集体为其主要的储集空间,认识该地区古岩溶的作用机理与控制因素是研... 古岩溶是一种重要的聚集油气的地质体,储层发育状况和油气聚集的情况比较复杂。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岩性致密,不具备有效的储渗能力,只有岩溶和裂缝储集体为其主要的储集空间,认识该地区古岩溶的作用机理与控制因素是研究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的首要问题。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某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鹰山组碳酸盐岩的研究,采用将今论古的研究方法,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现今岩溶相带的划分,系统的探讨了本研究区古岩溶的作用机理及模式,并综合分析控制古岩溶发育的诸多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古地貌、古构造、古水文、海平面变化、不整合面、断裂、古气候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岩溶相带 岩溶旋回
下载PDF
A Study of the Genesis of Karst-type Subtle Reservoir in Tahe Oilfield 被引量:7
9
作者 ZhangTao YanXiangbi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9-104,共6页
The genesis of the Ordovician karst in the Tahe Oilfleld is hypothesized on the basis of many analyses of the geo-chemical data and the sporopollen. Ordovician carbonate rocks experienced multistage karst reconstructi... The genesis of the Ordovician karst in the Tahe Oilfleld is hypothesized on the basis of many analyses of the geo-chemical data and the sporopollen. Ordovician carbonate rocks experienced multistage karst reconstruction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meteoric water on the surface or near-surface. The karst occurred mainly in the early Hercynian, which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 of karst cycle and developed three sets of cave reservoi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ectonic uplift, and the upper of the cave was formed earlier. The evidence of karst was found in the Caledonian. On the above basis, the genetic prediction pattern of the Ordovician palaeokarst reservoir in this region was set 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岩溶型储层 奥陶系岩溶 岩溶作用 岩溶旋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