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石圈伸展的壳/幔拆离模型(Parallel Extension Tectonics):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与破坏机理 被引量:7
1
作者 刘俊来 倪金龙 +4 位作者 陈小宇 Craddock JP 郑媛媛 孙彦琪 季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31-2343,共13页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机理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基于岩石学、岩石地球的化学分析研究突出强调深部过程的重要性。前人提出了两种重要模式:包括以拆沉作用为代表的top-down tectonics模型和以热-机械侵蚀与化学侵蚀,或地幔置换、交代...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机理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基于岩石学、岩石地球的化学分析研究突出强调深部过程的重要性。前人提出了两种重要模式:包括以拆沉作用为代表的top-down tectonics模型和以热-机械侵蚀与化学侵蚀,或地幔置换、交代作用的bottom-up tectonics模型。然而,对于这两种模式而言尚存在许多无法合理解释的问题,比如在此深部过程中,区域性岩石圈伸展有多大的贡献?地壳伸展构造是作为深部过程的响应,还是同为岩石圈伸展的产物?本文基于早白垩世东亚地区(尤其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伸展构造与岩浆活动的综合分析,揭示出华北克拉通东部不同地区伸展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之间的时、空和成因关系有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看,岩石圈伸展起着主导作用,控制着岩浆上侵和就位,在拆离断层下盘侵入形成各种规模的花岗质为主的侵入体,或于上盘喷发形成火山-沉积岩盆地。在伸展构造发育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伸展早期、伸展期及伸展期后的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强度及岩浆源区特点有显著的时空变化。一方面,在同一地区不同演化阶段其源区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主体上是早期以古老下地壳源为主,随着壳/幔伸展作用演化,逐渐向混合源或独立幔源的演化。同时,不同地区岩浆源区的变化规律也显著不同。以胶辽地区为例,胶东整体上是壳幔混合源区对于岩浆演化有重要贡献;而辽东地区具有显著的源区演化特点:从剪切早期古老下地壳源区为主,并伴有幔源物质加入,剪切期古老下地壳为主,到剪切晚期和剪切期后以新生下地壳为主。本文认为岩石圈伸展的壳/幔拆离模型(Parallel Extension Tectonics),可以合理地解释华北克拉通及邻区早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性。在该模型中,遭受伸展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壳-幔拆离作用。在岩石圈伸展作用期间,地壳层次的拆离作用与岩石圈地幔层次上的拆离作用可以是耦合的或者是解耦的,从而导致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在地壳尺度上的拆离作用与变质核杂岩的剥露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同岩浆活动型伸展(C型:Co-magmatism mode extension)、无岩浆活动型伸展(A型:Amagmatism mode extension)和多阶段混合型(M型:Multi-mode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不均匀伸展 拆离 伸展岩浆作用 岩石圈伸展的壳幔拆离模型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岩石圈伸展与裂解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文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5-961,共17页
本篇讨论大陆岩石圈拆沉、伸展与裂解作用过程。由于大陆岩石圈厚度大而且很不均匀,产生裂谷的机制比较复杂。大陆碰撞远程效应的触发,岩石圈拆沉,以及板块运动的不规则性和地球应力场方向转折,都可能产生岩石圈断裂和大陆裂谷。岩石圈... 本篇讨论大陆岩石圈拆沉、伸展与裂解作用过程。由于大陆岩石圈厚度大而且很不均匀,产生裂谷的机制比较复杂。大陆碰撞远程效应的触发,岩石圈拆沉,以及板块运动的不规则性和地球应力场方向转折,都可能产生岩石圈断裂和大陆裂谷。岩石圈拆沉为在重力作用下"去陆根"的作用过程,演化过程可分为大陆根拆离、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地幔整体破裂三个阶段。大陆碰撞带、俯冲的大陆和大洋板块、克拉通区域岩石圈,都可能产生岩石圈拆沉。大陆岩石圈调查表明,拉张区可见地壳伸展、岩石圈拆离、软流圈上拱和热沉降;它们是大陆岩石圈伸展与裂解早期的主要表现。从初始拉张的盆岭省到成熟的张裂省,拆离后地壳伸展成复式地堑,下地壳幔源玄武岩浆侵位,断裂带贯通并切穿整个岩石圈,表明地壳伸展进入成熟阶段。中国东北松辽盆地和西欧北海盆地曾处于成熟的张裂省。岩石圈破裂为岩浆侵位提供了阻力很小的通道网。岩浆侵位作用伴随岩石圈破裂和热流体上涌,成熟的张裂省可发展成大陆裂谷。多数的大陆裂谷带并没有发展成威尔逊裂谷带和洋中脊,普通的大陆裂谷要演化为威尔逊裂谷带,必须有来自软流圈的长期和持续的热流和玄武质岩浆的供应。威尔逊裂谷带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为地震低速带,其根源可能与来自地幔底部的地幔热羽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板块 伸展 岩石圈裂解 张裂省 源浆侵位
下载PDF
欧亚北部岩石圈的均衡模型
3
作者 М.Е.Артемъев 肖蔚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2年第4期97-97,共1页
提出了建立岩石圈均衡模型的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由于地貌起伏.地下水及沉积岩密度异常引起的质量变化资料.估计了地壳在均衡补偿中的作用.它在所研究的地区(东经6°以东.北纬30°以北)约占85%.根据有关莫霍界面(M)的深度资料.... 提出了建立岩石圈均衡模型的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由于地貌起伏.地下水及沉积岩密度异常引起的质量变化资料.估计了地壳在均衡补偿中的作用.它在所研究的地区(东经6°以东.北纬30°以北)约占85%.根据有关莫霍界面(M)的深度资料.以及对M界面深度变化范围内壳幔间密度的估计(450.kg/m^3).发现了壳下层密度的非均匀性,这是实现完全的均衡补偿所必需的.这种非均匀性具有明显的长波倾向,并与大地水准面的高度相关(R=-0.7).壳下层的局部非均匀性与不同成因的构造有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衡模型 岩石圈 均匀性 深度资料 大地水准面 密度异常 质量变化 深度变化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研究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焦述强 金振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12,共5页
介绍了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概念及研究状况,并对其动力学意义作了探讨。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不仅受板块热结构(热年龄)的控制,同样也受壳幔边界性质(拆离或耦合)、力学地壳厚度及其与地幔厚度比等因素控制。Te反映了地形、... 介绍了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概念及研究状况,并对其动力学意义作了探讨。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不仅受板块热结构(热年龄)的控制,同样也受壳幔边界性质(拆离或耦合)、力学地壳厚度及其与地幔厚度比等因素控制。Te反映了地形、板块边界力及岩石圈结构之间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岩石圈 有效弹性厚度 拆离 动力学 热结构 板块边界力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壳幔拆离断裂活动对深层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柳保军 庞雄 +7 位作者 谢世文 梅廉夫 郑金云 孙辉 颜晖 吴宇翔 向绪洪 冯轩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54-2373,共20页
壳幔拆离断裂活动与沉积体系响应为世界陆缘演变研究的热点,选取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壳幔拆离体系及其沉积响应开展系统性解剖.结合陆缘演变认识新进展、长电缆三维地震和钻井综合解释等揭示白云凹陷南部主控断裂带主要由4排NEE-NE向断... 壳幔拆离断裂活动与沉积体系响应为世界陆缘演变研究的热点,选取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壳幔拆离体系及其沉积响应开展系统性解剖.结合陆缘演变认识新进展、长电缆三维地震和钻井综合解释等揭示白云凹陷南部主控断裂带主要由4排NEE-NE向断至莫霍面的高角度铲式壳幔拆离断裂组成,裂陷期幕式活动使得白云凹陷经历了均一裂陷、拆离裂陷和断拗转换三阶段演化;均一裂陷期(下文昌组),控洼断裂未延伸至莫霍面,主要发育断裂转换带控制下的轴向陡坡辫状河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缓坡物源体系不甚发育;拆离裂陷期(上文昌组),壳幔拆离断裂断至莫霍面,呈现强烈水平伸展和垂向落差,导致上盘远离断层一侧强烈旋转翘倾、抬升剥蚀成为最主要缓坡物源体系,靠近断层北侧沉降深陷成为深湖盆,上盘中段发育大型三角洲沉积;断拗转换期(恩平组),拆离作用减弱而沉降作用显著增强,控制了北部缓坡挠曲坡折和NW-SE向推进的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的发育.由此,主控断裂由均一伸展到壳幔拆离伸展的构造演变导致白云凹陷上文昌组至恩平组缓坡大型三角洲、下文昌组东西轴向转换带辫状河三角洲和洼陷周边陡坡带扇三角洲砂岩三类规模储集体与湖相泥岩满盆叠置的分布格局,使其成为深水勘探向中深层拓展的主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拆离断裂 拆离伸展 缓坡大型三角洲 深水勘探 石油地质学
原文传递
云南马关碧(钾)玄质火山角砾岩中矿物混晶包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玉蓬 刘显凡 +6 位作者 李春辉 卢秋霞 陶专 赵甫峰 董毅 邹金汐 易立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在云南马关碧(钾)玄质火山角砾岩中发现了一类特殊包体,呈红色与黑色两种。经X射线粉晶衍射鉴定,红色者为以锰铝榴石为主要结晶相的隐晶—非晶质混晶,黑色者为以绿辉石为主要结晶相的隐晶—非晶质混晶。两种矿物混晶包体在一定程度上类... 在云南马关碧(钾)玄质火山角砾岩中发现了一类特殊包体,呈红色与黑色两种。经X射线粉晶衍射鉴定,红色者为以锰铝榴石为主要结晶相的隐晶—非晶质混晶,黑色者为以绿辉石为主要结晶相的隐晶—非晶质混晶。两种矿物混晶包体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熔浆玻璃或熔体囊,它们具有同源演化的相似地球化学特征。文中通过对两种矿物混晶包体的显微特征与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它们是亏损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并作为一种不混溶熔体成分被碱性玄武岩浆携带、运移上升。它们代表了石榴石相(榴辉岩相)地幔源区组分,暗示新生代时期软流圈上涌除释放小体积交代熔体交代上地幔使其富集之外,还造成岩石圈地幔拆沉,尖晶石相地幔组分向石榴石相地幔组分转变。另外,据两种混晶包体与其他类型包体和寄主岩岩浆的不同来源,推测马关地区深部岩石圈地幔经交代作用发生过两次转换。首先是由原始地幔向亏损地幔转化,并发生部分熔融,其后是由亏损地幔转化为富集地幔,形成富碱岩浆和与其互不混溶的进一步富集成矿元素的地幔流体。由此暗示滇西地区与富碱斑岩有关的多金属成矿作用即受制于这一深部地质过程与壳幔混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马关 矿物混晶包体 混染 石榴石相地 岩石圈
下载PDF
从藏南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构造演化探讨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问题 被引量:5
7
作者 赵文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4,共18页
本文以INDEPTH项目对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带深部成像结果为基础,从构造演化角度探讨藏南陆.陆碰撞带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成矿作用问题。深部探测给出的碰撞带深部结构与侯增谦等地质学家提出的深部结构有较大的异同,如何协调起来... 本文以INDEPTH项目对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带深部成像结果为基础,从构造演化角度探讨藏南陆.陆碰撞带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成矿作用问题。深部探测给出的碰撞带深部结构与侯增谦等地质学家提出的深部结构有较大的异同,如何协调起来以深化对藏南陆.陆碰撞条件下成矿作用的认识,这是本文讨论的中心。藏南碰撞带成矿实际上是在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冈底斯岩浆弧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再经过陆-陆碰撞挤压强烈改造后的再成矿。碰撞带的深部结构构造演化的特点是:(1)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北连续俯冲了约120Ma,形成的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这导致了陆缘带地壳增厚并含有大量的地幔岩浆流体物质(如南美安第斯成矿带那样);(2)在印度大陆与冈底斯陆缘弧接近碰撞时,在对挤中新特提斯大洋洋壳与大洋岩石圈地幔发生向上挤出与向下拆沉,并使部分洋壳残片和大洋岩石圈物质保存在中上地壳内;(3)两大陆岩石圈碰撞对接后,印度岩石圈地幔加深达70~80km并沿地壳底部向北推进,并将加厚地壳内大量的成矿物质、钙碱性岩浆,洋壳及新生的下地壳,以及部分地幔物质从地壳底部将其围限起来,成为后期再成矿的物质基础;(4)查明了碰撞带深部壳/幔问产生了一层中间速度层(相当于MASH层),在中上地壳部位出现一层巨大的部分熔融层;(5)在碰撞挤压下冈底斯带内产生多组断裂构造,大型逆冲断裂系与背冲断裂,并引发了含矿岩浆的再活动,并在浮力(下地壳内)和挤压力作用下多次活动上升生成斑岩型铜矿床;(6)成矿后地表遭受过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使矿床出露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 冈底斯斑岩型铜矿带 岩石圈碎裂与 内大型部分熔融层 /间的中间速度层
下载PDF
Partial melting and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n subduction channels:Constraints from experimental petrology 被引量:4
8
作者 ZHANG JunFeng WANG ChunGuang +2 位作者 XU HaiJin WANG Chao XU WenL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1700-1712,共13页
It is proposed in the subduction channel model that the plate interface interaction is a basic mechanism for the mass and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Earth’s surface and interior.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osition... It is proposed in the subduction channel model that the plate interface interaction is a basic mechanism for the mass and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Earth’s surface and interior.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osition and nature between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and oceanic lithosphere inevitably leads to variations in deep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as well as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products in these two settings.Many studies of experimental petrology have provided constraints on the potential partial melting and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n oceanic subduction channels for silicate and carbonate rocks.The partial melts of mafic and felsic compositions are adakitic or non-adakitic granitic melts depending on melting pressure or depth.A trivial amount of CO2 can lower significantly the melting temperature of peridotites and lead to pronounced enrichment of incompatible elements in carbonate melt.The silica saturated or unsaturated melts can react with mantle-wedge peridotites in subduction channels to generate complex products.However,the existing experiments are mostly dedicated to island arc settings above oceanic subduction zones rather than dehydration melting abov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s.It is crucial to conduct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experiments to investigate all possible reactions between peridotites and crustal materials and their derivatives under the conditions responsible for the slab-mantle interface in continental subduction channels.Experimental results,combined with natural observations,are possible to elucidate the processes of metamorphic dehydration,partial melting and mantle metasomatism in continental subduction chann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岩石 相互作用 部分熔融 通道模型 俯冲带 大洋岩石圈 大陆岩石圈 花岗质熔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